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内蒙古民...中华文化的层次自相似性释析_德红英.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4068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内蒙古民...中华文化的层次自相似性释析_德红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内蒙古民...中华文化的层次自相似性释析_德红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内蒙古民...中华文化的层次自相似性释析_德红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内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层次自相似性释析德红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民族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 浑沌学层次自相似性理论认为,“部分”呈现出与“整体”相同或者相近的结构特征,系统的不同层次也存在与系统整体相同或者相近的结构特征,“部分”包含着“整体”的若干特性,这就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层次自相似性。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内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枝叶,存在与主干相同或者相近的特性。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和谐思想、守望相助理念、爱国主义思想、包容性精神往往体现在各民族文化之中,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学

2、作品等领域也得以充分体现。通过深入挖掘和阐释各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之间的层次自相似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 中华文化;内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层次自相似性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1-0215(2022)06-0071-05学界探讨内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华文化层次自相似性这个论题时,首要前提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不是指各民族文化局域放大一定倍数以后简单地和整体完全重合,也不是简单地堆砌相加形成,而是经过不断地交流、融合,兼容并蓄、共生共荣发展起来

3、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同各民族文化并非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浑沌学层次自相似性理论认为,“部分”呈现出与“整体”相同或者相近的结构特征,系统的不同层次也存在与系统整体相同或者相近的结构特征,“部分”包含着“整体”的若干特性,这就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层次自相似性,即系统特征蕴含在系统的不同层次之中。中华文化的理念和思想价值往往蕴含在各民族文化中,内蒙古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存在着与中华文化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本文主要从民本思想、和谐思想、守望相助理念、爱国主义思想、包容性精神等方面着手,深入分析和挖掘内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层

4、次自相似性,从而保持对中华文化的理想和价值、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尚书 五子之歌 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百姓稳固,国家才能稳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民本思想也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升华,基金项目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德红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学。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Minzu U

5、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48 No.6Nov.2022第48卷 第6期2022年11月71DOI:10.14045/ki.nmsx.2022.06.005在新时代即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

6、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中国再一次发扬光大。内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同民本思想相契合的理念,例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要求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时时刻刻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唯有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得到增进和提高,国家才能稳固富强,这充分体现了社会

7、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升华。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富裕是指五谷丰登、产收两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民俗同生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节庆活动包含着免除虫兽灾害、防止干旱水涝的祈祷以及家畜兴旺、粮食丰产、牛羊肥壮、渔猎丰收等的美好愿望。达斡尔族民众有斡包节,他们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对农牧兴旺的美好愿望。鄂伦春族民众在篝火节这一天祭拜火,表示对火的尊敬,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赐更多的食物。鄂温克族民众在瑟宾节安排祭祀山神、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篝火晚会等环节,向山神供奉鹿、牛、羊、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

8、旺、四季平安。这些传统节日虽然形式和内容各异,但是都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的向往和追求。富裕和勤俭密不可分,勤劳和节约是人们积累财富的两个法宝。各民族流传着很多关于勤劳致富的谚语:“不经苦和累,哪得丰收年”(达斡尔族)、“生活想致富,靠勤俭持家”(达斡尔族)、“明天推明天,永远难实现”(鄂温克族)、“不劳动就没有快乐”(鄂温克族)、“马勤快在腿上,狗勤快在嘴上,鸟勤快在翅上,人勤快在手上”(鄂伦春族)、“狩猎才能得到禽兽,勤劳才能有吃穿”(鄂伦春族)2 185186等,这些谚语提醒人们:只有勤俭、勤劳才能有收获。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也都记录了勤劳致富、艰苦狩猎、汗洒田禾的故事和传说。在各

9、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英雄舍己为人、英勇无畏、战胜象征自然力的妖魔鬼怪和人间恶势力等的故事,表达了对族群强大和对国家强盛、保护民众的强烈愿望,例如蒙古族的 江格尔、鄂伦春族的 英雄格帕欠 等。事实上,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是各民族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目标。二、和谐思想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神形合一”“和为贵”“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活动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将人与自身的和谐称为“神形合一”,主要是指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以实现个人身心和谐。在人与人的关

10、系方面,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通过宽和处世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协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基础上和平共处、亲善和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谐思想的内涵在不断变化中得到丰富和升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和谐”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基本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

11、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万物和谐”、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的倡议,不仅体现了物种与物种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72间的和谐,传递了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邃思考,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内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同和谐思想相契合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内蒙古各民族在生活和生产中形成了爱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并且在各民族的习惯法、禁忌、口头文学等方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中华文化的和

