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员工安全生产知识试卷
单位: 姓名: 成绩: 时间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负责人接到发生重伤、死亡、重(特)大伤亡事故报告后,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和伤亡人数),用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政府安全监察部门、( B )和工会。
A.信息部门 B.公安部门 C.检察院 D.法院
2、复印机会产生( B )等有害物质。
A.高噪声 B.有害气体 C.高频电磁波
3、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 B ),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求援措施和工段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A.制度规定 B.公告栏 C.黑板报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 B )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A.口头通知 B.如实告知 C.书面通知
5、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A )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C.预防为主、治理整顿
6、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 A )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A.劳动者 B.企业职工 C.公民
7、7、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 A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A.防护用品 B.劳保用品 C.防毒服装
8、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 B )。
A.心理性因素 B.生物性因素 C.区域性因素
9、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是:( B )
A.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C.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10、对于工伤事故中停止呼吸和心跳的伤员,在( C )内抢救成功率极高。
A.900秒 B.600秒 C.300秒
11、建筑物起火的( B )分钟内是灭火的最好时机,超过这个时间,就要设法逃离火灾现场。
A.1~3 B.5~7 C.15~30
12、交通标志中的警告标志的形状、颜色是( A )
A.形状是等边三角形、顶角向上;标志是黄底、黑边、黑图案
B.形状是圆形或顶角向下的等边三角形,标志的是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
C.圆形、长方形和正方法;标志是蓝底、白图案
13、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A)。
A.岗位津贴 B.工资补贴 C.生活照顾
14、各种气瓶的存放,必须保证安全距离,气瓶距离明火在( B )米以上,避免阳光暴晒。
A.2 B.10 C.30
15、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依法追究( C )。
A.经济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16、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 C )。
A.迅速处理 B.上诉控告 C.及时报告
17、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 A )承担。
A.用人单位 B.劳动者 C.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
18、指令标志的基本型式是( C )。
A.正三角形边框,颜色为图象是白色,背景是蓝色
B.正方开边框,颜色为图象是绿色,文字是白色,背景是绿色或红色
C.圆形边框,颜色为图象是白色,背景是蓝色
19、人如长时间暴露在(B )噪声环境中,将导致永久性的听力损伤。
A.80分贝 B.120分贝 C.180分贝
20、“三检制”是指( A )。
A.在班前、班中、班后进行安全检查
B.在早、中、晚进行巡回检查
C.每天进行三次安全检查。
21、发现煤气泄漏后,下列哪个作法是正确的?( B )
A.打开电灯,仔细寻找破损地方 B.及时关闭总阀门 C.立即关闭窗户,防止煤气扩散
22、三级安全教育是指:( B )。
A.国家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 B.公司教育、项目教育、岗位或班组教育 C.车间主任教育、班级教育
23、检查燃气灶具接口是否漏气,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C )
A.用打火机去试 B.用鼻子去闻 C.用肥皂水刷到接口处检查
24、全国消防宣传日是哪一天?(A )
A.11月9日 B.1月19日 C.12月9日
25、企业安全教育中的"三级教育"仅仅是对新工人进行的。上述定义是否正确?(B)
A.正确; B.不正确
26、某作业场所已确定为缺氧环境,此时,有人决定向该环境通入纯氧。认为这样做__B__,是正确的。
A.可以,效果非常好 B.不行,非常危险 C.无所谓 D.可以,但要通一会儿,停一会儿
27、有害物质的发生源,相对工作地点来说,应布置在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__D__。
A.前面 B.后面 C.上风侧 D.下风侧
28、预防事故有三大对策,除了工程对策和管理对策外,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对策。这种说法对吗?A
