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张菲菲 苏毅苗 摘要云南艺术学院原创实验歌剧 前进!前进进!于近日在安康音乐厅成功上演,该实验歌剧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旨立意贯穿整剧,用“不断前进”的精神向观众敲响居安思危的警钟。该部实验歌剧的成功上演,不仅为社会提供了赓续云南红色血脉的生动作品,也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实践育人的一次成功尝试。关键词 原创实验歌剧前进!前进进!新文科 新质呈现 教学实践原创实验歌剧 前进!前进进!一位钢琴家的畅想,围绕爱国主题教育进行创作,目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文科背景的影响下这部实验歌剧实现了跨学科资源整合、合力育人的效果,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锻炼了
2、师生的舞台实践能力,为学院科研教学提供了思路,也为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一、实验歌剧的时代唱和“年 月 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 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宣言 强调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一)歌剧的创作背景 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故事作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云南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讲话精神,围绕重大现实、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以“讲好五个故事”为主题,开展系列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该歌剧为中共云南省委宣
3、传部 年度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项目,于 年 月 日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安康音乐厅首演。实验歌剧以“讲好五个故事”之“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为题材,呈现了 义勇军进行曲 诞生至成为国歌的这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进、共克时难,解决接踵不止的民族危机的故事。该原创实验歌剧的主题立意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旨在向世人敲响居安思危的长鸣警钟,即使在和平年代也要常怀忧患意识。(二)红色歌剧的新文科实践项目负责人林林教授在采访中说:本次原创实验歌剧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对教学实践的平台拓展,也是学科建设改革的一次大胆实践,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一是通过综合性实践项目带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4、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通常划分很细,学科之间的交叉较少,培养的人才对本专业的业务比较精通。新时期,社会文化岗位的能力需求越来越立体,要求培养的学生一专多能,新文科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原创实验歌剧是多学科交叉的综DOI:10.16230/ki.yyxb.2022.04.001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合艺术作品,由艺术学院师生为主体,全程参与到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实验歌剧的成功上演,在艺术实践中为学科融合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带动人才的多专业、多环节联合培养。二是综合运用专业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和表演团队讲好红色故事,庚续红色血脉。“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
5、感。”二、实验歌剧的新质呈现这部实验歌剧突破传统的歌剧模式,在剧情的编排、作曲创作、场景切换、观演互动等方面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的观演效果。(一)非主线性剧情发展“不同于以西方歌剧为代表的传统歌剧模式,本部歌剧在结构方式、戏剧性及其张力方面摆脱了对完整故事的叙述和主要人物命运关注的依赖,歌剧从第三者(钢琴家)的视角切入,通过钢琴家的畅想将碎片化的情景连接形成非线性叙事结构。”导演孙晋昆这样解释这部实验歌剧:“采用跳跃性时空自由转换、情景式和片断式呈现的样式,从而引导观众脱离先入为主的看戏看故事的常规观赏心理预期模式,通过一段段、一幅幅大气悲壮、厚重凝炼、触动人心的情景、画面让观众眼前一亮,意外
6、惊喜和为之一振,将审美观注点聚焦到对历史画面和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思考,感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二)场景、时空的自由切换战火纷飞、电闪雷鸣、铁窗锁链、乌云翻滚 屏幕随事件和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实现了时空的穿越与场景的转换。孙晋昆导演强调:“将舞台视觉气质确立为具有象征色彩,并有史诗感和想象空间的舞台。摒弃简单的环境交待,而是一种纯粹的舞台化的空间建立,开启观众的想象空间,来填充设计者留给他们的空白,使之充盈起来。以整体写意、局部写实、虚实相宜、立体多变的设计理念,按照该剧文本和样式结构的特殊性要求,呈现出既厚重大气又不堆砌繁杂,既灵便简约又不简陋单薄的舞美视觉感受。同时,舞台时空
