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进展与展望_吕拉昌.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3625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进展与展望_吕拉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进展与展望_吕拉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进展与展望_吕拉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1 卷第 1 期科学管理研究Vol.41No.12023 年 2 月SCIENTIFICMANAGEMENTESEACHFeb.2023文章编号:1004115X(2023)01000908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进展与展望*吕拉昌a,b,c,赵彩云a,冉丹a,马铭晨a(首都师范大学 a.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b.管理学院;c.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8)摘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对中国参与全球前沿科技研发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的重点方向。得出现有研究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的概念、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特征、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欠缺深层次的分析,没有清晰地揭示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作用机制、动态演变、驱动因素等规律和特征,也缺少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总体布局体系以及产生的区域效应。面对国际新形势与国内战略需求,未来亟需重点探索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演化规律、不同尺度的案例差异、总体布局体系规划以及区域效应等方向。关键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进展;中国中图分类号:G311(2)文献标识码:ADOI:10.19445/ki.151103/g3.2023.01.002esearch Progress

3、 and Prospect of Chin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cience CenterLV Lachanga,b,c,ZHAO Caiyuna,AN Dana,MA Mingchena(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a.College of 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b.College of Management;c.Beijing Urban Innovation andDevelopment esearch Center,Beijing 100048,China)Abstract:The com

4、prehensive national science center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hina to build a world powe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 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cuttingedg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

5、sive national science center,and proposesthe key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cience center research.In general,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concept,constituent elements,structure,function,characteristics,operating mechanism andinfluencing factors of

6、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cience center,but these researches are not deep enough and lack indepth analysis.It has not clearly revealed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cience center s func-tioning mechanism,dynamic evolution,driving factors,etc,and lack of research on th

7、e overall layout system and regionaleffects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cience centers.Faced with the new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strategic needs,it is urgent to focus on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functioning mechanism,evolutionary law,cas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scales,overall

8、layout system planning,and regional eff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cience center in the future.Key words:Comprehensive National Science Center;esearch Progress;China*收稿日期:202209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1201)作者简介:吕拉昌(1963),男,陕西凤翔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城市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地理、新经济与

9、城市发展规划研究;赵彩云(1992),女,河北邯郸人,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地理、新经济与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冉丹(1995),女,四川遂宁人,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地理、新经济与城市发展规划研究;马铭晨(1998),女,内蒙古通辽人,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地理、新经济与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全球创新活动高度活跃,多种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知识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新焦点1。面对国际竞争新形势以

10、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国不能再走模仿创新、跟跑式创新的道路,而是必须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中国引领性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2。因此,建设一批突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协同创新的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中国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3,4。在此背景下,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运而生,并成为推动国家科学创新的重要引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有助于推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对中国参与全球前沿科技研发与创新和实现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概念是中国政府在大科学时

11、代提出、蕴含中国特色科技发展思路的崭新事物。首次提出是在 2015 年 3 月的全国“两会”期间6,较早正式在政策文件中出现是在 2015 年 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 中,“通过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张江示范区叠加区域的核心优势,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原始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随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政策。2016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囯家科学中心;7 月国务院印发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中,指出“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学装置集中的地区建

12、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2017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同意安徽省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月批复了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9 年 8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正式发布,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推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0年 3 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最新文件 加强“从 0 到 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自此,中国已经批复了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有助于汇聚世界科学人才,对重

13、大科研项目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对所在区域和城市的创新发展会产生创新连锁反应。不仅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项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迅速推进,中国其它地区如济南、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也在举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筹建国家实验室、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在“创新赛道”上竞争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然而,各个地区在实践建设过程中存在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这可能引起创新链条跨度过长、资源过度投入、淡化科学和技术创新功能、盲目争抢扩建、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7。目前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概

14、念内涵8、构成要素9、结构7、功能10、特征11、运行机制12、影响因素13以及相关案例1417等方面。但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较多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定性分析,没有清晰地揭示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要素构成、结构关系、运行方式、作用机制、动态演变、驱动因素等形成发展的内部规律和特征,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适合在哪里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研究较缺乏,也缺少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总体布局体系以及产生的区域效应,总体上,使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呈现出“实践发展快于理论研究”的现象。因此,亟需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理论研究,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框架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综合性国