A.对;B.不对
29、企业安全教育的对象不包括一般管理人员?上述说法是否正确?A
A.不正确; B.正确
30、地下暗挖作业工人,必须使用的防护用品是__A__。
A.安全帽 B.防砸安全鞋 C.防水工作服 D.减震手套
注.GB11651-89《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31、对于操作工人来说,下面哪一部分的安全教育内容最为重要(A)
A.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意识与安全操作技能教育 B.安全科学基本理论与教育
C.安全生产方针、法规与管理方法教育
32、安全标志分为四类,它们分别是( B )
A.通行标志、禁止通行标志、提示标志和警告标志B.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命令标志和提示标志
C.禁止标志、警告标志、通行标志和提示标志 D. 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命令标志和通行标志
33、特种作业人员要经过考试合格,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许可证方可上岗工作。这种要求是正确的吗?(B)
A.不正确; B.正确
34、离岗__个月以上者,须重新进行项目部、班组岗位安全教育。(C)
A.6; B.5; C.3
35、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许可证的人员,一般每隔几年必须进行定期复审?(B)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36、国家颁布的《安全色》标准中,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规程的颜色为:(B )
A.红色 B.蓝色 C.黄色
37、电器着火时下列不能用的灭火方法是哪种?(C )
A.用四氯化碳或1211灭火器进行灭火 B.用沙土灭火 C.用水灭火
38、发生触电事故的危险电压一般是从(C )伏开始。
A.24 B.36 C.65
39、下列哪种灭火器适于扑灭电气火灾?(2 )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40、金属梯子不适于以下什么工作场所?(A )
A.有触电机会的工作场所 B.坑穴或密闭场所 C.高空作业
41、在遇到高压电线断落地面时,导线断落点(B )米内,禁止人员进入。
A.10 B.20 C.30
42、如果触电者伤势严重,呼吸停止或心脏停止跳动,应竭力施行( C )和胸外心脏挤压。
A.按摩 B.点穴 C.人工呼吸
43、扑救电气设备火灾时,不能用什么灭火器? (C )
A.四氯化碳灭火器 B.二氧化碳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44、国家标准(GB2893—82)中规定的四种安全色是( A )
A. 红、蓝、黄、绿 B.红、蓝、黑、绿 C.红、青、黄、绿 D.白、蓝、黄、绿
45、黄底、黑边、黑图案,形状为顶角朝上的等边三角形的交通标志是:A
A.警告标志 B.禁令标志 C.指示标志
46、白底、黑图字符的交通标志是: C
A.警告标志 B.禁令标志 C.辅助标志
47、圆形、方形或长方形、蓝底白图案的交通标志是: C
A.警告标志 B.禁令标志 C.指示标志
48、圆形、八角形、顶角朝下的等边三角形,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图案压杠的交通标志是: B
A.警告标志 B.禁令标志 C.指示标志
49、贮存危险化学品的建筑物或场所应安装(C ) 。
A.电表 B.指示灯 C.避雷设备
50、化学品进入眼睛后应立刻(C ),并尽可能请医生诊治。
A.滴氯霉素眼药水 B.用干净手帕擦拭 C.用大量清水洗眼
51、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一般包括报警、(B ) 、现场急救、溢出或泄漏处理和人员控制几方面。
A.发布新闻信息 B.紧急疏散 C.减少噪声
52、抢救烧伤人员时,不应把创伤面的水疱弄破,是为了避免(C )。
A.身体着凉 B.扩大影响 C.伤面污染
53、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化学品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工人必须使用适当的(B )。
A.预防药剂 B.个人防护用品C.保健品
54、装卸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工具应能防止( B)。
A.锈蚀 B.产生火花 C.折断
55、贮存危险化学品的仓库的管理人员必须配备可靠的( A) 。
A.劳动防护用品 B.安全检测仪表 C.手提消防器材
56、在具有腐蚀性物品的工作地点,不应 ( B) 。
A.铺设耐酸防滑地面、排废水设施 B.饮食和吸烟 C.在溢出有毒烟气区间配置抽风装置
57、使用灭火器扑救火灾时要对准火焰( C )喷射。
A.上部 B.中部 C.根部
58、使用液化气或煤气,一定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A )
A. 先点火、后开气 B. 先开气、后点火 C.开气点火同时
59、公共娱乐场所内应设置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照明供电时间不得少于( B )分钟。
A.10 B.20 C.30
60、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其消防安全责任人、(A )应当报大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A.消防安全管理人 B.灭火预案 C.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61、施工现场通道附近的各类洞口与坑槽等处, 除设置防护设施与安全标志外,夜间还应设 ( C )。
A.绿灯示警 B.黄灯示警 C.红灯示警
62、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 B )米及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叫高处作业。
