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 豆 科 学 Soybean Sciencehttp:/ddkx haasep cn2023,42(2):194-203DOI:10 11861/j issn 1000-9841 2023 02 0194株行配置对南疆复播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吴树1,2,冉新月1,黄兴军1,张磊1,陈国栋1,吴全忠1,翟云龙1(1 塔里木大学 农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泰来农场有限公司,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2414)摘要:为研究适宜在南疆地区种植的复播大豆最佳株行配置,采用不同株行配置对大豆品种绥农 35 进行田间试验,设 3 种行距处理 15 cm(H1)、30 cm(H2)
2、、45 cm(H3),3 种密度处理 52 56 万株 hm2(M1)、55 万株 hm2(M2)、60 万株 hm2(M3),分析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植株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大豆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叶形指数、LAI、LAD 和荚果干物质分配比例均逐渐增加,茎干物质分配比例逐渐降低,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3 处理大豆株高与主茎节数最高,分别达到 67 38 cm 和 12 7 节,M1 处理茎粗与叶形指数最高,分别达到 0 64 cm 和2 72。H1M3 处理在 6
3、8 期干物质积累最多,且产量最高,达到 6 155 8 kghm2,H3M2 处理产量最低,达到4 142 6 kg hm2,H1M3 处理较 H3M2 处理产量高48 6%,说明 H1M3 处理对大豆产量促进效果最佳。结果说明在南疆地区复播种植绥农 35 适宜的株行配置为行距 15 cm、密度 60 万株 hm2。关键词:复播大豆;南疆;密度;行距;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收稿日期:2022-11-15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2019AB02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南疆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支撑计划项目(2022DB015);塔里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110757020)
4、。第一作者:吴树(199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1916835687 qq com。通讯作者:翟云龙(1979),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zylzky163 com。Effects of Plant and ow Configuration on Growing and Yield of MultiplePlanting Soybean in Southern XinjiangWU Shu1,2,AN Xin-yue1,HUANG Xing-jun1,ZHANG Lei1,CHEN Guo-dong1,WU Qu
5、an-zhong1,ZHAI Yun-long1(1 College of Agriculture,Tarim University,Alar 843300,China;2 Heilongjiang Tailai Farm Company Limiter of Beidahuang Group,Qiqihar 162414,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optimal plant and row arrangement of resowing soybean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southernXinjiang,soyb
6、ean cultivar Suinong 35,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southern Xinjiang,was tested in the field with three rowsspacing treatments of 15 cm(H1),30 cm(H2),and 45 cm(H3)and three density treatments of 525 6 thousand plants ha1(M1),550 thousand plantsha1(M2),and 600 thousand plantsha1(M3)in order to study th
7、e best plant-rowconfiguration of re-sowing soybean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southern Xinjiang And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row and plantarrangement on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leaf area index(LAI),leaf area duration(LAD),accumulation anddistribution of dry matter in shoot,yield compo
8、nents,and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height,stem diameter,main stem node number,leaf shape index,LAI,LAD,and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ratio of pod increased gradually,the drymatter distribution ratio of stem decreased gradually,while the dry matter distribution ratio of leaf increased fi
9、rstly and thendecreased H3 treatment had the highest plant height and main stem nodes,reaching 67 38 cm and 12 7 nodes,respectively,while M1 treatment had the highest stem diameter and leaf shape index,reaching 0 64 cm and 2 72,respectively The drymatter accumulation of H1M3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