15、家科学中心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1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1.1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概念界定准确理解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内涵是其研究分析的基本前提。目前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尚未形成明确的统一定义,通过总结不同学者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研究(见表 1),本文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具有一定的地理边界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国家战略和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国际性”多学科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为基础支撑,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服

16、务机构、人才、技术、政策法规等主体和要素以及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创新集聚和辐射效应,对国家和区域的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本文总结得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为基础支撑,由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平台服务机构以及创新环境,互相作用形成的01科学管理研究第 41 卷以开展国家战略和需求为导向的“基础性、前瞻性、国际性”多学科研究的开放性研发基地区域。表 1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概念部分列举作者提出时间概念国务院2016 年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强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王智源2016 年通过国家法定程序

17、审批设立,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重大科技研发以及促进技术转化的大型开放式研发基地。钱智等2017 年指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其中集中度是指支持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各类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程度;显示度一般通过高端品牌塑造、颠覆式原创发现、震撼性全球殊荣、强辐射区域带动等外在行为方式或结果体现出来。张耀方2017 年根据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布局,以大科学设施为基础支撑,汇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资源,具有创新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大型科学园区。叶茂等2018 年对全球科学技术创新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城市或区域,应

18、具备催生重大原始创新、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汇聚顶尖创新主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技创新治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等核心功能。连瑞瑞2019 年是复杂创新巨系统,大规模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创新主体要素、服务性要素、平台性要素、环境性要素,形成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政策链、转化链相互交织又相互支撑的复杂网状关系。李志遂等 2020 年既包含了人、财、物等物质要素,也包含科技政策、管理体制等制度要素,是由科研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科研基础设施、协同创新平台以及创新生态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7,9,11,1820。1.2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关概念辨析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相关的概

19、念较多,如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城、国家实验室等,但由于概念本身的界定、研究尺度、战略需求、关注重点的差异等原因,目前对这些概念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清晰。因此,为更加准确地理解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涵,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一步辨析。科技创新中心是指拥有集聚的科技创新资源、活跃的科技创新活动、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科技成果影响范围广泛,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领导和支配地位的枢纽性节点城市或地区21。其内部创新链条完整、创新要素齐全,包括创新创业集群、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化高端人才、完备的科技金融服务和制度政策体系等21,22。研究尺度较多是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23、国际科学中心24等全

20、球大尺度层面。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为提升本国国家的科技创新竞争能力而进行基础研究的研发基地区域,其地域范围要比科技创新中心的地域范围小,内部创新要素和创新链条没有科技创新中心完善,创新创业集群相对科技创新中心较少25,研究尺度较多是国家层面。科学城是指科学装置、科研机构以及高等教育机构集聚,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且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的综合型城市26。科学城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支撑,突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水平,生活配套服务功能完备,体现的是以城市战略需求为目标27。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则是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为基础支撑,围绕国家战略和需求、开展多学科研究的开放性研发基地区域,以提升本国参与

21、世界科学创新竞争的能力,体现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18。国家实验室是以国家目标和科学发展前沿为导向,开展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国际性”研究的科研试验基地28,可分为信息科学、分子科学、光电、核能、物理量子、航空航天等具体方向的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为基础支撑,可同时开展多个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国际性”研究,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方向,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科学领域。两者区别在于国家实验室重点主攻某些领域具体方向,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聚焦多个领域大方向的研究。尽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

22、中心、科学城、国家实验室等概念之间有区别,但彼此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表现为:都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能,都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空间载体。其中,国家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城的关键组成部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29;科学城作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30,如上海张江科学城既是科技创新中心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城都是科技创新中心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综上所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科学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与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城、国家实验室等既有明显的区别,又存在比较紧密的联系。综合

