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沪房鉴(XXX)证字第2008-XXX号
XXX市XXXX路XXXXXXXXXXX公寓
火灾后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估报告
上海市XXXXXXXX院
房屋质量检测站
2008年11月11日
目 录
1. 概况 1
2. 检测依据 1
3.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概况 2
4. 结构火灾损伤调查与检测 2
4.1. 火灾情况调查 2
4.2. 火灾损伤调查 3
5. 火灾后混凝土强度检测 5
5.1. 回弹法检测构件表面混凝土强度 5
5.2. 取芯法检测构件内部混凝土强度 6
6. 火灾后构件变形检测 7
6.1. 框架柱倾斜测量 7
6.2. 现浇空心板挠度测量 7
7. 火灾分析与结构损伤评估 8
8. 结论与建议 9
附件:照片1~照31(共4页)
附图1-附图6(共6页)
XXX市XXXX路XXXXXXXXXXX公寓
火灾后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估报告
1. 概况
房屋地址:XXX市XXXX路
结构类型和层数:二层框架结构
委托原因与要求:XXX市XXXX路XXXXXXXXXXX公寓大堂为二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为在建工程,结构已封顶,处于内部装修阶段,内搭有满堂脚手架(钢管、竹板),吊顶隔板施工中,底层堆积有木板等可燃物。2008年XX月X日晚,底层大厅发生火灾,底层内堆积物以及脚手架竹板等易燃物质起火,过火时间约30分钟,导致框架梁、柱和二层板等构件不同程度受损,局部构件表面混凝土剥落,箍筋外露。为保证房屋的安全使用,XXXX有限公司委托上海市XXXXXXXX院房屋质量检测站对部分结构火灾后的损伤进行检测分析,并出具火灾后结构质量检测报告。
检测内容:
1) 了解火灾起因、部位、燃烧过程和持续时间,建筑物的通风条件等。
2) 屋损伤破坏状况调查。
3) 抽样检测混凝土强度和碳化深度。
4)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和有关资料对损伤后的结构构件承载力进行评估。
5) 提供包含上述内容的检测与评估报告。
2. 检测依据
【1.】 国家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参考)。
【2.】 国家推荐标准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
【3.】 上海市标准《火灾后混凝土构件评定标准》DBJ08-219-96(参考)
【4.】 《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送审稿(参
考)
【5.】 国家行业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 175:2004
【6.】 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7.】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8.】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3.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概况
本工程位于XXX市XXXX路,为在建工程,结构封顶于2007年,现处于内部装修施工阶段。上部结构共两层,底层为酒店公寓的大堂,二层为餐厅,一层板结构平面图见附图1,一层梁结构平面图见附图2,外景见照片1。平面呈凹形,长47.4m,最窄处宽16.8m,最宽处33.6m,一层层高6.9m,二层层高3.6m。
本工程上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钢筋采用普通热轧钢筋,代号为HPB235、HRB335和HRB400。双向柱距为8400mm,柱截面600×600mm,柱纵筋直径为16~18mm;二层框架主梁截面尺寸一般为300×700mm,次梁截面尺寸一般为250×600mm,二层板厚130mm。
