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某高层建筑工程测量方案本工程为高层建筑,清水混凝土施工,因此,施工测量竖向投测精度要求很高,同时场地较大,平面定位要求也相对较高,为此需组建精良的测量队伍,配备先进的测量仪器,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并辅助以计算机进行计算和绘图,以保证测量工作高精度、高效率的完成。沉降观测外包给专业测量机构监测。测量任务包括本工程变形观测和相邻建筑物、构筑物、设施观测,本工程变形观测观测从基础开始,至保修期结束,观测频次:主体施工期间每三层观测一次,封顶后第一年观测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以后每年一次,相邻建筑物观测每周一次,详见专业施工方案。第一节 测量准备工作1.1 人员和仪器准备1.1.1 人员准备1)
2、根据本工程需要,拟定测量放线人员为3人,所有测量人员均应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测量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针对本工程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2)组建一支专业精良的测量队伍,在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负责整个工程的测量与验线工作。技术部负责测量技术、具体的测量放线和验线工作,包括:内业管理、编制作业指导书,建立施工测量数据库,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建筑物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进行测设和校核,各项测量放线的检查验收工作,以及日常测量工作等。1
3、.1.2 测量仪器准备1)为满足施工精度及进度的要求,配备相应的测量器具。主要测量仪器设备见下表:仪器配备表名 称精 度数量用 途全站仪2mm+2ppm21台测距、传测标高,竣工测量、变形观测激光经纬仪21台施测面的角度测量、轴线的竖向传递,变形观测。精密数字水准仪S051台沉降观测。普通水准仪S32台常规水准测量电脑1台内业计算与管理、测量数据库。对讲机2对测量工作联系2)用于本工程施工的测量仪器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程及ISO9002标准要求进行检定或校准,并建立测量及试验设备台帐。不得有未检定、超过有效期或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在工程上使用。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及50m钢尺需送到具有国家
4、核定资格的计量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对于盒尺、水平尺等普通计量器具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进行自检;对于在检定期内的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要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自检,校核其主要轴线关系。1.2 图纸的校核1.2.1 总平面图的校核建筑用地红线桩的坐标、角度和距离的校核;建筑物定位依据及定位条件的校核;竖向设计的校核。1.2.2 建筑施工图纸的校核建筑物轴线的几何关系;平、立、剖面及节点大样的几何尺寸;各层相对高程与总图是否对应。1.2.3 结构施工图纸的校核校核墙、柱及梁等结构的尺寸;校核结构图与建筑图、设备图是否对应。1.3 定位依据复测(包括基槽尺寸的校测)1.3.1 校测业主提供的精密导线点的距离、夹
5、角及坐标。1.3.2 校测水准点的高差(业主提供的水准点不少于两个)。1.3.3 校核基槽定位及自身尺寸、基底标高。第二节 组织管理2.1 组织机构2.1.1在技术部门为测量管理归口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测量相关人员职责分配表职能部门/人工 作 内 容技术编制细部测量方案,内业管理,建立施工控制、测量和变形观测的数据库及数据处理中心专业技术负责人控制网测设校核、向施测面传递平面与高程控制专业施工员、测量员土建施工期间的细部测设质量验线专业测量机构建筑物沉降观测、地基回弹、护坡变形观测、相关区域沉降观测、钢结构变形监测2.2 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2.2.1 施工测量放线工作应执行建筑工程施工测量
6、规程及国家有关规定。2.2.2 测量放线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施工测量放线工作基本准则和验线基本准则。2.2.3 测量仪器应按周期送检,未检定、超出检定周期及检定不合格的测量仪器不使用。2.2.4 测量放线工作中应认真做好计算、记录工作,并将计算、记录资料及时归档保存。放线后严格执行自检、互检,检查无误后报总包验线。2.2.5 钢尺量距应采用往返丈量,并进行三差改正,以保证精度。2.2.6 施工现场内的测量放线点位、标志均要进行保护,如加护栏、涂刷警戒色,防止碰动、破坏。测量作业前应对原始依据进行校核,确定点位无碰动、数据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作业。室外的点位要有防雨措施,防止钢板锈蚀。2.2.7
7、要定期对本标段的测量控制桩点进行复测,保证本标段工程测量控制点的相互吻合。2.2.8 现场内材料堆放、车辆停放应保证测量点位间的通视。第三节 控制网的布设及桩点的埋设3.1 控制网布设3.1.1 平面控制网1)本工程占地面积大,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在平面控制中要布设高精度的建筑物平面控制网。尽量避免过多地依赖离基坑较近,受施工影响较大的控制点,并用离基坑较远,受施工影响小的控制点来控制较近的控制点。测设时采用坐标法结合极坐标法来测设主楼控制轴线。2)以场区平面规划和业主提供的测量基准点为依据,建立以工程主要轴线为基准的一级控制点,各点在工程定位放线前可相互贯通形成方格平面控制网。首级高程控制网