10、t at growing stage 6 to 8,and the yield was the highest,reaching6 155 8 kg ha1,while the yield of H3M2 treatment was the lowest,reaching 4 142 6 kgha1 The yield of H1M3treatment was 48 6%higher than that of H3M2 treatment,indicating that H1M3 treatment had the best effect of improvingsoybean yield T
11、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plant and row arrangement for replanting soybean in southern Xinjiang isplant space of 15 cm and 600 thousand plants ha1Keywords:multiple planting soybean;southern Xinjiang;density;row space;dry matter accumulation;yield大豆属于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1,是人们生活中重要植物油和植物蛋白原料,同时也是食品、饲料等
12、多种工业产品的优质原材料。目前我国种植的大豆为非转基因大豆,与美国、阿根廷等国家种植的转基因大豆相比的优势是蛋白质含量高2。但我国大豆产量远不及美洲大豆产量,近年来,据资料显示我国2021 年进口大豆达到9 65 107t,而自给率不足 15%,大豆缺口巨大,进口量逐年提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大豆原料对外依存度超过 89%3-4。因此,提高大豆单产对满足我国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需求至关重要5。新疆地区日照时间长、平均温度高、光照强度大、昼夜温差大,适宜大豆生长,环境产量潜力高,2 期吴树等:株行配置对南疆复播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195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6-9。
13、目前新疆种植大豆主要以北疆的伊犁地区、喀什地区与南疆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为主,播种面积约为 7 万 hm2 10-11。但当地大豆种植技术相对落后,单产水平低、品质差、生产成本高,制约着大豆生产的发展。目前南疆地区多以平作耕种方式为主,主要大豆种植行距为 10 35 cm,密度为 20 万 25 万株hm2。适宜的株行距是作物获得高产的基础,在适宜密度下通过调整株行距改善群体结构,更好地协调个体、群体二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作物个体生产能力,使环境资源得到充足利用和转换,有利于充分发挥大豆品种的增产潜力,对提高群体产量有重要作用12-14。前人对株行配置的研究较多,但在南疆地区关于大豆株行配置方
14、面的研究进展鲜有报道。因此,基于新疆地区光温资源优势,研究株行距的变化对复播大豆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对提高新疆地区大豆产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大豆品种绥农 35 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式,探索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生长发育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筛选出产量最佳的株行配置,旨在探究适宜在南疆地区种植的最佳株行配置,为南疆大豆栽培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1材料与方法1 1试验地概况试验于 2021 年 610 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农学试验站(811757E,403220N)进行,试验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区,日照时间长,海拔1 015 m,无霜期220
15、d。前茬作物为冬小麦。试验地势平坦,土壤质地为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8 06 gkg1,速效磷 19 6 mgkg1,速效钾 117 6 mgkg1,碱解氮 34 7 mg kg1,pH7 8。1 2试验设计供试大豆品种选用绥农 35,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行距处理(H),副区为密度处理(M)。小区长4 m,宽3 m,共12 m2。设3 个行距处理,分别为15 cm(H3)、30 cm(H2)、45 cm(H3);设3 个密度处理,分别为 52 56 万株 hm2(M1)、55 万株 hm2(M2)、60 万株 hm2(M3)。共 9 个处理组合,3 次重复。种子经过人工精选,剔除大粒、小
16、粒、病虫粒和不完整粒,做到种粒大小尽量一致。于 6 月 29 日播种,10 月 7 日收获。大豆种植采用等行距条播,底肥施加有机肥 750 kghm2,盛花期追肥施用复合肥 120 kghm2、尿素 10 kghm2、磷酸二氢钾1 5 kg hm2,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一致。1 3测量项目及方法1 3 1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分别于大豆 V4、2、4、6、8 期在每个处理随机取 6 株具有代表性的植株,将植株分为茎、叶、荚 3 部分(V4 和 2 期仅分茎、叶两部分,8 期仅分茎、荚两部分)。分别装入信封,105 杀青 30 min,80 烘干至恒重,测定各部分干重,并计算单株干物质积累量。1 3 2
17、叶面积指数与光合势分别于大豆 V4、2、4、6 期取各处理大豆10 株,使用 Image J 软件计算叶片叶面积,并计算大豆叶面积指数(LAI)和光合势(LAD)。LAI=单株叶面积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大豆的株数/单位土地面积;LAD(m2 d)=(L1+L2)/2(t2-t1)。式中,L1、L2分别为 t1、t2时间的叶面积。1 3 3农艺性状与产量于大豆 6 期测定倒三叶叶片的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长/叶宽,8 期各小区取中间2 行1 m 行长实收计产。同时取10 株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考种,考种指标为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1 4数据分析采用 Exce