本工程L-H轴之间二层楼板是由梁(暗梁及明梁)和非抽芯式空心楼板组成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盖,板厚为600mm,内模直径500mm,中部暗梁截面尺寸为600×600mm,周边框架明梁截面尺寸为400×800(横向框架梁)、400×700(纵向框架梁)。本设计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按设计图纸要求,框架暗梁及空心板施工时应起拱2/1000。
4. 结构火灾损伤调查与检测
4.1. 火灾情况调查
我站于2008年11月1日对火灾现场进行了勘察检测。根据现场人员描述,火灾发生时间为2008年10月26日凌晨2时左右,3时左右消防队将火扑灭,灭火方式为喷水灭火,构件过火时间约为30分钟。施工现场可燃物包括底层满堂脚手架上的双排竹板,框架柱周边的装饰木龙骨,以及在底层K~J/2轴位置有一小仓库,内有电箱等装修材料。
根据现场了解到的情况,当夜风向为西偏北风,火势由L/1位置向G/5位置蔓延,并顺着4~5/H~G轴楼梯间烧向二楼。燃烧物主要是满堂脚手架上的竹排,以及柱周边的装饰用木龙骨,这些可燃物的特点是燃烧猛,热量高。满堂脚手架高约3m,火灾区域空间高约3.7m,且室内外空气对流,火场供氧充足,造成室内良好的火场条件,使得火场温度迅速提高,形成燃烧猛烈的旺火型火灾,但可燃物有限,燃烧时间较短(约30分钟)。火灾后现场见照片2。
4.2. 火灾损伤调查
4.2.1. 损失分类
状态Ⅰ—轻微或未直接遭受烧灼作用,结构材料及结构性能未受影响,不必采取措施;
状态Ⅱ—轻度烧灼,但未对结构材料及结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尚不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应采取耐久性或外观修复措施。一般可不采取加固措施,必要时进行详细检测;
状态Ⅲ—中度烧灼尚未破坏,显著影响结构材料或结构性能,明显变形或开裂,对结构安全性或正常使用性产生不利影响,应采取加固或局部更换措施;
状态Ⅳ—破坏,火灾中或火灾后结构倒塌或构件塌落;结构严重烧灼损坏、变形损坏或开裂损坏,结构承载能力丧失或大部丧失,危及结构安全,必须或必须立即采取安全支护、彻底加固或拆除更换措施
4.2.2. 混凝土柱表面损伤调查
柱构件混凝土表面损伤情况见表1所示,由调查可知,大部分框架柱在脚手架以下部位受火灾影响较小,在脚手架部位上部附近框架柱表面混凝土受火灾影响较大,而在柱头部位靠近梁板处则主要呈灰黑色,和梁板一样,表面混凝土局部剥落。相对来说,H~G/1~4轴框架柱受火灾影响较大。
表 1 柱损伤调查
柱轴线
柱混凝土表面颜色
损伤描述
照片编号
柱下部
柱上部
L/1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照片3
L/2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照片4
照片5
L/3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照片6
K/1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照片7
K/3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
J/1
附着黑灰
粉红色
下部为状态Ⅰ,上部表层局部剥落,为状态Ⅱ。
照片8
照片9
J/3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H/1
附着黑灰
粉红色
下部为状态Ⅰ,脚手架上方表层大面积剥落,为状态Ⅱ。
照片10
照片11
H/2
粉红色
浅黄色
柱下部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最深20mm),混凝土密实坚硬;柱上部角部混凝土剥落,该柱为状态Ⅲ。全柱木龙骨碳化。
照片12
照片13
H/3
附着黑灰,微红
粉红色
柱下部表层混凝土局部剥落,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柱头附着黑灰,该柱为状态Ⅱ。
照片14
照片15
H/4
正常
粉红色
下部为状态Ⅰ,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为状态Ⅱ。
照片16
H/5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
