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再论晚唐凉州控制权的转移问题_魏睿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248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论晚唐凉州控制权的转移问题_魏睿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再论晚唐凉州控制权的转移问题_魏睿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再论晚唐凉州控制权的转移问题_魏睿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1-03-26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敦煌张氏归义军史事编年”(2020jbkyxs009)作者简介:魏睿骜(1994),男,湖北省钟祥县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再论晚唐凉州控制权的转移问题魏睿骜(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内容摘要:张淮深于咸通十二年(871)发动了针对嗢末的战争,并再次成功收复了凉州。“五稔三迁”是指张淮深咸通七年至十二年(866871),由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升任沙州刺史充归义军兵马留后,继而进称户部尚书的过程。唐王朝于咸通十二年停置凉州节度,新设河西都防御,阴季丰是张淮深再收

2、凉州后的首任河西都防御使。乾符三年前,唐王朝将河西都防御的辖区由六州调整为凉、甘、肃三州。继阴季丰之后任河西都防御使的还有郑尚书、翁郜、郑从嗣和冯继文等人。关键词:张淮深;五稔三迁;凉州节度;河西都防御中图分类号:G256.1;K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23)01-0121-10Reexamination of the Transfer of Power at Liangzhou inthe Late Tang DynastyWEI Ruiao(Institute of Dunhuang Studie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

3、30020,Gansu)Abstract:In the 12th year of the Xiantong era(871),the Han commander Zhang Huaishen launched a war against theWamo,a community of people formed by slaves attached to the Tibetan armies,and successfully reclaimed Liangzhou.The“three promotions in five years”event mentioned in records of t

4、he period refers to the three promotions Zhang Huaishen receivedfrom theZuosanchichangshi,the councilor of the emperor while in court and attendant while out of court.These promotionsraised him to become governor of Shazhou and then head of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in the five years between the seven

5、th andtwelfth years of the Xiantong era(866871).In the twelfth year of the Xiantong,the Tang dynasty abolished the official post of“Liangzhoujiedu”(Liangzhou Governor)and established the new position ofHexidufangyu,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military af-fairs in the Hexi area,with Yin Jifeng as the fi

6、rst commander.Before the third year of the Qianfu era,the Tang dynasty adjustedthe jurisdiction of theHexidufangyufrom six prefectures to the three prefectures of Liang,Gan and Su.Following Yin Jifengstenure,Zheng Shangshu,Weng Gao,Zheng Congsi and Feng Jiwen served successively as the later command

7、ers of Liangzhou.Keywords:Zhang Huaishen;“three promotions in five years”;Liangzhoujiedu;Hexidufangyu敦煌研究DUNHUANGRESEARCHNO.1.2023TOTAL1972023年第1期(总第197期)121DOI:10.13584/ki.issn1000-4106.2023.01.003凉州既是中西交通必经之地,也是归义军与中原往来的枢纽,同时居民结构也非常复杂。咸通二年(861)张议潮率领蕃汉兵七千人攻克凉州,使归义军所控制的区域“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

8、河,宛然而旧。”咸通四年(863)唐朝将河陇地区析置为三节度,分而统之。数年后,凉州陷入嗢末,为了重新恢复对该地区的统治,张淮深发动了针对嗢末的战争。学界对张淮深再收凉州的时间、过程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然而也不无可商之处。本文拟在学者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晚唐政府、归义军及嗢末对凉州的争夺,张淮深再收凉州的时间,以及河西都防御的设置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晚唐政府、归义军及嗢末对凉州的争夺敦煌文献中关于咸通二年张议潮收复凉州最详细的记载是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以下简称张淮深碑),从碑文记载来看,张议潮对凉州的收复是经过长期准备才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凉州是张议潮率领蕃汉

9、军队经过艰苦战斗才最终收复的,自然想将其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P.4640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记载索忠随张议潮收复河陇故地,克获五凉全境,然后就镇守在凉州。该窟铭写作于咸通八年至十一年(867870)1。S.5139V凉州节院使押衙刘少晏状记载:“自从张太保上政直(整治),河西道路安泰,弟(递)牒便统帅兵马,总是本州之人,放首(防守)凉州。”这里的“张太保”是指张议潮。说明归义军在攻克凉州后,随即派军驻守,将凉州控制在自己手中。为了防御吐蕃势力的反扑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张议潮还修筑凉州城,加固城防工事2。依现有资料来看,咸通四年三月前,凉州一直是归义军的势力范围。宋高僧传唐京师西明寺乘恩传记载:“释

