收藏 分销(赏)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征、问...断——基于中长期发展的视角_韩凤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5828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4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征、问...断——基于中长期发展的视角_韩凤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征、问...断——基于中长期发展的视角_韩凤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征、问...断——基于中长期发展的视角_韩凤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1 卷第 1 期科学管理研究Vol.41No.12023 年 2 月SCIENTIFICMANAGEMENTESEACHFeb.2023文章编号:1004115X(2023)01013908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征、问题与趋势判断 基于中长期发展的视角*韩凤芹,索朗杰措,陈亚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2)摘要:财政科技投入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分析了“十一五”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基本特征和存在主要问题,基于“十四五”规划和国家各类政策的分析,对“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趋势进行了判断。研究发现:“十一五”以来,全国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增长,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比

2、呈现此消彼长态势,不同层面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各不相同,财政科技投入区域差异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还存在稳定支持不断加码但尚未发挥稳定的作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投入强度较低、对企业投入的带动作用仍显不足、财政科技投入效率亟待进一步提升等几个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的态势将长期保持,多元化投入的理念将持续深入,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投入将会不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组织机制创新将持续推进。最后,结合我国进入“十四五”新阶段的科技创新任务,从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支出结构和支出方式、更大发挥市场作用、深化财政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中国财政

3、科技投入;中长期;投入趋势;十四五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DOI:10.19445/ki.151103/g3.2023.01.018Judging the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Trends of China sFinanci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on a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PerspectiveHAN Fengqin,SOLANG Jetso,CHEN Yaping(China Academy of Fiscal Science,Be

4、ijing 100142,China)Abstract:Fisc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problems of China s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technology since the“Eleventh FiveYear Plan”,b

5、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Fourteenth FiveYear Plan”and variousnational policies,the“Fourteenth FiveYear Pla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various nationalpolicies,the trend of China s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s judged.T

6、he study found that since the 11th FiveYear Plan,the scale of national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s been increasing,the ratio of central and local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decreasing,thestructure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7、 different levels varies,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financial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been expanding.At the same time,China s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technology still has several problems,such as stable support for increasing but has not yet played a stable role,low

8、intensityof investment in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he driving effect of investment in enterprises is still insuffi-cient,and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China s financial investment

9、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continue to grow for a long time,the conceptof diversified investment will continue to deepen,the basic and applied investment oriented to specific goals will increase,*收稿日期:20220622作者简介:韩凤芹(1969),女,河北唐山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政科技政策研究;索朗杰措(1995),男,云南丽江人,

1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政科技政策研究;通讯作者:陈亚平(1993),女,河南濮阳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科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财政科技政策研究。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Finally,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ask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new stage

11、 of China s 14th FiveYearPlan,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toplevel design,optimizing the expenditure structure andmode of expenditure,giving greater play to the role of market,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ystem.Key words:China s financial in

12、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um and longterm;Investment trend;14thFiveYear Plan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提升与保障作用。我国自“十一五”开局提出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一系列持续有力的财政科技政策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事件频现、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财政科技投入为推动科技创新构筑起了对冲外部风险冲击的坚实屏障。“十四五”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新的发展阶段,

13、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政府驱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手段,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探讨了“十一五”以来财政科技投入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四五”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趋势性判断与建议,对未来精准施策纾困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120062020 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征财政科技投入是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而进行的经费支出,是政府为矫正科技活动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而投入的资助,主要包括狭义的财政科技投入和广义的财政科技投入。狭义的财政科技投入一般表现为国家为支持科技活动进行的直接性资金拨付;广义的财政科技投入除了囊括直接性财政科技资金拨款外,还包括政府为科研活动提供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

14、、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进行的间接性资金支出。囿于统计数据的有限性,间接性财政科技投入难以直接衡量,结合历年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中国财政年鉴 等权威统计数据口径综合分析,本文将财政科技投入界定为狭义的财政科技投入,即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拨款。1.1全国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增长“十一五”以来,全国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以年均13.62%的年均增速不断扩大。继 2019 年的财政科技投入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以来,2020 年已达10 095.00 亿元,是 2006 年的 5.98 倍,增量明显。具体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由1 688.5亿元增加至 4 198.66