G/1
正常
附着黑灰
状态Ⅰ
/
G/2
正常
附着黑灰
下部为状态Ⅰ,上部混凝土表层局部剥落,为状态Ⅱ。
照片17
G/3
粉红色
粉红色
柱下部混凝土表面龟裂,柱上部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柱头附着黑灰,该柱为状态Ⅱ。
照片18
照片19
G/4
正常
略显浅黄色
下部为状态Ⅰ,柱上部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柱棱角出现裂缝,为状态Ⅲ;柱头附着黑灰。
照片20
照片21
G/5
正常
附着黑灰
/
4.2.3. 屋面梁、板混凝土表面损伤、颜色调查
二层楼板底混凝土损伤调查见附图3所示,板底基本呈灰黑色,但板底表面混凝土有剥落,剥落深度10mm左右,见照片22~照片28,局部板底钢筋外露,其中(1/G)~(1/J)/1~3轴间混凝土剥落面积较大,可评为状态Ⅱ,其余楼板仅有局部位置表面混凝土剥落,可评为状态Ⅰ。锤击剥落处板底混凝土,发现混凝土密实坚硬,无疏松和裂缝,敲击声音较响亮。
框架梁中,损伤较严重的主要分布在H/1~3轴间、3/L~H轴间,见照片29、照片30,以及楼梯间1/H轴次梁,见照片31,其余部位框架梁表面呈黑灰色(附着黑灰)。3/L~H轴间框架梁表面黑灰色,局部有混凝土剥落;H/1~3轴间梁表面呈粉红色,表面混凝土龟裂,梁底局部箍筋外露,但梁底混凝土未剥落,箍筋外露主要是施工保护层偏小造成的;楼梯间1/H轴次梁表面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深度达10mm,但混凝土密实坚硬,梁表面呈黑灰色,这些梁可评为状态Ⅱ。
4.2.4. 火灾损伤概述
火灾受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底层,主要集中在L~G/1~5轴之间。现场检测发现,混凝土构件中大部分表面被熏黑,过火温度300℃左右。影响最严重框架柱包括H/2轴、H/3轴、G/2轴、G/3轴、G/4轴以及H/4轴柱,且柱受影响部位多位于脚手架上方1~2m,即离地面3m~5m高部位,局部呈粉红~铁锈红,混凝土表面龟裂,过火温度300~600℃,个别棱角部位混凝土开裂;靠近梁底部位柱表明附着黑烟。H/2轴由于靠底层小仓库较近,燃烧物较多,柱底部位影响教严重,柱底混凝土大面积爆裂剥落,深度达10~20mm,过火温度700~800℃,是受火灾最严重的部位。
梁、板受影响较严重的部位主要分布于K~(1/H)/1~4轴间,板底表面混凝土剥落面积较大,深度10mm左右,但板底未发现裂缝,且混凝土表面坚硬密实,颜色呈粉红或附着黑烟,过火温度小于450℃;梁表面局部呈粉红颜色,表面混凝土龟裂裂缝,较少缺棱掉角现象,过火温度小于500℃。其余部位梁板多附着黑烟,过火温度300℃左右,受影响较小。
火灾主要集中在底层,二层楼梯间部位屋面梁板被熏黑,局部电线管软化,过火温度小于300℃。
5. 火灾后混凝土强度检测
5.1. 回弹法检测构件表面混凝土强度
用HT-225型回弹仪(编号:0411116)对柱、梁的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抽样检测,检测位置表面基本完好,检测位置和结果见表2,此回弹结果仅作为评定火灾后混凝土表面强度的参考值。
表 2 火灾后混凝土回弹检测结果
测试位置
轴线位置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推定值
碳化深度
损伤情况
一层柱(下)
2∕H
51.5
0.89
50.2
50.0
2.5
侧面(非受火面)
一层柱(中)
2∕H
51.2
1.18
49.8
49.2
1.0
侧面(非受火面)
一层柱(下)
3∕H
54.5
1.38
51.1
52.2
2.0
一般
一层柱(中)
3∕H
41.3
1.83
38.6
38.3
4.0
较严重
一层柱(下)
3∕G
47.8
1.12
46.4
46.0
0.5
一般
一层柱(中)
3∕G
41.0
2.31
36.1
37.2
3.0
较严重
一层柱(中)
4∕H
40.2
0.24
39.7
39.8
4.0
较严重
一层柱(中)
4∕G
39.7
0.75
38.5
38.5
3.0
严重
二层梁
1/H∕4~5
37.6
1.92
34.6
34.4
4.0
严重
二层梁
2∕G~H
40.2
0.41
39.5
39.5
3.0
较严重
二层梁
H∕2~3
42.3
