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概说:日语中的汉字
一 汉字的传入和使用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现在使用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假名、罗马字。此外,还有像数学这类特别的场合,使用希腊文等。汉字原本是为了表达汉语而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日本的假名则是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文字。
汉字大约是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在中国发明的,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当时是用尖头的工具,将文字刻在龟甲和牛、鹿等的骨头上。后来学者们把那上面刻划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它是在中国安阳小屯一带被发掘出来的,这地方原是据今大约3000年前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安阳当时叫做殷,因此商代又被称为殷。商被周王朝所灭,这里毁为废墟,后被人称为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自成体系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字。当时的文字还是极其原始的,具有象形表意性。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周朝的末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出现了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这就是“金文”。和甲骨文一样,金文的形体还没有定型,但它的形体也逐渐脱离了图绘性而变为线条化、平直化。甲骨文和金文统称“殷周古文”。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了文字。他的丞相李斯主持并参与了这项工作。首先废除了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的不同形体,其次将秦国固有的文字即大篆的形体进行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加以规范。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此时的汉字则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定型化,至今还用于书法,篆刻等艺术领域。由殷周古文变成小篆,这是汉字的第一次大变化,大量的异体字被淘汰,形体由异而同,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础。
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可是书写起来并不方便,很快在民间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隶书在秦代灭亡后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和流行,在随后的汉代(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发明了纸和墨,汉字在西汉时期变成了更加接近现行汉字的“汉隶”。由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的第二次大变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长线条变为点画,圆笔变为方折,这次变化称为“隶变”。它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定型的阶段。
经过三国时代进入隋唐时代后,汉字在形体上形成了和现形汉字基本一致的字体。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楷”是可以作为“楷模”的意思。楷书形体方正,横竖平直,笔画清楚,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沿用至今。在唐代,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等在民间已相当普及。至此,汉字在字体、书写体上就基本定型了。
(二)汉字的传入和实用化
