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7)一、选择题1李欣同学在某搜索引擎里输入“大泽乡”,“揭竿而起”等词语,那么出现在页面中的历史事件是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黄巾起义2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过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统一黄河流域3与“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灭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C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反抗D西晋的最高统
2、治者昏庸无能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描绘的景象所反映的年代是( )A东汉末期B西晋末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6在一部电视剧里,由于编导没有弄清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描写了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闹出了笑话。佛教传入我国的大致时间是()A秦朝末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西汉初期7汉代,“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A张骞派使者到达罗马帝国B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8下列对秦汉时期社会基本特征的概括,最贴切的是( )A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变革B统一国家
3、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9下列四项中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是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出现民族融合的大趋势。ABCD10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 )。A郡国并行B盐铁官营C休养生息D北伐匈奴11关于如图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映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彩陶制作工艺高超B体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居民掌握了绘画技能C图案反映了渔业对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性D陶器是原始农耕时期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1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
4、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哪项历史功绩(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书同文C车同轨D兼并六国完成统一13在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500多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A春期B论语C道德经D孙子兵法1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弱肉强食B国家数量减少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适者生存15据中国古代简史记载,“东周第二代天子植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
5、桓王中箭负伤”。以上材料说明A郑国向周天子定期朝贡B周王室地位下降C周朝政局稳定D分封制得到巩固16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上述记载主要说明青铜器是A生产工具B生活器皿C祭祀礼器D权力象征17“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18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纳为一类的标准是(
6、)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D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19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1播出,使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下列有关中国文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相传黄帝时期,隶首创造文字B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C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20历史上形成秦朝统治者“坑儒”到西汉统治者“独尊儒术”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的是A社会现实的需要B农民战争的推动C儒学自身的发展D统治者的个人喜好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
7、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王国维材料二 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胡适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个历史事件?(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3)材料三中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今天
8、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22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张老师以“大秦伟业”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 (收集资料体会新朝气象)(1)下面是秦统一六国前各国使用的货币、文字、度量衡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为巩固统一,针对社会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任务二 (情境再现分析秦强之因)(2)你从下面的情境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回答2点)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曾经三次从军,用竹简记录了秦军
9、攻打邢丘时发生有部队的两起案件,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任务三(思维导图感悟制度创新)(3)在处填写内容。根据下面示意图,简述秦朝如何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3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众多因素深刻影响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下图一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材料二 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善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狡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
10、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而妄得各务其职,不务本为何?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不下凝也。”西汉恒宽盐铁论错币材料三 见图二和图三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冶铁、煮盐,使国家经济命脉控制于富商大贾。为改变这种状况,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写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标准货币名称。(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据图三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
11、素。24改革是强国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重要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秦新破六国。丞相王绾建议“置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于群臣”。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12、(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采用哪一制度取代了古封国制?秦始皇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致的状况,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改革?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大泽乡”,“揭竿而起”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
13、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属于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北魏孝文帝南迁是为了实行汉化,吸收中原优秀的文化,因此B项正确;A项为汉武帝时期;C项与材料表述无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未到达江南地区;在439年,北魏就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D项说法错误,综上选择B项。3D解析:D【详解】与“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淝水之战,魏晋时期前秦统治者苻坚一开始以“投鞭断流”表明其军队强大,执意要进攻南方的东晋,战争开始后
14、,苻坚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是晋兵,胆战心惊,最后溃败,一路上“风声鹤唳”,而“东山再起”是指东晋名臣谢安复出,D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战役,相关的成语典故有纸上谈兵,A排除;垓下之战出自项羽、刘邦之间的楚汉战争,相关的成语典故有四面楚歌,B排除;涿鹿之战是远古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打败蚩尤的战役,C排除。故选D。4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西晋,A符合题意;西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爆发了八王之乱,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反抗西晋暴政,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这些因素使西晋迅速走向灭亡,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5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白骨露于
15、野,千里无鸡鸣。”出自东汉曹操的蒿里行。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饥荒和瘟役,许多人死亡后没有人收尸,就露在野外,广大的地方都听不到鸡叫。故A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故B不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故C不符合题意;曹操是东汉时期的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6B解析:B【解析】【详解】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教,来世就能得到幸福,因而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7C解析:C【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
16、伊朗和罗马帝国”可知,在汉代中国开辟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中亚、西亚,再转运欧洲的大秦(罗马)。“丝绸之路” 沟通东西方贸易,是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C符合题意;张骞派使者到达罗马帝国不符合史实,排除A;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和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的说法错误,排除BD。故选C。8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得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秦汉时