18、l 2016 进行数据整理与作图,采用DPS 7 05 对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显著性水平为 =0 05。2结果与分析2 1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影响的分析如表 1 所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和主茎节数逐渐增加,茎粗和叶形指数逐渐降低。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株高和主茎节数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具体表现为 M3 M2 M1,其中,H2M3 处理大豆株高最高,H1M3 处理主茎节数最多,分别达到 67 38 cm 和 12 7 节,说明高密度处理最有利于大豆株高增加,有利于植株个体形态的建成。茎粗和叶形指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具体表现为 M
19、1 M2 M3,H1M1 处理茎粗最大,H3M1 处理叶形指数最大,分别达到 0 64 cm 和2.72。增加行距,减小密度有利于叶形指数的增加,促进大豆植物形态的建成。进一步分析不同行距和密度处理指标均值可知,茎粗与主茎节数行距处理均值均为 H1 处理最高,H2 处理次之,具体表现为 H1 H2 H3,株高与叶形指数行距处理均值分别为 H2 与 H3 处理最高。株高与主茎节数密度处理均值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具体表现均为 M3 M2 M1,茎粗与叶形指数密度处理均值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具体表现均为 M1 M2 M3。196大 豆 科 学2 期表 1各处理大豆农艺性状分析Table 1A
20、nalysis on agronomic traits of soybea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行距ow space密度Density株高Plant height/cm茎粗Stem diameter/cm主茎节数Nodes number of main stem/个叶形指数Leaf shape indexH1M157 23 1 49 b0639 0 03 a1060 092 b249 0 3 aM258 80 1 31 b0597 0 01 ab1070 073 b244 0 2 bM362 93 1 89 a0587 0 07 b1270 04 a234 0
21、 1 cH2M159 33 2 55 b0557 0 08 a920 104 b264 0 1 aM260 64 1 54 b0537 0 01 b1110 036 a261 03 abM367 38 1 98 a0525 0 09 b1210 031 a256 02 bH3M147 45 1 75 c0502 0 01 a920 104 b272 0 5 aM255 87 1 52 b0464 0 02 ab1070 079 ab268 0 2 bM362 83 1 96 a0457 0 02 b1180 072 a263 02 c行距平均Mean of row spaceH159 65 1
22、 12 b0608 0 02 a1130 036 a243 01 bH262 45 1 71 a0539 0 06 b1080 045 ab260 0 1 aH355 38 1 10 c0474 0 02 c1060 042 b268 06 a密度平均Mean of densityM154 67 1 35 c0566 0 05 a967 097 c262 0 4 aM258 44 1 74 b0533 0 04 b1080 062 b257 01 abM364 38 1 94 a0523 0 07 b1220 025 a252 01 b注:同种行距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
23、P 005)。下同。Note:The lowercase of the same row spacing condition and different densities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The same below2 2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如图 1 所示,各处理大豆 LAI 大致呈“倒 V”型曲线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LAI 逐渐增高,至 6 期达到最大,在 8 期 LAI 为 0,相应地大豆在 8 期叶片变黄脱落。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各密度处理 LAI 均为 M2 M3 M1,说明 M2 处理对大豆
24、LAI 促进效果最好,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密度过高或过低对大豆 LAI促进效果均不是最佳。在 H3 处理条件下,M1 处理为所有处理中 LAI 最低,M2 和 M3 处理均显著高于M1 处理,分别达到 6 34 和 5 47,较 M1 处理分别高56 08%和 34 76%。说明 M1 处理大豆叶片较为肥硕,可能会不利于后期大豆产量的快速积累。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各行距处理表现均为 H2 H3 H1,其中在 M2 和 M3 处理条件下,H2 和 H3处理均显著高于 H1 处理。在 M1 处理条件下,H2处理最高,达到 5 51,并显著高于 H1 和 H3 处理,较 H1 和 H3 处理分别高 4
25、0 00%和 35 65%。进一步分析不同行距和密度处理 LAI 均值可知,各行距处理 LAI 均值表现为 H2 H3 H1,各密度处理 LAI 均值表现为 M2 M3 M1。其中行距处理条件下 H2 处理均值 LAI 最大,达到 5 94,密度处理条件下 M2 处理均值 LAI 最大,达到 5 78,H2处理较 M2 处理高 0 16,说明不同行距处理较密度处理对大豆 LAI 的影响更大。图 1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大豆叶面积指数分析Fig 1Analysis on LAI of soybea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
26、ges2 期吴树等:株行配置对南疆复播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197综上所述,不同的行距与密度处理对大豆叶片生长的促进效果不同,各处理大豆的 LAI 均存在差异,说明各处理大豆叶片的光合效率各有不同,其中 H2M2 处理大豆 LAI 最高,达到 6 52。一般来说LAI 越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就越好,但较高的LAI 并不一定能够增加籽粒产量,还需要对其他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2 3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光合势的影响不同行距与密度处理各生育时期大豆 LAD 差异如图 2 所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大豆LAD 变化速度呈上升趋势,2 4 期大豆 LAD 上升速率最快,4 6 期达到最大值。在不同