15、 亿元,年 均 增 速 为25.56%;“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由4 796.98增加至7 005.80 亿元,年均增速为 9.93%;“十三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由 7 760.70 增至10 095.00亿元,年均增速为 6.80%。2006 2019年,虽然全国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速逐年递减,但整体规模一直保持逐年扩大趋势,“十一五”期间是全国财政科技投入增速最快的时期1。在“十三五”末期 2020 年,财政科技投入首次出现下降趋势,同比增速为5.81%,这与新冠疫情影响下资金难以投入有关。1.2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比呈现此消彼长态势1.2.1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比逐步超过中央财政

16、科技投入,央地支出规模差距呈不断扩张趋势从全国财政科技投入的动态演进来看,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以 2006 年为“分水岭”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态势。具体来看,2006 年及以前,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明显高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2007 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增长迅猛,较 2006 年跃升了 10.91 个百分点,占比达到 51.11%,已超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并在整体支出规模中的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截至 2020 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为3 758.20亿元,占全国财政科技投入的 37.2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为 6 336.80 亿元,占全国财政科技投入的 62.77%。1.2.2中央财

17、政科技投入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十一五”以来,中央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以 9.84%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高于 9.39%的中央财政支出年均增速,支出规模由 1 009.74 亿元扩张至3 758.2亿元。具体来看,“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增长了 2 倍有余,2010 年达到 2 052.52 亿元,年均增长率 19.40%,高于中央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约 7 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由 2 343.28 亿元增长至 3 012.10 亿元,这一阶段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下降了近 13 个百分点,低于中央财政支出额 5 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中央 财 政 科 技 投

18、入 年 均 增 长 率 持 续 下 降,为3.55%,低于中央财政支出增长率近 3 个百分点。1.2.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增速快于全国和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增速以及地方财政支出增速“十一五”以来,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以 17.30%的年均增速不断上升,高于地方财政支出年均增速14.82%。十五年间上涨了 9.3 倍,从 2006 年的678.76 亿元上升至 2020 年的 6 336.80 亿元。具体来看,“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速最大,高达 33.32%,比地方财政支出年均增速高出041科学管理研究第 41 卷8.49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额从 2006 年的678.76

19、 亿元增长至 2 144.16 亿元。“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额从 2 453.70 亿元增长至3 993.70亿元,年均增速为 12.95%,仅高出地方财政支出年均增速 0.11 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额从 4 491.40 亿元增长至6 336.80亿元,年均增速为 8.99%,高出地方财政支出年均增速 1.94 个百分点。1.3不同层面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各不相同1.3.1全国财政科技投入以其他科学技术支出、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财政科学技术投入主要由科学技术管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

20、其他科学技术支出等九个部分构成。具体来看,全国财政科技投入中占比最大的一般是其他科学技术支出,在 20122020 年期间,呈现出先波动下降后逐渐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增速迅猛,从 2015 年的 26.64%增加至 38.42%,上升了近 12 个百分点;占比第二大是应用研究支出,2012 年为 1 295.47 亿元,应用研究支出甚至超过其他科学技术支出占比,但此后在支出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下降,截至 2020 年下降了近 8 个百分点;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占比在“十二五”时期不断 上 升,从 2012 年 24.47%上 升 至 2015 年26.30%,但在“十三五”时期呈不断下降

21、的趋势,2020 年支出占比为 19.94%,5 年间下降了近 6 个百分点;基础研究支出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上升变动比例较为缓慢,在 2020 年占比达 9.76%,仅比2012 年上涨了 1.6 个百分点;科技条件与服务支出虽然各年度占比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从 2012 年的 3.64%上升至 4.33%;科技技术管理事务支出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 2012 年的2.15%上升至 2020 年的 3.26%;社会科学支出、科学技术普及支出占比比较稳定,分别在 1.231.44区间及 1.832.12 的区间内调整波动;科技交流与合作支出占比最低,且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从

22、2010年的 0.67%下降至 0.54%。图 120122020 年全国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结构数据来源:根据历年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 计算整理。1.3.2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主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中占比最大的是应用研究,在 20122020 年期间,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总体上看,在“十二五”期间,应用研究投入占比从 2012 年 的 52.86%上 升 至 2015 年 的56.25%,“十三五”期间不断下降,于 2020 年降至47.52%。第二大占比的是其他科学技术支出,“十二五”期间,2012 年占比为 22.48%,至 2015 年下降了近 5 个百分点;