A.1米 B.2米 C.3米
63、施工现场进行拆除工程时,必须( A )拆除。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数层同时
6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施工单位必须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费由( A )支付。
A.施工单位 B.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 C.施工单位与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共同
65、施工单位( A )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A.主要负责人 B.技术负责人 C.安全部门负责人
66、电焊时,若有其它人在场,应采取下列哪项安 全措施?( B )
A.放置警告牌以示警惕 B.放置警告牌,在工作场所周围设置屏幕 C.规定在场人士佩戴眼镜
67、乙炔瓶的储藏仓库,应该避免阳光直射,与明火距离不得小于( C )。
A.5米 B.10米 C.15米
68、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由( C )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承担。
A.县级 B.市级 C.省级
69、用人单位在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员安排工作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A.不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B.安排未经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员工从事有职业危害的作业 C.当员工患有职业病时,安排其继续从事这项工作
70、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因按规定接受职业性健康检查所占用的生产、工作时间,应按( C )处理。
A.病假 B.事假 C.正常出勤
71、某职业病诊断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下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C)
A.安排2名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B.安排1名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专家级执业医师诊断
C.安排3名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7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 B )。
A.心理性因素 B.生物性因素 C.区域性因素
二、多选题
1、公众聚集场所在具备怎样的消防安全条件,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 ABCD )
A.依法办理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手续,并经消防验收合格;
B.建筑消防设施齐全、完好有效;
C.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D.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消防安全责任明确;
2、火灾蔓延的途径有哪些?( ABC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3、对过失引起火灾,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应给予什么处罚?( BC )
A.批评教育; B.警告; C.罚款或者十日以下拘留
4、烟头表面温度为(B ),中心温度可达(C ),它超过了棉、麻、毛织物、纸张、家具等可燃物的燃点,若乱扔烟头接触到这些可燃物,容易引起燃烧,甚至酿成火灾。
A.100—200℃ B.200—300℃ C.700—800℃。
5、物理灭火方法有哪些( ABC )
A.隔离法 B.窒息法 C.冷却法 D. 遮盖法
6、安全检查中对不安全的隐患进行整改要确定责任,问题解决后要进行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_ABC___等项内容。
A.隐患是否彻底消除 B.是否安全可靠 C.有何经验教训 D.下一次检查的大致安排
7、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四不放过原则包括(ABDE )
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防范措施未制定和落实不放过
C.生产效益未提高不放过 D事故责任和职工未受教育不放过
E责任人未按照追究制度追究不放过
8、下列粉尘中,_BCD___粉尘可能会发生爆炸。
A.生石灰 B.面粉 C.煤粉 D.铝粉
9、下列情况中,有三种情况属于违章作业,即_ABD___。
A.高处作业穿硬底鞋 B.任意拆除设备上的照明设施 C.特种作业持证者独立进行操作
D.非岗位人员任意在危险要害区域内逗留
10、操纵转动机械的工人应发给_ACD_作为防护用品。
A.护目镜 B.手套 C.一般性工作服 D.护发帽
11、下列伤害当中,属于机械性伤害的是_AC_。
A.碾压 B.烫伤 C.高压液体喷射 D.辐射伤害
12、下面说法中,_BCD_是正确的。
A.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所有问题是厂长(经理)的职责。
B.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是厂长(经理)的职责。
C.厂长(经理)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
D.主持领导本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并积极开展工作。是厂长(经理)的职责。
