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探析_徐丽曼.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3943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探析_徐丽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探析_徐丽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探析_徐丽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书书第 25 卷第 2 期2023 年 3 月大 连 民 族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Dalian Minzu UniversityVol 25,No 2March 2023收稿日期:2023 02 04;最后修回日期:2023 02 26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22 GMI 091);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22JDSZK018)。作者简介:徐丽曼(1979 ),女,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章编号:2096 1383(2023)02 0097 05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探析徐丽曼a,梁韶江b(大连

2、民族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摘要:探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演进,并从国家发展要求、国际环境和民族工作实际三重维度分析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建议策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族人民物质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高水平谋划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3、民族地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志码:AExplor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in Ethnic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XU Li man,LIANG Shao jiang(a School of Marxism;b Academy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Liaoni

4、ng 116605,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evolution of the coordinateddeve lopment of material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and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tasks faced by the coordina-ted

5、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workpractice This paper then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

6、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ethnic areas:practice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promot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and promote materiallife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focusing on casting

7、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ual lif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common prosperity This study adhere to the unityand struggle,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and planning to promot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and spiritual

8、civi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at a high level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ethnic areas;material civilization;spiritual civiliza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DOI:10.13744/21-1431/g4.2023.02.007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党的二

9、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 2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必须始终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贯穿始终。对于民族地区来讲,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是走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要牢牢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推动各民族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共建共有精神家园。一、正确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指在社会发展中要坚持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衡改善、物质

10、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和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意识的根基所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同时,意识也离不开物质,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生产始终影响着物质生产。“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

11、础发生作用”4。意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既可以表现为人们对现有经济基础的认同与维护,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可能表现为在错误的价值观影响下,社会成员理想信念迷失、责任意识淡薄,造成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兼顾二者的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社会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的内涵不仅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等自然素质的发展,也包含着人的思想道德、才能志趣等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不断被满

12、足的过程。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然要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可忽视一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不断走向共同富裕,既要通过不断创造、积累社会财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要不断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追求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社会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斗志昂扬、信念坚定,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成为

13、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包括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体现了党对于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的时代解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抵御各种腐朽文化、不良思潮和市场经济带来的重效轻质、重利轻义的影响,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力图避免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带来“精神空虚”。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5,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

14、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89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第 25 卷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2 23。从扶贫工作中的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到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物质基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成为

15、中国式现代化坚定的价值标准,也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根本指导和实践要求。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理念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演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在民族工作中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入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不难发现,它们都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要求。正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民族工作中始终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推进,才使得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谱就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画卷。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重要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

16、随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之下,党和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通过中国特色对口支援加速区域间协调发展,在民族地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组合拳”,为其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创造新机遇。这一系列的战略安排、政策措施有效带动了经济发展,使民族地区各项经济指标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坚定信念下,各族干部群众胼手胝足、守望相助,在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提升等精准扶持政策下,到 2020 年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赢得

17、全面胜利,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实现了全面小康,3121 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民族自治地方 420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一些在新中国成立时还过着刀耕火种生活的“直过民族”,在“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通过民族识别、民族访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制定民族文化政策,积极改善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后,制定、完善了一系列

18、关于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积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进入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地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增强“共同性”,开展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化创作“骏马奖”评选等重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具特色的节庆民俗、展览展演、文化旅游等平台,扎实推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发展方面,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党中央就注重通过兴办民族院校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70 多年来,

19、通过发展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高校开办预科班、民族班等一系列举措,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得以巩固。总之,多年来,民族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持与结合本地特色的发展之下,社会生产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伴随着经济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的变迁,各族群众思想观念也日益发生改变,健康积极的社会风尚不断形成,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得以加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团结一心、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走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奠定坚实基础。三、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全

20、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各族人民共同步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和未来指向。民族地区要立足时代发展和自身实际,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以更高的站位、99第 2 期徐丽曼,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探析更大的视野把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从国家发展要求来看,“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8。过去几

21、十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建设成就,探索创造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关系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和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推动各民族物质与精神上走向共同富裕,丰富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发展面临着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局面。长期以来,中国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各民族利益得到

22、平等而充分的保障,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仍坚持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企图以民族问题挑起事端,破坏中国的发展和稳定,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9 101。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需要不断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团结一致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勇气与信心。从民族工作实际来看,“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解决好民族问题,既要解决

23、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10。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主要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文化塑造、意识提升与精神建构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常表现为经济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了,但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并不自然而然随之提高。因此,在民族工作实际中,“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9 246。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推进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建议策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和西

24、方国家现代化模式深入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历经艰辛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守的底层逻辑。民族地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在现代化发展中统筹布局、系统安排,推动“两个文明”相协调、相促进。第一,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族人民物质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 22。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

25、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实现物质上的共同富裕,首要任务是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加大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力度,做好因病因灾返贫帮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好民族地区生态屏障区、资源富集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等特征资源,找准乡村振兴发力点,发展民族地区优势产业,支持民族地区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以适当金融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民族地区,以优厚人才政策吸引高质量人才建设民族地区,使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正视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强系统观念和大局意识,不断完善对口帮

26、扶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同时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央帮扶性“输血”与民族地区自我“造血”相结合;还要努力提升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优化民族地区生产要素、就业结构与分配格局,确保民族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001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第 25 卷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价值遵循。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各级党校、新时代讲习所等

27、在各族干部群众中系统化、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宣传和公民道德教育,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精神文明创建;要坚守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通过完善文化发展创新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要将文化事业摆在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特色场馆,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精神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各族群众积极健康高远的价值向往和团结奋进共绘未来的美好愿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国情教育,增

28、进各族人民共同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和文化根基;培育各族人民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帮助各族人民建立起在中华民族发展中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联结,孕育为共同实现复兴梦想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第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高水平谋划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主张以协调为基本法则,积极应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寻求社会发

29、展的有效合力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良性有序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等发展理念。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推动二者均衡改善、相互促进、全面增强。中国的发展早已证明,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新时代以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重物质也重精神,在经济进步中保持人心齐、社会稳、劲头足,这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强大法宝。面向未来,民族地区要答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答卷,既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立足实际、挖掘潜能,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30、向往,也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发展与物质文明发展相协调、相促进,不断巩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合起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力量。参考文献:1习近平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 人民日报,2023 02 08(001)2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 10 月 16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

31、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胡锦涛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求是,2008(24):3 16 7习近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4 03 8(003)8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53 9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0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49(责任编辑王莉)101第 2 期徐丽曼,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探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