10、乘恩,不知何许人也迨咸通四年三月中,西凉僧法信精研此道,禀本道节度使张义潮表进恩之著述”3。西凉即凉州,僧法信是通过本道节度使张议潮表进其师乘恩著述的。晚唐政府对凉州的经营起自郓州兵的派遣,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扩大对河陇地区的统治,唐王朝又于咸通四年(863)“置凉州节度,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凉州”4。就河西地区而言,此时设有凉州、瓜沙两个节度,分治河西走廊东、西两端,皆属旧河西道的范围。863年唐设凉州节度后,自应派遣官员前往赴任,可是由于史料缺略,长期以来纷争不断。李军通过分析认为,咸通四年至五年唐政府或曾以朔方节度使裴识兼领凉州节度使5。杨宝玉、吴丽娱则认为新设立的凉州节度使

11、并非由灵武节度使兼领,很可能是由张议潮兼管或代管6。新近西安发现的李行素墓志记云:“既罢来朝,授太府少卿。未逾月,使西凉州,和断嗢末羌与张议潮,语议潮执笏入觐,奉使称旨。”7志主李行素,大约生活在唐宣宗、懿宗朝,在担任太府少卿期间,被授命出使凉州。据墓志,他出使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和断嗢末与张议潮;二是希望张议潮“执笏入觐”。李宗俊认为李行素出使凉州事发生在咸通七年底到八年初,“这次代表中央出使西凉州,斡旋和断嗢末羌与张议潮的应该正是对凉州的控制权”8。正如杨宝玉文分析的那样,倘若唐廷“委派了朔方节度使兼领凉州节度,李行素此行要处理的就应是朔方与嗢末的关系才对,又与张议潮何干?既然和断的对

12、象是张议潮和嗢末,就明确无疑地证实了当时凉州仍由张议潮兼领。”6108-109咸通八年(867)张议潮束身归阙,此后不久,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冯培红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19页;冯培红敦煌的归义军时代,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34136页;李军晚唐(861907年)凉州相关问题考察以凉州控制权的转移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7789页;李军晚唐中央政府对河陇地区的经营,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03113页;李军晚唐归义军人员任职凉州考,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第8087页。122他便又遣人返回沙州,希望

13、将其家人也一并带至长安。P.3281V押衙马通达状稿载:“先随司空到京,遣来凉州,却运家累。拟欲入京,便被卢尚书隔勒不放。尚书死后,拟随慕容神护入京,又被凉州麹中丞约勒不达。”9马通达行至凉州时,被当时的卢尚书“隔勒不放”,卢尚书去世后,又被麹中丞“约勒不达”,表明当时的凉州已不再受归义军控制。此外S.4622V(3)百姓富盈信请取沙州任事状亦言:“右盈信家兄先随空(司)徒东行,司徒归阙后,落在温末,经数年间,信息不通。又先在寅年闻达灵州,咨陈大夫,蒙随般次东行耳。兄至凉州,被麹大夫勒般次。”10司徒指张议潮,此时在凉州掌权的麹大夫应该就是P.3281V中之麹中丞,宪衔由御史中丞升至御史大夫。

14、这位麹大夫当是由唐朝所派,所以才敢给归义军制造各种麻烦,扣押限制归义军派遣的使节,寅年即咸通十一年(870)岁次庚寅,说明至迟870年时,归义军的势力已被唐朝排挤出凉州。归义军的势力在此时虽已被排挤出凉州,但问题是,唐朝在凉州的统治也是相当薄弱的,很快凉州就又被嗢末所盘踞。资治通鉴卷250唐懿宗咸通三年:“是岁,嗢末始入贡。嗢末者,吐蕃之奴号也。”11咸通三年时,嗢末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集团,并为唐政府所承认。S.6342.05474V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并批答记载道:“张议潮奏:咸通二年收凉州,今不知却废,又杂蕃浑。近传温末隔勒往来,累询北人,皆云不谬仆射相公中书门下。”10382-38

15、3张议潮上表时,凉州已被嗢末控制,开始隔勒归义军的使者。郑炳林将两件文书缀合后,判定这篇文书的写作年代是在咸通十一年至十三年。李军将此表的年代也就是嗢末夺取凉州的时间进一步精确在咸通十一年至十二年九月12。二张淮深再收凉州的时间在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并批答中,张议潮曾上书唐王朝,希望重新收复凉州,但唐廷出于种种原因搪塞,最终不予同意,此后不久,张淮深便发动了针对嗢末的战争。P.3451张淮深变文文末有别笔抄写的六首七言绝句,其中记云:“自从司徒归阙后,有我尚书独进奏。节河西理五州,德化恩沾及飞走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13孙楷第最早将尚书比定为张淮深14