13、在可能产生化学性烧伤的作业场所,应配备的装置或设施有_BCD___。
A.浴池 B.淋洗器 C.洗眼器 D.急救箱
14、漏电保护装置用于_AD_。
A.防止人身触电事故 B.防止供电中断 C.减少线路损耗 D.防止漏电火灾事故
15、高温作业环境下,作业人员宜选用_AC__的工作服。
A.白色 B.黑色 C.导热系数小 D.导热系数大
16、下列工种中,_ABD___等属于特种作业人员。
A.锅炉司炉工 B.厂内机动车驾驶人员 C.锻工 D.起重司索指挥作业人员
17、在用车床加工零件时,不允许操作工穿戴_ABC___等服装。
A.过于肥大的裤子 B.手套 C.凉鞋 D.帽子
18、电焊作业可能引起的疾病主要有_AC__。
A.电焊工尘肺 B.气管炎 C.电光性眼炎 D.皮肤病
19、《刑法》第134条规定,可被认定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犯罪主体的是( AC )
A.企事业单位的领导 B.国家劳动安全监察人员
C.企事业单位的职工 D.工会劳动保护委员会委员
20、职业安全卫生的目的是要( CD )。
A.效益 B.产量 C.健康 D.安全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和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AC )
A.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B.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C.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D.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22、(ABC)结合的机制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趋势。
A.国家监察 B.行业管理 C.群众监督 D.舆论引导
23、职业安全卫生教育的内容包括(ABCD )
A.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B.劳动纪律
C.劳动防护用品及用具的使用与保管 D.安全生产的法规、法律和 方针政策
24、安全生产的范围包括(BC )。
A.按时作息 B.人身安全 C.设备安全 D.节约用电
25、伤亡事故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职工发生的伤亡事故 进行( ABCD )
A.报告 B.调查 C.处理 D.统计分析
26、安全教育的种类包括(ABCD)
A.转岗教育 B.三级安全教育 C.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 D.经常性安全教育
27、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包括( ABCD )
A.各级领导的安全职责 B.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
C.安全专职机构的职责 D.工人的安全生产职责
28、安全生产管理的“四全”原则有(ABCD )
A.全员 B.全过程 C.全方位 D.全天候
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良知;忘恩负义,被人们所不齿。
何谓恩情?恩情即施惠人给受惠人的好处,恩惠情谊。恩情言其大,有“养育之恩”、“救命之恩” ;恩情言其小,有“滴水之恩”、 “帮扶之恩”……大恩大德,人们会没齿不忘,刻骨铭心;小的恩惠,我们同样会念念不忘,记挂在心。
恩情,难以用确切的言辞来表述,只能用心灵去感受,用行动去报答。
恩情,就是当你身处困境时,有人愿意帮你的那份情;恩情,就是当你失意落魄时,有人不离不弃的那份情;恩情,就是当你遇事有难时,有人无私帮助你的那份情。
做人千万不能忘恩,忘了恩,就负了义;忘了恩,就负了人;忘了恩,就没有了良心!
何谓真情?真情,就是寒冷时的一把火,让人感觉暖意融融;真情,就是严冬里的一轮暖阳,它的光和热都洒在了你的身上;真情,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了你前行的方向;真情就是一眼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让我们精神旺盛,生命茁壮!
真情,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它能将你的烦恼驱赶;真情,就是一个灿烂的微笑,它能让你心花怒放;真情,就是一场及时雨,它能让你干涸的心灵滋润舒畅!
真情,是无私的奉献;真情,是真诚的情谊;真情,是纯洁的爱心。做人,真情不可少,感恩最重要。一颗感恩的心,人人都需要;有了感恩的心,彼此都温暖;捧出感恩的心,个个皆欢笑。
恩情很贵,真心难得,真情莫伤。伤了真情,就伤了真心,伤了真心,就伤了好人,伤了好人,就落下了悔恨。
恩情最怕忘,真情最怕伤!
母亲的恩情不能忘,生我九死一生,养我含辛茹苦,襁褓中奶我喂我,怀抱中亲我宠我,双手中托我举我,出门时想我盼我,病痛中怜我惜我。
父母的真情不能伤。自古以来,父母千万倍的付出,难以换回子女百分之一的回报。父母一生真情付出,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滋养我们成长、成熟和成功,谁如果伤害了父母的真心真情,谁将悔恨终生!
老师的恩情不可忘,老师的真情不可伤。为人之师,尽心尽力,小小三尺讲台,乃育人之天地;看那满头银发,皆是岁月里积聚。绞尽脑汁,为让学生们多获取些知识;千方百计,为的是让自己问心无愧,良心得到慰藉。
朋友的恩情不可忘,朋友的真情不可伤。真正的朋友,总能想你所想,急你所急;真正的朋友,总是雪中为你送炭,风雨中为你遮风挡雨。当你遇有不顺时,他总是无私的帮助你,热情的鼓励你,真心的支持你,关键时候能够舍己为你!我们怎能忘记好朋友的恩德?我们怎能伤害好朋友的纯真情谊?
恩情,不分轻与重。养育之恩, 指点之恩, 滴水之恩,所有的恩,都是不容忘记的恩!
真情,不分淡与浓。父母真情,恩师真情,朋友真情,所有的真情,都是不容伤害的情!
人生在世鸣警钟,为人行事要记清:恩情无关大与小,真情不在富与穷。忘啥不能忘恩情,伤啥不能伤真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