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以朱熹为例看儒学教育者的主体自觉及其现代启示_李劼.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249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朱熹为例看儒学教育者的主体自觉及其现代启示_李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朱熹为例看儒学教育者的主体自觉及其现代启示_李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朱熹为例看儒学教育者的主体自觉及其现代启示_李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收稿日期:2022-1028作者简介:李劼(1969),女,甘肃庄浪人,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以朱熹为例看儒学教育者的主体自觉及其现代启示李劼(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政策与发展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30)摘要:朱熹作为推动儒学发展与理学勃兴、“综罗百代”的杰出师表,抱着“以斯道觉斯民”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道德自觉,致力实现儒学教育传播大众化、教育思想体系化和教育实践生活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明根柢、精神血脉和道德基因,树立了教育者“为人师表”张扬主体自觉的标杆和榜样。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

2、的考验、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弘扬儒学等优秀传统文化,从朱熹为人师表的实践典范中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并汲取智慧与力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实现儒学传统理想人格和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现代转化,立心铸魂、固本培元、正身明范、知行合一,用清醒坚定的主体自觉全面提升教育者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高度,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关键主导作用,建设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关键词:朱熹;儒学;教育者;主体自觉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3)01-05907主体自觉是指主体对于自我角色、功能与价值的清醒认知

3、和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以责任和使命为自励主动担当作为,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同时为国家、民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强调“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的儒学教化传统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自觉得到充分彰显,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人向学进业成身,为当前更好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典范和历史经验。朱熹作为推动理学勃兴、“综罗百代”的杰出师表,矢志不渝推动儒学上升为封建社会后期官方意识形态,内化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道德行为模式,奠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明根柢、精神血脉和道德基因,树立了教育者“为人师表”张扬主体自觉的标杆和榜样。一、以坚定的文化

4、自觉传道授业,积极推动儒学教育传播大众化“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传道授业解惑是儒学承祧延续、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孔子开创了师徒授受相传的儒家教育模式和传播体系。由于政治相对开明、文教日渐繁盛、科举规制宏大,两宋士大夫不仅在数量上超过秦汉、魏晋和隋唐,而且逐渐营造了与士大夫共天下崇儒右文的政治环境,统治阶层对读书人的优容、礼遇和善待蔚然成风。士大夫在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召下无不卓然自励,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为学传道不辍,士官合流、师儒一体的士大夫作为有影响力的知识群体,在以儒学为主流价值立德树人的政治教化中更加自觉。“人不知学则已。为学不以宋之君子为师而欲达诸古,犹面山而

5、趋欲适乎海也。”2朱熹在儒学的发展完善特别是理学的教育传播中一力担当,充分体现了“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其门人黄榦在 籽行状 中称其“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朱熹深化了儒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化愿景,希望通过读书为学认识和顺应“天理”以“复其本然之善”,从而实现“涂之人为禹”化育养成“圣贤”的理想。简而言之,“圣贤”是超越“士”“君子”的“圣人”和“贤人”,是具有文化自觉和59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道德自觉的德才兼备者,按照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次第走向“修齐治平”。3儒家的人才理想从先秦的“君子”到宋代的“圣贤”,是宋代理学家一绝

6、大新发明。朱熹提出:“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天下,方是正当学问。”4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朱熹以“天理”统摄“人心”的形而上理论框架内,得到了合理解决并取得了道统和学统的正当性,并成为朱熹传道授业、授徒讲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朱熹除短期担任经筵官和地方官之外一生致力讲学,主导建立精舍经营书院作为根基招录英才广收门徒,亲手创建或修复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白鹿洞书院等7所,先后在40多所书院讲学授课,弘扬传播理学思想,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自觉认同和践行理学的知识群体。朱熹门人弟子在

