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社会(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本国(地区)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注意:国内生产总值的6点含义:市场价值;最终产品;一定时期生产;流量;地域范围;市场活动。
3.国民收入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以市场价格计量的收入总和。(国土原则)
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得到的以市场价格计量的收入总和。(国民原则)
政府购买支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1. 已知某一经济社会的如下数据:(单位:亿元)
a) 工资100 利息10 租金30 消费支出90 利润30 投资支出60
b) 政府购买支出30 政府转移支付5 所得税30 出口额60 进口额70
c) 试求:(1)按收入法计算GDP (2)按支出法计算GDP
(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 (4)计算储蓄额 (5)计算净出口
(1)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y=100+10+30+30=170(亿元)
(2)支出法:GDP=c+i+g+(x-m),GDP=90+60+30+(60-70)=170(亿元)
(3)政府预算赤字(bs)=税收(t)-政府支出与政府转移支付(g+tr)
即bs=30-30-5=-5(亿元)
(4)s=yd-c=170+5-30-90=55(亿元)
(5)净出口=出口-进口=60-70=-10(亿元),负数意味着存在贸易赤字
4.简述国民收入核算中收入法、支出法和生产法三者的一致性。
从宏观理论来说:
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那么就可以从产品与劳务生产过程中的产出;产品与劳务的买方支出;产品与劳务的卖方收入三个方面来计算货币价值。产品与劳务生产过程中的产出价值是以最终实现的销售收入来计量的,而卖方的销售收入就是买方的购买支出,也是卖方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所有成本支出加上合理利润的总和,这些成本支出包括支付工人的工资(构成工人的工资收入)、支付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构成土地所有者的租金收入)、支付资本所有者的利息(构成资本所有者的利息收入),因此三者计量的总量相同。
一国的总产出、总收入和总支出反映该国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生产不仅增加了产品和劳务,还创造出了收入,收入又形成支出,支出又决定了生产,三者相互联系,循环流动。所以三种方法计算结果一致。
从计算细节来说:
(1) 支出法(买方)
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通过交易实现的,交易有买卖双方,支出法核算就是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支出按买方一般分为四类:居民购买(消费),企业购买(投资),政府购买,国外购买(净出口)。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1) 收入法(卖方)
交易实现后得到的销售收入进行收入分配。收入法是通过各要素获得的收入,亦即企业为了生产产品和劳务花费的成本加合理的利润来核算GDP。于是就可以从得到销售收入分配的项目来算。一般分为工资、利息与租金等生产要素所有者(职员,个人,设备土地拥有者)的收入;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也被视作成本);资本折旧(必须付出的成本)。
(2) 生产法(直接计算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此法是直接计算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总价值。每个企业所生产产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向其他企业购买的材料、能源、工具等中间产品的价值;自己投入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所以只需要计算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增加价值。故也被称为新增价值法。根据不同产业来算:第1,2产业的部门来说,增加值=总产出-中间产品;第3产业商业、运输、金融等服务按纯收入(盈利)计算增加值,政府教育、卫生(非盈利)、国防等按工资与薪金等支出成本来计算增加值。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
7.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8.平衡预算乘数
政府收入与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其值为1。
1. 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80+0.8(y-t),投资为190,政府购买支出为250,税收为150(单位: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3000,试求企业非自愿存货投资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2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变为c=180+0.9(y-t),投资仍为19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200 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1) y=c +i + g
y=2500
c=180+0.8(y-t)
i=190
g=250
t = 150
c=2060
y=2500
c=180+0.8(y-t)
t = 150
三部门均衡时 i + g = s + t→s = 290
(2) y=c +i + g
y=2910
c=180+0.8(3000-t)
i=190
g=250
t = 150
IU=3000-2900=100
(3)y=c +i + g
y=2550,△y=50
c=180+0.8(y-t)
i=200
g=250
t = 150
(4)y=c +i + g
y=4850
c=180+0.9(y-t)
i=190
g=250
t = 150
c=4410
y=4850
c=180+0.9(y-t)
t = 150
三部门均衡时 i + g = s + t→s = 290
y=c +i + g
y=4950,△y=100
c=180+0.9(y-t)
i=200
g=250
t = 150
(5)ki=△y/△i=1/(1-β) ki1 =5,ki2 =10
边际消费倾向变大,投资乘数变大,投资变动导致的收入变动更大
2.假设一个萧条经济的消费函数为 c=15+0.75yd,投资i=20, 政府转移支付tr=2 ,政府购买g=10,税收函数t=6+0.2y。
(1)求均衡收入。
(2)若充分就业产出为120,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3)政府购买增加对消费需求有何影响?
(4)实现充分就业需要增加多少转移支付?
(5)在平衡预算情况下,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1)
y = c +i + g
y=105
c = 15+0.75(y + tr -t)
t= 6+0.2y
g= 10
i= 20
tr = 2
或: s+t-tr=i+g 解得y=105
(2)
△y=120-105= 15=△g* kg
△g=6
kg= 1/(1-β(1-t))
β=0.75
(3)政府购买增加直接增加总需求使收入增加,yd增加。又由于c=α+βyd 且β>0,所以c增加。△y=△yd+△t=△c+△s+△t
△t=0.2×△y=0.2×15=3
△yd=△y-△t=15-3=12
△c=0.75×△yd=0.75×12=9,政府购买增加6,可以增加消费需求9.