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并没有文字和文字语言。据日本最古老的史书《日本书记》和《古事记》记载,汉字大约在公元3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一般认为,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汉字正式传入日本,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王派遣阿直歧和王仁到日本教日本的皇子学习汉文汉字。这是有关日本人系统学习汉文汉字的最早纪录。但是,据考证,日本人肯定在那以前就已经接触了汉字,从九州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据《后汉书》记载为公元57年汉武帝接见日本使者时赠给日本国王的金印)以及其他一些出土的金石器皿也证实了这一点。到5世纪左右,太刀铭、钟铭、碑文等金石文中已经有日本人撰写的汉文。到6世纪,已开始正式学习汉文,而且以学习真正的汉文为前提的学术界也逐渐形成。从此,汉字逐渐被日本社会所接受。到7、8世纪,日本人撰写的汉诗、汉文已不鲜见,这说明汉字已被日本的知识阶层所掌握。总之,从4世纪后期,日本大和朝廷侵占朝鲜开始,到7世纪后期日本在白村江一战中失利,从朝鲜半岛退出为止,在此期间,随着朝鲜半岛政治形势的改变,一直都有大批所谓“归化人”来日,他们都是朝鲜籍汉人,精通汉文,受到日本朝廷的欢迎,并被赐予姓氏,他们和精通汉文的韩汉人出任史官或博士。所以早先传入朝鲜半岛的汉字最初就是由这些人带入日本的,并在日本上层阶级之间逐渐获得推广的吧。
汉字传入日本后开始只在文首、文直等一部分氏族中使用。那日本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际使用汉字的呢?我们可以在《日本书记》仁德天皇41年的记载中看到:“遣纪角宿祢于百济,始分国郡疆场,具录乡土所出”,也就是派遣纪角宿祢到百济,让他观察那里的疆界,记明送往百济的出所、国名和品名。此外,在履中天皇4年还有“始之于诸国置国史。记言事达四方志。”这样的记载。这时,更是进一步在各国设置国史,让其记录国内的形势,并作出报告。由此可见,汉字逐渐在官方变得实用了。因此可以认为在阿直岐王仁来到日本之后的4世纪末到5世纪初,汉字已逐渐实用化,并开始在政治舞台发挥重要作用了。随着日本和中国、朝鲜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的一些贵族、文人、商人也开始逐渐具有了汉字、汉文的书写和阅读能力。虽然经朝鲜来到日本的中国人很多,但通过他们带入日本的汉语词,从整体上来看并不是很多。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大多是通过文献来学习的。特别是模仿唐朝的律令制度,设立大学以后,大学的教材就是佛教典籍,当时,《文选》等诗文也获得了日本人的喜爱,所以通过佛教传入日语的词汇相当多。
随着中日两国的交往,汉文典籍不断地传到日本、中国各个时代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不断地被日本人吸收,并与日本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二 汉字的构造
在中国,根据汉字的构成和用法,将汉字分为六种,这被称为“六书”。在战国时代的《周礼》中,就出现了“六书”的说法,它是关于汉字造字规则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一种理论。但对于“六书”的名目和内容,并没有加以说明。直到东汉时期,才有人具体介绍。我们在此采用的就是影响比较大的许慎的说法。在东汉时期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把汉字的构造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但只有从象形到形声是汉字的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主要是汉字的用法。
(一)象形
所谓象形就是指模仿事物的形状,具有类似图画性质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出的字就叫象形字。日语中的“日、月、山、川、雨、木、鳥、馬、魚、目、耳、口、門”等都是象形字。象形字多用来描写人眼可以看到的事物,它们大多表现大自然和外部事物,如自然、动植物、人、身体,器具等。这是汉字中最基本的造字法,但这类汉字并不多。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现在大都表现不出实物的形体了。
象形字造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无法表示出复杂的事物,更无法表达抽象概念。但这些象形字后来大都成为了非象形字的造字偏旁,因此可以说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字。
(二)指事