17、期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B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时期,故A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时期,故C错误;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开放与革新时期,故D错误;故选B。9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民族政权林立,社会动荡不安。为躲避北方战乱,北人大量南迁,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同时,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点
18、。所以C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0C解析:C【详解】根据“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为此西汉政府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休养生息政策,C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发生在汉朝,但不是针对材料问题采取的措施,A排除;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B排除;北伐匈奴是汉武帝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D排除。故选择C。11C解析:C【详解】本题考查氏族公社时期我国人类文化遗址,半坡文化相关知识。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的日常用具,陶盆中的鱼纹反映了渔业对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性,C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发现于西
19、安半坡文化遗址,不属于河姆渡文化,排除A项;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属于黄河流域的绘画技巧,排除B项;陶器是原始社会使用的生活器具,不属于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12D解析:D【详解】依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以看出李白歌颂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方面的功绩,故D正确;ABC三项是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C错误。综上故选D。13B解析:B【详解】孔子是大教育家,有着卓越的教育思想与成就;孔子是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在论语一书里,B符合题意;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A排除;道德经是道家经典,C排除
20、;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D排除。故选择B。14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从春秋初年到战国之初,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这表明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国家数量越来越少,许多弱小国家在战争过程中被相对强大的国家吞并,这体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现象的概括和说明,不是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5B解析:B【详解】依据题干“东周第二代天子植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
21、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土地、人口、兵力都减少,各诸侯国都不再顾忌周王室,题干材料表明周王室地位下降,B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6D解析:D【详解】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是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这一现象说明了
22、青铜器成为贵族身份地位及国家权力的象征。故D符合题意;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和祭祀礼器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BC。故选D。17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B符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云南,A排除;半坡居民生活在陕西,C排除;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D排除。故选择B。18D解析:D【详解】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体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夏朝灭亡。商朝未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镇压人民.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
23、商朝灭亡。西周的周厉王暴虐无道,独断专行,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走,夏桀、商封、周厉王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D项正确;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人物都是暴君,没有轻徭薄赋,爱民如子,也没有重用人才,改革内政,排除BC项。故选D项。19A解析:A【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制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A符合题意;BCD项说法与史实相符,排除。故选择A。20A解析: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实行的“焚书坑儒”和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都是从政治统治方面考虑。不同朝代采用不同的文化,是从自身统治角度出发的,故A正确;农民战争的推
24、动会影响统治者的政策,但与题目无关,故B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发展儒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被西汉统治者接受,但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统治者个人的好恶会影响统治政策,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21(1)百家争鸣。(2)孔子。儒家。“仁”。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3)“有教无类”。(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的“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解析:(1)百家争鸣。(2)孔子。儒家。“仁”。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3)“有教无类”。(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的“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
25、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意在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因此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2)依据材料二的“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和材料三的“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他”是孔子。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政治主张是: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故材料三中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6、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22(1)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文字为小篆;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影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适解析:(1)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文字为小篆;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影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2)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大量使用竹简做书写材料;这一时期流行隶书;秦使用郡县制;秦军士兵非常重视在战场立功杀
27、敌;秦国(朝)法律严明等。(回答2点)(3):皇帝;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回答3点)【详解】(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观察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8、,秦朝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便利了经济的发展。(2)依据材料“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可提取到的信息是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大量使用竹简做书写材料;这一时期流行隶书;据材料“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 可提取到的信息是秦使用郡县制;据材料“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可提取到的信息是秦军士兵非常重视在战场立功杀敌;秦国(朝)法律严明等。(3)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结合
29、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23(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3)关系:因果关系。(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解析:(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名称:圆形方孔
30、半两钱;(3)关系:因果关系。(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二中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促进图二中南北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格局:南北发展趋于平衡。(或南北差距缩小,或经济重心仍在北方。)(4)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改变了国家经济命脉控制于富商大贾的局面。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标准货币是圆
31、形方孔半两钱。(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与图三之间是因果关系,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二中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根据图三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南北发展趋于平衡格局,差距较小。(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4(1)商鞅;奖励军功;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力大增,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基础。(2)郡县制;统一度量衡。(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改革是社解析:(1)商鞅;奖励军功;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力大增,为后
32、来兼并六国打下基础。(2)郡县制;统一度量衡。(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详解】(1)根据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发映的是商鞅变法。商君是指商鞅;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该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国力大增,为后来兼并六国打下基
33、础。(2)根据材料二“秦新破六国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古封国制而以郡县制去代替。”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古封国制;秦朝建立后,为了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综合以上材料,得到的启示有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