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公寓楼火灾后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757703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寓楼火灾后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本文档共12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沪房鉴(XXX)证字第2008-XXX号 XXX市XXXX路XXXXXXXXXXX公寓 火灾后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估报告 上海市XXXXXXXX院 房屋质量检测站 2008年11月11日 目 录 1. 概况 1 2. 检测依据 1 3.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概况 2 4. 结构火灾损伤调查与检测 2 4.1. 火灾情况调查 2 4.2. 火灾损伤调查 3 5. 火灾后混凝土强度检测 5 5.1. 回弹法检测构件表面混凝土强度 5 5.2. 取芯法检测构件内部混凝土强度 6 6. 火灾后构件变形检测 7 6.1. 框架柱倾斜测量 7 6.2. 现浇空心板挠度测量 7 7. 火灾分析与结构损伤评估 8 8. 结论与建议 9 附件:照片1~照31(共4页) 附图1-附图6(共6页) XXX市XXXX路XXXXXXXXXXX公寓 火灾后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估报告 1. 概况 房屋地址:XXX市XXXX路 结构类型和层数:二层框架结构 委托原因与要求:XXX市XXXX路XXXXXXXXXXX公寓大堂为二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为在建工程,结构已封顶,处于内部装修阶段,内搭有满堂脚手架(钢管、竹板),吊顶隔板施工中,底层堆积有木板等可燃物。2008年XX月X日晚,底层大厅发生火灾,底层内堆积物以及脚手架竹板等易燃物质起火,过火时间约30分钟,导致框架梁、柱和二层板等构件不同程度受损,局部构件表面混凝土剥落,箍筋外露。为保证房屋的安全使用,XXXX有限公司委托上海市XXXXXXXX院房屋质量检测站对部分结构火灾后的损伤进行检测分析,并出具火灾后结构质量检测报告。 检测内容: 1) 了解火灾起因、部位、燃烧过程和持续时间,建筑物的通风条件等。 2) 屋损伤破坏状况调查。 3) 抽样检测混凝土强度和碳化深度。 4)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和有关资料对损伤后的结构构件承载力进行评估。 5) 提供包含上述内容的检测与评估报告。 2. 检测依据 【1.】 国家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参考)。 【2.】 国家推荐标准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 【3.】 上海市标准《火灾后混凝土构件评定标准》DBJ08-219-96(参考) 【4.】 《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送审稿(参 考) 【5.】 国家行业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 175:2004 【6.】 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7.】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8.】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概况 本工程位于XXX市XXXX路,为在建工程,结构封顶于2007年,现处于内部装修施工阶段。上部结构共两层,底层为酒店公寓的大堂,二层为餐厅,一层板结构平面图见附图1,一层梁结构平面图见附图2,外景见照片1。平面呈凹形,长47.4m,最窄处宽16.8m,最宽处33.6m,一层层高6.9m,二层层高3.6m。 本工程上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钢筋采用普通热轧钢筋,代号为HPB235、HRB335和HRB400。