7、其去世后也致力于书院建设,黄榦、陈文蔚等就曾创建多所书院并坚持讲学,使书院与理学相得益彰成为立德树人重要枢纽。这些得到朱熹师传接引的读书人成为理学发扬光大的中坚,朱子文集 中与朱熹有书信往还的门人就有200多人,朱子语类 所列记有朱熹语录的也达90多家,宋元学案 所列朱熹门人蔡元定、黄榦、魏了翁等,为传扬朱熹衣钵开枝散叶结成硕果的精英骨干。另外,陆游笔记所说朱熹门徒多达数千人实不可考,但接受过朱熹教导有姓名可查的亲炙门人467人,其中378名来历清晰的学生就已遍及全国,这在交通不便、流动受限的古代社会极为可观。这些门人使朱熹的理学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从而奠立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术流派

8、,朱子学也在当时和此后700多年成为官方主导思想。方法自觉是主体自觉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朱熹在教学活动中一贯突出对象性和实效性,讲述风格和话语方式极力贴近生活实际与普通民众,不仅将 论语 以来孔门开创的语录体发扬光大,而且借鉴佛学讲经说法、禅宗论辩答问的表达方式,阐明儒学日渐博大精深的义理之学和性理之说,既有理学内在的严密逻辑也不乏教育传播的技巧策略,一改汉代儒学教育传播故作神秘、高深的艰涩之风。儒家向来对“人心惟危”之“人心”的理解难以透彻,朱子便采用类比的方法揭示了此心非实有,“肺肝五脏之心,却是实有一物。若今学者所论操存舍亡之心,则自是神明莫测。故五脏之心受病,则可用药补之;这个心,

9、则非菖蒲、茯苓所可补也。”5在论及孟子发明的“四端”时以情景化、故事化加以推演,“故见孺子入井便有恻隐之心,见穿窬之类便有羞恶之心,见尊长之属便有恭敬之心,见得是便有是之心,见得非便有非之心,从那缝隙里迸将出来,恰似宝塔里面,四面豪光放出来。”6论及理学最为抽象的核心概念太极与万物之关系,朱熹形象说明天地之间本一太极只是万物各有禀受,“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矣。”7朱熹认为,“惟其根本乎道,发而为言,以宣其心志,当自发越不凡,可爱可传矣。”8因此他在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时更加注重释疑解惑,用平实朴素的话语和平易近人的讲述直指大道,如同家长里短的叙谈聊天和父母长辈

10、的叮咛嘱咐,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和深刻的道理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教学生如何读书,就是这样说的,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这样的话,目不识丁的也听得懂,并不是所有高深的道理都要用高深莫测的语言去表述,把复杂的义理讲得简洁明白、把深奥的大道说得清晰透彻,这是意识形态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的法门。朱熹晚年更是心无旁骛投入授徒讲学、解经论道。方伯谟、黄榦等劝其稍减神思劳顿以将息养病,朱熹反复申明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担当和觉解:在世间吃饭,不做事,无道理;天生一个人,便要管天下事;若使某一月日不见客,必须大病一月。黄榦也详细记述了朱子阐释传扬理学的真

11、实情景,“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谕,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复诫之而未尝隐。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进道难则忧形于色。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9南宋末年王朝一些敕令也高度评价朱熹为士大夫表率,“古学粹深,风节峻特,可以为世之师。仁心仁闻,威惠孚洽,可以为时之帅。”10“自孟子之殁,大道晦冥,世人摘埴而索途者,千有余载。天生濂洛关闽四夫子,始揭日于中天,万象森列,无不毕见,其功固伟矣。而集其大成者唯考亭朱子而已。”11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文化自觉已经内化于心,成为朱熹终生持守和践行的宏大志业与坚定信念

12、。李劼:以朱熹为例看儒学教育者的主体自觉及其现代启示60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二、以强烈的理论自觉著书立说,不断促进儒学教育思想体系化经典的整理诠释和传承创新是儒学发扬光大的前提,也是理学体系创建与完成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基础,为赵宋王朝治国理政、立德树人提供了内容依据。朱熹编纂文集140卷,著述语录140卷,其他书籍120卷,以一己之力构建了儒学有史以来最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在知识创造、文化传播尚不发达的时代是惊人成果。朱熹本着批评的精神并运用缜密的方法重构儒学,他把当时所有的学说加以精心攻研,经过取舍、糅合、扩充,树立了一个具有完整思想架构的意识形