1.03
41.3
40.6
3.0
较严重
二层板
J~K∕2~3
44.2
2.73
39.7
39.7
3.0
一般
二层板
2~3∕K~L
40.6
0.75
39.5
39.4
4.0
较严重
二层板
2~3∕J~H
47.2
2.35
42.8
43.3
2.0
一般
由表2可知,柱中部(脚手架上部)火灾影响程度比柱底混凝土大,火灾后柱构件从柱底到柱中部(脚手架上部),混凝土碳化深度加深,由0.5~2mm增加到3~4mm,表面混凝土强度降低,由46~50MPa降低到37~39MPa。
火灾后H/1~3轴梁以及楼梯间1/H轴梁侧面混凝土碳化深度3~4mm,回弹强度34~40.6MPa,L~H/1~3轴间现浇空心板底部碳化深度2~4mm,混凝土回弹强度39~43MPa,火灾对其表面混凝土强度有一定影响。
由回弹检测结果可知,即使在火灾影响严重的区域,其构件表面混凝土强度均高于C30的设计值。
5.2. 取芯法检测构件内部混凝土强度
现场用钻芯法对构件内部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钻芯采用DD130型钻芯仪器(编号29521),采用YAW-2000型芯样试验机(编号:1560503)对芯样进行抗压试验,芯样去除了表面被过火后的混凝土,试验结果见表3所示。
表 3 混凝土芯样检测
取芯位置
区域
轴线
芯样直径(mm)
抗压强度(MPa)
芯样描述
检测方法
一层柱
下部
火灾严重
H/2
70
52.0
无异常
取芯
二层楼梯梁
火灾严重
(1/H)/4~5
100
51.9
无异常
取芯
由芯样检测结果可知,在受火灾影响严重的H/2轴柱底部,以及楼梯梁侧面,其内部实测混凝土芯样强度达到52MPa,高于设计混凝土强度值C30。
6. 火灾后构件变形检测
6.1. 框架柱倾斜测量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用ZH·ET-1经纬仪(编号202193)抽样测量火灾区框架柱垂直度偏差,测量结果见附图4所示,测量结果含施工和测量误差。测量结果表明,框架柱倾斜不规则,最大倾斜率4‰,柱变形未超出设计规范要求。
6.2. 现浇空心板挠度测量
采用NA2水准仪(编号5046115)测量H~L/1~3轴空心板、暗梁以及周边明梁的挠度,测量结果见附图5。测量结果表明,现浇空心板板底最大高差为93mm,暗梁支座与跨中最大挠度δ=75.5mm,换算暗梁最大挠度与跨度比值为4.5‰,但此测量结果中包含施工误差。
表 4 火灾前后施工方测量二层楼板高差数据
轴号
第一次测量值对比
2008-08-15
挠度
(mm)
第二次测量值对比
2008-11-08
挠度
(mm)
挠度增加值(mm)
支座高程(mm)
跨中高程(mm)
支座高程(mm)
跨中高程(mm)
J/1~2
0
-40
-40
-10
-85
-75
35
K/1~2
-2
-40
-38
0
-85
-85
47
2/L~K
-17
-40
-23
-40
-85
-45
22
委托方提供了施工方在火灾前后跟踪测量二层板板面高差数据,见图6和表4所示,初次测量时间为2008年8月15日,测得二层板面最大高差为40mm(J轴暗梁处),火灾后测量时间为2008年11月8日,测得二层板面J轴暗梁处最大高差为85mm,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数据推测可知,火灾后该现浇空心楼板挠度增大了35~47mm。
设计规范允许挠度为L0/300,即[δ]=56mm,[δ]<δ<3[δ],属中度变形。
7. 火灾分析与结构损伤评估
本工程火灾发生在深夜,由于主要燃烧材料是脚手架竹排和柱装饰木龙骨,现场分布较广,但材料未大面积堆积,所以火灾燃烧迅速猛烈,但持续时间不长,
火借风势,由西面大门向楼梯间处蔓延,燃烧时间约30分钟,后由消防队喷水灭火,由于梁、柱、板等混凝土构件表面过火后立刻浇水冷却,导致构件表面混凝土多处爆裂剥落,个别柱受火处棱角开裂,大部分表面剥落后内部混凝土坚硬密实,未见表面混凝土高温过火后疏松粉灰现象。
火灾受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底层,主要集中在L~G/1~5轴之间。混凝土构件中大部分表面被熏黑,表面过火温度300℃左右,影响最严重框架柱包括H/2轴、H/3轴、G/2轴、G/3轴、G/4轴以及H/4轴柱,且柱受影响部位多位于脚手架上方1~2m,即离地面3m~5m高部位,局部呈粉红~铁锈红,表面过火温度300~600℃,个别棱角部位混凝土开裂;靠近梁底部位柱表明附着黑烟,而柱在脚手架一下部位大多完好,少量柱表面混凝土龟裂。H/2轴由于靠底层小仓库较近,燃烧物较多,柱底部位影响教严重,柱底混凝土大面积爆裂剥落,深度达10~20mm,表面过火温度700~800℃,评为状态Ⅲ;G/4柱上部脚手架上方表层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柱棱角出现裂缝,评为状态Ⅲ,是受火灾最严重的部位。