16、,而变文所赞“开旧路”者,李军认为即指张淮深再收凉州而言1284。类似的记载在张淮深碑中也有反映:公则故太保之贵侄也诏令承父之任,充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忠恳益彰,加授御史中丞加授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太保咸通八年归阙之日,河西军务,封章陈款,总委侄男淮深,令守藩垣。靡获同迈,则秣马三危,横行六郡兵雄陇上,守地平原,奸宄屏除,尘清一道。加授户部尚书,充河西节度加授兵部尚书。恩被三朝,官迁五级。15碑文镌刻于中和二年(882),作为张淮深的德政之碑,理应对此功绩有所记载。依碑文,张淮深加授户部尚书主要是因为他“横行六郡”及“尘清一道”。“六郡”指沙、瓜、肃、甘、凉、伊六州,一道即河西道,所描述

17、的正是张淮深再收凉州一事。大中七年(853)张议潭入朝为质,其子张淮深继承父职,任沙州刺史,碑文称他“诏令承父之任,充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从叙事顺序来看,大中七年至咸通八年张淮深完成了两次升迁,即由御史中丞升任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P.2222V唐咸通六年正月敦煌乡百姓张祗三请地状中称:“敦煌乡百姓张祗三等状司空准敕矜判入乡管,未请地水伏望将军仁明监照咸通六年正月日百姓张祗三谨状。”16司空指节度使张议潮,将军系张淮深。可见直到咸通六年初,张淮深仍仅以将军见称,加授左散骑常侍就只能在咸通六年正月至八年间,很有可能就在咸通七年。P.3720(2)悟真文集第四件告身云:“右河西道沙州诸军事兼

18、沙州刺使(史)御史中丞张淮深奏:中书门下牒沙州。牒奉敕宜依,牒至准123敕故牒。咸通十年十二月廿五日。”17这件完整的唐代官文书抄件表明,咸通十年底唐王朝所承认的张淮深的宪衔只是御史中丞,咸通七年张淮深的御史大夫衔只是他在境内的自称。而加授左散骑常侍则确有其事,张淮深变文 载:“尚书既擒回鹘,即处分左右马步都虞候,并令囚系乃命左散骑常侍李众甫,供奉官李全伟,品官杨继瑀等,上下九使,重赍国信,远赴流沙。诏赐尚书,兼加重锡诏命貂冠加九锡,虎旗龙节曜双旌去岁官崇骢马政,今秋宠遇拜貂蝉。”13123-124“骢马政”在此处指张淮深加授御史中丞18,所云“貂冠”“貂蝉”系指散骑常侍而言19。“今秋”即张

19、淮深变文的写作年代,以往学者大多比定在乾符、中和年间,但并未列出确切的证据。荣新江通过对变文文末绝句中司徒称号的考订,认为变文写作时间是在咸通八年至十三年(867872)20。张淮深变文记载了张淮深同回鹘的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因变文前缺时间不详,第二次发生在某年季秋。第一次回鹘战败后,张淮深遣使唐廷献捷,唐廷也当即派李众甫等人远赴沙州,授予张淮深左散骑常侍一职。待“天使才过酒泉,回鹘王子,领兵西来,犯我疆场”,张淮深又与回鹘战于西桐,结果回鹘又一次大败。归义军此次胜利后,并没有派遣使团向唐朝献捷。于理,若张淮深变文写于第二次回鹘战败后,左散骑常侍当是贯穿于变文中张淮深的最高官职,然而变文通篇用

20、尚书来称呼他。可见,变文所记张淮深同回鹘两次战争的时间,与变文的写作年代不相合。既然张淮深加授左散骑常侍的时间是在咸通七年秋。唐代沙州往长安的一般法定程限为两个月左右,加之路上及长安地区逗留的时间,使者们从沙州到中原至少需要三五个月。如果以三月来计之,张淮深同回鹘的第一次战争就发生在咸通七年初,而第二次则发生在是年季秋。尚书的品级要较左散骑常侍高,张淮深变文当系后人所作,写作时间是在他称尚书的某个时间。抑或是,张淮深变文实乃原文的修订稿,后人在重读该文时,此时官职已由常侍升至尚书,由此刻意将原文改写。那么张淮深又于何时开始称户部尚书?P.3720张淮深造窟功德碑称:“才拜貂蝉之秩,续加曳履之荣