13、态体系,对宇宙、心性、知识、教育、政治诸多方面均有涉猎阐明,匡正廓清了当时许多学者辩难、聚讼的错讹和谬疑。他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糅合佛道及诸子百家之学说,克服张载、二程理论所固有的矛盾性和二重性,构筑起“理”“气”“物”“理”自成一体的哲学和逻辑体系。朱熹不仅在思想渊源和学术统绪上承继了儒家的脉络,而且以博大的著述丰富充实了儒学的概念和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用理性思辨的方式分析探究了这些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儒家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到完善与超越的新阶段。全祖望的宋元学案 评价朱熹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杨文靖公四传而得朱子,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12高宗乾道四年(1168)到淳熙二年(1175)

14、这八年间,朱熹专心致志完成了对此前宋儒学术成果的梳理与总结,将程颢、程颐著作及其门人记录辑为程氏遗书,将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的思想言论集为 近思录,注解了重要的理学著作 太极图易说易通西铭 等,编著了最早的理学史著作 伊洛渊源录,使理学的传承和传播有了明晰的思想统绪与进路。朱熹对理学体系的奠基还体现在对儒学经典的重构上,赋予“四书”与“五经”等量齐观甚至后来居上的经典权威。程颐之为学,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为标指,朱熹沿着二程的思路也以四书 为六经之阶梯。在程朱持续相继努力下“四书”被提升为儒学最高经典,成为南宋以后维护统治权威和秩序的“精神法典”。朱熹用将近四十年整理、校勘理学家对“四书”

15、的注解,四书章句集注 凝练了儒学最基本的思想宗旨与核心价值,为朝廷育人、选才和治民提供了有章可循的范本与指南,元明两代还曾被钦定为朝廷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标志着官方意识形态对民众思想的规训日趋体系化制度化。朱熹在编纂 四书章句集注的基础上复撰 四书或问,此外还著成 论孟精义论语要义学庸详说 等,使得关于“四书”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回应,并系统获得深入浅出、详尽明白的义理诠释和解读。后世评价朱子专注阐扬推明“四书”堪为理学铸魂,“朱子之于四书,确为他一生精力之所萃。其剖析疑似、辨别毫厘,远超易本义、诗集传之上。当其阐扬微言大义、谈析指理之际,自有朱子本身独特的立场。所谓宋学或新儒学的真精神,就在于

16、此。”13朱子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也围绕“四书”展开,陈来对于“四书”取代儒家“六艺”“五经”有过形象的比喻,说“五经”好比粗禾,是带着皮的稻谷,还没经过加工;“四书”是精米熟饭,不仅处理过了,把壳去了,而且都做熟了。14也就是说,儒家士大夫只要读懂弄通 四书章句集注,就等于吃透并掌握了儒学孔孟之道的思想精髓和营养精华。孔子删定“六经”开启了儒家经典和中华文明传承的道统,朱熹编纂“四书”则开掘出儒学立德、立功、立言的新格局。“大抵儒者之功莫大于为经。经者,斯道之所载焉者也。有功于经,即其有力于斯道也。”15朱熹毕生致力于推崇阐扬“四书”还有一层深意,就是要标举“四书”作为儒学经典和元典的根本

17、地位,通过追溯儒家思想传承血脉,赋予理学以正统性合法性。论语孟子分别指向儒学渊源孔子和孟子,朱熹以为 大学 乃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撰,孔子上承文武周公之道传至曾子,曾子传于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孟子之后便不得其传以致道统中断直至宋代二程复起。朱熹以“为往圣继绝学”的理论自觉承袭道统衣钵,于是对承载道统传续的“四书”尤为究心着力。将 大学 列为四书 之首旨在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阐扬化民成俗之意和修己治人之方。经过程朱理学重新发现建构的 中庸 则是推本尧舜心传,是儒家经典中能与佛老斗争的最为有力的思想武器,“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佛老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