12、谐思想具有一致性。蒙古族认为“万物皆有生命也有神灵”,很早就意识到万物共存的道理,并且在日常行为中保留或者保护着它们的生命和生存环境。蒙古族民众采割柳条时,有不能成片连根割尽的习俗;蒙古族还有限制家畜的数量,防止家畜与野生食草动物争夺食物的习俗;蒙古族民众保护野生动物,禁杀孕兽。元史 刑法志 记载:“诸每月朔望二弦,凡有生之物,杀者禁之。诸郡县正月五月,各禁杀十日,其饥馑去处,自朔日为始,禁杀三日。”3很多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且注意一定的禁忌。这些禁忌对人们的语言、行为、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进而使人们进行某些调整和规范。鄂伦春族猎人外出打猎时,不得随便猎杀动物,如有违背,猎人容易在狩

13、猎期间诸事不顺、空手而归。这些观念虽然具有浓厚的自然崇拜色彩,但是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的生态观念,在客观上发挥了保护自然界的作用,对当今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价值取向。传统社会的习惯法、家族法、乡规民约约束和教育社会成员,进而维护社会良好秩序,有些民族通过习惯法调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成吉思汗法典 规定,对贫困的民众、医生、有学问的人免征税收。传统的习惯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维持村寨和谐安宁的法治作用。相对而言,汉族更为注重家族法。家族法主要用来维系一个家族内部的关系,对其他家族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

14、不同家族的家族法也各不相同。此外,很多民族注重通过乡规民约来协调社会关系,这是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最主要的规则。与习惯法和家族法相比、乡规民约更加成熟、更加严密,在形式上更具有严肃性,在范围上更具有公开性,在制定上更具有自觉性。和谐思想在各民族的文学作品、谚语、生活习俗中也有所体现。蒙古族史诗 江格尔 表现了对建立丰衣足食、人们相亲相爱、没有战乱和孤寡的美好社会的向往。古代民众总结了“入乡问俗”“入乡随俗”等生活交往的经验,习惯法、家族法、乡规民约的合理成分起到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约束人们的不当行为和言论的作用,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团结。社会和谐表现在尊老爱幼方面,“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

15、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这是千百年来维系我国的家庭这一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4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要求晚辈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认为“恭谨乃道德之本”。传统仪式、生活习俗、民间文学作品也体现了尊敬老人、孝顺礼让的思想美德。这些民族的老人讲话有威信,在各种场合都能够得到优待和敬重。“晚辈人见到长辈要用请安礼,平辈人见面也要互致请安礼问候。磕头礼在祈神祭祖、婚丧、节庆等庄重场合施行。”5各民族的大量谚语也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父母长辈对子女后代的惦念和眷顾、人们对兄嫂、儿媳等女性的赞美,例如“你赡养父母,你的孩子才赡养你”(达斡尔族)、“大雁飞走不忘讲述山林,孝子远

16、行不忘讲述母亲”(鄂伦春族)、“慈善之母的暖心牵挂在儿身上,不孝之子的寒心远游在江海边”2 236等等。社会和谐体现在平等思想方面,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们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平等思想。平等思想表现在办事公平上,公平允正的观念体现在日常生活生产的点滴之中。公平是早期各氏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达斡尔族流行着“物虽少要分均”等谚语,体现了生产活动再分配的公平;蒙古族搏克比赛规则规定参加者不区分年龄、不区分体重、不区分身份地位、不区分贫富贵贱、不区分地域,体现了蒙古族搏克比赛的平等原则,被人们称为“搏克精神”。平等思想还表现在以平等地位为基础的个体交往关系方面。成吉思汗法典 规定:“每个人不论

17、贫富与贵贱都平等劳动,强调在劳动的义务上每个人都必须履行,不能因为地处高位或拥有财富而免于工作。”6古代蒙古族有结拜安达(结拜兄弟)的传统习俗,结拜安达构建了人与人之间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相识、往来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个体之间和而不同,民族之间平等73团结,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价值取向,体现了尊重差异、在差异中求同的观念。三、守望相助理念孟子 公孙丑上 有言:“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孟子 滕文公上 有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这里的“守望相助”最初是指应对来犯的盗贼或者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和邻里之间的互相援助,引申为邻里

18、和睦、同舟共济、共同应对挑战、互相关爱和帮助之意。守望相助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理念和追求。各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对团结互助合作精神有深刻认识。人们宰杀牲畜时把一些肉赠给邻居和亲友,与他们分享食物;渔民打鱼途中遇到路人,无论认识与否,都要赠予一部分鱼;猎人获得猎物时,会分享给相遇的人,这几乎是早期狩猎民族都必须恪守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要求。“团结友爱、以诚待人”是蒙古族自古崇尚的基本理念。蒙古秘史 记载,成吉思汗的第十一代女祖阿阑豁阿用绑在一起难以折断的五支箭教育族人团结和睦,即蒙古族历史上“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各民族的民间谚语也体现了守望相助理念,例如“团结协作是放排人的命根子,舵手是放排人的