指事是用于表示较为抽象事物的词,它们写成汉字时无法用图画表示,只好用一些记号。例如:“一、二、三”这些数字就是用横线来表示数的概念。此外,“上”、“下”就是分别在“一”的上下加上“”来表示在地平线或界线的上方或下方。这些都是纯记号型指事字。另外,在象形字“木”的上方添加一横,就成为“末”,在下方添上一横就成了“本”。“刃”是在“刀”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短横,表示“刀口在这里”。像上述这些单纯使用记号,或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记号来记录的字,叫做“指事字”。指事就是用记号来指示某种事物。通过上述象形和指事这两种方法,造出了所有汉字的基本形体。
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概念,但局限性也很大。因为单纯用记号难以表达复杂的词义,所以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汉字也并不多。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单一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所以又被称为独体字。
(三)会意
会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已存在的文字在形体上加以组合,它的意思也是组合义,用此法创造出来的汉字一般为和体字。会意字大体可分为三类:
1 重叠式会意字
“炎”是“火”的重叠,“林”是“木”的并立,“晶”表示太阳发出的光耀眼,“轟”表示许多车发出的声音。这几个词都是将同一汉字重叠构成的。此类汉字还有“森、淼、棘、磊”等。
2 图形式会意字
“休”表示“人”靠着“木”,一看就能明白是“休息”的意思。“中”原是在圆的正中间划上一条线,表示正中间的意思。“夕”是去掉了“月”下面的横线,表示月亮才出来了一半。“孝”表示“子”背着“老”人,把“匕”这个笔画省略而成的。“取”表示以手取耳,“又”表示手,在古代畋猎获兽或战争杀敌时,一般取下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同类的还有“束、東、炙、杳”等。
3 顺字连读式会意字
“信”表示能够相信“人”说的“言”。“位”表示“人”站“立”的地方。如果“日”和“月”一起出来,该会多么明亮,由此造出了“明”字。“古”表“十”代以前的事情经人的“口”传下来的意思。“歪”表示“不正”。这些例子是由不同的汉字组合而成,将构成的部件的意义连接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这类汉字还有“鳴、男”等。
就像这样,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当然有时也会省略其中一些笔画。通过这种造字法,可以直观地表达不少单纯用象形字或指事字难以表达的复杂的概念或事物。会意法无疑扩大了造字的范围。但是,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许多会意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分辨了。
日本使用的汉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人自创的汉字。这些字从字形特征看,主要是根据会意法造出的。例如:“峠”表示山路的最高上下行走处;“働”表示人在劳动等。
(四)形声
形声又叫“谐音”,是将两个文字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表读音,另一个表大致的意义。在我国,把用来区别意义和不同字形,或者说是用来表示新字所属意义的类别的符号称为“义符”,或叫“形符”。仅仅成为表示读音的部件叫做“声符”。这种由形符和声符构成的汉字,就叫“形声字”,它也是合体字。形声字的形符大都由象形字构成。声符则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可以,但一旦作了声符,就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例如:“江”和“河”,其中“氵”表示“水”的意思,“工”和“可”则只表音读“こう”和“か”。“鶴”和“鳩”,其右边的“鳥”表义,左侧的“隺”和“九”表示音读“かく”和“きゅう”。“問、聞”的部首“門”表音读“もん”,“口”和“耳”用以表义。
形声字的发明使其不仅能够标明汉字的读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形符(义符)的存在,即使读音相同,也可区别不同的意义和字形,就不必担心其中所引起的混淆了。因此,形声成为最受欢迎、最具生命力的一种造字法,今天,80%以上的汉字都是用这种办法造出来的。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结合方式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八种:
