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务科临床医疗制度草稿.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720951 上传时间:2024-10-11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1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务科临床医疗制度草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医务科临床医疗制度草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医务科临床医疗制度草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医务科临床医疗制度草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医务科临床医疗制度草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务科临床医疗制度草稿1292020年6月23日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制度汇总急诊工作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急诊科全年24小时开诊。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急救工作的性质、 任务, 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各项工作制度。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严格履行各级人员职责。二、 急诊患者就诊时, 值班护士应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 同时予以一定处理( 如测体温、 脉搏、 血压等) , 登记姓名、 性别、 年龄、 住址、 来院准确时间、 单位等项目。值班医师在接到急诊通知后, 立即接诊患者, 进行处理。对拒绝来急诊科诊治患

2、者或接急症通知后10分钟不到的医师, 急诊科工作人员有权上报医务部、 门诊部、 医院总值班或相关科室负责人。四、 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 器材要准备完善, 由专人管理, 放置固定位置, 经常检查, 及时补充更新、 修理和消毒, 保证抢救需要。五、 从事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 对急诊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及时、 正确、 敏捷地进行救治,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疑难、 危、 重症患者应在急诊科就地组织抢救, 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病房。对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应做好相应术前准备后及时送手术室进行手术, 急诊医师应与病房或手术医师做好交班。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拒收急、

3、 危、 重症患者。六、 由急诊医师决定急诊患者是否需住院或留观, 特殊情况可请示上级医师。急诊患者如收入急诊观察室, 由急诊医师书写病历, 开好医嘱, 急诊护士根据医嘱对急诊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患者在急诊科留观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七、 遇重大抢救患者须立即报告医务部、 护理部、 门诊部等。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 在积极救治的同时, 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八、 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急诊工作, 检验、 影像、 药剂、 介入等724小时提供服务。 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急诊科预检分诊必须由熟悉业务知识、 责任心强、 临

4、床经验丰富、 服务态度好的护士担任。二、 预检护士必须坚守岗位, 不得擅自离岗, 如有事离开时必须由能力相当的护士替代。三、 预检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 扼要了解病情, 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T、 P、 R、 BP) , 根据病情确定就诊科室, 办理手续, 并通知相关科室急诊值班医师。四、 对危重病患者应先通知值班医师作紧急处理, 然后办挂号手续。五、 注意传染病的预检, 以防交叉感染, 做好传染病登记工作。六、 多发伤的患者或多种( 两种以上) 疾病共存的患者就诊时, 应由病情最危重的科室首先负责诊治, 其它科室密切配合。八、 遇突发事件、 大批患者来院应立即通知科领导、 医

5、务部、 医院总值班, 以便组织抢救。有涉及法律问题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九、 预检护士应准确记录患者到达时间、 患者送入病区时间。十、 在预检分诊过程中遇有困难时, 及时向护士长汇报, 或与有关医师共同商议解决, 以提高预检分诊质量。抢救室工作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抢救室专为抢救病人设置, 其它任何情况不得占用, 设有危重症抢救流程图。 二、 一切抢救药品、 物品、 器械、 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 并有明显标记, 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三、 药品、 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 消毒, 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 放回原处, 以备再用。 四、 每班核对一次物品, 班班交接, 做到

6、帐物相符。 五、 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 超过一周时重新灭菌。 六、 每周须彻底清扫、 消毒一次, 空气消毒每天不少于1次。室内禁止吸烟。 七、 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 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 进行工作。 八、 每次抢救完毕后, 主持者要及时做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及时做好抢救登记, 书写抢救记录, 总结抢救经验。 急诊留观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不符合住院条件、 但病情尚需急诊观察的患者, 需有急诊值班医师或门诊医师的医嘱, 方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二、 办理留观时应提供患者真实姓名、 年龄、 性别、 费用类别( 医保、 自费)

