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738320 上传时间:2024-10-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宿江边阁杜甫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注】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鹳:形似鹤的水鸟。A.望岳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B.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喧,渲染夜晚野外

2、凄清与悲凉的气氛。C.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翻”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D.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答案】 D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D项有误,“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理解和分析不恰当,望岳的风格不是“沉郁顿挫”而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2阅

3、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观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光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主要是_,寓情于_;下片主要是_,寓情于_。全词将_、_、_三种表达方式自然地结合了起来。 (2)你对词中关于北国雪景的描写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吗? (3)文章中哪些句子为想象中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

4、竞折腰”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什么?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2)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4)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

5、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解析】【分析】(1)读懂词篇大意是作答的基础。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寓情于景,展现祖国壮丽河山;下片纵论历代英雄,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寓情于理,抒写诗人的抱负。全词将描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浑然一体,气象雄浑。 (2)一问,写感受。上半部分写景,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

6、比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动写静。“银蛇”、“蜡象”,蓬勃之感、气势凸现。“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极尽英雄豪情:表面似是指高原群山与苍天争高,实则更是作者心中的远大抱负。与天比高,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与领袖气度!看了这几句“冬雪礼赞”,我不禁对雪之美,有了更深的感受。二问,要求用两个成语概括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可概括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3)一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天晴的时候,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

7、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此句为虚写。二问,描绘了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美景,写出了雪景的艳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承接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开启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使全诗诗意贯通,一气而下,浑然一体。 (5)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

8、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故答案为:描写雪景;景;议论;理;描写;议论;抒情; 天地间浑然一色,视野开阔,给人一种朴素洁净而不乏壮观的美;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个句子为虚写,它借助想象,把人引领到一个雪后天晴的壮丽辉煌的境界里,使北国雪景于苍茫中显得更加雄伟,形象更加多姿多彩,翻出一派新气象。以“分外妖娆”结束上篇,流露出对美好江山的赞美之情,使

9、人油然而生出爱国之情;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来说,前一句承上,总括了上片的写景,后一句启下,总领下片的抒情。这一过渡句使全词浑然一体,结为有机的整体,给人以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觉;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指出了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的局限性,高度评价热情赞美了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同时抒发了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豪情壮志。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根据上阙的内容用生动形象地语言描述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首句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作答此类

10、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是对诗句在结构上作用的理解分析。本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北方的美丽雪景,下阕写作者生发的议论,下阕的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起下文,所以这一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

11、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洋溢着一种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2)拟人、比喻、对偶。(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

12、当成人写。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13、。“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拟人、比喻、对偶; 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概括描述形象特征。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14、。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

15、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以“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

16、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答案】 (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2)【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

17、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简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从诗句筛选出内容相关的诗句即可,苏辙在 怀渑池寄子瞻兄 中说如果我们下次再在这里相遇,还要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而苏轼在 和子由渑池怀旧 中告诉子由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苏辙在 怀渑池寄子瞻兄 中说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而苏轼在 和子由渑池怀旧 中告诉子由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据此答题即可。 (2)首先要理解苏辙诗中的“怕雪泥”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再简析苏轼

18、 “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话的用意。“怕雪泥”中的雪泥有有两层含义,一是本义,二是比喻义,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仕途的艰难。苏辙的意思是说,当年我们曾经一起讨论仕途的艰难。而苏轼在应答诗中说,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苏轼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 故答案为: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 【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

19、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整首诗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

20、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癖江边。【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_;【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1、”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和王质。 (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答案】 (1)降职(贬官);向秀(2)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及这个典故的积累即可知答案。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

22、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

23、律中的精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

24、,藉以振奋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降职(贬官);向秀 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以及积累诗歌典故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古诗中运用的典故,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提出来,因此平时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 本题

25、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宿王昌龄隐居(唐)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1)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分别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和宿王昌龄隐居都借助“月”表达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26、】 (1)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2)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露从今

27、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等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2)月夜忆舍弟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

28、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宿王昌龄隐居“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悲凉(凄切)的意境,宿王昌龄隐居通过描写景物营造出清幽的意境; 月夜忆舍弟借月表达了对因战争离散的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宿王昌龄隐居中“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描写“微月”的“清光”照耀友人的隐居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

29、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注】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

30、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

31、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水调歌头中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 故答案为: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

32、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点评】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给WI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芜得像老人的发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1940年1月11日(选自艾青诗选)(1)此诗写于1940年1月,原稿题下有注为“给WI”据长编所计,1939年1

33、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韦嫈yng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下的注释,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请你仿写。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象,在第三节后再写一节。(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后一节构成总分关系。) 【答案】 (1)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2)略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把冬天的池沼分别比作寂寞、

34、心酸的老人的心,被劳苦磨失了光辉、枯干的老人的眼,荒芜,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老人的发,阴郁、悲哀的老人。诗人选取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痛苦、心酸、忧郁的心情,结合诗人当时经历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分析前三节诗,这三节诗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冬天的池沼比作什么得像老人的什么,接着在承接这个比喻进一步刻画。仿写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的特点。比如冬天的池沼比作褶皱得像老人的脸,像刀刻似的沟壑纵横的脸。 故答案为: 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

35、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略【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题考查仿写诗句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

36、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连用两个“难”,突出强调了“别亦难”。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C.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尾联是一种寄语,希望青鸟代为传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悦之情。(2)请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案】 (1)D(2)“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解析】【分析】(1)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青鸟是一位女

37、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由“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故答案为:D;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

38、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10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

39、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思绪之绵长(无穷)(2)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 “千古兴亡多少事?”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因此“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

40、用,不要暗示了时间之漫,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分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词人登京口北固亭望神州的所见所思所感,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词人眼望神州,感概千古兴亡之事,下阕,作者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表达词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

41、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思绪之绵长(无穷) 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要在理解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

42、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

43、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迥:远。行杯:传杯而饮。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作品洞庭湖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岳阳楼记(范仲淹)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_【答案】 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

44、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分析】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

45、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

46、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B.四面边声C.长烟落日D.孤城紧闭(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答案】 (1)A(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分析】(1)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