双向柱距为8400mm,柱截面600×600mm,柱纵筋直径为16~18mm;二层框架主梁截面尺寸一般为300×700mm,次梁截面尺寸一般为250×600mm,二层板厚130mm。 本工程L-H轴之间二层楼板是由梁(暗梁及明梁)和非抽芯式空心楼板组成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板厚为600mm,内模直径500mm,中部暗梁截面尺寸为600×600mm,周边框架明梁截面尺寸为400×800(横向框架梁)、400×700(纵向框架梁)。本设计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按设计图纸要求,框架暗梁及空心板施工时应起拱2/1000。 4. 结构火灾损伤调查与检测 4.1. 火灾情况调查 我站于2008年11月1日对火灾现场进行了勘察检测。根据现场人员描述,火灾发生时间为2008年10月26日凌晨2时左右,3时左右消防队将火扑灭,灭火方式为喷水灭火,构件过火时间约为30分钟。施工现场可燃物包括底层满堂脚手架上的双排竹板,框架柱周边的装饰木龙骨,以及在底层K~J/2轴位置有一小仓库,内有电箱等装修材料。 根据现场了解到的情况,当夜风向为西偏北风,火势由L/1位置向G/5位置蔓延,并顺着4~5/H~G轴楼梯间烧向二楼。燃烧物主要是满堂脚手架上的竹排,以及柱周边的装饰用木龙骨,这些可燃物的特点是燃烧猛,热量高。满堂脚手架高约3m,火灾区域空间高约3.7m,且室内外空气对流,火场供氧充足,造成室内良好的火场条件,使得火场温度迅速提高,形成燃烧猛烈的旺火型火灾,但可燃物有限,燃烧时间较短(约30分钟)。火灾后现场见照片2。 4.2. 火灾损伤调查 4.2.1. 损失分类 状态Ⅰ—轻微或未直接遭受烧灼作用,结构材料及结构性能未受影响,不必采取措施; 状态Ⅱ—轻度烧灼,但未对结构材料及结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尚不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应采取耐久性或外观修复措施。一般可不采取加固措施,必要时进行详细检测; 状态Ⅲ—中度烧灼尚未破坏,显著影响结构材料或结构性能,明显变形或开裂,对结构安全性或正常使用性产生不利影响,应采取加固或局部更换措施; 状态Ⅳ—破坏,火灾中或火灾后结构倒塌或构件塌落;结构严重烧灼损坏、变形损坏或开裂损坏,结构承载能力丧失或大部丧失,危及结构安全,必须或必须立即采取安全支护、彻底加固或拆除更换措施 4.2.2. 混凝土柱表面损伤调查 柱构件混凝土表面损伤情况见表1所示,由调查可知,大部分框架柱在脚手架以下部位受火灾影响较小,在脚手架部位上部附近框架柱表面混凝土受火灾影响较大,而在柱头部位靠近梁板处则主要呈灰黑色,和梁板一样,表面混凝土局部剥落。相对来说,H~G/1~4轴框架柱受火灾影响较大。 表 1 柱损伤调查 柱轴线 柱混凝土表面颜色 损伤描述 照片编号 柱下部 柱上部 L/1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照片3 L/2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照片4 照片5 L/3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照片6 K/1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照片7 K/3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 J/1 附着黑灰 粉红色 下部为状态Ⅰ,上部表层局部剥落,为状态Ⅱ。 照片8 照片9 J/3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H/1 附着黑灰 粉红色 下部为状态Ⅰ,脚手架上方表层大面积剥落,为状态Ⅱ。 照片10 照片11 H/2 粉红色 浅黄色 柱下部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最深20mm),混凝土密实坚硬;柱上部角部混凝土剥落,该柱为状态Ⅲ。全柱木龙骨碳化。 照片12 照片13 H/3 附着黑灰,微红 粉红色 柱下部表层混凝土局部剥落,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柱头附着黑灰,该柱为状态Ⅱ。 照片14 照片15 H/4 正常 粉红色 下部为状态Ⅰ,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为状态Ⅱ。 