19、主心骨”(达斡尔族)、“猎物打多了,理应分给大伙儿;一家有难,理应十家帮助”(鄂温克族)、“歌子齐唱声势大,猎户齐心力量大”(鄂伦春族)2 201等等,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对团结互助重要性的认识和推崇。四、爱国主义思想周易 乾 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应当勤奋、拼搏。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 中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意思是国家的兴衰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国主义思想既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得到了不断的弘扬和传承,各民族在历史上无论是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还是

20、抵御外来侵略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蒙古族 祝灭寇班师还 太平颂 江格尔 等作品反映了蒙古族民众同形形色色的掠夺者和奴役者进行英勇顽强斗争、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达斡尔族民众在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时奋起反抗,英勇不屈,多次击退沙俄侵略者的入侵,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觉悟。达斡尔族 思乡诗 驻守边卡 巡察额尔古纳、格尔毕齐河等7 7279叙事诗,表达了忠于国家、恪尽职守、身先士卒、不畏艰险的爱国主义精神。各民族的谚语也充分展示了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品格:“为国家全力以赴,乃明智人的行为”(达斡尔族)、“骏马爱草,牧民爱祖国”(鄂温克族)、“人民爱国家,国家才安定”(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

21、“骏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无穷”(蒙古族)2 229231等,是各民族的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五、包容性精神中华文明是一个“求同”而非“排异”的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文明体系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尊重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性,也成为人类共识。长久以来,内蒙古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居住、共同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形成了相互尊重、包容多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发展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每八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是多民族融合家庭

22、。人们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不仅和和美美欢度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也其乐融融共度民族节日。蒙古族图案中不仅有蓝天白云、草原牛羊,而且出现象征爱情的鸳鸯、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以及牡丹等花卉,这些源自北方农耕地区的图案艺术,被蒙古族沿用并且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同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实。内蒙古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包容性,奶茶就是各民族互相学习,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证。今天,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众多民族都喜欢喝奶茶。达斡尔族诗人敖拉 昌兴的诗歌作品中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例如 百花诗 以六十四种花名结合中国十六位古代人物的故事典故,表现他们

23、兴趣爱好7 4853。诗里的花卉和历史名人用满文字母拼写。为了让达斡尔族乡亲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敖拉 昌兴精心选择梅花、菊花、牡丹等名贵品74种,以及诸多新奇美艳的花卉和入药的花:“梅花开放,木兰花蓓蕾,木蟹花坚实,木槿花娇脆,孟浩然这时节踏雪寻花卉”。敖拉 昌兴把梅花、木兰花、木蟹花、木槿花的特点同孟浩然的典故巧妙结合,不仅呈现了各色花卉,也让达斡尔族乡亲了解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可见,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既要传播各民族文化的知识性内容,也要传播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精神,要树立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互相借鉴、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各民族思想文化的益处和精华,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

24、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保持活水源头。各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的自相似性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体现了各族民众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要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同中华民族文化相契合的时代精神和思想价值,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之基。参考文献1 尚书 M.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367.2 李树新.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谚语文化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 明 宋濂.元史 刑法志 卷一五 M.北京:中华书局,2018:2683.4 佟锦华.藏族文学研究 M

25、.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24.5 中国少数民族修订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27.6 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编.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 奥登挂,呼思乐,译.达斡尔族传统诗歌选译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y of Inner Mongolia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nd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DE H

26、ong-ying(Institute of Ethnology,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ohhot 010010,China)Abstract:The theory of self-similarity at the level of chaos holds that“part”presents the same or similar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s“whole”,and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ystem also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27、 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 as the whole system,“Part”contain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whole”,which is the hierarchicalself-similarity between“part”and“whole”.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Chinese culture is the backbone,andall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is the branches and leaves.As the branches and l

28、eaves,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Inner Mongolia has the same or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main trunk.Chineseculture,such as people-oriented,harmonious thought mutual assistance,patriotism and Inclusive spirit,are oftenimplicit in the ethnic cultures,In the customs

29、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religious beliefs,folk literature worksand other fields,can also be fully reflected.We should dig deep into and explain the hierarchical self-similaritybetween various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and Chinese culture,So as to enha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and the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of the Chinese nation,casting a firm the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Key words:Chinese culture;Inner Mongolia;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group;Self-similarity责任编辑高宇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