18、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16朱熹对 大学中庸 理据节次分明赞誉有加,“大学如一部行程历,皆有节次”17,“中庸一书,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做得一个文字整齐”18。朱熹及其理学视域下的“四书”确立为儒家核61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心经典,标志着宋儒对内圣外王传统的回归和道德性命问题的回应,将教育授受双方从繁琐的记诵和考据中解放出来,能够迅速而完整地把握儒学基本精神和价值体系。四书集注四书或问 等著作已经初步具备课程思维,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和经典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直接作为官学、书院和私塾的教案与课本

19、使用。朱熹撰述的许多文章说理平易近人、言辞明白晓畅,如今读来依然亲切、温婉、朴实、浅显如白话。朱熹也极为推崇并大力效仿 四书 的平实文风,认为这些儒家经典“文意分明、指意平实、读之晓然”,如同拉家常一般平易亲切、简单明了、易知易行,“著意思想,但每事寻一个是处,即此理之实。”19“人有言,理会得论语 便是孔子;理会得 七篇 便是孟子。盖论语 中言语,真能穷究其纤细,无不透彻,如从孔子肚里穿过,孔子肝肺尽知了,岂不是孔子!七篇 中言语,真能穷究透彻无一不尽,如从孟子肚里穿过,孟子肝肺尽知了,岂不是孟子!”20三、以高扬的道德自觉笃行践履,致力实现儒学教育实践生活化道德自觉是“万事一心”笃行践履的

20、内在根据,“博文所以验诸事,约礼所以体诸身。如此,则博者可以择中而居之不偏,约者可以应物而动皆有则。”21博文可以保证外在行为的客观妥当性,约礼可以保证道德行为的内在必然性,外在的妥当行为只有根植于内在的必然自觉,才能形成真实而完善、稳定而持久的道德人格。只有从容积累,循序渐进,如此践行久了,积累多了,胸中自当明了。积累渐进以至豁然贯通、洒然融释的知性明觉,“吾道一以贯之”“一心应万事”“体一而用殊”,道德主体不仅能够“知善知恶”“好善恶恶”,而且能够自觉“为善去恶”,并依礼践履儒家核心价值。朱熹认为没有实践的知识和没有知识的实践皆无意义,提出了“知行常相须”“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等理念22

21、。“行之笃,则凡前学问思辨而得之者,又必皆践于实而不为空言矣”23,主张通过博约相济、知行合一、日用切己等修养,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德自觉和理想人格。日用切己反映了朱熹对日常性与超越性的把握,体现了理学教育的道德化、生活化、实践化原则,“百行万善总于五常”“日用之间莫非天理”,在平凡庸常的现实生活中觉知、体会和践履人伦义理。道德践履和人格修养必须根植于日常生活涵养,“为学工夫,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动静语默,居家则事亲事长,穷理则读书讲义,大抵只是要分别一个是非,而去彼取此耳,无他玄妙可言也。”24将至高无上的天理和日用不觉的人伦联系起来,为儒家道德的践履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可行路径,也使士大

22、夫的人格化育养成更为扎实、稳定与持久。“惟其平常,故不可易。若非常,则不得久矣。”25在日用常行之间,使此心常明,在实践中观察培养,便可进步。这就好比家常便饭粗蔬淡食虽廉价却可食而有常,至于山珍海味虽价值连城味美无比却只能偶尔食之,朱熹特别注重日用切己中的涵养、省察和持敬,强调在日常生活的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才能涵养纯熟。朱熹认为教育的要义在于变化气质之性、恢复本然之性,使一般的学子都能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教育,养成“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理想人格。“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则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气质之性,则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也。”26因此要靠为学和

