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探析_刘星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4644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探析_刘星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探析_刘星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探析_刘星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汉字与历史文化190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探析刘星宇【提 要】谚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以言简意赅而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人们的生活和认知,它不仅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严霜偏杀枯根草”这一谚语出自元代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元刻本),指灾难偏偏降临到处境困难的人或条件差的事物上。随着该谚语在古今不同时代的具体应用,其结构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主要表现在词替换和结构繁化两方面。该谚语在发展演变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具象思维、体现福祸观,而且蕴含着联系观。【关键词】谚语 严霜偏杀枯根草 发展演变 文化内涵一、引言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汉

2、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通常以口语为表达形式,反映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由临时性的组合逐渐固定成生动、活泼、形象、通俗的韵语或短句。武占坤、马国凡(1998)以谚语的语义性质及作用为纲,将其分为讽讼谚、规戒谚、事理谚、生产谚、天气谚、风土谚、常识谚、修辞谚八类。其中,事理谚着重总结客观事物的必然性或规律性,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辨别是非、说明道理并指导人们的实践。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属于事理谚,指灾难偏偏降临到处境困难的人或条件差的事物上,着重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坏事往往接二连三地发生,说明祸不单行的道理。解析事理谚“严霜偏杀枯根草”,可以丰富汉语谚语的本体研究、发

3、掘其作为历史文化载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二、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的发展演变谚语广泛地流传于口语表达中,而口语发展变化快,促使谚语结构不断调整以适应口语表达的通俗性和灵活性需求。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出自元代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元刻本),随着长期而广泛地口耳相传,其发展演变也较为丰富,主要表现在词语替换与结构繁化两方面。(一)词语替换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的词语替换,多是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替换,替换后不影响谚语的语义表达。(1)严霜偏杀枯根草。(元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元刻本)(2)严霜偏杀无根草。(元纪君祥赵氏孤儿(元刻本)(3)严霜偏打枯根草。(元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明刻本)(4)严霜故打

4、枯根草。(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明刻本)(5)严霜单打独根草。(1955 年 舒慧黄花岭)(6)寒霜偏打独根草。(1963 年 峻青壮志录)(7)苦霜单打独根草。(1977年 张笑天 永宁碑)(8)寒霜单打独根草。(1982 年 刘绍棠花街)综上可见,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词语替换。“严”替换为“寒”或“苦”,用以修饰名词“霜”。其中,“严”“寒”意义相近,均有“寒冷”义。“严”有“凛冽”义,形容极其寒冷,如岁暮和张常侍“厉厉气遂严,纷纷飞DOI:10.14014/11-2597/g2.2023.01.027汉字与历史文化191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鸟还”中的“严”即

5、“寒冷”义;“苦”有“很”义,表程度,可加强“寒”的程度,与“寒”相关,组合为“苦寒”表示极端寒冷,如捣衣“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中的“苦寒”即指极端寒冷的天气。“偏”替换为“故”或“单”,其中,“偏”表示事实与希望相反,有“偏偏,偏要”之义,“故”有“故意”之义,与“偏”义相关;“单”有“仅仅”义,与“偏”义相近。“杀”替换为“打”,“杀”有“伤害”义,与“撞击”义相关,“撞击”是“伤害”的方式之一,如春秋僖公三十年“陨霜不杀草”中的“杀”即“伤害”义;“打”有“撞击”义,如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打”即“撞击”义。“无”替换为“枯”或“独”,用以修饰“根”。“无”含“没有”义,如

6、诗经小雅车攻“之子于征,有闻无声”中的“无”即“没有”义;“枯”有“枯槁”义,如礼记月令“行冬令则草木蚤枯”中的“枯”即“枯槁”义;“独”有“单独”义,如楚辞“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中的“独”即“独自”义。“无根”表示没有根系,“枯根”表示根系枯萎,“独根”表示只有单个根,均与根系不发达意义相近。综上,“严”替换为“寒”或“苦”,“偏”替换为“故”或“单”,“杀”替换为“打”,“无”替换为“枯”或“独”,替换词与原词之间意义相近或相关,并不影响谚语的语义表达。(二)结构繁化“严霜偏杀枯根草”演变过程中的结构繁化是指由单句型谚语转变为复句型谚语,繁化后不影响谚语的语义表达。例如:(9)严

7、霜偏杀枯根草。(元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元刻本)(10)浓霜只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11)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12)严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单奔失时人。(清无名氏大明奇侠传)(13)老天单杀独根草,大水尽淹独木桥。(1946 年 贺敬之、丁毅白毛女)(14)寒霜单打独根草,白浪偏冲逆水舟。(1981 年 姚自豪、毛一昌特殊身份的警官)(15)冰雹单打无根草,白浪先冲逆水船。(1981 年 陈定兴香港之滨)(16)寒霜单打独根草,漏船偏遇顶头风。(1982 年 刘绍棠绿杨堤)(17)严霜单打独根木,寒风只吹无衣人。(1983 年 周

8、肖梅腊月)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的结构繁化常常伴随着词语替换。前一分句中的词语替换如,“严”替换为“浓”或“寒”,“严霜”替换为“老天”或“冰雹”,“偏”替换为“只”或“单”,“杀”替换为“打”,“枯”替换为“无”或“独”,“草”替换为“木”;后一分句中的词语替换如,“祸”与“来”替换为“大水”“白浪”“漏船”或“寒风”,“只”替换为“单”“尽”“偏”“先”或“只”,“奔”替换为“淹”“冲”“遇”或“吹”,“福轻人”替换为“失时人”“独木桥”“逆水舟”“逆水船”“顶头风”或“无衣人”。三、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的文化内涵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可以通过语言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积淀的文化内涵。词汇