(4)
△tr = 8
△y=120-105=15
ktr = β/(1-β(1-t))
ktr = △y/ △tr
(5)
△g=24
△y=15 △g=△t
△y = kg* △g –kt* △t=15
kg=1/(1-β(1-t))
kt=-β/(1-β(1-t))
2.分别利用45º线法和投资-储蓄法,分析均衡国民收入的形成。
如下左图,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总支出。总支出曲线和45º曲线相交于E点,与E点相对应的收入为均衡收入。若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水平,表明总需求过度,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社会生产供不应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减少,企业就会扩大生产,使收入水平向右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企业生产才会稳定下来。反之企业会存在存货投资。故只有E点才是均衡的。
如下右图,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和投资。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相交于E点,与E点相对应的收入为均衡收入。若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水平,表明投资大于储蓄,社会生产供不应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减少,企业就会扩大生产,使收入水平向右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企业生产才会稳定下来。反之企业会存在存货投资。故只有E点才是均衡的。
y
c+i
c+i
E
IU>0
IU<0
45 °线法
0
y*
45°
0
y*
投资--储蓄法
y
s
E
s,i
i
交易性货币需求
1.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
IS曲线变动:
投资需求变动:增加向右移,减少向左移,变化量为投资变化量乘以乘数。
储蓄函数变动:增加向左移,减少向右移,变化量为储蓄变化量乘以乘数。
税收和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增量乘以乘数的量。增加税收使IS曲线向左移增量乘以乘数的量。
LM曲线变动:
名义货币供给量:M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向左上方移动
价格水平变动:P上升,实际货币供应量m变小,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反之向右下方移动。
L2的移动:m不变下,L2右移,L1左移,LM曲线就向左方移动;反之向右方移动。
3、 什么是交易的货币需求?什么是投机的货币需求?影响它们的基本因素是什么?
交易的货币需求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出于这种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商业制度,而商业制度在短期内一般可假定为固定不变,所以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的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货币需求越大。
投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有价证券价格的未来不确定性是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必要前提,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利率越高人们会买进证券,利率越低人们会卖出证券,这样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量就会随之减少和增加。
r0
y
o
E
IS
LM
y0
r
y1
E’’
E’
y2
IS’
r1
3.挤出效应
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即左图y1y2部分)
4.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的比率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
1.设消费函数C= 100+0.75y,投资函数I=20-2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 0.4 r,货币供给为50美元 。
(1)根据这些数据求IS、LM的方程和均衡收入、均衡利率。
(2)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50,这属于哪种经济政策?将产生怎样的效果?
(3)若使货币供给增加10,这属于哪种经济政策?将产生怎样的效果?
(1) IS:y=c+i=100+0.75y+20-2r y=480-8r
LM: L=0.2y-0.4r=50 y=250+2r
解方程组,y=296 r=23
(2) IS:y=c+i=100+0.75y+20-2r+50 y=680-8r 解方程组,y=336 r=43
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收入增加,利率升高
(3) LM:L=0.2y-0.4r=50+10 y=300+2r 解方程组,y=336 r=18
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入增加,利率降低
政策效果小
y1
y2
r1
E’’
IS’
E’
r0
y
r
o
E
IS
LM
y0
Dg
政策效果大
y1
y2
r1
E’’
IS’
E’
r0
y
r
o
E
IS
LM
y0
Dg
2.财政政策效果与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请画图说明。
LM曲线斜率与财政政策效果成反向关系。(1)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大亦即LM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越不明显;LM曲线斜率越小亦即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越明显;
原因:当LM曲线斜率k/h越大时,通常情况下,交易货币需求量不变即k不变,则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越小或货币需求对的反应不灵敏,故一定的货币需求将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效果小。只有当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太多(对应的是LM曲线越平坦)时,它才会对总需求有较强大的效果。比如极端情形: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财政政策效果最好
其他条件一定,①∵h大,LM平缓,△r小,△I小,挤出效应小,∴kF大。②∵h小,LM陡峭,△r大,△I大,挤出效应大,∴kF小。
1. 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都能够刺激经济。但前者使利率上升,后者却使利率下降,为什么同为扩张性政策,却存在上述差异?请详细阐述两种政策的作用机制。
两者都是通过扩大总需求来提高均衡产出的,但两者扩大总需求的机制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直接增加总需求来增加产出的,由于直接增加总需求,使市场供不应求供不应求,导致物价上升,引起货币供给下降,导致利率上升,引起私人投资减少(即挤出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则是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实现均衡产出的提高。
4.奥肯定律
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将下降2%。或者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实际失业率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
u
PC
π
O
5.简述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由菲利普斯发现,是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后经索罗和萨缪尔森修正改为通货膨胀率)的坐标系中,画出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该曲线表明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成反向变动关系。其政策含义是可以利用通货膨胀来医治失业,也可以用提高失业率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u
PC1
PC2
O
π
LPC
U*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垂直的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此时社会的失业率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其政策含义是长期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失业率始终保持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
U*
u
PC(πe=π1)
PC(πe=π2)
PC(πe=π3)
Π1
Π2
Π3
π
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指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期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的调整名义工资水平。因此,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根据此理论,菲利普斯曲线修正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从而将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式改写为π=πe-ε(u-u*)。附加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有一个重要性质,这就是当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当预期完全进入工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成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若未完全进入,则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