21、。五稔三迁,增封万户。宠遇祖先之上,威加大漠之中。”21张淮深碑中张淮深自大中七年之后的任职经历为“恩被三朝,官迁五级”,“三朝”者,学者们已指出即宣、懿、僖三朝,“五级”乃碑文所提及的“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御史中丞”“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户部尚书、充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淮深造窟功德碑记载为“五稔三迁”,张淮深碑的立碑时间较张淮深造窟功德碑要晚,“五稔三迁”理应包含在“官迁五级”之内。张淮深造窟功德碑仅列了“五稔三迁”中的两迁,即“貂蝉之秩”和“曳履之荣”。经研究,“貂蝉之秩”为咸通七年张淮深进称左散骑常侍,而“曳履之荣”乃是唐政府授予某部尚书的检校官22。那么另一迁该作何解

22、释?咸通八年(867)张议潮束身归阙,侄男张淮深以沙州刺史守归义军兵马留后。P.3720张淮深造窟功德碑未载张淮深咸通八年任兵马留后一事,很有可能系故意省略。“五稔三迁”实际是指张淮深于咸通七年至十二年,由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到沙州刺史充归义军兵马留后,继而进称户部尚书的过程,正好是张淮深五年内的三次升迁。而之所以张淮深碑“官迁五级”中未列归义军兵马留后一职,是因为节度使自身并无品级所致。张淮深称户部尚书的时间是在咸通十二年(871),这也正是他再收凉州的时间。从“加授”来看,早在咸通七年,唐廷就授予张淮深御史大夫的宪衔,如此就与P.3720之记载相矛盾。据荣新江研究,中原王朝在给予归义军节度

23、使称号时一般是从较低的开始,但归义军节度使往往在朝命下达之前就自封为某种较高的官衔了(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1页)。这里的情况也如此,虽然张淮深在咸通十年上给唐王朝的官文书中称自己为御史中丞,实际上早在之前就已自称御史大夫了。124三河西都防御的设置咸通四年,唐置凉州节度,以统六州之地。而据P.4660(14)王景翼邈真赞并序:“河西都防御右厢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侍御史兼御史中丞王公讳景翼邈真赞并序助开河陇,决胜先行。身经百战,顺效名彰。刚柔正直,列职姑臧。”本篇邈真赞作于咸通十二年至乾符三年23,赞文“助开河陇”描述的正是张淮深再收凉

24、州一事,此后王景翼便担任河西都防御使右厢押衙一职。由此可见,唐王朝曾于乾符三年之前,停置凉州节度,而新设河西都防御24。据下文荣新江所考,翁郜于咸通十二年始任河西都防御判官,加之此年张淮深再收凉州,这次改制的时间理应即在咸通十二年(871)。考虑到凉州毕竟是张淮深收复的,唐王朝故伎重施,起初的河西都防御使是由归义军方面出任,而一部分属官则由中央派遣官员担任。P.3720阴海晏墓志铭并序:“皇父,凉州都防御史上柱国讳季丰。”都防御使管数州军事,地位低于节度使。而同一都防御使往往至少有两种不同叫法,一从军名,一从地名,后者即朝廷任命的主要(或治州所在的)州镇名,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凉州作为河西都防

25、御的治所,这里的“凉州都防御使”当为“凉州之河西都防御使”的简称或文字抄写过程中遗漏之误。P.3569V酒户马三娘龙粉堆状也记载有押衙阴季丰:“光启三年四月日龙粉堆状。付阴季丰算过。廿二日。淮深。押衙阴季丰:光启三年四月日押衙阴季丰状。”25光启三年(887)前后阴季丰官至节度押衙,管理酒司事务。据下文,887年以后出任河西都防御使一职的是翁郜,因此阴季丰出任该职就只能在887年以前,他也是张淮深再收凉州后的首任河西都防御使。唐政府鉴于形势,虽然将咸通四年所设的凉州节度改制为河西都防御,但起初两者的辖区应是一致的,只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P.5007诗集在寿昌之后题写了两行文字:1.仆

26、固天王乾符三年(876)四月廿四日,打破伊州。去2.录 打 劫 酒 泉 后,却断 因26这件文书最后还有一行“为言回鹘倚凶”,从字体、格式来看,是一首新诗的内容。仆固天王,学界认定为咸通七年克获西州、轮台等城的北庭回鹘酋长仆固俊或其后裔。这些题记和诗文都记载了西州回鹘发动了对伊州和肃州的战争。遭到打劫的肃州也很快陷于回鹘人之手。与前揭P.5007可拼接为一卷的S.6234中有两首描写肃州的诗作,一首题为酒泉太守,称他:“将军施豹略,仗钺匣龙泉”;另一首题为酒泉,云:“建康碛外酒泉城,御史新收伫甲兵。”P.5007诗集中出现的乾符三年仆固天王打破伊州等文字,从行距上看并非是后来添加的,说明诗集的