23、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研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考虑与其他科学活动空间载体的相互影响状况,只有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最大功能效应。随着研究不断加深,未来对这些概念之间关联与相互作用的认识也更加清晰。2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要素结构、功能与特征研究尽管不同学者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成要素分析结果的表述不同,但其基本构成要素均包括重11第 1 期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进展与展望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科研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生态环境等31,32。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支撑33。多个维度、多个层面的要素之间以及

24、与环境之间按照某种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复杂多样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结构关系,如纵向层次关系、横向分工关系、战略位置关系、松散耦合关系等7。复杂的要素和结构使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呈现出多样的功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扩散、辐射带动、管理创新、文化引领等功能。这些功能相互联系,其中知识和技术创新是基础功能,创新扩散是衍生功能,管理创新是保障功能7,18。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基础支撑,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为核心创新主体,通过科技政策、管理体制、服务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实现知识、人才、技术等创新资

25、源和要素的流动,承担着知识、技术、制度创新和文化引领,因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具备国际一流科研基地、国家高水平智库、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催生重大原始创新、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汇聚顶尖创新主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治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发挥国家科技金融发展助推器等功能34,35。还有学者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功能实现应与地域特征相结合,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围绕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个领域,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发展成为区域创新驱动的先行军、国家科技水平的代表队、全球前沿科学的制高点36。综合性国家科学

26、中心的特征可分为共性特征和异质性特征。共性特征包括:综合性、国家性、法定性、开放性、协同性、集成性、复杂性、动态性、竞争性、自组织性、他组织性、全世界瞩目、全方位创新、资源高效率共享、成果高水平转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学科关联等7,8,11,35。异质性特征表现为各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呈现空间异质性和地方根植性的特征29。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国特色语境下的崭新事物、蕴含中国特色科技发展的思路,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区位优势、发展方向、创新资源条件、重点创新领域等条件不同13,如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调前沿交叉创新能力,合肥综合

27、性国家科学中心则侧重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建设37。综上所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构成要素、结构、功能以及特征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还不深入,对各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案例的构成要素分析研究较少,缺乏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也缺少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特征进行评价。现有的研究方法多以定性宏观分析为主,缺少定量化、模型化的分析。未来需要结合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结构和功能的定量函数。3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运行机制研究运行机制是指组织机构的内在机能及其运行方式,是运行过程中各生产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制约关系

28、的总和38。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运行机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手段、方式和原理的总和,通过调控、保障、监督、优化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关要素的活动、行为及相互间作用的管理规则与行为,实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于国家战略决策的目标需求。运行机制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资助机制、管理机制、情报保障机制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是当前科学发展新诉求的重要选择,加强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经费和物质支持,是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措施39。良好的管理机制是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功能的前提和保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管理机制可从优

29、化顶层设计、激发创新活力、注重制度建设、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构建18。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应灵活多样,根据本身或其运营单位可以设有限公司、注册联合会、私立基金会等形式,实行不同形式的管理体制,以保证国家实验室能够充分行使独立的人、财、物等权限40。同时,各创新要素整合和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离不开情报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情报保障体系的运行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由内部与外部情报合作平台相互联系、交流互动的过程,着重于情报平台、情报人才队伍、信息基础设施以及情报管理制度建设41。从整体来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一个复杂集成系统,其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应包括组织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科技创新机制、

30、创新扩散机制、人才发展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7。综上,现有研究侧重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缺少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动力机制、知识技术转移机制、产学研运行机制、高校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及国家扶持与自然发展的平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21科学管理研究第 41 卷也缺乏运行机制的案例分析以及模型定量化分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投入巨大,且经营管理困难,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总体而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型系统,组织结构关系复杂、多种机制共存,未来还需采用更加综合的方法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31、相关案例运行机理,以更好地解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等问题。4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集中度和关联度、科技资源、政策制度、法制环境等。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集中度和关联度是影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位选址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资源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的核心动能因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依托空间分布集聚、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能够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关联的设施集群效应。有学者指出不低于 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必要条件42,43。可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空间