1 左形右声
銅 金=金属(义) 同=どう(音)
泳 氵=水(义) 英=えい(音)
2 右形左声
頭 頁=头部(义) 豆=どう(音)
頂 頁=头部(义) 丁=ちょう(音)
3 上形下声
草 艹=草本植物(义) 早=そう(音)
簡 =竹类(义) 間=かん(音)
4 下形上声
製 衣=衣被类(义) 制=せい(音)
裂 衣=衣被类(义) 列=れつ(音)
5 外形内声
囲 囗=有四周(义) 井=い(音)
府 广=房屋(义) 付=ふ(音)
6 内形外声
聞 耳=耳、听(义) 門=もん(音)
問 口=用口(义) 門=もん(音)
7 形占一角
載 車=车辆(义) =さい(音)
修 彡=彩饰、花纹(义) 攸=しゅう(音)
8 声占一角
病 疒=疾病(义) 丙=へい(音)
近 辶=行动(义) 斤=きん(音)
也有些汉字既是会意字,又是形声字。即它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例如:“順”是“川”和“頁”的合体字,其中“川”既表音读 ,又表在河流中自然流淌。“頁”表人的头部。所以“順”表示人要顺其自然,或人长得五官端正等义。“覧”是由“監”和“見”组合省略而成的,“監”表音读“かん”的同时,还有从上向下俯视的含义,再加一个“見”字,就变为从高处向下大范围眺望的意思了,这也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此外还有:“住、柱、注、駐”的声符“主”不仅表音读“ちゅう”,还有一直停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含义。所以“住”表人一直住在某个地方;“柱”表直立在某个地方的树木;“注”表把水倒入某个地方;“駐”表示一直停在某个地方。
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形声字已变得难以确认了。有不少形声字的形符到现在已经丧失了表意的功能。例如“理”的本义是对玉进行加工,所以用形符“王”(玉);后来引申为道理,和“王”(玉)就没有关系了。有时候,事物本身发生了变化也会影响到形符的表意作用。例如,古代镜子是用青铜做的,所以“鏡”的形符用“金”,现在都改用玻璃的,形符“金”也就失去了表意的作用。随着近代汉字的大量简化,偏旁组合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变化。再加上语音的发展,使得声符不一定能准确地表音了。如“者”的音读为“しゃ”,而“箸”的音读为“ちょ”和“ちゃく”;“暑”的音读为“しょ”;“猪”的音读为“ちょ”等。
(五)转注
转注是指利用原有的汉字从其本义派生出新的含义。它并不造出新字,只是意思上的转用。如“妻”本来是表示妻子的意思,后转用于“出嫁”;“楽(がく)”本义为音乐,因听音乐快乐,转义为“快乐”;“令”本义为号令,转用于发出号令的人,如县令;“道”本义为道路,转用于“道德”的道。但有时还有连读音都发生改变的例子。如“悪”的本义为“善恶的恶”,当转用为“厌恶的恶”时,音读由“あく”转变为“ら”。
(六)假借
假借也不是直接造字,只是同音汉字的借用。在汉语中有许多含义复杂、抽象的词,是难以用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直观地从字形上表现出来的。例如一些表示方位的名词(东、西、南、北等),表示性质的形容词(难、易、骄等),指代人或事物的代词(我、之、其等),尤其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只是表示词与词之间的某种关系或句子语气的虚词(之、乎、者、也等),这些词常常都是借用已有的汉字来完成记录汉语的任务。具体例子有“东”本像一个两头扎口的袋子,被假借来记录东方的“东”;“难”原为一种鸟名,假借来记录“困难”的“难”;“易”像一种有脚的蛇,假借为表示“容易”的“易”;“我”是一种像戈形的兵器,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亦”是一个表示腋窝所在位置的指事字,后来假借为表示“也是”意思的“亦”;“何”像一个人在挑担子,假借为表示“谁”、“什么”。日语中的“豆”本义为盛肉的器皿,音读为“とう”,后借用为同音的“まめ(大豆)”;“革”本义是“皮革”,后借来表示音读都为“かく”的“改革”之义;“其”本来是簸箕的象形,后借来表示代词或助词。此外,像“耶馬台、釈迦、阿弥陀、印度、成吉思汗”等都是音译的假借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词也越来越多。在记录语言时,往往遇到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来造的新字,或者来不及造新字,这时常常都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就是使用假借字来标记。日语中,当社会已出现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时,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代替,或直接用于音译西域、印度等非汉语的人名、地名、文物等。另外,日本古代的万叶假名也相当于这一类的用字法,但训假名的用法则与通常概念上的假借有很大的不同。