8、借用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桩点,进行布设。这两个控制网是工程整体控制和变形监测的依据和基准,用以保证各单项工程之间的连贯性和统一性。3)测设完成后逐点用直角坐标法进行校核、调整至符合精度要求。4)地下结构施工采用外控法,控制点位布置在基槽边,便于向槽内投测。控制线距离相邻轴线均为1m,可避免与结构墙体、柱等发生位置冲突,且便于记忆,有利于加快放线进度。6)地上结构施工采用内控法,内控网布置在首层楼板上,楼板施工时预埋钢板,首层楼板施工后将控制点投测到钢板上,投点允许误差为1mm。7)内控网每个单位工程根据施工段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施工放线时要注意校核各部分结构间的关系,以保证后续工程顺利进行,
9、点位的选择要保证上下通视。3.1.2 标高控制网根据规划局提供的水准点,采用附和测法引测底板、首层标高控制网。每个单位工程须做三个标高点控制标高。楼板浇筑混凝土前将标高投测到钢筋上,楼层平面放线前引测标高。地下室施工阶段,各层施工放线由底板标高控制网向上引测,地上各楼层由首层标高控制网向上引测。负一层以上各楼层标高传递可采用钢尺,通过平面内控点留洞进行。为了保证标高传递的准确,在10层和20层做水平标高传递控制点,作为高程传递的基准。3.2 桩点的埋设3.2.1 控制网桩点应选在土质稳定、能长期保存,相临控制点之间应通视、便于施测使用的地方,并按如下规定进行埋设,以便长期保存。3.2.2 一级
10、控制网的桩点采用直径0.5m的混凝土桩,埋深大于1.0m。桩顶标高为场地设计标高往下0.3m,桩顶部预埋1001006mm铁埋件。点为中心镶嵌1mm铜芯,在桩顶面的角上设水准点,水准点高出铁埋件510mm。桩的周围设砖井,井壁高出自然地面30cm,井加盖并在井的外圈设钢管护栏进行保护。一级控制网桩点做法3.2.3 二级控制网的桩点采用临时木桩。木桩打入地面深度为50cm,桩的截面尺寸为55cm,点位中心钉小铁钉,木桩周围用混凝土进行保护,并设钢管护栏。3.2.4 所有控制桩、水准点均进行挂牌标识,标识牌上要注明桩点的等级、编号。3.2.5 对于所弹的墨线也要用油漆进行标识。轴线要标明轴线号,水
11、平线要标明标高。同一条线上相邻两标识的距离不大于10m。3.2.6 对结构外轮廓线也要进行标识,在基础内的墙、柱外轮廓线相邻两标识的距离不大于1.0m。地上结构外轮廓线相邻两标识的距离不大于3.0m,重点要在各拐角处进行标识。3.2.7 施工现场的控制桩点、监测点以及细部点位将绘制详细的平面图,对平面图和现场点位按照每两周一次的频率进行校核,以确保测量依据的准确性。第四节 施工测量放线4.1结构施工测量4.1.1平面控制1.基底防水层及保护层施工完成后,放基础撂底线。由平面控制网投测控制线,由控制线放出底板外边线及各轴线,进而放出墙线、集水井上下口线等细部线。其中,控制线投测误差不大于3mm,
12、底板外轮廓尺寸误差不大于20mm。2.地下各层结构放线时,应均由槽上平面控制点向下投测,精度同撂底线。由控制线放出各主轴线,通过各轴线放出墙柱边线和门窗洞口等细部线。3.首层以上结构放线,由首层内控网向上引测。各层楼板在控制点铅垂相对处预留150150洞口(包括顶层顶板),用激光经纬仪向上投测,投测时应转动仪器4次,转动90度,在施工层上的结构板上各投点一个,取平均值,再根据此控制点放出各轴线及细部线。4.1.2 标高控制1.垫层及防水层施工完成后,由槽上两个水准点引测标高控制点,要求误差在3mm以内且较差小于3mm,即可作为底板施工的标高控制点。底板浇筑后,随结构向上传递。施工层抄平前,应先
13、校测由下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较差小于3mm为合格。墙体拆模后以其平均点引测50线,作为层高控制和装修施工的依据,50线标高允许误差为3mm。2.建筑物平面及标高控制网、垫层放线、基础撂底线、各楼层平面及50线均要做测量记录并报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4.3 装修施工测量4.3.1 装修工程施工前,应对已完成的结构进行全面的测量,并将数据提交装修放样人员,以便依据结构现状进行放样工作。4.3.2 装修施工的放线应依据结构控制线施测,对地面、墙面、吊顶、屋面装饰的测量基线应顾及结构现状,按设计图纸进行必要的分格调整。4.3.3室内吊顶的标高由标高控制线,用钢尺量距至设计高度,在四周墙上
14、弹测吊顶线,在结构顶板上按实际空间匀称确定十字直角定位线,有一条与外墙面平行。4.3.4外墙装饰设计有分格要求测定分格线,在建筑物外墙转角处吊出铅垂钢丝,以便控制墙面垂直度、平整度及板块出墙位置,铅垂钢丝同时用2台经纬仪校测,两次投测误差小于2mm。4.3.5 对于各房间内、顶棚、设备机房等设备管线槽集中的部分,由测量小组测出建筑物实际尺寸,绘出该部分的实物空间图,发给水电通风设备安装的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为他们在狭小空间内合理布管加工管槽提供数据。4.3.6 和其他专业单位确定各种控制面板、灯具等具体位置,达到既符合规范要求,又美观大方的装饰效果。4.4 市政管线园林施工测量4.4.1 平面
15、定位应以设计总平面图为准,按照图纸给定的定位条件,依据施工平面控制网点测设,或依据与附近建筑物的轴线相互关系测设。4.4.2 高程与坡度的控制,应依据施工高程控制网点测设。4.4.3 中线桩位可用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平行线法等测定。4.4.4 当室外管线与室内管线连接时,应以室内管线为准;市政工程与市政干线连接时,应以市政干线预留口位置或衔接位置为准。4.4.5 管线挖槽前应测设中线控制桩,在管线安装过程中应用经纬仪、水准仪及时校测,并于回填土前测出主干线起始点、终点、交点与井位的坐标及管顶高程,做好记录并绘制示意图。4.4.6 道路工程施工中,应用经纬仪、水准仪及时校测中线与高程。道路中线
16、桩间距直线段为20m,曲线段为10m或按照实际确定。4.4.7 高程控制桩点应保证场地中分段施工时,均能够在水准仪有效视线范围内提供两个控制点。4.5 各项测量放线工作允许误差 测量放线允许误差表项 目允许误差平面控制基础放线尺寸(总长)20mm外廓轴线夹角1轴线竖向投测每层3 mm、总高10 mm外廓主轴线5mm细部轴线2mm承重墙、梁、柱边线3mm非承重墙边线3mm门窗洞口线2mm标高控制标高竖向传递每层3mm ,总高10 mm管道穿墙孔洞10mm4.6施工测量验线测量验线人员应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的安排,结合施工测量方案准确及时地做好各阶段的测量验收工作,紧密配合施工生产。在整个测量过