32、集中度和关联度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位选址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科研资源对创新产出具有重要的影响44,其中科研人才是国家自主创新形成的核心动力45。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基础科研研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研竞争,更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46。此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设施处于“边批边建”状态,现有政策法规对其定位不明确,不能平衡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难以实现对科学资源、科学研究的保障作用13,24,因此,营商环境便利化和营商环境法制保障水平也是影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7。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由多种要素形成的复杂

33、系统,多种关系相互交织融合、作用形式多变,影响其建设与发展的因素复杂众多,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以及各类因素间的相互耦合关系也不尽相同。尽管不同地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外在形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各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于当地的政策、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使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或影响因素却各不相同。然而,现有研究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对影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运行、演变及布局的驱动因素研究也较少,也缺乏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集聚和辐射效应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未来亟需加强从多尺度、多角度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部影响因

34、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加快促进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各方面建设发展。5研究评述与展望5.1研究评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对推动中国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回顾,总结如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为基础支撑,由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平台服务机构以及创新环境,互相作用形成的以开展国家战略和需求为导向的“基础性、前瞻性、国际性”多学科研究的开放性研发基地区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科学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与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城、国家实验室等既有明显的区别,又存在比较紧密的联系;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特征可分为

35、共性特征和异质性特征,其中共性特征包括综合性、国家性、开放性、复杂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学科关联等,异质性表现为各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呈现空间差异性和地方根植性的特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和发展的运行机制,包括资助机制、管理机制、情报保障机制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等,是研究的重要议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集中度和关联度、科技资源、政策制度、法制环境等。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集中度和关联度是影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位选址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资源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的核心动能因素。总体来说,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认识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不断

36、扩展,与国际前沿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虽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科学创新发展,但目前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不足:5.1.1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理论仍需进一步研究尽管有学者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特征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认识仍不是很清晰。缺乏基于不同的角度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内涵以及与其它相近概念的辨析,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也尚未形成明确的统一定义;各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内部具体由哪些主体和要素构成不明确,这些主体和要素组合在31第 1 期中国综合性国家

37、科学中心研究进展与展望一起会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状态、产学研组织如何运行、构成的创新生态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等也不清楚;缺乏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形成发展机理,对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条件也不明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各学科关注度和研究深度较一般,研究方法较多采用定性分析。总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理论研究仍较薄弱,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5.1.2缺乏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动态演化及模拟预测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发展与运行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动态演化过程,其内部要素、结构、功能及环境均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在不同发展阶段各个主体发挥作

38、用的程度也不相同。然而,关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何演变发展、演变的机制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征,如何保持国家扶持建设与市场自主发展的平衡,不同地域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动态演变有什么样的差异性,以及如何才能持续产生具有世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并构建相对完善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系统等研究较少,也缺乏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未来发展模拟预测研究。5.1.3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驱动因素研究较少现阶段已经批复了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深圳这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还可能要建设多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那么现阶段为什么选择在这四个地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没有批准其它地区、其它地区的差距在哪里

39、;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将在哪里建设、影响其选址的区位因素和条件有哪些、选址的原则是什么、产学研组织运行的驱动因素有哪些等问题研究较少。此外,对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深圳这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案例剖析得不够深入,未能很好地揭示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在机理。5.1.4缺乏探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体系研究虽然有少数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进行了研究48,但仅仅是基于尺度层面的宏观定性理论分析。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中国来说是一项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重大工程,是一个关系着国家创新发展的建设体系。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具体建设成什么样的体系,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综合

40、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各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又应该如何布局、分工、协同与合作,以及每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部空间如何布局及规划等研究仍较薄弱。5.1.5缺乏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区域效应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形成创新高地,产生创新集聚和辐射效应。然而,现有研究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区域效应研究虽有涉及,但未进行深入研究。缺乏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协同效应、经济增长效应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区域效应,缺少基于不同尺度、不同视角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区域的关系。此外,现有研究多是肯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正外部效应,而对其负外部效应研究