23、“十三五”期间呈上升趋势,至2020 年末达到了 28.13%,较 2015 年增长了近 10.5个百分点。基础研究占比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12 年的 14.84%上升至 2020 年的 19.44%。技术研究与开发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 2012 年的4.67%降至 2020 年的0.01%。科技条件与服务、科学技术普及占比呈降后升再降的波动趋势,科学条件与服务投入占比先从 2012 年的 2.07%降至2017 年的 0.49%,后升至 2019 年的 1.96%,再于2020 年降至 1.60%;科学技术与普及投入占比从2012 年的 0.39%降至 2016 年的 0.16%,再

24、升至2019 年的 0.80%,2020 年降为 0.68%。社会科学、科技交流与合作投入占比均呈 20122017 年间先下降,再于 20182020 年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社会科学投入占比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由 2012 年的1.37%上升至 2020 年的 1.83%;科技交流与合作投入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由 2012 年的 1.10%降至2020 年的 0.59%。科学技术管理事务投入占比比较稳定,再 0.2%0.3%左右波动。141第 1 期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征、问题与趋势判断图 2“十一五”以来中央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结构(%)数据来源:根据历年 中央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

25、计算整理。1.3.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以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技术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支出两项支出之和占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近 8 成。具体来看,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占比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从 2012年的 43.99%降低至 2020 年的 30.99%。其他科学技术支出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 2012 年的34.87%上升至 2020 年的 44.13%。应用研究投入占比比较稳定,在 4.11%5.77%的区间内上下波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 2012 年的 1.50%上升至 2020 年的 4.40%。科技条件与服务投入占比和科学技术管理事务投入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分别

26、从 2012 年的 5.18%、4.04%上升至 2020 年的 5.84%、4.96%。社会科学投入占比、科学技术普及投入占比则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分别从 2012 年的 1.23%、3.27%下降至 2020 年的0.90%、2.57%。科技交流与合作投入占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 2012 年的 0.24%上升至 2020 年的 1.33%。图 3“十一五”以来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结构数据来源:根据历年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 计算整理。1.4财政科技投入区域差异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在东、中、西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呈高速扩张的趋势同时,区域间财政科技投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20062020 年期间

27、,东、中、西财政科技投入额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 28.5%、33.1%和 24.7%,且东部支出额中部支出额西部支出额,三地之间的支出额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具体来看,20062020 年期间,东部和中部财政科技投入差额从 80.69 亿元扩张至 2 128.26 亿元,东部和西部差额从 75.24 亿元扩张至 2 887.21 亿元,中部和西部从 2006 年西部比中部多 5.45 亿元拉大至 2020 年中部比西部多758.95 亿元。241科学管理研究第 41 卷图 4“十一五”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差额比较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及历年 中国财政统计年鉴 计算整理。2我国

28、财政科技投入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在投入方式、投入结构、投入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2.1稳定支持不断加码但尚未发挥稳定的作用对于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外溢性强的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长期的稳定支持非常重要。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不断优化,稳定支持比例不断加码。2018 年中央财政科技预算(民口)中稳定支持和竞争支持比例已达到4.9 5.1,与美国、德国基本持平。但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仍然是以竞争性项目方式获取经费,其科研经费来源要么向政府部门申请竞争性科研项目,要么向市场争取横向课题。而且,在选题上相对分散,没有聚焦国家

29、目标,多数项目执行期短,长效性考虑不足。操作流程基本上是模拟科学基金的竞争模式,要求科研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按照相关指南填报各种表格。2.2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发投入强度较低“十一五”以来,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已由 2006年的1.37%增长到2021 年的2.44%,已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 2.47%的平均水平,但相比美国、日本、德国 3%以上的高水平投入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来看,我国 2019 年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为 6.01%,应用研究占比为 11.28%,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占比 13%25%、应用研究占比20%4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图 5“十一五”以来中国与部分典