照片16 H/5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 G/1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 G/2 正常 附着黑灰 下部为状态Ⅰ,上部混凝土表层局部剥落,为状态Ⅱ。 照片17 G/3 粉红色 粉红色 柱下部混凝土表面龟裂,柱上部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柱头附着黑灰,该柱为状态Ⅱ。 照片18 照片19 G/4 正常 略显浅黄色 下部为状态Ⅰ,柱上部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柱棱角出现裂缝,为状态Ⅲ;柱头附着黑灰。 照片20 照片21 G/5 正常 附着黑灰 / 4.2.3. 屋面梁、板混凝土表面损伤、颜色调查 二层楼板底混凝土损伤调查见附图3所示,板底基本呈灰黑色,但板底表面混凝土有剥落,剥落深度10mm左右,见照片22~照片28,局部板底钢筋外露,其中(1/G)~(1/J)/1~3轴间混凝土剥落面积较大,可评为状态Ⅱ,其余楼板仅有局部位置表面混凝土剥落,可评为状态Ⅰ。锤击剥落处板底混凝土,发现混凝土密实坚硬,无疏松和裂缝,敲击声音较响亮。 框架梁中,损伤较严重的主要分布在H/1~3轴间、3/L~H轴间,见照片29、照片30,以及楼梯间1/H轴次梁,见照片31,其余部位框架梁表面呈黑灰色(附着黑灰)。3/L~H轴间框架梁表面黑灰色,局部有混凝土剥落;H/1~3轴间梁表面呈粉红色,表面混凝土龟裂,梁底局部箍筋外露,但梁底混凝土未剥落,箍筋外露主要是施工保护层偏小造成的;楼梯间1/H轴次梁表面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深度达10mm,但混凝土密实坚硬,梁表面呈黑灰色,这些梁可评为状态Ⅱ。 4.2.4. 火灾损伤概述 火灾受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底层,主要集中在L~G/1~5轴之间。现场检测发现,混凝土构件中大部分表面被熏黑,过火温度300℃左右。影响最严重框架柱包括H/2轴、H/3轴、G/2轴、G/3轴、G/4轴以及H/4轴柱,且柱受影响部位多位于脚手架上方1~2m,即离地面3m~5m高部位,局部呈粉红~铁锈红,混凝土表面龟裂,过火温度300~600℃,个别棱角部位混凝土开裂;靠近梁底部位柱表明附着黑烟。H/2轴由于靠底层小仓库较近,燃烧物较多,柱底部位影响教严重,柱底混凝土大面积爆裂剥落,深度达10~20mm,过火温度700~800℃,是受火灾最严重的部位。 梁、板受影响较严重的部位主要分布于K~(1/H)/1~4轴间,板底表面混凝土剥落面积较大,深度10mm左右,但板底未发现裂缝,且混凝土表面坚硬密实,颜色呈粉红或附着黑烟,过火温度小于450℃;梁表面局部呈粉红颜色,表面混凝土龟裂裂缝,较少缺棱掉角现象,过火温度小于500℃。其余部位梁板多附着黑烟,过火温度300℃左右,受影响较小。 火灾主要集中在底层,二层楼梯间部位屋面梁板被熏黑,局部电线管软化,过火温度小于300℃。 5. 火灾后混凝土强度检测 5.1. 回弹法检测构件表面混凝土强度 用HT-225型回弹仪(编号:0411116)对柱、梁的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抽样检测,检测位置表面基本完好,检测位置和结果见表2,此回弹结果仅作为评定火灾后混凝土表面强度的参考值。 表 2 火灾后混凝土回弹检测结果 测试位置 轴线位置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推定值 碳化深度 损伤情况 一层柱(下) 2∕H 51.5 0.89 50.2 50.0 2.5 侧面(非受火面) 一层柱(中) 2∕H 51.2 1.18 49.8 49.2 1.0 侧面(非受火面) 一层柱(下) 3∕H 54.5 1.38 51.1 52.2 2.0 一般 一层柱(中) 3∕H 41.3 1.83 38.6 38.3 4.0 较严重 一层柱(下) 3∕G 47.8 1.12 46.4 46.0 0.5 一般 一层柱(中) 3∕G 41.0 2.31 36.1 37.2 3.0 较严重 一层柱(中) 4∕H 40.2 0.24 39.7 39.8 4.0 较严重 一层柱(中) 4∕G 39.7 0.75 38.5 38.5 3.0 严重 二层梁 1/H∕4~5 37.6 1.92 34.6 