27、抄写年代是在乾符三年或稍后,则肃州的再收亦当在此时。针对诗集的作者以及新收酒泉的御史的比定,学者们的观点各异。徐俊在上揭文对S.6234、P.5007、P.2672进行了拼接缀合,并通过整组诗文的内容及语气,推测作者似为客游河西诸州的中原人士,时代在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伯希和劫经录”著录P.2672残诗集,提要称:“作者大概是开元间人,曾在张掖作官,又曾在凉州、沙州、甘州、西州游历,有胡桐树、焉耆、番河(禾)县、金河、平凉堡、嘉麟县等诗题。背录状二通,诗数首。”27项楚从S.6234中“谁敢恃知州”一语,判断诗集的作者是一位太守,又因诗集残卷出土于敦煌,遂推测其为敦煌太

28、守。他从“诗歌中表现出安定太平的景象,因此可以肯定是安史之乱以前盛唐时期的作品。”28李军则认为该诗集的作者即长期在归义军使府中担任僚佐的张球29,并指出,“诗中的建康碛外酒泉城,御史新收佇甲兵,应是指大中年间肃州收复而言酒泉太守 诗应作于张议潮收复肃州后不久,诗中的酒泉太守也应是归义军收复肃州后派遣的肃州刺史。”30荣新江考证,该诗的作者是唐朝派125遣到河西任官的翁郜,他在河西任职期间撰写了这个诗集,称颂新收酒泉的御史,很可能是某位河西都防御使,这位“控御西陲静”的酒泉太守,应当是为唐朝新收酒泉城的河西都防御使下属的官员31。冯培红认为:“从建康碛外酒泉城来看,作者显然是建康以东之人,而不

29、可能是敦煌人。诗集的另一面是在凉州担任河西都防御判官的何庆所撰之书状,似乎也可印证诗集出自凉州官员之手”,此外联系到张淮深碑所记乾符年间“横行六郡”之语,达致P.2913V张淮深墓志铭中所说的“乾符之政”,则这位御史很可能就是张淮深2141。诚如冯培红在上揭文中所言,“在849年张议潮收复肃州时,唐廷还没有给他或其他人授予御史台宪衔。”因此这位新收酒泉的御史并非指张议潮。P.5007诗集后题写的两行文字,其所反映的史实,限于篇幅,具体考证拟另撰张氏归义军与西州回鹘关系研究阐述之,此处不赘,今仅给出结论:在西州回鹘崛起之初,曾得到了来自归义军方面的支持,两者也暂时结成了政治上的同盟,但双方这一关

30、系并没有维持很久,待西州回鹘初步站稳脚跟后,便不断出兵瓜、沙、肃等州。乾符二年(875)仆固天王出兵瓜州的同时,也趁机向东攻占了肃州,这便是题记中所言的“录打劫酒泉后”。西州回鹘侵扰瓜、沙等州的目的,是想切断归义军同伊州间的联系,继而占领伊州。待乾符三年西州回鹘占领伊州的目的达成后,也就自然减轻了对河西地区的威胁,瓜、肃二州也于是年得以重新收复。P.2709张淮深奏再收瓜州敕载:“敕:沙州刺史张淮深有所奏,自领甲兵,再收瓜州,并。”该文字遒劲有力,叙述了张淮深亲自领兵再次收复瓜州一事。作为张淮深的重要功绩,在上唐廷的奏文中,仅言收复瓜州一事,而未提及肃州,这就说明肃州并非由张淮深所收。结合以上

31、判断,这位新收酒泉的御史,应正如荣新江所言,很可能是某位河西都防御使。继阴季丰之后出任河西都防御使的乃郑尚书,P.2589中和四年(884)肃州防戍都营田索汉君等状记载:“游奕使白永吉、押衙阴清儿等,十月十八日平善已达嘉麟,缘凉州闹乱,郑尚书共诤(争)位之次,不敢东行。宋润盈一行,凉州未发。”9486郑尚书此时是凉州的掌权者,根据他的检校官,他当是由凉州刺史兼河西都防御使,中和四年十月他还在任上。郑尚书作为咸通十二年后非归义军方面的首任河西都防御使,当即乾符三年再收肃州的那位御史。这也说明,早在乾符三年前,郑尚书已代替阴季丰出任河西都防御使一职。从其后的情况来看,唐王朝很可能正是通过此次肃州的