41、较少。5.2展望近些年来,国际上对国家科学中心研究呈现出重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49,加强科学领域国际网络合作5051、科学知识空间生产和科研资源流动52、政产学界合作53,54等方面的研究。有研究表明,科学知识生产和流动目的地的重心不断向东方移动55,且根据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学说目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进入关键时期56。因此,中国应抓住时代机遇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既是服务国家战略与推动国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国科技创新保持快速发展和旺盛活力的不竭动力,更是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重要话语权。为此,本文着眼于国际科学中心前沿发展

42、形势和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展进程与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未来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着重思考和重视加强的研究方向:5.2.1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研究理论框架和跨学科方法尽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欠缺深层次的分析,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理论框架体系,研究方法也缺乏创新性和定量化模型分析。因此,未来应加强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研究内容与任务、空间结构模式、产学研组织关系、创新生态综合评价、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创新政策等基础理论问题,重视地理学、区域学、管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综合研究,加

43、强运用地理大数据分析、地理系统空间模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知识服务57等技术和方法以及数学模型等手段,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论分析框架,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践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5.2.2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子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形成发展涉及要素和过程繁多、复杂,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形成机制,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政策体制与市场作用机制等作用机理;以及影响综合性41科学管理研究第 41 卷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因子,如布局区位因子、运行演变的驱动因子和制约因子、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等。5.2.3重

44、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演变发展与预测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科学模拟并预测这一系统的复杂演变过程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未来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加强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动态演变机制、规律和特征,结合相关文件政策探讨国家扶持建设与市场自主发展的平衡点,模拟预测其未来发展模式状态,实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变,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调控与发展的对策体系。5.2.4深入探讨基于多尺度、不同发展阶段的案例差异虽然现阶段已经批复了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总体上对这

45、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深度欠缺,研究方法、内容和具体结论多具有同质性。因此,未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应加强不同地域的案例差异分析,探讨不同案例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属性特征、发展模式、运行规律、演变机制、影响因素等,并对不同案例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5.2.5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规划研究如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呈现出“实践建设发展快于理论研究”和“各个地区全力争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问题,亟需对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统筹考虑,建构合理有序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结构,提升中国综合创新能力。未来需要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体系规划研究,包括综合性

46、国家科学中心在中国的总体布局目标、布局原则、布局模式,以及各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功能定位、空间单元、空间结构、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以使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具有定位明确、功能互补、合理分工、统一协调发展的科学体系。5.2.6关注从全域联系的角度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影响效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将对区域、国家以及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产生创新集聚和辐射效应。然而,现有研究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区域效应研究较少且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不同尺度、不同视角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影响效应。未来需要关注:从全域联系的角度,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区域综合效

47、应等;从创新要素流动、区域创新合作等方面,探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区域协同创新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差异;从全球地方的角度,研究各个地域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全球网络联系的正负外部效应。参考文献:1 王云,杨宇,刘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全球视野与理论模式J.地理研究,2020,39(9):19581971.2 Primi A,Toselli M.A Global Perspective on Industry 4.0and Development:New Gaps or Opportunities to Leapfrog?J.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48、 eform,2020,23(4):371389.3 廖小罕,封志明,高星,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J.地理学报,2020,75(12):26692683.4 李强,余吉安.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比较与借鉴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6):113116.5 Lian,Peng X,Gao L.Guarantee System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in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Science Center:Evidence from ChinaJ.Publi

49、c Policyand Administration esearch,2018,8(11):2837.6 李伟.又一次站在风口之上的张江J.华东科技,2016,(3):4649.7 连瑞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管理运行机制与政策保障研究 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8 张虹冕,赵今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研究会建设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8,40(3):290301.9 李志遂,刘志成.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J.宏观经济管理,2020,(4):5157+63.10 李蓓黎.从工程哲学视野看大科学工程的演化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50、.11 叶茂,江洪,郭文娟,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以上海张江、合肥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4):912.12 张坚,黄琨,李英,等.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路径J.科学发展,2018,(9):1119.13 崔宏轶,张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资源配置研究 J.经济体制改革,2020,(2):2430.14 谭慧芳,谢来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质量建设思路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开放导报,2022,(04):7785.15 伍建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路径探究 基于对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的实地调研J.科技智囊,2022,(03):1014.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