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调节.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752886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4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调节 狂犬病恐惧症,简称“恐狂症〞, 是一种流行心理疾病,其心理表现为强迫自己想狂犬病,然后心理作怪,觉得自己快要死了,症状和狂犬病的一样。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调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恐狂症的自我心理调节 1、建立正确认知 很多恐狂是由无知引起,恐的没有理由,所以建立起正确认知,在脱恐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脱恐的第一步。狂犬病不是一个烈性传染病,它的传染性很弱的,绝大多数传染是经发病的犬或猫抓药造成的。注意前提是“发病的〞,并不是所有狗或猫都传播狂犬病毒的。狂犬病毒并不长期在体外(如人体表面) 存活,并且不能繁殖。 2、忽略癔症,投入生活 有的恐友会出现狂犬病癔症,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具体的说,会在暴露部位或身体其它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但是此时其人并没有感染狂犬病毒。 所以说看症状来推断是否感染关于个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狂犬病可防不可治,只要注射了正规的疫苗,抗体水平在保护水平0.5IU/ml以上,就没有可能发病了。恐友对身体得过分关注,过分敏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一有风吹草动,即害怕自己狂犬病发,越害怕,心情越紧张,症状越显然;陷入其中不可自拔。如此脱恐永无无可能。 正如上面所说的脱恐无论从科学常识上和心理上都不要去管症状,而应该带着不安投入生活中去,以生活为中心,去做该做的事情,这样才干打破恶性循环,阻断心理和身体的互相影响(即精神交互作用),这也就是《森田疗法》所说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很多恐友其实已经全程免疫过了,但是迟迟不能脱恐,就因为他有症状,其实他们掉进了恶性循环的陷阱,他们关注的是症状,恐的是症状,一心想消除症状,可是越是这样症状越顽固,强大,因为他们对症状排斥的心理反而强化了他们对症状的敏感,关注,关注与紧张扰乱了自主神经的正常工作,造成更多的症状。对症的方法就是不去管,不去关注,不去分析症状;让心理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行。 3、检测脱恐 首先应该建立正确的认知,人在免疫后血清中抗狂犬病毒活性大于0.5IU/ml,就不会被感染和发病了。所以,有很多恐友通过检测血清抗狂犬病毒活性脱恐,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了。目前医院和疾控中心和其它机构检测抗体水平主要有两种方法,ELISA法和RFFIT法。据笔者了解,ELISA法由于检测原理的限制,反映的并不是抗体中和病毒的中和活性,而是结合活性,有一定概率出现假阴性的结果,造成恐友的进一步恐慌。 所以,有条件的最好能用RFFIT法检测。依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第二十二条 使用合格的、正规途径获得的疫苗全程免疫后,一般状况下无必须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如必须检测抗体水平,应当采用中和抗体试验进行检测,包括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小鼠脑内中和试验2种方法。 4、心理脱恐 检测抗体阳性后,应该不会担心了,如果这时还是没有脱恐,就必须要求助于心理脱恐。现在公认效果显著的是源于东方哲学的《森田疗法》、《内观疗法》等,西方心理学众多疗法,至今没有能恐狂症这类神经症心理问题彻底、有效的疗法,只能作为《森田疗法》等的辅助措施。 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认为许多现代人都患有“神经官能症症〞(恐狂症、疑病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神经官能症的解除并不是心理治疗的目的,而是整合情结和释放与更改心理能量时,人格得到发展的一种副产品。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这和《森田疗法》主张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以生活为中心,不管症状,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相契合。 恐惧是我们心理正常的反应,每个人都会有恐惧,恐惧是我们身心的自我防卫措施,遵循恐惧心理的正常运行规律我们就能很快脱恐,背离恐惧的运行规律就会掉进恶性循环,掉进恐狂的泥潭,难以自拔。所以脱恐必须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规范行为,以生活为中心,放下对症状和恐惧的过分关注和排斥,这样心理脱恐也就不难了。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基础,心理上的每一变化,都能引起心率、血压、呼吸、体温、代谢和肌肉等方面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愤慨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悲伤时,肠胃蠕动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减退,这是因为支配我们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同时也是我们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支配者。由于心理的变化必定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因此,如果我们常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等的不良心理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紊乱,导致身心疾病。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理健康,还关系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既感到悦纳他人又感到愉悦自己,彼此都觉得互相必须要,那么双方的关系就具有和谐的基础,发展下去就可能日渐亲密。相反,如果双反(或一方)在交往过程中骄傲自负、自卑害怕、莽撞无礼,只合计自己等,这样的关系就不可能和谐发展下去,势必越来越疏远,甚至断绝往来。 事业成功同样也是和心理健康分不开的。以往人们谈及事业成功的因素,经常偏重于学识、才华和机遇,殊不知,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存有缺陷,不仅会妨碍人的学识、才华的充分发挥,而且会恶化事业发展的人际环境,其结果自然导致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 战国时期,魏将庞涓,战功卓著,堪称将才,但他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最后为孙膑所败。楚霸王项羽,“立拔山兮气盖世〞,可他骄横轻狂,傲气十足,加之轻信多疑,虽起兵之初雄极一时,但结果也落得个兵困垓下,自刎乌江的下场。勇猛无比的张飞,急躁鲁莽,感情用事,以致死于非命。就连智勇兼备的关羽,也因骄傲自负,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不可否认,不良的个性心理是他们走上失败之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提升以及噪音、拥挤等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使人们的心理负担逐渐加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差,使人们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往往亦感到假设有所失。人际关系的改变、利益关系的紧张,经常使人们感到近在咫尺却犹如远在天际。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能力与要求、欲望与道德的种种矛盾频频袭来。 进入21世纪,我们从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进入了一个物质经济空前繁荣,科技文明飞速发展的时期,从过去只求温饱,无暇顾及我们生活质量的窘境中走了出来,生活在我们的手中焕发出五彩的光芒。我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了,进而也越来越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于是,心理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定产物。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智力标准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优良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确保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必须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意志标准 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轻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四周的人际关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机构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 研究证实,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四周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 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 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确保。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坚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日常坚持健康心理最重要 1、转视 换个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因为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假如从一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假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2、升华 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3、换脑 换一种认知解释事物,更新观念,重新解释外部环境信息,也就是相当于换一个脑袋思索、解释问题。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4、变通 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就是通过找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轻痛苦,缓解紧张,使内心获得平衡的办法。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升目前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调适可借用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 5、回避 转移注重力,尽可能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央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 6、求实 切合实际调整目标。当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及时切合实际调整自我,并变幻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