三 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的形体由三种因素构成:笔画、笔画关系、结构位置(字体)。
(一)笔画
1 笔画的性质
笔画是汉字书写时的最小单位,构成汉字形体的各种点和线叫做笔画,日语称为“字画”或“点画”。在书写楷体时自成起讫的为一笔,也称为一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单元。任何汉字,形体都由少至一个多至两、三十个笔画构成。笔画分为单笔画和复合笔画,单笔画有“横、竖、撇、点、捺、提”这六种,单笔画相连构成复合笔画,复合笔画统称为“折”。“ノ(提)”是“一(横)”的变体,“乀(捺)”是“丶(点)”的变体。这样,现行汉字的基本笔画就有以下五种:
笔画形态 笔画名称:汉语(中国语) 日语
一 横 横画(よこよこぼう)
丨 竖 縦画(たてたてぼう)
丿 撇 左払い(ひだりはらい)
丶 点 点(てん)
┐ 折 折(おれ)
笔画和笔画的组合方式有以下三种:
(1) 相接:人、入、上、工
(2) 相离:八、二、三、川
(3) 相交:九、力、又、丈
由若干笔画按上述三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部件,现行汉字中由一个部件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每个规范的汉字都有一定的笔画数目。但是历史上曾有种种不同的笔画计算方法,现在我国和日本的通行汉字的笔画计算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廴、阝”在我国算为两笔,在日语中则是三笔;“骨”在中国语为九画,“骨”在日语中则是十画;“齿”在我国为八画,与之对应的日语“歯”则为十二画,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汉字的偏旁归类以及形体的不同所引起的,了解日语中汉字的笔画计算规则,对于掌握日语汉字的书写规则、查阅字典和索引都是很重要的。
2 容易数错笔画的汉字
汉字的笔画决不是简单的点和线的数量的叠加,它是基于汉字的习惯性写法而定的,所以有些汉字的笔画极易数错,现将其整理如下:
一画:乙
二画:力、九、刀、又
三画:久、子、与、及、弓
四画:支、比、氏、予、収、片、切、区、引、水
五画:写、以、永、辺、玄、必、世、母、出、央、包、氷、皮、号
六画:至、毎、色、印、争、式、再、后、糸、安、衣、存、帆、両、成、字、竹、考、危、会
七画:臣、災、来、系、努、吸、弟、似、低、兵、初、孝、近、医、防、呉、私
八画:承、直、門、所、欧、届、廷、歩、武、毒、版、表
九画:食、飛、風、後、怒、派、係、建、政、発、省、荒、既、逆、為、炭、段、海、紀、級、限、悔、孤
十画:剣、留、馬、骨、帯、帰、展、家、弱、案、脈、起、陛、旅、娯、蚕、振、庭、破
十一画:魚、鳥、望、率、祭、健、康、張、強、救、教、混、部、第、粛、陶、郷、進、郵、菊、虚
十二画:登、極、歯、衆、象、渦、勤、属、葉、遊、貿、距、量、葬、絵、番、階
十三画:資、数、勢、罪、勧、楽、準、路、農、遠、愛、園、蒸、試
十四画:領、際、緑、鼻、静、様、察、疑、雑、磁、概、複、読、歌、穀、適
十五画:暴、選、養、黙、劇、質、権、歓、確、線、蔵
十六画:燈、薬、舘、衛、録、興、機、懐、奮
十七画:厳、績、謝、謙
十八画:験、織、臨、観、顔、曜、難
十九画:霧、願、鯨、鶏、識
二十画:議、競、譲、欄、護
二十二画:驚
(二)偏旁和部首
汉字从结构上说,可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种。由笔画直接组合而成的字叫做独体字,它在字形上具有整体性。几乎所有的汉字都属于合体字,合体字的字形具有可分析性,从结构上可以分出组成的结构单位来,是复结构汉字。它们可以按照形状分成几个基本单位。这种构字的基本单位称为偏旁,日语称为“偏旁(へんぼう)冠(かん)脚(きゃく)”,它共有二百几十种,根据它们在汉字中所处的位置,可大致分为以下七种:
位于左边的偏旁:偏(へん)
位于右边的偏旁:旁(つくり)
位于上部的偏旁:冠(かんむりかしら)
位于下部的偏旁:脚(あし)
位于上边与左边的偏旁:垂(たれ)
位于左边与下边的偏旁:繞(にょう)
位于外边的偏旁:構(かまえ)
汉字的偏旁在古代一般都是独立的字,现在大多数仍然可以单独成字,如“子、山、火、土、田、米、女、金”等。每个偏旁在汉字中各有一定的位置,同一偏旁位置不同就有可能构成完全不同的汉字,如“杏”和“呆”、“杳”和“杲”;也有可能成为异体字,如“够”和“夠”,“群”和“羣”,“和”和“咊”,“棘”和“棗”,“鄰”和“隣”等。偏旁中表示意义的称为形符,一般是文字书中各部的首字,称为部首。部首是东汉许慎创立的,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把9353个小篆分为540部,每部的代表字就是部首。凡具有相同表意成分的字就归为同一部。因此,部首都表示一定的意义类属,例如“吃、叫、呼、吸、吐、吟”等都与口有关;“足、跳、踊、踠、踢”等字都与脚有关。用部首给汉字归类,既有利于掌握汉字的意义和结构,也是偏纂汉字词典时最常用的索引编排方法。