7、, 及时交纳费用。医保患者严格履行医保相应流程。三、 急诊值班医师和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及时治疗, 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交接班工作, 必要情况应书面记录。急诊值班医师早晚各查房一次, 随时查看危重患者, 及时修订诊疗计划, 按规定格式及时限书写病历, 记录病情( 包括辅助检查) 、 处理经过等, 必要时请相关专业会诊。急诊科值班护士应主动巡视患者, 按时进行诊疗护理并及时记录、 反映情况。 四、 值班医师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征求患者或家属对诊疗方案的意见, 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或于病历中签字确认。五、 严格执行留观病人登记制度, 记录要全面、 详细、 认真。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生效日期: 1

8、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管理范畴 需要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 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 6小时) 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患者。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 一) 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 开放性骨折、 内脏破裂出血、 颅脑出血、 高压性气胸等及其它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脑卒中、 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 二) 气道异物或梗阻、 急性中毒、 电击伤、 溺水等; ( 三) 急性冠脉综合症、 急性肺水肿、 急性肺栓塞、 大咯血、 休克、 严重哮喘持续状态、 消化道大出血、 急性脑血管意外、 昏迷、 重症酮症酸中毒、 甲亢危象

9、等; ( 四) 宫外孕大出血、 产科大出血等; ( 五) 消化性溃疡穿孔、 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 就诊时无姓名( 不知姓名) 、 无家属、 无治疗经费的”三无”人员也在绿色通道管理范畴内。二、 原则( 一) 先抢救生命, 后办理相关手续。( 二) 全程陪护, 优先畅通。三、 急诊绿色通道流程( 一) 急诊抢救1患者到达急诊科, 分诊护士将患者送入抢救室, 并迅速摆放成患者合适的体位, 给予吸氧、 生命体征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 采取血液标本( 常规、 生化、 凝血和交叉配血标本) 备用, 建立患者急诊病历。2首诊医师询问病史、 查体、 迅速判断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 下达抢救医嘱、 急会诊医嘱、

10、 检查医嘱等。3专科医师在到达急诊科进行急会诊时, 急诊医师需陪同并介绍病情, 专科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快捷有效的查体, 并向急诊科医师说明专科处理意见。确定收入院患者, 应优先入院抢救, 由专科医师负责将患者转送到指定场所, 如手术室、 ICU或病区。4经急诊科医师评估, 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施行抢救手术的, 参照我院急症手术管理制度规定施行。5多发性损伤或多器官病变的患者, 由急诊科主任或在场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召集相关专业科室人员并主持会诊, 根据会诊意见, 由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最主要的疾病所属专业科室接收患者, 并负责组织抢救。会诊记录由急诊科完成, 符合进入ICU标准的患者应收入ICU。6所

11、有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 检查、 治疗、 转运必须在医师的监护下进行。( 二) 门诊抢救绿色通道1门诊发现需要抢救患者, 由接诊医师和门诊护士负责现场抢救, 组织专科医师进行会诊, 如诊断明确, 可由专科医师接诊, 决定进一步治疗, 如不能快速明确诊断, 由接诊医师继续抢救, 情况允许后护送至急诊科。2接诊医师在交接患者时要完成门诊抢救病历, 与接收医师进行交接。四、 急诊绿色通道的要求( 一) 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必须符合本制度所规定的情况。( 二) 在确定患者进入绿色通道后, 凡不属于本专业授权范围的抢救要尽快请相应专业医师紧急会诊。接到会诊通知, 在医院医疗岗位的医师10分钟内到达现场,

12、 如有医疗工作暂不能离开者, 要指派本专业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前往。( 三) 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医学检查结果报告时限1患者到达医学影像科后, X线平片、 CT检查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报告( 能够是口头报告) 。2超声医师在接到患者后, 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报告( 能够是口头报告) 。3检验科接受到标本后, 30分钟内出具常规检查结果报告( 血常规、 尿常规等, 可电话报告) , 60分钟内出具生化、 凝血结果报告, 配血申请30分钟内完成( 如无库存血, 则60分钟内完成) 。4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四) 药学部门在接到处方后优先配药发药。( 五) 手术室在接到手术通知后, 10分钟内准备好手