17、程中应认真贯彻落实项目管理运行程序、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及质量过程控制。验线工作由规划验线、监理验线和施工总包验线三级组成。建筑物位置、建筑高度等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项目由规划部门负责;施工、安装测量控制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由监理单位负责;施工、安装测量控制的常规验线由施工总承包单位负责。验线工作与放线工作要采取人员、仪器和测量方法三者相对独立的原则,验线的精度要高于放线精度,严禁验线与放线同时进行。在施工工序安排上要给验线留出必要的时间,严禁不经验线就擅自施工的现象发生。验线工作按精度级别和难易程度由专业验线组和质检员分别负责。平面和高程控制、主轴线投测、标高传递、曲线、中线测量等关键部位由专业组
18、负责验线,细部验线由质检员负责。为了保证验线工作的精度,我们将配备具有上岗资格的验线人员负责具体的验线工作。每次放线后,要严格做好自检互检工作,并对检测值做书面记录,由分包技术人员验线合格后将检测值记录连同楼层放线记录等资料报总包验线,总包验线合格后报监理验线,监理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验线成果与放线成果之间误差的处理:若“1/限差”时,评为优良;若“略小于或等于限差”时,评为合格(取两者的平均值);若“限差”时,为不合格(不予验收或返工)。第五节 变形监测5.1 建筑物沉降观测5.1.1 观测精度的确定变形观测控制网技术要求指标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测站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及附
19、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二等1.00.300.60.8(单位:mm ,n测站数) 采用S05级精密数字水准仪,进行精密水准测量。5.1.2 工作程序沉降观测流程图5.1.3 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依据,考虑到本工程施工时间长,利于桩点的保护,拟借用场区施工测量定位控制桩点,或者利用永久性建筑物(沉降已确认稳定)结构上设置,并设明显的标识,应确保在整个施工期间,其点位稳定性可靠。每3个月检测一次。工作基点是变形观测中使用的控制点,应沿建筑物基础四周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或者在场区周围永久建筑物(沉降已确认稳定)的结构上,便于长期保存和联测的稳定位置。通过场区测量基准
20、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检测,从而保证在进行变形观测前,控制点的可靠性。每3个月检测一次。5.1.4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1.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变形特征和准确的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变形明显且便于观测的位置。2. 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应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高低跨两侧、后浇带两侧及特殊部位,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30米为宜。3. 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基础沉降观测点位布置图另详。4. 从基础底板开始到0.000层,埋设临时观测点,0.000施工完成后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沉
21、降观测点做法示意图5.1.5 观测频次1. 根据编制的沉降观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进行,拟定每施工两层观测一次。2.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3. 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上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4.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
22、观测,直到0.000层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高处)。5. 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周期性观测中,如与上次相比出现异常应及时复测。6. 当复测成果或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到如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及时进行复测。5.1.6 观测方法及要点1. 采用独立高程体系,闭合法几何水准测量。固定的测量仪器为:S0.5级精密数字水准仪。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20m30m2.0 m3.0 m0.3 m2.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
23、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固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3.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4. 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5.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6. 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7. 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成像清晰、稳定后再读数。8.