30、型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强度数据来源:根据 2021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计算整理。从财政资金投入来看,目前全国财政科技投入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都较低,尤其基础研究投入的短板较为突出。在 2020 年全国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所占的比例分别仅为 9.76%、4.40%,应用研究占比为20.62%、5.70%。说明鉴于基础研究的长周期性和高风险性,财政资金更多流向技术开发研究等其他创新活动,对于原始创新的重视力度不足。2.3对企业投入的带动作用仍显不足目前来看,我国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不少,但效果并不明显。以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为例。一是税收优惠对企业进行创新

31、投入的激励作用有限。根据调研反映,部分企业表示并不太了解相关减税政策,尤其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对税收和各项政策的关注和理解不足,客观上也制约了其更好地享受政策。一些小微企业甚至不知道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什么,再加上很多小微企业财会制度不健全,专业税务人员缺乏,部分企业存在未设置研发支出科目、未按研发项目归集研发费用、研发项目技术关联度不高等问题,都限制了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341第 1 期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征、问题与趋势判断的积极性。二是政府直接补助效果较差。为了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补助、瞪羚企业(1)资助资金、创新创业补助、创新发展扶持

32、等各类名目。但实际补助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企业骗补事件层出不穷,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流失,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很多企业申请补贴后并没有用于研发创新活动,而是用于企业运营以及修饰报表进行融资,企业实际创新投入积极性并没有提升。2.4财政科技投入效率亟待进一步提升2.4.1单位经费产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十一五”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额呈现迅猛增长趋势,从 2009 年开始,一直保持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042018 年,我国研发经费从 696.91 亿元增长至 4 651.62 亿元,年均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一位,为 14.52%,高出排名第二的韩国5.11 个百

33、分点。但从单位经费产出(每单位研发经费支出能带来的 GDP 产值)来看,我国与大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42018 年,我国单位经费产出水平变动比较稳定,在 2833 的区间波动。2018 年,我国单位研发经费产出为29.87,而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分别是中国的1.36、1.34、1.80、1.19 倍。图 6“十一五”以来中国和国际主要发达国家单位经费产出情况(每单位研发经费投入的 GDP 产出)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网站相关数据计算: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Data-SetCode=SCN_

34、DSlang=en#.2.4.2创新产出数量与质量不匹配我国论文、专利产出数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数量都处于国际低位水平。EIS 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位,但引用率却仅排在数量排序前 20 国家的中下游(第 14 名)。此外,在专利产出方面我国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质量困境。一方面,我国国内专利申请数量虽然位居世界首位,但国际专利布局相对薄弱。从三方同族专利(Triadic pa-tent families)看(2),据2021 技术聚焦 报告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三方专利量已从 20122017 年的世界第六位跃升至 20142019 年的世界第四位,但从技术焦点的覆盖面

35、来看,我国与韩国、法国仅处于世界第三梯队水平,三方专利量覆盖 50%多的技术焦点,与第一梯队的日本、美国技术焦点覆盖率相差近 45 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专利授予结构不均衡性突出,创新性水平较高的发明专利占比依然较低。截至 2020 年,发明专利占比为 26.81%,仅占创造性水平较低的实用型专利和外观涉及专利占比之和的 1/3。图 7按 ESI 论文数量排序的前 20 个国家被引用情况数据来源:根据 2021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计算整理。441科学管理研究第 41 卷图 82020 年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数占比数据来源:2021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计算整理。3“十四五”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趋势性

36、判断与建议新时期,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近年来国家从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层面对财政科技投入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进行不断优化,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战略路线指明了方向。本部分基于“十四五”规划和国家各类政策的分析,对“十四五”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趋势进行判断,并提出了具体投入建议。3.1“十四五”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趋势性判断3.1.1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态势将长期保持“十四五”规划纲要 专门设置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篇章,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37、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科技创新重大战略任务2,同时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和新型城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等重要篇章中均可以看到科技创新的影子,这都对财政科技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 年,国新办关于“落实十四五 规划纲要,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发布会明确提出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也将持续增加。为了进一步验证此观点,本文通过建立平稳时间序列 AMA 模型3,预测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呈现出平稳的持续增长态势,至 2025 年,支出值将达到 12 237.53 亿

38、元。3.1.2多元化投入的理念将持续深入“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自立自强发展。这不仅需要财政给予大力支持,更需要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在投入方式上,以财政投入为牵引带动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财政稳定支持经费和竞争支持经费比例关系将更加协调4。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积极有效。财政在科技领域积极作为,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坚持的方针。而未来除了增加投入规模之外,以效果、效率为前提的财政科技投入还将进一步增加;企业主体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内容时多次强调要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这两