13、术室及相关物品, 并立即通知手术相关人员到场, 麻醉医师进行麻醉评估和选择麻醉方案。( 六) 患者的病情、 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案等均应根据医院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的规定完成对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告知, 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七) 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接受就治时在各医技科室发生的所有费用, 均由收款结算处工作人员记录在专用的”患者暂记账本”上, 并有相关记录, 上报院领导。院前急救与急诊科交接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120医师接受任务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评估, 进行初步救治, 并及时与急诊科电话联系( 86977120) , 告知患者病情, 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二

14、、 急诊护士接到急救车转送患者信息时应迅速做好接诊准备并通知急诊科相关专业医师。三、 救护车到达急诊科后, 120医护人员与急诊科医护人员一道合理安置病人。四、 接诊护士快速评估患者基本情况, 根据病情分级安排患者的抢救或就诊, 协助将患者安全转移至转运床上。五、 ”120”医师与急诊医师交接病情及诊治过程; 急诊护士观察患者神志、 测量生命体征、 检查患者皮肤情况, 询问”120”护士对病情的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并将以上情况及时向值班医师汇报。六、 ”120” 急救人员将接诊病人的情况详细记录于120救护车送入急诊科患者情况登记记录本内, 逐项填写不可漏项, 送诊人员和急诊接诊的医护人员在

15、记录本内签名。七、 全部交接完成并经急诊科同意后, 120医护人员方可离开。入院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各有关部门( 医务部、 护理部、 住院部、 门诊部、 急诊科及各临床科室等) 医务人员应通力合作, 保证符合收治标准的患者能够尽快入院治疗。二、 各临床科室应根据各专业疾病的特点收治患者入院。在患者入院、 转科或转院前, 需有与病史和体格检查所提示的辅助于诊断的各类化验和影像学检查。三、 对符合本科室收治标准的患者, 具有本院执业医师执照的医师才能签发入院证明。入院证明应注明初步诊断, 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初步的诊治计划、 治疗结果等信息, 帮助患者及家属做出住院与否的决定

16、。四、 普通患者入院可采取直接住院、 协调护理单元住院、 加床住院、 预约住院方式, 医师并提前告知患者住院的方式。五、 对急诊或有紧急需求的患者, 优先诊治, 优先入院。各护理单元应预留急诊床位, 若护理单元无床, 由床位协调办公室统一协调全院床位, 优先收治急诊病人, 任何护理单元不得拒收此类病人。六、 患者入院前需要交纳预交款, 对病情不稳定需要抢救的患者, 必须先进行抢救, 后补款。七、 医院员工应关注那些在就医过程中存在困难的患者, 如年老体弱者、 残疾人、 语言交流障碍和听力受损的患者, 提供轮椅、 翻译等帮助。八、 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 应尽快到相应病区入住; 如未入住, 在院外

17、发生的一切意外, 由患者及家属承担责任。患者住院期间不得请假离院。患者病情评估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有资质的医师、 护士及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二、 经过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 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心理和生理状况、 营养状况、 治疗依从情况、 家庭支持情况、 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 以此为依据, 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 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三、 患者病情评估的范围是所有住院患者, 特别是新入院患者、 手术患者、 危重患者、 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 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 再次手术患者。四、 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18、对患者的评估。五、 执行患者病情评估人员的职责( 一) 在科主任( 护士长) 指导下, 对患者进行检查、 诊断、 治疗, 书写医嘱和病历。( 二) 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根据病情变化及疾病诊疗流程, 适时的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三) 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过程中, 应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患者隐私。( 四) 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 患者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 必须告知患者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 必要时取得其知情签字。( 五) 积极参加患者病情评估专业教育、 培训工作, 掌握专门的病情评估知识和技能, 定期参与考核, 持续改进评估质量。六、 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 一) 医师对患者