34.4 4.0 严重 二层梁 2∕G~H 40.2 0.41 39.5 39.5 3.0 较严重 二层梁 H∕2~3 42.3 1.03 41.3 40.6 3.0 较严重 二层板 J~K∕2~3 44.2 2.73 39.7 39.7 3.0 一般 二层板 2~3∕K~L 40.6 0.75 39.5 39.4 4.0 较严重 二层板 2~3∕J~H 47.2 2.35 42.8 43.3 2.0 一般 由表2可知,柱中部(脚手架上部)火灾影响程度比柱底混凝土大,火灾后柱构件从柱底到柱中部(脚手架上部),混凝土碳化深度加深,由0.5~2mm增加到3~4mm,表面混凝土强度降低,由46~50MPa降低到37~39MPa。 火灾后H/1~3轴梁以及楼梯间1/H轴梁侧面混凝土碳化深度3~4mm,回弹强度34~40.6MPa,L~H/1~3轴间现浇空心板底部碳化深度2~4mm,混凝土回弹强度39~43MPa,火灾对其表面混凝土强度有一定影响。 由回弹检测结果可知,即使在火灾影响严重的区域,其构件表面混凝土强度均高于C30的设计值。 5.2. 取芯法检测构件内部混凝土强度 现场用钻芯法对构件内部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钻芯采用DD130型钻芯仪器(编号29521),采用YAW-2000型芯样试验机(编号:1560503)对芯样进行抗压试验,芯样去除了表面被过火后的混凝土,试验结果见表3所示。 表 3 混凝土芯样检测 取芯位置 区域 轴线 芯样直径(mm) 抗压强度(MPa) 芯样描述 检测方法 一层柱 下部 火灾严重 H/2 70 52.0 无异常 取芯 二层楼梯梁 火灾严重 (1/H)/4~5 100 51.9 无异常 取芯 由芯样检测结果可知,在受火灾影响严重的H/2轴柱底部,以及楼梯梁侧面,其内部实测混凝土芯样强度达到52MPa,高于设计混凝土强度值C30。 6. 火灾后构件变形检测 6.1. 框架柱倾斜测量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用ZH·ET-1经纬仪(编号202193)抽样测量火灾区框架柱垂直度偏差,测量结果见附图4所示,测量结果含施工和测量误差。测量结果表明,框架柱倾斜不规则,最大倾斜率4‰,柱变形未超出设计规范要求。 6.2. 现浇空心板挠度测量 采用NA2水准仪(编号5046115)测量H~L/1~3轴空心板、暗梁以及周边明梁的挠度,测量结果见附图5。测量结果表明,现浇空心板板底最大高差为93mm,暗梁支座与跨中最大挠度δ=75.5mm,换算暗梁最大挠度与跨度比值为4.5‰,但此测量结果中包含施工误差。 表 4 火灾前后施工方测量二层楼板高差数据 轴号 第一次测量值对比 2008-08-15 挠度 (mm) 第二次测量值对比 2008-11-08 挠度 (mm) 挠度增加值(mm) 支座高程(mm) 跨中高程(mm) 支座高程(mm) 跨中高程(mm) J/1~2 0 -40 -40 -10 -85 -75 35 K/1~2 -2 -40 -38 0 -85 -85 47 2/L~K -17 -40 -23 -40 -85 -45 22 委托方提供了施工方在火灾前后跟踪测量二层板板面高差数据,见图6和表4所示,初次测量时间为2008年8月15日,测得二层板面最大高差为40mm(J轴暗梁处),火灾后测量时间为2008年11月8日,测得二层板面J轴暗梁处最大高差为85mm,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数据推测可知,火灾后该现浇空心楼板挠度增大了35~47mm。 设计规范允许挠度为L0/300,即[δ]=56mm,[δ]<δ<3[δ],属中度变形。 7. 火灾分析与结构损伤评估 本工程火灾发生在深夜,由于主要燃烧材料是脚手架竹排和柱装饰木龙骨,现场分布较广,但材料未大面积堆积,所以火灾燃烧迅速猛烈,但持续时间不长, 火借风势,由西面大门向楼梯间处蔓延,燃烧时间约30分钟,后由消防队喷水灭火,由于梁、柱、板等混凝土构件表面过火后立刻浇水冷却,导致构件表面混凝土多处爆裂剥落,个别柱受火处棱角开裂,大部分表面剥落后内部混凝土坚硬密实,未见表面混凝土高温过火后疏松粉灰现象。 火灾受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底层,主要集中在L~G/1~5轴之间。混凝土构件中大部分表面被熏黑,表面过火温度300℃左右,影响最严重框架柱包括H/2轴、H/3轴、G/2轴、G/3轴、G/4轴以及H/4轴柱,且柱受影响部位多位于脚手架上方1~2m,即离地面3m~5m高部位,局部呈粉红~铁锈红,表面过火温度300~600℃,个别棱角部位混凝土开裂;靠近梁底部位柱表明附着黑烟,而柱在脚手架一下部位大多完好,少量柱表面混凝土龟裂。