39、个内容均提到企业要主动投入。财政投入将更加注重引导性,强化前期投入。尤其是对于一些致力于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新型院所和项目,政府将在前期给予更多稳定性支持,后期将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此外,支持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思路基本确立。201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 4 号)提到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科技部近两年也多次提到支持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十四五规划、财政部均提出将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资本投入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与国际典型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还相对偏低,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

40、激发。对此需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进一步完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市场。2020 年,证监会明确提出将积极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着力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这也为十四五时期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更好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奠定了重要基础。3.1.3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投入将会不断增加“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需求将大幅上升且多样化。“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2021 年 12 月新修订的 科技进步法 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单独成章,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阶段

41、性特点和战略需求。当前,国际形势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对核心技术的保护越来越明显,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产业转型面临困境,亟需进一步明确战略目标,谋划科技资金投入布局,明确科技资金投入重点。尤其是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将更加突出国家战略目标,通过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致力于在一些重点领域抢占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国际形势突变中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供给能力5。3.1.4财政科技投入的组织机制创新将持续推进541第 1 期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特征、问题与趋势判断近年来,我国不断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科技体制

42、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诸如“揭榜挂帅”“赛马制”“PI 制”等新型科技组织机制不断提出,国家对于通过创新组织机制提高科技攻关效果的意愿越来越强。“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间,国家对于改革体制机制,鼓励组织机制探索创新的总体路线将进一步深化。“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了部署,提出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科技项目组织机制创新的思路。未来,还将出现其他各种创新科技组织方式,不论怎么样的创新,最终都是为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服务。3.2对策建议回顾我国 2006 年以来财政

43、科技投入现状,结合“十四五”新阶段的科技创新任务,本部分从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支出结构和支出方式、更大发挥市场作用、深化财政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形成“有得花、花得出去、花得好”的高质量支出体系。3.2.1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央地事权划分在国家层面成立科技战略专家委员会,吸引来自学术、产业、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专家,为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宏观决策提供咨询支撑和服务。建立健全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中央部门和地方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计划的内部协同。加快编制财政科技投入中期规划,为财政

44、科技资源配置提供更加稳定的预期。适当上移科技事权,加强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层面强化战略目标引领,进一步支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对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必争领域,应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快突破。地方要在侧重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也要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3.2.2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增加稳定支持比例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的科技创新(D)导向,探索建立 D 预算体系,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力度。强化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稳定支持力度,建立容错机制,为颠覆式创新预留空间;强化财政科技支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强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分担企业创新链不同环节的风

45、险。3.2.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建设平台型政府,着力引导创新主体围绕特定目标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活动,构建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营造良好创新政策环境。政府要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发现机制,科研目标要和企业需求相衔接。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鼓励、引导社会捐赠资金投向科技研发领域,将“第三次分配”有机嵌入科研资助体系中,鼓励、引导更多力量参与到科技公益中来。3.2.4进一步深化财政科技体制改革,提升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根据科学、技术和工程各自规律来设

46、计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符合科研规律和特点的科技投入绩效管理机制,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特别是对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相关成果的绩效考核和验收,必须以对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中心,以是否实现重大核心技术突破和是否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为标准进行实质性评价。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强化科技界联合惩戒机制,切实净化学术环境。注释:(1)“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认定范围主要是产业领域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涵盖新兴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大

47、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高端软件、互联网)、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节能环保、消费升级等领域。(2)三方专利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经济价值,反映一个国家技术发明的整体水平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参考文献:1 陈亚平,王胜华.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效果与问题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05):140149.2 沈梓鑫.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思想与发展战略的演进J.财经问题研究,2021,(12):1220.3 倪苹,黄智华.科技指标预测方法研究 以广州市D 经费投入预测为例J.调研世界,2022,(01):6776.4 潘教峰.“十四五”时期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几个问题J.中国财政,2020,(20):1619.5 陈曦,韩祺.新发展格局下的科技自立自强:理论内涵、主要标志与实现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2021,(12):95104+135.641科学管理研究第 41 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