27、行距处理条件下,3 种密度处理在 V4期、V4 2 期的表现无较大差异,2 4 期各密度处理 LAD 显著增长,4 期之后增长速度减慢,在4 6 期时达到最大,且 3 种密度处理均为 M2 M3 M1。其中,H2 处理条件下,M2 处理 LAD 达到最大值,为 83 19 m2d,M2 与 M1 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与 M3 处理差异不显著。在 H1 和 H3 处理条件下,M2 处理与 M1、M3 处理均达到显著差异。表明在 3 种处理条件下,M2 处理对促进大豆 LAD 保持较高水平效果最好,但在 H2 处理条件下,M3 处理下大豆也可以保持较高的 LAD。在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3 种行距处
28、理在 V4 期、V4 2 期表现基本一致,在 2 4 期各处理出现明显差异并快速增长,说明行距处理在 2 期之前对夏大豆 LAD 影响效果不强,在 2 期之后作用效果明显,4 6 期达到最大值。其中,3 种行距处理 LAD均为 M2 最高。在 M1 处理条件下,3 种行距处理LAD 表现为 H2 H1 H3,H2 处理分别较 H1 和 H3处理分别高2868%和 46 02%;在 M2 和 M3 处理条件下,3 种行距处理 LAD 表现为 H2 H3 H1。图 2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大豆光合势分析Fig 2Analysis on LAD of soybean under different tr
29、eatm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从整个生育时期阶段分析来看,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大豆 LAD 表现均为 M2 M3 M1;在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各行距处理大豆 LAD 表现均为 H2 M3 M1,其中 H2M2 处理大豆 LAD 最高,达到12886 m2 d,且 LAI 最高,说明 H2M2 处理大豆植株个体叶片空间分布最佳,光合作用最强。H1M1 处理大豆 LAD 最低,为 77 34 m2 d,可能原因为行距缩小,大豆行间通风透光能力减弱,导致大豆生育后期叶片衰老加快。2 4株行配置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2 4 1大豆干物质积累作物
30、高产的基础是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在其中的分配量直接决定着大豆产量的多少。对大豆不同行距与密度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分析如图 3 所示,各处理大豆干物质积累量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大豆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在V4 2 期大豆干物质增长缓慢,2 期开始各处理大豆干物质积累量迅速增加,至 8 期时达到峰值,在不同行距处理下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均为M1 M3 M2,表明 M1 处理大豆植株生长情况最佳。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在 V4 期大豆干物质基本一致,在 2 期开始出现显著差异,在 4 期 H1、H2 处理下,大豆干物质最高密度处理分别为 M2 与 M1
31、 处理,分别达到 12 57 和 13 65 g。H3 处理条件下 3 种密度处理差异不大,可能原因为H3 处理行距最大,密度对其影响效果还不显著。在6 期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H1 处理条件下,3 种密度处理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大豆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具体表现为 M3 M2 M1。在 H2 处理条件下,M1 和 M3 处理均显著高于 M2 处理,且 M1 和 M3 处理均与 M2 处理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 H3 处理条件下,M1 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 M2 和 M3 处理,且与 M2 和 M3 处理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达到 25 82 g,分别较 M2 和M3 处理高 1
32、1 97%和 10 45%。在 8 期大豆干物198大 豆 科 学2 期质积累量达到峰值,且各处理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各处理均为 M1 M3 M2。其中 H3M1 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为 29 34 g,H1M2 处理达到最低为 21 95 g,H3M1 处理较 H1M2 处理多 7 39 g,说明 H3M1 处理对大豆生长效果最佳。在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在 V4 期各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在 2 期各处理逐渐出现差异。在 4期,M1 处理条件下,各行距处理大小表现为 H2 H1 H3。M2 处理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大豆干物质逐渐降低,具体表现为 H1 H2 H3。在 M3处理条件下,3 种
33、行距处理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 6 期,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快速增加,各密度处理条件下,H2 和 H3 处理均显著高于 H1 处理,并 H2、H3 处理与 H1 处理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 M1 和 M2 处理条件下,3 种行距处理随着行距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具体表现为 H3 H2 H1,在 M3 处理条件下,具体表现为 H2 H1 H3,H2 和 H3 处理分别达到 24 54 和 23 38 g,分别较 H1 处理高 56 19%和 48 82%。在 8 期,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达到峰值,在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大豆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具体表现为 H3 H2 H1。图