7、和不同场景快捷灵活、自然合理的巧妙转换和便于调度是该剧舞美置景的主要特征,为合唱团提供快捷的上、下场调度和多层面的立体表演站位支点是对舞台空间组织构建的特殊要求。一物多用,一景多变,当众景迁和人景融合是该剧舞美置景的特色亮点。时空自由流转和空间流畅的转换在观众心里产生大开大合的视觉景象,形成这样一个舞台特有的诗的意境。”剧中聂耳逝世后,屏幕上蓝天下一道绚丽的彩虹将聂耳的灵魂与田汉、安娥重逢,虚实结合的时空交错,让这 位同仁又聚集到了一起。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危机后,和平年代的中国依然安不忘危。一曲 中国威胁论结束后,屏幕上出现五根线条,旋转形成时空隧道穿越至巍峨的长城,这时 位主
8、角即聂耳、田汉和安娥带领着义勇军、八路军、解放军、新旧知识分子、不同时期的民众冲上舞台穿越时空,并置于同一时空,铸就众志成城的画面。这种时空的自由切换给观众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三)与观众的零距离互动演员的“观众席置入”是本剧的一大亮点,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角色的突出,主角、群演们会在观众席区域进行表演与歌唱。这种来自于身边的角色演绎缩短了观演之间的距离,让观众置身于创演团体中,具有环境沉浸、角色带入的真实体验。剧中聂耳去世时,屏幕上出现了蓝色大海的画面,现场观众席前两排安排了一群女子合唱队,安娥的领唱与观众席里的女子合唱队呼应,让在场的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对伟大音乐家聂耳逝世的悲痛之情。在该部实
9、验歌剧尾幕唱段中,当聂耳角色扮演者呼应全场起立演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时,在场的观众与台上所有的演员一同演唱国歌,那种振奋人心的场景,让台上的演员及台下的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深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感中华儿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四)合唱队员多身份转换该部实验歌剧由学院选拔挑选本科生及研究生 余人参演,男女比例为 。与以往歌剧中的合唱队有所不同,所有合唱部分不采用幕后伴唱形式,合唱队员们全部在舞台上以及观众席上视听同现。合唱队员们在担负合唱部分的演唱任务之外,还根据剧情的需要变换人物身份、充当背景、烘托氛围。当屏幕上播放出遍地战火硝烟的画面时,合唱队员们化身为一群义勇军战士。同时间的另
10、一个时空,聂耳、田汉和安娥 位主角注视着这一幕,与这群义勇军战士在合唱选段 岳飞满江红 的旋律下,带领观众们回到了抗日战争初期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的东北,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义勇军战士在前线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眼看百姓的苦难日子就要过去了,追光突然扫射到观众席过道的报童身上,报童喊着:“号外,号外,国共合作破裂,内战一触即发”,合唱队员们演唱起 战争交响曲。战火摧毁上海,合唱队员们化身逃难的百姓,紧张急促的节奏、旋律让观众们感受到危机的再一次来临。“重庆朝天门码头”屏幕背景下,国民党抓壮丁、盲人老父亲掩护男扮女装的儿子。屏幕又在“延安宝塔山下”背景下,出现群众敲锣打鼓
11、欢送光荣志愿参加解放军的场景。解放区与国统区的军民对唱、重唱,形成了“两重天”的景象。这一段剧情和合唱全部由合唱队的学生们扮演完成。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就要当家做主人了,部分合唱队员在主角田汉、安娥的带领下化身政协委员共商国是。随着剧情的发展,穿越到现代时期,合唱队员们又以新时代大学生的身份表达和平年代也要有安不忘危的精神。整部歌剧中,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精心设计合唱队员的妆面和服装,用场景和服装设计引领观众感受每一个历史时期。(五)主角的新颖定位该部实验歌剧,打破传统歌剧约定俗成的主人公出场模式,从一位钢琴家的登台开始引领整部实验歌剧的发展脉络。钢琴家从头至尾与聂耳、田汉、安娥 位角色扮演
12、着整部实验歌剧中同等的主要角色,通过钢琴家的旋律演绎为时空定位,引领观众自由穿梭于历史场景中。三、原创歌剧对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启示(一)为专业能力提供了新标准项目立项后,主办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特邀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导孙晋昆、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李魏导演;云南著名词作家、剧作家蒋明初、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畅海负责编剧;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吴渝林、业原、马烁、侯静宜、田建华、李娟、付鹏、邓波、高弘扬 位作曲老师利用假期和教学课余时间加紧创作,短短几个月完成了整部歌剧的序曲、个唱段、个间奏曲以及谢幕四重奏在内的 首歌剧总谱,总时长在 分钟左右。合唱系指挥教师张红彬、杨丽霞,声乐、器乐教
13、师(按姓氏拼音排序)陈红玲、赖钧霖、罗聪鹏、闵一岗、舒丽萍、陶迈、王鹏、尹伟、张文以及西南林业大学教师李建国、昆明城市学院教师孙宇与学生共同演出。其中,聂耳扮演者为李建国、罗聪鹏,田汉扮演者为尹伟、易金江,安娥扮演者为舒丽萍、陈红玲,钢琴家表演者为青年演奏家张文。实验歌剧的创作与演出集中了云南省内优秀的剧作家、作曲家、歌唱家和专业师生团队,是一次高规格、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与单一的艺术实践活动不同,本部实验歌剧期望在统一的剧情串引下营造出多彩的演出效果,这就要求剧作家、曲作者、歌唱家依据场景和剧情发展需要调整艺术风格,从而达到统一的审美效果,这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多学科协作具有很大的提