2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应基本一致。9.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10.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11. 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12. 观测过程中,必须保证测量人员与仪器的安全。5.1.7 数据处理与分析沉降观测采用数字水准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实现数字化和程序化。每次观测结束后,通过软件处理后,将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和根据已有成果分析得出的变形规律及发展变化趋势等信息,以电子和书面两种形式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小时)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5.
25、2 基坑边坡与场地变形监测为监测基础结构施工期间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以及场区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安全性,应对基坑边坡、场地变形进行必要的监测。5.2.1 边坡、护坡桩水平位移监测1. 按照规范的规定: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允许值如下:安全等级 支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允许值 一级 30mm 2. 变形量增大安全划分区域:安全区域安全域警戒域危险域为桩顶位移30mm3050mm 50mmv平均变形速度v0.2mm/dv=0.20.5mm/dv0.5mm/d3. 基坑边坡护坡桩的水平位移监测,拟采用测角2,测距2mm+2ppmD的全站仪,测量被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值,不但可以满足精度的要求,且可以提高
26、工作效率。4. 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或者兼用场区其他高级控制桩点。5. 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监控要求,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物体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因为基坑边坡中部变形量和变形速率为该边坡最大处,所以将监测点尽可能集中于边坡的中间部位,基坑的边角处由于受两个垂直边相互牵制,位移为最小处,也是基坑最安全处,所以通常不在基坑边角处布置监测点。6. 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在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等处,可采用墙上或基础标志;土体上的观测点,可采用混凝土标志;护坡桩的观测点应按待测坡面成排布点;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选在端点、转角点及必要中间部位,采用窨井
27、式标志。7. 监测项目在进场后,应测得现有值,且不应少于两次,并结合土方开挖前的数据进行比较而确定。8. 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有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5.2.2 基坑周围地面建筑物的沉降监测1. 按照建筑变形测量三级观测精度进行精密水准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指标和测法如下:变形测量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三 级2.00.701.42.0(单位:mm, n测站数)2. 采用S1级水准仪,进行测量观测。3. 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可兼用基础垂直位移监测所
28、布设的桩点。4. 观测点的布设可结合前节所述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或另行布设。5. 具体的观测方法、工作程序、数据的处理分析等可参考“建筑物沉降观测”部分内容。6. 施工过程中,应提交阶段性(例如:基础底板施工完、冬雨施前后、地下结构施工完等阶段)监测结果报告。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1) 工程概况; 2) 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3)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4)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 5) 监测结果评价。5.3 上部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安全监测要得到有效的建筑物实时变形趋势,必须借助建筑物模型计算模拟变形量,确定能够合理反映建筑物变形特征的观测点,再配以相应精度的变形观测手段,同时还要结合基础的沉降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数据分析,从而形成整体建筑物的变形信息,反馈到各施工专业指导施工。拟采用智能型全站仪于建筑物外部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