32、再次收复,改变了河西都防御的辖区,下文所引翁郜于乾符三年任甘州刺史就是很好的例证。由是,阴季丰任河西都防御使的时间就应在咸通十二年至乾符三年(871876)前。调整后的河西都防御辖区主要包括凉、甘、肃三州。S.389肃州防戍都状载:自十月卅日崔大夫到城家,军将索仁安等便将本州印与崔大夫。其大夫称授防御使讫,全不授其副使其肃州印,崔大夫称不将与凉州防御使,去不得又今月七日,甘州人杨略奴等五人充使到肃州。称:其甘州吐蕃三百,细小相兼五百余众,及退浑王拨乞狸等十一月一日并往,归入本国先送崔大夫回鹘九人,内七人便随后寻吐蕃踪亦(迹)往向南。二人牵栊嘉麟,报去甘州共回鹘和断事由。32唐长孺指出,此件文书

33、与S.2589中和四年(884)康汉君等状均记甘州与回鹘和断事,时间相互衔接,可能就是接着所打的报告19292。S.389肃州防戍都状是同年十二月中旬所写20305。崔大夫是由回鹘九人护送到肃州任命肃州防御使的,说明他不是归义军方面的官员。状文中“凉州”后文所论,翁郜任河西都防御使时的检校官为右散骑常侍和兵部尚书,郑从嗣任职时的检校官仅为国子祭酒,薛延珪的检校官也不出尚书。既然此时在凉州任职的为郑尚书,就说明此人的地位并不低,理应是以凉州刺史兼河西都防御使。126该诰在京兆翁氏族谱中失收,此处据冯培红所录。冯培红敦煌的归义军时代,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荣新江、余欣沙州归义军史

34、事系年(咸通七年十三年),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编委会编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89290页。李军认为敕文中的“五年”“八载”,都是以翁郜出任河西都防御使判官的时间作为起点。如此,翁郜出任河西都防御使判官的时间当在乾符三年至中和元年(876881)。李军清抄本京兆翁氏族谱与晚唐河西历史,历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44页。下多一“都”字。防御使与都防御使有别,前者为掌本地区军事,多以刺史兼任;后者虽也常以刺史兼任,但要掌数州防务。从下文分析来看,这里必然是都防御使。崔大夫要求将肃州印交付于凉州都防御使,表明此时肃州处于其统辖范围。护送崔大夫到肃州的“

35、回鹘九人”,有两人后来“牵栊嘉麟”。嘉麟,凉州属县。回鹘二人需要向凉州都防御使治下的嘉麟县汇报甘州的事由,也可说明,甘州也是凉州都防御使的辖区。中书舍人刘建功撰于文德元年(888)的除检校工部尚书诰云:“敕:朝议郎、检校右散骑常侍、持节凉州诸军事、守凉州刺史、兼凉甘肃等州都防御招抚押蕃落等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翁郜。”凉、甘、肃等州都防御使由凉州刺史兼任,治所设在凉州,其统辖范围包括凉、甘、肃等州。而据李军研究,晚唐河西都防御使所辖理的“三州”“三郡”即凉、甘、肃三州2434。唐昭宗颁布的赐劳翁郜敕书云:“敕静难军节度使、河西都防御使、押番(蕃)落等使、朝散大夫、检校兵部尚书、上柱

36、国、赐紫金鱼袋翁郜自顷为凉州都防御使判官,五年改授甘州刺史,八载复摄凉州防御使并正授。十余年吮血同甘,能致人之死力龙纪元年(889)四月十六日,王尚夫行。”33该敕文让我们知道了翁郜在河西都防御使任内的一些基本情况,荣新江鉴于中和四年间回鹘对甘州地区的持续围攻,将是年作为翁郜自甘州刺史转河西都防御使的年份,上推八年,则其任甘州刺史在乾符三年,而再往前推五年,其任河西都防御判官在咸通十二年。敦煌文书中也有关于翁郜任河西都防御使的记载,P.3863河西都防御招抚押蕃落等使翁郜致端公状云:“前月廿五日,当使先差押衙张弘信入奏回,郜奉二月十九日敕,就加右散骑常侍,充河西都防御、招抚、押蕃落等使者此皆端

37、公回赐吹嘘,远及庥庇,仰荷恩德,悚惕难申今专差押衙阴文建等赍书牒上仆射,请赐救接。伏望端公因言话之次,请为借便。伏垂照察,谨状。郜状。”2145-146状末落款处钤有一枚“河西都防御使印”。李军指出文中“端公”为朔方官员,而“仆射”则为朔方节度使2439。从内容上来看,此前的二月十九日,在朔方节度使的建议下,唐朝已下敕由翁郜任河西都防御招抚押蕃落等使,大概十月或十一月二十五日,张弘信等自京师回,故翁郜此状或写于中和四年十一月或十二月34。翁郜于四月十六日任静难军节度使、河西都防御使,而在此前的四月八日,翁郜曾加授朝散大夫、河西节度使,加翁郜朝散大夫河西节度使白麻记载:“朕惟地当沙漠,须资节制之