19、的病情评估主要经过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进行。( 二) 按照相关制度, 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入院记录等病历书写。新入院患者还应在入院24小时内填写患者病情评估表。( 三) 手术( 或介入诊疗) 患者还应在术前依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术前评估。( 四) 患者在入院后发生病重、 病危等特殊情况的, 主管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 科内应组织再次评估。必要时申请全院会诊, 进行集体评估。( 五) 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 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 再次手术患者, 主管医师应按照相应的评估要求进行病情评估, 重点针对患者长期住院、 再次入院的原因、 再次手术原因进行评估。(

20、六) 患者入院经正确评估后, 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 应及时与家属沟通, 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 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七) 对出院患者要进行出院前评估, 完成出院记录, 评估内容包括: 患者现状、 治疗效果、 随访事项、 饮食注意事项、 康复注意事项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等。七、 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评估( 一) 初次评估: 1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初次评估并记录, 主要内容包括: 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费用支付及经济状况; 营养状况; 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 患者安全; 家庭支持; 教育需求; 疼痛和症状管理; 出院后照顾者和居住情况。2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治疗护理计划的

21、制定和实施, 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及帮助、 ( 二) 再次评估1护士至少每班对危重、 手术前一天、 手术当天、 术后三天内患者进行评估、 记录, 主要内容: 按医嘱定期测量生命体征; 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营养状况; 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 患者安全; 家庭支持; 教育需求; 疼痛和症状管理; 治疗依从性。2在下列情况下, 需对患者及时评估及记录; 评估重点内容按医嘱及病情需要决定。判断患者对药物、 治疗及护理的反应; 病情变化; 创伤性检查; 镇静/麻醉前后。八、 教育监督考核机制( 一) 对于具备患者病情评估资质的临床医师及其它岗位卫生技术人员, 由医务部、 护理部每年组织1-2次患者病情评

22、估培训和教育, 提高评估工作质量。( 二) 本制度执行情况将纳入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中, 与评优选先、 职称晋升和奖金挂钩。( 三) 医务部、 护理部、 质管办等职能部门对患者病情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 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 并限期整改。( 四) 对于在执行患者病情评估过程中存在重大失误, 造成恶劣影响者, 相关职能部门将根据医院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患者出院、 随访及复诊预约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患者出院应由主治医师以上( 包括主治医师) 在评估患者健康状况、 治疗情况、 家庭支持能力及当地卫生资源等基础上, 按照本科的具体要求决定

23、。主管医师在评估病人需求的基础上, 根据病人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出院计划。如果病人有特殊治疗需求, 应及早制定出院计划, 必要时鼓励患者及家属一起参与。二、 制定出院计划后, 主管医师应提前向患者或家属告知, 包括拟定出院时间、 出院带药、 合适的交通工具、 出院后去向等。三、 医师、 护士应根据病情为出院患者提供必要的服药指导、 营养指导、 康复训练指导、 生活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信息服务。四、 医师应向每一位出院患者提供出院记录的副本。依患者需要, 还应开具诊断证明等医疗文书。五、 患者出院当天, 医师下达出院医嘱, 并与护士协调出院过程, 联系提供必须的服务, 根据患者病情帮助其选择合适的交

24、通工具, 让患者安全地出院。六、 病情不宜出院而患者或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者, 医师应加以劝阻, 充分说明继续治疗的重要性及自动出院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如劝阻无效, 应报请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 含副主任医师) 批准, 由患者或其委托代理人签署相关知情同意文书后办理出院手续, 方可离院。如患方拒绝签名, 医师在病程记录中写明知情同意告知情况及患方拒绝签字的情况, 请在场的第三方证人( 如另外一名医师或护士) 签名并留下联系方式, 书写者签名。七、 医师通知出院而拒绝出院者, 应积极劝导并向患方发出出院通知书, 必要时报告医务部、 保卫部和患者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 共同协助做好出院工作。八、 随