梁、板受影响较严重的部位主要分布于K~(1/H)/1~4轴间,板底表面混凝土剥落面积较大,深度10mm左右,但板底未发现裂缝,且混凝土表面坚硬密实,颜色呈粉红或附着黑烟,过火温度小于450℃;梁表面局部呈粉红颜色,表面混凝土龟裂裂缝,较少缺棱掉角现象,过火温度小于500℃,可评为状态Ⅱ。其余部位梁板多附着黑烟,过火温度300℃左右,受影响较小,可评为状态Ⅰ。
火灾主要集中在底层,二层楼梯间部位屋面梁板被熏黑,局部电线管软化,过火温度小于300℃。
本工程为在建项目,底层混凝土2007年5月份浇捣,混凝土自然碳化深度一般小于2mm,而在火灾区域检测到,火灾影响较小的区域,构件混凝土碳化深度为0.5~2mm,而火灾影响较大的部位,构件混凝土表面碳化深度最大为4mm,说明火灾高温虽然引起部分构件表面混凝土产生一定碳化,但影响程度不深,火灾对混凝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构件混凝土表面,通过现场测量,火灾对梁侧和梁底,以及板底混凝土的最大影响深度为10mm左右,对柱中部(脚手架部位上方)和柱底部火灾最严重部位混凝土的影响深度为20mm左右。
现场用回弹法检测火灾重灾区域混凝土表面剩余强度,并与正常区域混凝土进行了对比,发现受火灾影响区域表面混凝土强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受火灾影响最严重的构件混凝土取芯样检测则发现,构件内部混凝土强度都达到50MPa
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火灾影响一般区域,即状态Ⅰ和状态Ⅱ的区域,构件内热轧钢筋在冷却后能恢复强度,钢筋强度基本不受影响;在火灾影响严重区域,即状态Ⅲ的区域,由于最高温度在800℃左右,冷却后钢筋强度恢复不到原来强度,钢筋强度降低约5%~10%。
测量结果表明,框架柱倾斜不规则,最大倾斜率4‰,柱变形未超出设计规范要求;现浇空心楼盖暗梁和明梁挠度测量表明,现浇空心楼板产生了一定挠度,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施工测量数据,火灾前现浇空心楼盖挠度满足规范要求,但火灾后现浇空心楼板最大挠度增加了35~47mm,挠度值[δ]<δ<3[δ],属中度变形,其中包括了施工与测试误差。
8. 结论与建议
通过现场宏观调查、测试和分析,并参考火灾损伤特殊性的有关资料,可得如下结论与建议。
1) 仓库火灾属快速升温型火灾。由于室内通风条件好,供氧充足,使本次火灾火场温度升温较快,但燃烧物有限,火灾持续时间不长,火灾主要影响了底层在L~G/1~5轴之间柱、梁、板。
2) 大部分构件轻微或未直接遭受烧灼作用,结构材料及结构性能未受影响,不必采取措施(状态I)。
3) 部分楼板和梁轻度烧灼,但未对结构材料及结构性能产生明显影响,尚不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应采取耐久性或外观修复措施(状态II)。
4) 个别框架柱受火灾影响较严重,中度烧灼尚未破坏,明显开裂,对结构安全性或正常使用性产生不利影响,应采取柱表面混凝土局部置换措施(状态III)。
5) 考虑到结构火灾损伤的特殊性,建议:
Ø 状态I和状态II区域受火灾影响较小,可不予加固,仅进行表面处理,用环氧砂浆修复至原样平整;
Ø 状态II区域的现浇空心大跨度板,由于挠度变形偏大,建议在对板底表面处理,即凿除表面爆裂创伤的混凝土,用环氧砂浆修复至原样平整,然后采用粘钢进行板底加固。
Ø 状态III区域,局部受火灾影响较重,混凝土构件应进行表面混凝土局部置换措施,在清理柱表面爆裂创伤的混凝土,并在表面毛糙清洁处理后,用C30细石混凝土或环氧砂浆修复至原样平整,然后采用外包角钢进行加固处理。
Ø 具体加固设计与施工应委托专业单位。
项目负责:XXX
项目人员:
审 核:
技术负责人:
上海市XXXXXXXX院房屋质量检测站
二¡¡八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