14、升作用,能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锻炼队伍。(二)为专业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作曲层面,此次实验歌剧的音乐艺术总监吴渝林教授考虑到每位作曲老师的创作风格不同,便以云南花灯调 大河涨水沙浪沙 中的旋律作为基调,让作曲老师们在序曲、行动音乐、对白铺垫、转场以及背景音乐中都保持统一的旋律基调。这样一来,作曲系的老师们在创作时根据自己擅长的风格与剧情发展的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创作出了具有浓厚中国韵味特别是云南韵味的曲子。为凸显歌剧本土民族音乐元素,云南民歌 春河沿、石屏彝族海菜腔的经典旋律也被巧妙地运用到了歌剧的音乐部分,推动了剧情的合理发展。作曲系在歌剧上演之前多次开会商讨,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15、这是音乐学院首次集体创作的第一部原创作品,实现了作曲创作层面的创新与突破,也为大型歌剧的作曲创作教学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演唱表演层面,此次歌剧也打破了传统的实践平台,将过去单一的分科目实践上升到综合实践。师生不再单一地追求声乐的技术性,而是考虑剧情风格的统一性,通过表演、台词等各方面的融合融入到剧情的场景中,实现唱段多种唱法演唱、舞台综合表演、二度创作及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将个人在场景中“透明化”,实现与他人的无缝链接,能够生动形象地塑造演绎歌剧中的人物角色,培养师生的综合舞台实践能力。在器乐伴奏层面,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融合也实现了伴奏的多样性。师生齐上阵,张文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师不但
16、负责整部歌剧的钢琴艺术指导,在歌剧中还扮演一个钢琴家的角色。舞台上边演边弹奏的形式也是整部歌剧的一大特色。演奏部分,集合了演奏西洋乐钢琴、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小号、定音鼓与民乐小锣、小镲、坛鼓等器乐的部分师生。为了烘托作品的气氛,在人声演唱部分大都只用钢琴演奏烘托音乐,在场景的转换与气氛的营造中,多用中西方乐器的小型乐队编制演奏。在合唱的部分,多采用西洋乐中的弦乐烘托合唱的厚度。在人物角色出场,以及对白的环节中多使用民乐,贴合人物角色的亲切感。多样的乐器配置、不同乐器的氛围烘托,以及多样化的音色融合效果在实验歌剧中得到了检验和验证,将器乐伴奏的教学实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三)为艺术实践提供
17、了新平台实践教学是专业艺术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科教学与岗位需求的对接与桥梁。艺术实践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决定了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合理性。长期以来,艺术人才的学科实践专业口径窄,综合性不高,就业的对口性强。该部实验歌剧的创作和演出是多个艺术专业的有机融合,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艺术人才提供了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内容和环境。对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构造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拓展艺术实践平台的一次有益尝试。(四)为专业教学丰富了新内容该部实验歌剧的上演,为音乐类表演专业师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素材,剧中的演唱选段、器乐演奏曲目可以通过教学的形式进课堂、纳
18、入课程教材,实现教演并举,以达到教育教学实践提升的目的,丰富音乐表演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创新教学形式,做到以演促学。依托歌剧表演课程,增强师生的舞台展演技能,在把握人物角色的同时,有效地促进演唱与表现力的提升。四、实验歌剧的价值归属(一)引导学生情怀担当本部实验歌剧利用专业优势,摒弃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通过舞台实践深入挖掘音乐表演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与美育元素,充分把握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以创新的形式呈现出专业的内涵与价值。以红色题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保持忧患意识,增强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当今的学生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但通过实验歌剧的排练,学生在与聂耳相仿年龄的情况下,能够
19、与聂耳产生对话与共鸣。通过剧情中不同场景、不同历史时期的亲身体验,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从红色教育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有担当的时代青年。该部实验歌剧在上演的同时,全院师生正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音乐学院党总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音乐专业学科特色。本次歌剧是音乐学院开展“党建 思政 艺术”模式的良好实践,也是一堂精彩的爱国主义党课。(二)凝心聚力共创辉煌该部实验歌剧是音乐学院师生增加沟通的一项实践新突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都仅限于课堂中的沟通交流,并没有像本次实验歌剧这样 脱离日常的课堂走向舞台一同表演。本次实验歌剧不仅给师生们提供了舞台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了良好的专业学术氛围,将师生的距离拉得更近。由于师生在日常的课程中任务较重,剧目的排练都安排在了课余时间。师生们辗转于教室和排练厅,牺牲假期和个人休息时间,克服了各种困难,凝心聚力使得该部实验歌剧成功上演,也使得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注 释:新文科建设宣言?:?:作者简介 张菲菲,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苏毅苗,博士,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