25、访及复诊预约制度( 一) 随访对象: 出院后需院外继续治疗、 康复和定期复诊的患者均在随访范围内。( 二) 随访方式: 包括电话随访、 接受咨询、 上门随诊、 书信联系等。( 三) 随访时间: 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具体制定。( 四) 随访内容: 包括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治疗效果、 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 指导患者如何用药、 如何康复、 何时回院复诊、 病情变化后的处理意见等专业技术性指导等。( 五) 负责随访的医务人员由科主任、 护士长和患者住院期间的主管医师负责。首次随访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 其后由主管医师负责, 并根据随访情况决定是否与上级医师、 科主任一起随访。随访情况由主管医师按要

26、求填写在出院病人随访登记本上。( 六) 出院患者的首次复诊预约应由主管医师在患者出院时完成。患者复诊时由门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下一次复诊预约, 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七) 科主任应对出院患者随访和复诊预约情况至少每月检查一次, 对没有按要求进行随访的医务人员进行督促。医务部、 护理部对各临床科室的出院患者随访情况定期检查督导, 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 促进随访预约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1日 修订日期: 一、 本制度主要适用于双侧、 多重结构( 手指、 脚趾等) 、 多平面部位( 如脊柱) 及其它需要标示的手术。其它有创操作参照执行。二、 择期及限期手术,

27、手术医师应在手术当天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 征得患者和( 或) 家属同意后进行标记。急症手术, 应在责任医师确定手术方案后于术前由手术医师在取得患者和( 或) 家属同意后进行标记。三、 标示需由手术医师进行, 主刀进行确认。必须在取得患者和( 或) 家属的同意后、 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方可进行。如患者意识不清且无家属在场的情况下, 须有至少2名手术医师共同确认标示。四、 在手术操作开始前, 手术医师应再一次根据病历资料, 结合手术部位标示进行患者及手术部位核对, 待准确无误后, 手术方可开始。六、 下列部位手术需进行手术部位识别标示: 1左右脑手术 2左右耳手术 3左右眼手术 4左右侧颈

28、部手术 5左右侧乳房手术 6左右侧胸腔手术 7左右上肢手术 8左右下肢手术 9左右侧肾脏手术 10左右侧腹股沟手术 11脊柱手术 12周围血管手术 以上手术部位, 不论是否有伤口、 纱布、 石膏、 牵引等, 均需进行手术部位标示。七、 标示方法 ( 一) 在手术部位标以手术切开线或”十”字, 并标明左右侧( 眼科手术左右以OS/OD表示, 余以L/R表示) 。如左眼手术, 则在左侧额部皮肤上划”十”字形标志, 并标明”OS”; 右前臂手术, 则在右前臂划手术切开线, 并标明”R”。( 二) 手术部位已有纱布、 石膏、 牵引架等时, 统一标记在包扎物上方5公分左右( 约2-3横指) 处, 以”十

29、”字标示并标明左右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 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 以下简称三方) , 分别在麻醉实施前、 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 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二、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 其它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三、 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以便核查。 四、 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师或麻醉医师主持, 三方共同执行并逐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并互相监督。五、 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一) 麻醉实施前: 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 姓名、 性别

30、、 年龄、 住院号) 、 手术方式、 知情同意情况、 手术部位与标识、 麻醉安全检查、 皮肤是否完整、 术野皮肤准备、 静脉通道建立情况、 患者过敏史、 抗菌药物皮试结果、 术前备血情况、 假体、 体内植入物、 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二) 手术开始前: 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 姓名、 性别、 年龄) 、 手术方式、 手术部位与标识, 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三) 患者离开手术室前: 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 姓名、 性别、 年龄) 、 实际手术方式, 术中用药、 输血的核查, 清点手术用物, 确认手术标本, 检查皮肤完整性、 动