23、教育加以琢磨养成温和冲粹之气,认为为学用力之初,要学问思辨而力行之,才可以变化气质而入于道。当时官学与科举已成为阻碍人心向道的干禄之途,因此朱熹积极倡导书院制度以救官学科举之积弊,并对小学蒙养和家庭教育创制倾注了较大的热情。朱熹高度重视幼年孩童时期的启蒙培养和家庭教育,认为“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27,实乃“圣贤坯璞”28,具有“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圣贤”天性,倡导家长以身作则规范他们的动作行为。朱熹精心选萃辑录圣贤传及三代以来嘉言善行,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作 小学书,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衣服、饮食等方面,为培养圣贤理想人格和儒学道德自觉奠定基础。他认为古人自能食、能言而教

24、之,所以小学教育要以预为先。“古人之学固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则在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习而已。”29朱熹还提倡激发调动孩童在学习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因此主张面向幼童的儒学传播寓理于事、寓教于乐,以对象化、情景化、生活化的模式求实效。“古之小学,只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30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并注重讲习互动、传习融合,“爱亲、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须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31李劼:以朱熹为例看儒学教育者的主体自觉及其现代启示62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

25、o.1(2023)正是因为对日用切己的自我修养和完善之路径选择,朱熹不仅为书院亲撰学规而且还为宗族制作家训,都是着眼日常生活世界这一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教育对象养成习惯具有特别显著的涵养塑造效果。朱子家训 短短三百多字言简意赅而且通俗易懂,开篇即阐明儒家最基本的伦理本位和价值原则,规范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关系,接着划定了为人处世的努力方向和遵循底线,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家风家教建设提出了根本性要求,把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观念,化为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生活常识和基本道理。“作为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这篇家训涵盖了儒家修身齐家、为人处世之道

26、,是朱熹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作和主要纲领,为后世儒学意识形态非制度化教育提供了样本,历经千年流传而超越了朱氏宗族,具有普遍意义,恰在于将儒学义理传播蕴于家庭“日用常行之道”。四、以清醒的主体自觉立己达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精神高度以民主、自由、平等为旨归的现代西方教育理论,过分突出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我国“传道授业解惑”的儒学“士师”传统有所消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主体自觉难以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框架抑制了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缺乏主体自觉,普遍存在一定的角色困扰、身份焦虑和认同障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机遇和挑

27、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弘扬包括儒学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道德境界等方面不断向上向好向善,从朱熹等师表楷模身上学习方法与经验、汲取智慧和力量,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精神高度和人格魅力。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2儒学教育者以天下为己任、以斯道觉斯民的使命担当,特别是朱熹集儒学之大成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道德自觉,对于我们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的教师队伍,对于激励广大教师乐为、敢为、有为的主体

28、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保持高度文化自觉,为教育者立心铸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相传之道,至孔子乃集其大成。宋周氏者作,复续斯道之统,而濂洛之学,由杨时氏一再传为罗从彦氏、李侗氏,至朱熹氏又集其大成也。”33正是通过朱熹继往开来的接续、建构和教育传播,往圣之学才能得以由晦至显,并由此崛起达于新的高峰。文化自觉是教育者永葆理想信念情怀的“压舱石”,是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教育方针的“导航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育者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

29、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34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教育者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也是新时代教育者必须奉行和弘扬的大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以文化复兴立心铸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志向高远,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秉持“以天下为己任”,把以文化人作为教书育人的根本主旨贯穿工作全过程,致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学生的认知世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持高度理论自觉,为教育者固本培元。“朱熹建立了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包括天理论、性论、格物致

30、知论、持敬说,把客观唯心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理学思想体系中的范畴与命题,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的成就,使理学思想更严密、更丰富。这个体系熔铸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及佛学思想、道教思想,更富于理论的色彩。”35正是因为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佛道思想的扬弃和对现实问题的回应,才使得理学超越汉学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理论上的清醒是思想上坚定和行动上自觉的前提,“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36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认同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真正做到学思悟贯通、知信行合一,创新思维方式