1 主要偏旁一览
在日语中,作部首的汉字偏旁都有一定的名称,下面列举一部分最主要的偏旁名称,每类偏旁前的图形的阴影部分表示该类偏旁在汉字中所处的位置。
【偏】
イ(にんべん):人身体的形状,表人。
例:仁、仕、休、作、体、住、使、価、伺、付、信
冫(にすい):冰的形状,表寒冷。
例:冷、次、凍、凌、凉、凝、准、凄
口(くちへん):孔的形状,表口、语言、人。
例:叫、吹、味、呼、唱、喫、嘆、吟、吸
土(つちへん):土堆的形状,表土壤,大地。
例:地、坂、増、均、坊、始、城、場、堤、塩、境
女(おんなへん):身材优美的女性跪拜的形态,表女性。
例:好、如、妙、姉、妹、姓、娘、婦、婚
孑(こへん):小儿的形状。
例:孔、字、孜、孺、孤、孫
山(やまへん):高高耸立的山的形状。
例:岐、岬、峡、峠、峰、崎
巾(はばへんきんべん):用线连起来,表布。
例:帆、帳、幅、帽
弓(ゆみへん):弓的形状,表弓,开弓。
例:引、弦、弧、強、張、弾
彳(ぎょうにんべん):道路的形状,表道路,行走;另一种说法是胯、胫、腿的形状。
例:役、住、彼、後、征、待、得、御
阝(こざとへん):没有石头的土山的形状,表山岗、陆地。
例:防、阻、限、院、除、降、陸、隆、陽、際
忄(りっしんべん):心脏的形状,表心、心中。
例:忙、快、性、悩、情、慣、憶
扌(てへん):手的形状,表手里拿着。
例:打、扱、拘、投、折、押、指、持、拾
氵(さんずい):水流的形状。
例:池、江、汽、河、決、海、流、浜、浮、液、漢、漁
犭(けものへん):狗的形状。
例:犯、狂、狩、独、猫、猿、獲、猛、狭
方(かたへん):把两艘并立的船的船头拴在一起的形状,表比较;另一种说法认为表窄长弧形锹的刃的前端,假借其他汉字,产生四方、方位等义。
例:於、施、旅、族、旋、旗
日(ひへん):太阳的形状。
例:昨、昭、時、明、映、晴、晩、暗、暖、曜
月(つきへん):月亮的形状。
例:服、朕
月(にくづき):割下来的兽肉有纹理的样子,表肌肉,器官。
例:肌、胸、胴、脳、脚、腕、腹、腰
木(きへん):树木的枝、干、根的形状,表木本植物。
例:札、村、板、松、枝、材、根、梅、桜、植
歹(がつへん):咼 一半的形状,多用于与死人、危险等有关的汉字。
例:殆、残、殊、殉、殖
火(ひへん):火燃烧的样子,表火;温度高。
例:灯、炒、焼、煙、燃、燥、爆
片(かたへん):树木分成两半边后的右半边,表单方。
例:版
牜(うしへん):从后面看牛的角和头的形状。
例:物、牧、牲、特、犠
ネ(しめすへん):表与神灵、祭祀有关的汉字。
例:礼、社、祈、祥、神、祝、祖、禅
王(おうへん):月牙形玉石相连的样子,表玉石。
例:珍、班、珠、理、球、現、環
田(たへん):水田的形状,表田地。
例:町、畔、略
目(めへん):眼睛的形状,用于与眼睛,视觉有关的汉字。
例:眠、眼、眺、睡、瞳、瞬
矢(やへん):箭,表又快又直的意思。
例:知、短、矯
禾(のぎへん):垂着稻穗的稻子的形状,表禾苗。
例:秋、科、称、税、種、私、稲、穂、積、穫
立(たつへん):表人站在地上。
例:端
衤(ころもへん):和服领子的形状。
例:被、袖、褐、裸、裾、複、裕
米(こめへん):去掉稻壳后的米粒的形状,表米粮。
例:粉、粋、粗、粘、粒、料、精、糧
糸(いとへん):几股线捻在一起的形状,表丝织品、丝。
例:紙、細、結、綿、網、編
耒(すきへん):用犁去掉杂草耕种的意思,表耕田。
例:耕、耗
耳(みみへん):耳朵的形状,用于与耳朵、听觉有关的汉字。
例:恥、聴、職
舟(ふねへん):独木舟的形状。
例:航、般、船、舶、艇、艦
虫(むしへん):原为蛇的形状,后转义为虫。
例:蚊、蛇、蝶
角(つのへん):兽角开始长的形状。
例:触、解
言(ごんべん):从口中吐露的心声。
例:計、訂、訪、記、訓、話、語、読、説、談
貝(かいへん):左右张开的贝壳的形状,表货币。
例:財、販、貯、敗、貼、賄、購、贈
足(あしへん):膝盖以下肢体的形状。
例:距、路、跳、踊、踏、蹴、躍
車(くるまへん):车的形状。
例:転、軟、軽、軸、較、輪、輸
酉(とりへん):酒壶的形状,用于与酒有关的文字。
例:配、酌、酔、酢、酸、醸、酵
釆(のごめへん):兽爪分开的样子,表分离、七零八落之义。
例:釈
里(さとへん):田和土组合而成,一说表田地、房屋都很整齐的部落,另一说表把十归一。
例:野
金(かねへん):金子在土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表金属。
例:針、鉛、鈍、鋭、鉄、鉱、銀、銅、銃、鋼
食(しょくへん):吃盛在餐具里的食物的样子。
例:飲、飯、飼、飾、飽、餓、餌、館
馬(うまへん):马的形状。
例:駅、駆、駄、駐、験、騎、騒
骨(ほねへん):处于体内,表头骨或关节的骨头。
例:髄
鬲(かくへん):鼎的一种形状。
例:融
魚(うおへん):鱼的形状。
例:鮮、鯨、鰯
【旁】
刂(りっとう):刀的形状。
例:到、刊、剖、列、別、利、判、刻、刺、割
力(ちから):人的肌肉的形状,肌肉的作用即为力。
例:功、助、効、勉、動、勤、勧
ヒ(ひ):正相对的样子,表比较、女人、匙子;另一种说法为人倒下的形状,表死亡或变化。
例:化、北、匙
卩(ふしづくり):符契的形状;拐杖的形状;人跪下时膝盖的形状。