9、是语言三要素之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谚语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反映和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指灾难偏偏降临到处境困难的人或条件差的事物上,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具象思维、体现福祸观,而且蕴含着联系观。(一)反映具象思维具象思维指汉语通常使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思想,同时借助生动的语言,使表达通俗形象。高名凯(1948)指出:“中国语是表象主义的,是原子主义的。表象主义就是中国人的说话是要把整个的具体的把他所要描写的事体表象出来。原子主义的意思是把这许多事物一件一件的单独的排列出来,不用抽象的关系的观念,而用原子的安排让人看出其中所生的关系。”郭绍虞也曾说到:“

10、汉民族思维能力很强,尤其擅长具象思汉字与历史文化192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维,喜欢在万事万物之间发现某种联系,甚至包括非逻辑的联系,进行联想和想象。”(张潜,1998)谚语“严霜偏杀无根草”及其发展演变中,均体现着具象思维,其运用了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语义,一是易引发灾害的自然现象类,如“严霜”“寒霜”“苦霜”“浓霜”“老天”“冰雹”“大水”“白浪”“顶头风”“寒风”,这些自然现象容易引发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对人们来说是不幸的,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以其表达“不幸”之义;二是所处境况不佳类事物,如“枯根草”“无根草”“独根草”“独根木”“独木桥”“逆水舟”“逆水船

11、”“漏船”“无衣人”,这些事物自身处境不佳,人们将其联想到其他人或事物身上,以此表示身处困境的人或事物。(二)体现福祸观福祸观念指人们对幸福与灾祸的看法,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意即灾难偏偏降临到处境困难的人身上,体现的是灾祸接二连三出现,即祸不单行的观念。现代汉语词典(2016)解释“祸不单行”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祸不单行”一词源于说苑权谋(刘向,2017):“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指的是宜阳这个地方被秦夺走,又遭遇旱灾,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见,我国自古就有祸不单行的观念。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指已经枯萎的草本就

12、生命力微弱,却又遭到寒霜的击打,更加难以存活。谚语结构繁化后,仍然体现这一观念,“祸来只奔福轻人”“祸来只奔福轻人”“祸来单奔失时人”指福薄的人本就不顺利,却又总是遭受灾害,更加不幸;“大水尽淹独木桥”指由一根木头搭建的桥本就松散,却又被大水漫过,更加不稳固;“白浪偏冲逆水舟”“白浪先冲逆水船”指逆水行驶的船本就费力,却又被大浪撞击,更加难以前行;“漏船偏遇顶头风”指漏水的船本就安全系数低,却又遇到顶风,更加危险;“寒风只吹无衣人”指没有衣服的人本就感到寒冷,又被大风吹击,更加砭人肌骨。谚语中反映的遭遇虽不同,但是都可以指处境困难的人或条件差的事物又遭遇不幸,体现祸不单行的观念。(三)蕴含联系

13、观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恩格斯(1995)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即使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发展演变为不同的形式,但其承载的哲学思想都是联系观。联系观认为事物是联系的,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谚语所包含的事物之间,还表现在谚语所包含的事物与其反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前者具体表现为:“霜”“浪”“风”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

14、“草”“舟”“船”“人”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受事,它们因动作行为“杀”“打”“淹”“冲”“遇”“吹”等联系起来。后者表现为:若天气寒冷,草便难以生长,而“霜”则代表天气寒冷,因此将“严霜”“寒霜”“苦霜”“浓霜”“冰雹”“严霜”与“枯根草”“无根草”“独根草”“独根木”联系起来更能突出遭遇的不幸。同理,在人们的认知中,船在行驶过程中,无风无浪是幸运的,而大风大浪的出现则代表着危险,代表着不幸,因此将“白浪”与“逆水舟”“白浪”与“逆水船”“顶头风”与“漏船”联系起来表示遭遇不幸。此外,我国有成语“寒风刺骨”,表示天气极其寒冷,而一个人若是在寒风里没有衣服穿,那他的处境便十分悲惨,因此将“寒风

15、”与“无衣人”联系起来更加能表现遭遇悲惨。综上可见,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及其演变中承载的联系观是显而易见的。四、结语本文以谚语“严霜偏杀枯根草”的发展演变与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其发展演变主要表现在词语替换与结构繁化两方面,即以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语进行替换,由单句型谚语转变为复句型汉字与历史文化193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谚语。此外,从具象思维、福祸观、联系观三个角度进一步阐释谚语蕴含的文化内涵。谚语以言简意赅而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反映人们的生活和认知,不仅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其进行探析,不仅有助于丰富谚语本体研究,而且有助于发掘其作为历史文化载体所蕴含的文

16、化内涵。参考文献高名凯 1948 汉语语法论,开明书店。刘 向 2017 宋本说宛(第四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 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屈 原 1996 屈原集注,中华书局。阮 元 2009 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申小龙 1990 中国文化语言学,吉林教育出版社。陶渊明 2003 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温端政 2006 汉语语汇学教程,商务印书馆。文天祥 2019 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华书局。武占坤、马国凡 1998 谚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张 溍 2014 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齐鲁书社。张 潜 1998 修辞语法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禾 木 2004 中华谚语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罗竹风 201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马建东、温端政 2017 谚语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温端政 2011 中国谚语大辞典(普及本 辞海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温端政 2015 俗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徐宗才、应俊玲 1994 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商务印书馆。(通信地址:010022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