31、,开拓理论视野,把握时代潮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性与亲和力,“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63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生。”37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更宽广的理论视野,要认真钻研、深刻领悟和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觉达成深厚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教育理论功底。现代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知识面广、接受的信息量大,课堂上、校园里、生活中都要讲道理、讲逻辑,才能培养学生知书达理、明道守理的理性精神。保持高度道德自觉,为教育者

32、正身明范。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统儒学教育向来注重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德行模范。朱熹不仅在道德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而且在师德士风养成中严于律己自成表率,吸引各地生徒不拘远近慕名而来、受教而去,岳麓书院在朱熹主讲期间聚徒竟达千人之多。道德自觉是形成高尚节操和理想人格的内生动力,教育者有人格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其传扬的主张和观点才会具备相应的说服力、感召力。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很多事实证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工作者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和清清白白的气节,“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

33、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38以德感人是中国传统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德行风范和人格魅力,更是感染带动学生效仿践行的“三观”风向标。当今世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生活空间立体多元,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已将教育者的言行举止置于无处不在的监控之中,随时面临无缝隙全方位聚焦的考验之中。教育者必须以高度的道德自觉慎独律己、正身明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礼守德,学习古代先贤为人师表的道德自律和师风操守,保持慎独、慎微、慎言、慎行、慎友、慎初、慎终,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值得学生敬仰和爱戴的人。参考文献:1韩愈.

34、师说Z/国学名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847.2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十四:赠卢信道序M/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1983:207.322艾文迪,钟周.安萨里与朱熹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4):92-97,109.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M/朱子全书: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88.5朱熹.朱子语类:卷五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21.6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三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55.7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

35、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15.8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288.9朱熹.朱子语类M/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24-126.10楼钥.攻愧集朱熹知潭州:卷三八M/王瑞明.宋儒风采.长沙:岳麓书社,1997:43.11宋濂.宋学士全集:卷五M/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1983:206.12黄宗羲.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八M/晦翁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1489.13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7.14陈来.陈来讲谈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1

36、6.15王祎.王忠文公集:卷十一M/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1983:206.16朱熹.中庸章句序M/朱子全书: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17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19.18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03.19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762.20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九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49.21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三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

37、古籍出版社,2002:1174.23朱熹.中庸章句M/朱子全书: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8.2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757.25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M/朱子全书: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06.26朱熹.朱子语类:卷四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2.李劼:以朱熹为例看儒学教育者的主体自觉及其现代启示64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责任编辑:朱忠元27朱熹.近思录:卷十一M/朱子全书: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8、:268.28朱熹.朱子语类:卷七.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8.29朱熹.小学M/朱子全书: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3.30朱熹.朱子语类:卷七M/朱子全书: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8.31朱熹.小学M/朱子全书: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3.32343738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4-5.33王祎.王忠文公集:卷十一M/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1

39、983:206.35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395.3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5-01-24).http:/news.east-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Confucian Educators and Its ModernEnlightenmentTake Zhu Xis Thought as an ExampleLI Jie(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Policy and Development,Gansu Insti

40、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Lanzhou Gansu 730030)Abstract:As an outstanding master wh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prosperity of Neo Confucianism,Zhu Xi heldthe cultural,theoretical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 the people with morality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41、Confucian educa-tion,the systematiz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which laid a deep foundation for the profound civilization,spiritual blood and moral gene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set up an example for educators to be a model of others and to publicize thesubjective sel

42、f-consciousness.At presen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s,opportunities andtests in china.Educators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Confucianism,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of Zhu Xis exemplary practice models,and

43、draw wisdom and strength from him,then take Xi Jinpings new socialist thought as the guide torealize the ideal personal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Confucianism.Building up a credible,respectable and reliable team of teachers who arewilling to cast their soul,strengthen their foundation and cultivat

44、e their strength.With a clear and firm subject consciousness,these educa-tors should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piritual height,play a core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ctivities,and create a credible,respectable and reliable team who are willing to be brave and promising.Key words:Zhu Xi;Confucianism;educator;subjective consciousness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