38、雄具官翁郜,材雄六郡,气盖三边分忧三郡,报政累年可加授朝散大夫、河西节度使,余如故。主者奉行。唐龙纪元年四月八日翰林学士崔昭纬行。”33185对于此现象,荣新江言:四月八日的制文在“加授朝散大夫、河西节度使”之后,有“余如故”,也就是说中和年间所授的河西都防御招抚押蕃落等使不变,只是加了河西节度使一职朝廷随后在四月十六日发出的赐劳翁郜敕书,这里多出了“静难军节度”名衔,虽然没有提到“河西节度使”,但由于是刚刚加授的官衔,恐怕也不会就此被取代。31151-152由此看来,翁郜是继郑尚书后担任河西都防御使一职的,郑尚书担任河西都防御使的时间是在乾符三年至中和四年。此外京兆翁氏族谱所收郜公河西节度使

39、奏状及附卢诜状载:“河西127节度使臣翁郜谨言:伏奉宣旨,以臣充河西节度使乾宁三年(896)六月十八日,朝奉郎行尚书吏部员外郎上柱国赐绯鱼袋卢诜上志。”33238直到乾宁三年六月十八日翁郜还在河西节度使任上。继翁郜之后担任河西都防御使一职的乃郑从嗣,BD14667Va(新0867)三月十八日郑从嗣上常侍状 记载:“季春极喧,伏惟常侍尊体动止万福,即日从嗣蒙恩三月十八日河西都防御招抚押蕃落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郑(从嗣)。常侍制下。谨望。”另外,BD14667Vb(新0867)敕河西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从嗣状:“前月廿八日,宣慰天使李大夫到。伏审圣躬万福,伏惟喜庆。从嗣

40、伏蒙天恩,非次授官,不任感惧敕河西节度使银清(青)光禄大夫验(检)教(校)国子祭酒廿一日,从嗣状。”35BD14667正面抄写开蒙要训,卷首下方有1行题记“乾宁五年(898)”,BD14667Vb后另抄有“乾宁伍年戊午岁三月廿四日卯时永安寺”以及日期杂写“乾宁伍年戊午岁”。既然同抄一纸,可判断BD14667Va、BD14667Vb的 年 代 也 是 在 光 化 元 年 左 右。BD14667Va乃河西都防御使郑从嗣上常侍的状文,时间是在光化元年三月十八日,唐朝任命郑从嗣担任河西都防御使就只能在乾宁三年六月十八日至光化元年三月十八日间。状文中之常侍指时任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BD14667Vb中之

41、“前月”即BD14667Va上状月份三月,BD14667Vb的写作年代就当在光化元年四月廿一日。据状文,三月廿八日时“宣慰天使李大夫到”,“从嗣伏蒙天恩,非次授官”,唐朝所授官职即状文结尾处的河西节度使。据薛延珪撰写的 授前河西防御押蕃落等使冯继文检校工部尚书依前充河西防御招抚等使制:“敕。乃眷西梁,为吾右地防御西夏,控压三州祗予恩寄,佩我训词。”36冯继文也曾担任过河西都防御使一职,制文中的“河西防御使”为“河西都防御使”之误。旧唐书 薛逢传附薛延珪传记载:“子延珪。中和中登进士第。大顺初,累迁司勋员外郎,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乾宁三年,奉使太原复命,昭宗幸华州,改左散骑常侍。移疾免,客游成

42、都。光化中,复为中书舍人,迁刑部、吏部二侍郎,权知礼部贡举,拜尚书左丞。入梁,至礼部尚书。”37传文中所记,薛延珪曾先后两度在中书省任职,一是从大顺初到乾宁三年(890896),二是在光化中(898900)。经研究,890896年任河西都防御使的乃翁郜,因此此制当撰于后一阶段,冯继文是继郑从嗣之后出任该职的。以上论证了自咸通十二年至光化年中河西都防御使的任职序列及年代。仅就凉州而言,乾符三年唐朝虽然调整了河西都防御使的人选,但归义军的势力此后仍然没有完全撤出凉州。P.4660(5)康通信邈真赞中记载了唐通信的任职经历,据篇末题记,康通信卒于中和元年(881)。对于康通信生前所任职衔,悟真在篇额