例:印、即、卸、却
又(またづくり):右手的形状。
例:収、双、取、叔、叙
寸(すん):手腕下面一寸的地方,表手指或测量之义。
例:対、耐、封、射、尉
彡(さんづくり):用毛笔写字的样子。原为三的变形,表数量多、杂乱的意思。
例:形、彩、彫、彰、影
阝(おおざと):诸侯领地的意思,表村庄、国家、地域。
例:邦、邪、郎、郊、郡、都、部、郵
攵(ぼくづくりのぶん):用手把东西打碎,表动作。
例: 改、放、政、教、救、散、数
斤(おのづくり):斧柄弯曲的样子,表用斧子砍。
例:断、新、所、斬
欠(あくびけんづくり):表张开嘴打呵欠,用于表示张口或不足。
例:次、殴、欲、款、欺、歌、歓
殳(るまた):又表右手,几表音,又带有立起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种为长棍的兵器,用于表兵器、击打之义。
例:殴、段、殺、穀、殿
隶(れいづくり):表用手抓住尾巴,用于从后赶上之义。
例:隷
隹(ふるとり):短粗且尾巴短的鸟。
例:雄、雅、雑、難、離
頁(おおがい):表示人的头部、脸。
例:順、預、領、頭、顔、類、願
戈(ほこづくり):戈的形状,表武器。
例:成、戒、我、戦
斗(とます):表舀,柄勺之义。
例:料、斜
見(みる):由表示意思的目和表音读“けん”的儿组成。
例:規、視、親、観
【冠】
亠(なべぶたけいさんかんむり):表人或高层建筑的上部。
例:亡、交、京、享、文、亭、棄
人(ひとやね):因为人与动物不同可直立行走,所以用人站立的姿态来指代人类。
例:今、介、令、会、企、合、余、倉
入(いりがしら):表示垂下或从上面掉入下面。
例:内、全
八(はちがしら):物体分成两部分的形状。
例:公
冖(わかんむり):从上面覆盖的形状。
例:冗、写、冠、軍
宀(うかんむり):屋顶覆盖房子的形状,表示被深深覆盖以至于看不到的意思。
例:宅、守、安、定、官、宇、宙、室、客、家、容、宿
ツ(つかんむり):新设立的部首。
例:単、営、厳
小(しょうかんむり):升高之义。
例:当、尚、賞
サ(くさかんむり):草生长的样子,表草、植物。
例:花、芽、芳、苦、若、茎、草、茶、菜、葉
癶(はつがしら):两脚左右向外分开的样子,表分离,离开之义。
例:発、登
穴(あなかんむり):洞穴的形状。
例:究、空、突、窃、窓、窒、窮
爫(つめかんむり):手向下的形状,表用手抓物体。
例:受、愛、爵
罒(あみがしら):网的形状。
例:置、罪、署、買、罰、罷、羅
(たけかんむり):竹子生长的样子,因为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所以常用于表达与书有关的汉字。
例:笑、第、答、等、符、筆、筒、算、管、簡
虍(とらがしら):表虎的样子。
例:虐、虚、虜、虞、慮、膚
雨(あめかんむり):雨从云层中落下的样子。
例:雪、雲、電、雷、零、需、震、霜
髟(かみかんむり):表长头发。
例:髪、髭、髯
【脚】
儿(ひとあし):表人的形状,还有一种说法为表步行的人的形状。
例:元、兄、先、光、充、児、党
小(したごころ):同部首心,表心、心情。
例:恭、慕
氺(したみず):表水。
例:求、泰
灬(れっかれんが):同部首火,表火燃烧的样子。
例:点、烈、燃、無、煮、焦、熱
舛(まいあし):人和人相对而卧的样子或人把双脚向外张开睡觉的样子。
例:舞
皿(さら):表示用于盛食物的盘子的形状或盖在器皿上的盖子的形状。
例:盆、盛
【垂】
厂(がんだれ):表山崖的形状。
例:厄、厚、厘、原
尸(しかばね):人脸朝下,躬着背卧着的样子或人死以后僵硬的样子,表尸体、神灵的替身、相连等义。
例:尻、尽、局、尿、尾、居、届
广(まだれ):在山崖上建房屋的样子。
例:広、庁、序、店、底、庫、座
戸(とだれ):半扇门的形状。
例:戻、房、扇、雇、扉
疒(やまいだれ):人生病后靠在物体上的样子或躺在病床上的样子,表生病。
例:疫、病、疾、症、疲、痛、療
【繞】
几(きにょう):上面是平的,下有两脚支撑的座位的形状,指代凳子。
例:処
廴(えんにょう):表延缓脚步慢慢走。
例:延、廷、建
辶(しんにょう):表行动的意思。
例:道、通、近、遠、返、運、送
走(そうにょう):表弯着腿快速行走,还有跑的意思。
例:赴、起、越、超、趣
鬼(きにょう):表人死以后作祟的亡灵,或在祭祀亡灵时,戴着和死者相似的像狮子头一样的东西,坐在神座上的人,表鬼魔。
例:魅
【構】
冂(どうがまえけいがまえ):表遥远的国境。
例:円、冊、再
凵(うけばこ):张开嘴,里面凹陷的形状。
例:凶、出、凹、凸
勹(つつみがまえ):人弯曲身体向里缩的样子,表包裹之义。
例:勺、匁、匂、勿、包
匚(かくしがまえ):盛器。
例:匠
匸(かくしがまえ):隐藏物品的箱子的形状。
例:区、匹、医、匿
囗(くにがまえ):把四周圈起来的样子。
例:国、四、団、図、囲、圏、園
弋(よくしきがまえ):为了挂东西而把树枝砍掉后的秃树。
例:式、弐
戈(ほこがまえ):板斧形的武器。
例:成、我、戒、或
气(きがまえ):云涌起或人口里呼出的气体或冒出的蒸汽的样子。
例:気
行(ゆきがまえ):十字路口的形状。
例:術、街、衝、衛、衡
門(もんがまえ):门的形状。
例:閉、間、開、閑、関、閣、閥
2 部首的查找方法
在检索部首时,以下汉字一般可作为部首直接查找。