31、静脉通路、 引流管, 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四) 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六、 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 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不得提前填写表格。七、 术中用药、 输血的核查: 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 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八、 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归入病历中保管, 非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由手术室负责保存一年。九、 手术科室、 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应加强对本科室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 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生效日期:

32、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手术医师及麻醉师在术前应对手术患者在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麻醉分级以及手术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 制定出安全、 合理、 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二、 手术患者均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三、 手术医师、 麻醉师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 体格检查、 影像与实验室资料、 临床诊断、 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四、 手术医师、 麻醉师应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 合理、 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 以患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 手术可能面临和发生的风险、 替代医疗方案等, 并嘱患者或委托

33、人签字。五、 对于高风险患者, 应及时向医疗组长和科主任请示, 请医疗组长和科主任再次评估, 必要时可报告医务部申请院内大会诊, 再进行评估。六、 患者经评估后, 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 应及时与家属沟通, 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 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急症手术管理制度生效日期: 10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急症手术主要是指: ( 一) 急诊科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需紧急施行的手术。( 二) 住院患者因病情变化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需立即施行的手术。( 三) 急症介入治疗按照急症手术进行管理。二、 急诊患者的急症手术( 一) 急诊科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施行抢救手术, 立

34、即通知相关专业科室会诊。( 二) 在专科医师到达急诊室之前由急诊科医师负责抢救患者, 专科医师到达会诊, 与急诊科医师交接, 共同救治患者, 待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后, 由专科医师开具入院证明, 安排相关医护人员护送患者至手术室。( 三) 尽快完善术前准备, 包括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 完成药物过敏试验、 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等工作, 并留取血样备查。( 四) 专科医师填写发送手术申请单, 电话通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 通知麻醉值班医师。( 五) 完成知情同意告知, 患者( 家属)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麻醉同意书等三、 住院患者的急症手术( 一) 住院患者在急症手术前, 完成必须的辅助检查、 输

35、血前准备等工作, 必要时留取血样备查。( 二) 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明确手术权限, 制定手术方案。( 三) 填写发送手术申请单, 电话通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 通知麻醉值班医师。( 四) 完成知情同意告知, 患者( 家属)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麻醉同意书等。( 五) 严格按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进行急症手术管理。四、 急症手术的术后管理, 参照医院关于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其它制度和规定严格执行。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生效日期: 5月6日 修订日期: 一、 本制度所称介入诊疗技术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 即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 将特制

36、的导管、 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 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二、 从事介入诊疗技术人员基本要求( 一) 介入诊疗医师资质要求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 外科专业及影像诊断与放射治疗专业医师。2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外科、 胸外科或其它相关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具有主治医师以上( 含主治医师) 专业技术任职资格。3拟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的医师需经过本院或卫生部认定的其它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的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 其它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 医院对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的工作人员实行授权制, 未取得医院授权的人员不得从

37、事介入诊疗技术相关工作。三、 设备及设施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四、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我院介入诊疗技术按照手术及有创操作的相关制度严格管理, 具体可参照我院查对制度、 病例讨论制度、 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等相关制度。( 一) 严格遵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根据患者病情、 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 因病施治, 合理治疗, 严格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二) 在实施介入诊疗技术前, 必须经2名( 其中至少1名为副主任医师) 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术者由

38、具有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任, 术后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 实施介入诊疗技术前, 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 手术风险、 使用高值耗材、 术后注意事项、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 开展介入诊疗技术的科室必须制定并发症等紧急情况处理的应急预案和流程, 主管医师应全程参与介入诊疗过程,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与介入诊疗技术实施医师充分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 切实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五) 建立健全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 定期进行随访、 记录。( 六) 医院和科室应定期进行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评价, 包括病例选择、 手术成功率、