34、 3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大豆干物质积累分析Fig 3Analysis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soybea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进一步分析不同行距和密度处理8 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值可知,随着行距的增加大豆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具体表现为 H3 H2 H1,H3 处理分别达到2837,2733 和2428 g。密度处理平均为M1 处理最高,达到2823 g,M3 处理次之,达到 271 g,H2 处理最低,具体表现为 M1 M3 M2,M1 和 M3 处理分别较 M2 处理高
35、14 50%和 9 93%。H3M1、H2M1和 H3M3 处理为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的 3 个处理组合,分别达到29 34,29 24 和29 02 g。说明 H3M1、H2M1 和 H3M3 处理能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有助于大豆产量的增加。2 4 2大豆地上干物质器官分配不同行距与密度处理大豆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分配如表 2 所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大豆茎秆干物质分配占比逐渐降低,叶干物质分配占比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 2 期达到峰值,豆荚干物质分配占比呈持续上升趋势,在 8 期达到峰值。在 V4 4 期,大豆干物质主要集中在叶片中,在 2 期各处理叶片干物质占比均达到 50%以上。6 8
36、 期大豆干物质主要集中在荚中,且 8 期处理荚干物质占比达到85%以上。分析茎秆干物质分配可知,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8 期各密度处理均为 M2 处理茎秆干物质分配占比最大。在 H1 处理条件下,M3 处理在 V4 4 期干物质占比最高,在 6 8 期 M2 处理干物质占比最高。在 H2 处理条件下,在 V4 期 M1 处理干物质占比最高,在 2 8 期 M2 处理干物质占比最高,说明 M2 处理大豆茎秆生长最佳。在 H3 处理条件下,V4 2 期 M1 处理干物质占比最高,在4 期、8 期大豆茎秆干物质占比为 M2 处理最高。分析叶片干物质分配可知,在 H1 处理条件下,2 4 期为 M2
37、处理大豆叶片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在 6 期,M1 处理叶片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达到3093%。在 H2 处理条件下,6 期 M2 处理叶片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达到 23 83%,较 M1 和 M3 处理分别高1897%和2411%。在 H3 处理条件下,在4 期,M3 处理叶片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2 期、6期均为 M1 处理大豆叶片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分析荚干物质分配可知,在 8 期均为 M3 处理荚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且均达到 88%以上,说明M3 处理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对产量的提升最佳。2 期吴树等:株行配置对南疆复播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199表 2各生育阶段不同处理大豆地上部各器官干物
38、质分配比率Table 2Dry matter distribution ratio in different organs above ground of soybean under differenttreatm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单位:%行距 ow space密度 Density茎 Stem叶 Leaf荚 PodV42468V4246468H1M142 0241 1238082712118357985888454130931651419688 17M239 6038 4335862727121060406157459030291824424487
39、90M342 4341 7739072316116357575823429527661798491888 37H2M144 7041 5042472099115355305850470220031052589888 47M244 2443 6142662357130355765639445623831278526086 97M343 3943 444293188510745661565647331920975619589 26H3M140 8939 1435702072123559116086444626371984529187 65M242 4041 16405920191390576058
40、84419520241746595786 10M343 3841 7738841953119556625823460820091508603888 05行距平均Mean of row spaceH141 3540 4437672585118558655956447529631758445388 15H244 1142 8542692114117755895715463021021101578488 23H342 2240 6938382014127357785931441722241746576287 27密度平均Mean of densityM142 5440 593875229411905
41、7465941456325771562512888 10M242 0841 0639712368130157925894441424791616515386 99M343 0742 3340282051114456935767454522321427571788 56进一步分析不同行距和密度处理荚果干物质分配量均值可知,行距处理在 4 期 H1 处理平均荚果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达到17 58%,在 6 期、8期 H2 处理平均荚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说明 H2 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各关键时期籽粒干重。不同密度处理,4 期 M2 处理平均荚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达到16 16%,6、8 期 M3 处理均
42、荚干物质分配占比最高,分别达到 57 17%和 88 56%。2 5株行配置对复播大豆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由表 3 可知,不同行距与密度处理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行距和密度主要通过影响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影响大豆产量,由于受大豆品种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豆产量不尽相同。表 3不同处理大豆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Table 3Analysis o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soybea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行距ow space密度Density单株荚数Pods numberper plant单株粒数Seeds