一、乙、二、人、入、八、刀、十、口、土、夕、大、女、子、寸、小、山、川、工、弓、心、才、手、日、月、木、止、毛、氏、水、火、父、片、牛、犬、王、母、玄、玉、瓜、瓦、甘、生、用、田、白、皮、皿、目、矛、矢、石、示、立、竹、米、糸、缶、羊、耳、肉、自、臼、舟、虫、血、行、西、臣、見、角、言、谷、豆、貝、赤、走、足、身、車、辛、麦、辰、酉、里、雨、金、長、門、阜、雨、面、革、音、頁、風、飛、食、首、香、韋、馬、骨、高、鬼、竜、魚、鳥、鹿、麻、黄、黒、亀、歯、鼓、鼻
以上列举的汉字中也有看上去似乎可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的汉字,因为它已做了部首,所以不可拆分。例如“麻”字看似可分为“广”和“林”,但有“麻”这个部首,因此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查找。在使用部首索引查汉字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此外,找出汉字的部首也决非易事,有时一个汉字就包括了一个以上的部首,那么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出汉字的部首呢?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 首先必须知道哪些汉字本身就是部首。
(2) 下列五个汉字只有唯一部首,请牢记。
乃、及、久→「丿」 〆→「ヽ」 了→「」」
(3) 如果汉字的左右都是部首,优先选用左边的部首查找。
(4) 如果汉字的上下都是部首,优先选用上边的部首查找。
(5) 同一个位置有两种部首,优先选用笔画多的部首查找。
(6) 如果有包围两边以上的部首,用该部首查找,也就是属于“垂”、“繞”、“構”的部首。
(7) 找出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完全可以支配汉字左边的部首。如“彫”和“励”左侧的“丿”等。
(8) 找出可完全支配汉字右边的部首(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可以交叉)。如:“幽”用“|”来检索。
(9) 用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的上边的部首查找。如:“空”用“穴”、“奪”用“大”、“男”用“田”等。
(10) 用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的独立的下边的部首查找。如:“急”用“心”;“学”用“子”来检索。
(11) 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后还是无法确认正确的部首,还可用下列方法确定。
①左上方是否有部首。如:“報”用“土”来检索。
②右上方是否有部首。如:“求”用“ヽ”来检索。
③右下方是否有部首。如:“君”用“口”来检索。
④左下方是否有部首。如:“虱”用“虫”来检索。
(12) 部首交叉在一起,在位置上不符合上述规则时,用下列方法查找。
①寻找位置最高的部首。如:“事”用“亅”;“叉”用“又”;“夫”用“丿”来检索。
②如果高度相同,选用笔画少的检索。如“丹”用“丿”;“冊”用“|”来检索。
③若高度,笔画都相同,选用左边的检索。如“井”用“丿”;“必”用“ヽ”来检索。
由于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以及对其的简化和整理,汉字的部首归类在历史上曾用过很多不同的方法,发生过许多变化。日本现行新字体汉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部首归类。在字典词典的编纂,目录索引的编制,汉字信息的处理方面,由于常用汉字的新字体和非常用汉字的旧字体同时存在,不仅给汉字部首归类增添了困难,而且在笔画的计算方面新旧字体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三)笔顺
1 笔顺的规则
一个汉字的各个笔画的书写顺序叫做笔顺(筆(ひつ)順(じゅん))。笔顺并不是绝对的,但它是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作为一种社会习惯而固定下来的。所以可以说按照笔顺规则写字是最合理并且最省力的,也比较符合汉字的间架结构的要求,有助于把汉字写好。按照原则,每个汉字的笔顺都是一定的,但也有同一个汉字拥有两种、三种笔顺的情况。下面就以日本文部省颁布的《笔顺指导指南》为参考,将笔顺的基本规则总结如下:
(1)先上后下。(新選漢和辞典p1234 言葉に関する問題集p759)
①从上面的笔画开始书写。
三 言
②从上面的部分开始书写。
喜 客
(2)先左后右。
①从左边的笔画开始书写。
州 学
帯 脈
②从左边的部分开始书写。
竹 林
側 例
(3)笔画有横竖相交时,一般都是先横后竖。
①按照先横后竖的原则书写。
十 士
即使横竖交叉后,竖变形为竖提、竖钩、竖弯钩、竖折等情况时也要遵循先横后竖的原则。
七 大
当横竖交叉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