39、 严重并发症, 死亡病例, 医疗事故发生情况, 术后病人管理, 病人生存质量, 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必要时实施再授权, 保证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持续改进。( 七) 其它管理要求1建立介入诊疗技术器材购入、 使用登记制度。必须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 经医院统一采购的介入诊疗技术器材, 不得经过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在介入诊疗病人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 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它合格证明文件, 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介入诊疗器材。2影像科制定仪器的管理、 使用和日常维护的相关规定, 设备的定期检修及保养等参照我院设备部的相关规定执行。3介入手术室纳入全院感染管理监测

40、范围,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严格管理。4按照我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制度、 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及放射诊疗质量保证制度等的相关规定, 规范人员健康维护、 环境保护、 放射诊疗质量和辐射安全保障等工作。5介入诊疗工作人员每年应参加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 加强培训学习。6严格执行国家物价、 财务政策, 按照国家规定收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生效日期: 7月1日 修订日期: 一、 本制度所称医疗技术, 是指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 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 缓解病情、 减轻痛苦、 改进功能、 延长生命、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诊断、 治疗措施。二、 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

41、用应当遵守本制度。三、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 安全、 规范、 有效、 经济、 符合伦理的原则。四、 医院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 分级管理。五、 医疗技术按照安全性、 有效性确切程度分为三类: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 有效性确切, 医院经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 有效性的技术。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 有效性确切, 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 需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目录附后) : ( 一) 涉及重大伦理问题; ( 二) 高风险; ( 三) 安全性、 有效性尚需

42、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 四) 需要使用稀缺资源; ( 五) 卫生部规定的其它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六、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医务部负责监督各种医疗技术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七、 医院依法对第一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能力进行审核。第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需由医务部负责向卫生厅提出申请, 在卫生行政部门审核经过后方可实施。八、 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本院对相应类别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经过的基础上, 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对手术、 介入、 麻醉等高风险技术项目操作人员进行资格的许可授权、 考评复评及再评估的

43、动态管理。( 一) 资格授权依照以下流程: 首先医务人员向本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申报个人的资质能力,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进行初步考评, 考评结果提交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最终认定, 必要时还应同时提交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审定。( 二) 两级组织根据医疗技术的类别及要求, 定期对操作人员的资质能力进行复评, 对不符合资质能力要求的人员, 取消或降低其相应项目操作资格。( 三) 对取消或降低操作资格的人员,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将责成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对其进行为期1个月到1年不等的考察。考察期满后, 对其进行再评估, 考评经过则可恢复其操作资格。( 四) 医院建立医疗技术人

44、员资质能力的数据库, 并根据考评、 复评、 再评估结果实时更新。九、 各专业开展医疗新技术, 必须保障应用的安全性、 有效性、 效益性和合理性, 并严格按照有关制度申报( 具体参见新技术准入及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十、 医院实行手术准入制, 将手术分为四个等级, 只允许具有相应等级或以上资格的手术者独立操作(具体参见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一、 各专业所开展的各种诊疗技术必须符合诊疗技术规范, 不得将不成熟的技术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从事医疗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 必须是经过注册的卫生技术人员, 不允许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各种有创的操作技术项目在独立操作之前必须经过培训, 经科室质量与安全

45、管理小组考核批准后, 才能单独操作。十二、 临床开展的医疗技术(包括手术、 有创操作)在开展前, 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术前讨论, 严格控制适应症、 禁忌症以及其它替代疗法实施的可行性。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包括医患沟通、 患者的知情同意、 术前病情评估、 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措施等。十三、 凡发生医疗技术损害的, 操作人要立即报告医疗组长、 科主任, 在积极迅速进行补救的同时须上报医务部, 如需要, 医务部组织相关科室力量进行全力补救, 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十四、 临床已开展的医疗技术, 当技术力量、 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 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 经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后, 医院下达中止此项技术开展的指令, 有关科室必须服从, 不得违反。十五、 医务人员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有违反执业医师法、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法律、 法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