43、中记为“甘州删丹镇遏使充凉州西界游奕防采营田都知兵马使”,赞文中,康通信是在“天庭奏事”之后,才得以“姑臧守职”21375。可见,删丹镇遏使与凉州西界游奕防采营田都知兵马使并非同时兼领,其出任删丹镇遏使的时间应早于后者。凉州西界防御使,属河西都防御使管辖。四结语咸通十一年时归义军的势力已被唐朝排挤出凉州,之后不久,凉州便又被嗢末控制。张议潮上表时,嗢末已经开始隔勒归义军的使者,此件表文的写作年代很可能是在咸通十一年。张淮深于咸通十二年发动了针对嗢末的战争,并成功再收了凉州。再收凉州之后,张淮深进称户部尚书。“五稔三迁”指张淮深咸通七年至十二年,由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到沙州刺史充归义军兵马留后,

44、继而进称户部尚书的过程。唐王朝于咸通十二年停置凉州节度,而新设河西都防御。考虑到凉州毕竟是张淮深收复的,唐王朝故伎重施,起初,河西都防御使长官由归义军方面出任,一部分属官则由中央派遣官员担任。阴季丰是张淮深再收凉州后的128首任河西都防御使,任职时间在咸通十二年至乾符三年前。继阴季丰之后担任此职的还有郑尚书、翁郜、郑从嗣和冯继文等人。光化年后河西都防御的设置情况,因材料缺失,目前还不得而知。但鉴于唐王朝早已江河日下,并于不久后灭国,河西都防御恐怕很难再继续有效设置。参考文献:1石璋如.敦煌千佛洞遗碑及其相关的石窟考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45、究所,1962:73-74.2冯培红.敦煌的归义军时代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124.3赞宁.宋高僧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16-117.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86.5李军.晚唐政府对河西东部地区的经营J.历史研究,2007(4):28-30.6杨宝玉,吴丽娱.唐懿宗析置三节度问题考辩J.中国史研究,2017(4):107-109.7李宗俊.唐故容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李行素墓志跋J.唐都学刊,2016(6):5-6.8李宗俊.晚唐张议潮入朝事暨归义军与嗢末的凉州之争再探:以新出李行素墓志及敦煌文书张议潮奏表为中心J.敦煌研究,2017

46、(4):92.9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375.10郑炳林.敦煌写本张议潮处置凉州进表拼接缀合与归义军对凉州的管理M/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388.1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8224.12李军.晚唐(公元861907年)凉州相关问题考察:以凉州控制权的转移为中心J.中国史研究,2006(4):83.13王重民,向达.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27.14孙楷第.敦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C/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23-726.15

47、荣新江.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C/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10.16陈国灿.敦煌学史事新证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306.17齐陈骏,寒沁.河西都僧统唐悟真作品和见载文献系年J.敦煌学辑刊,1993(2):9-10.18邓文宽.敦煌吐鲁番学耕耘录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143-147.19唐长孺.关于归义军节度的几种资料跋M/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277.20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3.21郑炳林,郑怡楠.敦煌碑铭赞辑释M.增

48、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685.22李军.晚唐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再收瓜州史事钩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6.23荣新江.敦煌邈真赞年代考C/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358.24李军.晚唐中央政府对河陇地区的经营D.兰州:兰州大学,2008:65.25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622-624.26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656.27商务印书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3:270.28项楚.敦煌诗歌导论M.台

49、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227.29李军.敦煌本唐佚名诗集作者再议J.敦煌学辑刊,2017(1):101-107.30李军.晚唐五代肃州相关史实考述J.敦煌学辑刊,2005(3):91.31荣新江.唐人诗集的钞本形态与作者蠡测:敦煌写本S.6234P.5007、P.2672综考C/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项楚先生欣开八秩颂寿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141-158.32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50-251.129赵声良著敦煌山水画史出版赵声良著敦煌山水画史于202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从绘画史的角度,对敦煌石窟中每

50、个时代的山水画作深入分析和探讨。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山水画分为四个阶段:北朝至隋时期、唐代前期、唐代后期、五代北宋西夏元时期。敦煌石窟最早的山水画迹保存于北魏时期的洞窟中,一排排斜向驼峰式山峦体现出山水空间,花草树木表现得较少;西魏时期山水画出现了中原新的画风,壁画以青绿深浅递变来表现,山水树木表现得丰富多彩;北周时期的山水画较多地集中在故事画中,人物、景物的比例更加协调;隋代时期敦煌石窟山水画也属于早期的特征,保持了北周以来的长卷式画面,隋代经变画中也出现了大量树木,注重人物与树木的比例关系。北朝至隋代是山水画探索发展的萌芽期,并且吸收中原画法,山水画技法不断进步。唐代前期的敦煌石窟山水画处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