43、 numberper plant单株粒重Seeds weightper plant/g百粒重100-seedweight/g产量Yield/(kg hm2)H1M134 7 0 2 b800 06 a154 08 a186 03 b56500 1049 aM233 1 0 4 c670 10 b132 04 b181 03 c50743 830 bM336 3 0 5 a812 15 a147 05 a197 01 a61558 700 aH2M136 8 0 3 b814 13 b148 03 a192 01 b54401 746 bM226 4 0 3 c593 10 c113 05 b1
44、87 02 c43505 381 cM340 0 0 6 a850 10 a139 07 a197 02 a58506 267 aH3M129 3 0 5 a686 10 a133 01 a197 01 a48860 358 bM220 3 0 4 b557 08 b108 04 b194 01 b41426 417 cM330 0 0 7 a700 08 a126 06 a199 01 a52836 475 a行距平均Mean of row spaceH1347 04 a760 10 a144 07 a188 02 c56267 518 aH2344 05 a753 10 a134 06 a
45、b192 02 b52177 657 bH3266 07 b747 08 b122 04 b197 01 a47561 622 c密度平均Mean of densityM133 6 0 4 b767 09 b145 05 a192 02 b53237 346 bM226 6 0 5 c606 08 c118 05 b187 02 c45225 319 cM335 4 0 7 a787 10 a137 07 a197 01 a57633 359 aFH7 36*972*28115124078M7 68*23904594754*8225H M30029248735422392155*注:同种行距条
46、件下不同密度处理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和分别表示在 005 和 0 0l 水平差异显著。Note:The lowercase in the table under the same row spacing condition and different density treatments indicate the level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and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and 001 level,respectively200大 豆 科 学2 期在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M2
47、 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与 M1 和 M3 处理达到显著差异,且均为3 种行距处理中最低。在 H1 处理条件下,M3 处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均为最高,M1处理次之,M1 处理单株粒重较 M3 处理高。在 H2和 H3 处理条件下,3 种密度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为 M3 处理最高,M1 处理次之,具体表现为 M3 M1 M2。H2M3 处理组合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为各处理最高,分别为 40 个和 85 粒,其中 H2M2 单株荚数最低,为 26 4 个,较 H2M3 少 13 6 个。H3M2 处理组合单株粒数最低,为 55 7 粒,较 H2M3 少 29 3 粒。H1M1 处理组
48、合单株粒重最大,达到154 g,H3M2 单株粒重最低,为 10 8 g。H3M3 处理组合百粒重最大,H1M2 百粒重最低,分别为 19 9 和 18 1 g。各密度处理大豆产量均为 M3 M1 M2,说明高密度能够增加大豆产量。其中 H1M3 处理大豆产量最佳,达到 6 155 8 kghm2。H2M3 次之,达到5 850 6 kg hm2。说明 H1M3 和 H2M3 处理组合能显著增加大豆籽粒产量。进一步分析不同行距和密度处理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值可知,随着行距的增加,大豆平均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均值均逐渐降低,百粒重均值逐渐增加。H1 处理大豆产量为 5 626
49、7 g,较 H2 和 H3 处理分别高 7 84%和 18.30%。M3 处理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均值最高,M1 处理次之,M2 处理最低,具体表现为 M3 M1 M2。M1 处理单株粒重均值最大,M3 处理次之,具体表现为 M1 M3 M2。M3处理大豆产量均值为 5 763 3 ghm2,分别较 M1和 M2 处理高 8 26%和 27 44%。根据差异显著性检测可以看出,不同行距处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单株粒重及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处理单株荚数、百粒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行距与密度互作条件下大豆各产量构
50、成因素及产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行距与密度互作对大豆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3讨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对个体的良好发育和单产提高具有重要作用15。在种植过程中株行距发生改变,群体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植物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16。进行合理的株行距种植可以确保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是提高植株产量的有效种植举措17。研究表明不同株行配置对大豆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均具有不同的影响18-21。因此,选择适宜本地区大豆种植的最佳的株行配置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最佳栽培手段。不同株行配置影响大豆的农艺性状,增加种植密度、缩小行距、扩大株距,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