H/2轴由于靠底层小仓库较近,燃烧物较多,柱底部位影响教严重,柱底混凝土大面积爆裂剥落,深度达10~20mm,表面过火温度700~800℃,评为状态Ⅲ;G/4柱上部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柱棱角出现裂缝,评为状态Ⅲ,是受火灾最严重的部位。 梁、板受影响较严重的部位主要分布于K~(1/H)/1~4轴间,板底表面混凝土剥落面积较大,深度10mm左右,但板底未发现裂缝,且混凝土表面坚硬密实,颜色呈粉红或附着黑烟,过火温度小于450℃;梁表面局部呈粉红颜色,表面混凝土龟裂裂缝,较少缺棱掉角现象,过火温度小于500℃,可评为状态Ⅱ。其余部位梁板多附着黑烟,过火温度300℃左右,受影响较小,可评为状态Ⅰ。 火灾主要集中在底层,二层楼梯间部位屋面梁板被熏黑,局部电线管软化,过火温度小于300℃。 本工程为在建项目,底层混凝土2007年5月份浇捣,混凝土自然碳化深度一般小于2mm,而在火灾区域检测到,火灾影响较小的区域,构件混凝土碳化深度为0.5~2mm,而火灾影响较大的部位,构件混凝土表面碳化深度最大为4mm,说明火灾高温虽然引起部分构件表面混凝土产生一定碳化,但影响程度不深,火灾对混凝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构件混凝土表面,通过现场测量,火灾对梁侧和梁底,以及板底混凝土的最大影响深度为10mm左右,对柱中部(脚手架部位上方)和柱底部火灾最严重部位混凝土的影响深度为20mm左右。 现场用回弹法检测火灾重灾区域混凝土表面剩余强度,并与正常区域混凝土进行了对比,发现受火灾影响区域表面混凝土强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受火灾影响最严重的构件混凝土取芯样检测则发现,构件内部混凝土强度都达到50MPa 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火灾影响一般区域,即状态Ⅰ和状态Ⅱ的区域,构件内热轧钢筋在冷却后能恢复强度,钢筋强度基本不受影响;在火灾影响严重区域,即状态Ⅲ的区域,由于最高温度在800℃左右,冷却后钢筋强度恢复不到原来强度,钢筋强度降低约5%~10%。 测量结果表明,框架柱倾斜不规则,最大倾斜率4‰,柱变形未超出设计规范要求;现浇空心楼盖暗梁和明梁挠度测量表明,现浇空心楼板产生了一定挠度,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施工测量数据,火灾前现浇空心楼盖挠度满足规范要求,但火灾后现浇空心楼板最大挠度增加了35~47mm,挠度值[δ]<δ<3[δ],属中度变形,其中包括了施工与测试误差。 8. 结论与建议 通过现场宏观调查、测试和分析,并参考火灾损伤特殊性的有关资料,可得如下结论与建议。 1) 仓库火灾属快速升温型火灾。由于室内通风条件好,供氧充足,使本次火灾火场温度升温较快,但燃烧物有限,火灾持续时间不长,火灾主要影响了底层在L~G/1~5轴之间柱、梁、板。 2) 大部分构件轻微或未直接遭受烧灼作用,结构材料及结构性能未受影响,不必采取措施(状态I)。 3) 部分楼板和梁轻度烧灼,但未对结构材料及结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尚不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应采取耐久性或外观修复措施(状态II)。 4) 个别框架柱受火灾影响较严重,中度烧灼尚未破坏,明显开裂,对结构安全性或正常使用性产生不利影响,应采取柱表面混凝土局部置换措施(状态III)。 5) 考虑到结构火灾损伤的特殊性,建议: Ø 状态I和状态II区域受火灾影响较小,可不予加固,仅进行表面处理,用环氧砂浆修复至原样平整; Ø 状态II区域的现浇空心大跨度板,由于挠度变形偏大,建议在对板底表面处理,即凿除表面爆裂创伤的混凝土,用环氧砂浆修复至原样平整,然后采用粘钢进行板底加固。 Ø 状态III区域,局部受火灾影响较重,混凝土构件应进行表面混凝土局部置换措施,在清理柱表面爆裂创伤的混凝土,并在表面毛糙清洁处理后,用C30细石混凝土或环氧砂浆修复至原样平整,然后采用外包角钢进行加固处理。 Ø 具体加固设计与施工应委托专业单位。 项目负责:XXX 项目人员: 审 核: 技术负责人: 上海市XXXXXXXX院房屋质量检测站 二¡¡八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