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生态话语文化图式的认知阐释_杨开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1930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生态话语文化图式的认知阐释_杨开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生态话语文化图式的认知阐释_杨开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生态话语文化图式的认知阐释_杨开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引言“生态”一词的内涵根植于生态哲学(ecosophy),涉及不同物种彼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Naess&Ingvar 2002:100)。随着 21 世纪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周晋峰 2022)。生态话语分析(eco-discourse analysis)主张基于“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从语言学视角对话语进行生态性分析,涉及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以及人与自然等(黄国文,赵蕊华 2017;何伟,魏榕 2018)。回顾 70 余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张天勇,季海波201

2、9)。国内生态话语分析也不断深入,历经宏观-微观-宏观的研究转向,涉及六个方面的研究热点:(1)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生态话语的及物性及其所蕴含的生态观(辛志英,黄国文 2013;赵蕊华,黄国文 2019;曹进,杨明托 2022);(2)结合生态批评话语分析(ecologica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探讨语言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赵秀凤,刘畅 2020;周文娟 2021);(3)重新审视生态帝国主义(ecologicalimperialism)下的话语变迁,尤其是中立话语与积极话语(黄国文 2018;龙睿赟 2019);(4)融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具有

3、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汪少华,纪燕2019;苗兴伟,雷蕾 2020;王雨辰 2020;汪少华,杨开烨 2022);(5)基于语料库进行有关生态报道的历时分析和中外对比分析(刘衍 2021;魏榕 2022);(6)从多模态视角探究视觉意象与景观模型的建构(汪瑞霞 2022;张航 2022)。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1)理论研究缺乏深度的内在机制挖掘,需对中国生态话语的认知机制和文化独特性进行更为精细的研究;(2)研究对象多为出现频率高且形式较为单一的概念隐喻,需进行整体的系统研究,探究概念隐喻背后的图式及其互动;(3)研究方法缺乏围绕特定领域语料以及可比性语料的语料库功能探究,需增强对隐性文化

4、要素的信息检索与语义分析,考察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因此,阐释中国生态话语有必要融通古今中外,增强纵深性、系统性和创新性,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生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1.文化图式的理论融合与发展Lakoff(1990)阐释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 Models)时指出,命题结构、意象图式结构、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共同作用于人们对事物的复杂认知。架构(frames)作为认知形成的基础,侧重于受众视角,“是人们用来理解现实并时而建构我们认为是现实的心理结构”(Lakoff 2006:25)。除了关联容器图式、路径图式、上下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等基本意象图式

5、,架构还遵循最佳适配原则(best-fitprinciples)生成不同的隐喻系统(Lakoff 2008a:26)。为提升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在逻辑、情感、道德维度的阐释力,Lakoff(2008b:250)总结了架构的*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研究”(编号:18AYY022)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949-2019)”(编号:19ZDA338)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生态话语文化图式的认知阐释*杨开烨汪少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要:话语的文化概念化通过文化图式来表征。本文

6、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一至四卷中英文版中的生态话语为语料,融合 Lakoff 的拓展架构理论、Sharifian 的文化概念化理论以及 Stibbe 的生态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阐释其中的文化图式。研究主要有三个发现:一是中国生态话语内含丰富的隐喻性架构,激活了六类文化图式;二是文化图式通过互动与整合构成了多层级的认知模式:叙事图式呈现了三段式的生态发展路径,角色图式呈现了人与自然多重力量的冲突与平衡,意象图式呈现了典型意象的概念映射与整合,命题图式呈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演变逻辑,情感图式呈现了亲自然情感转向,道德图式呈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取向;三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采用了图式对等

7、、图式转换与图式省略等创新路径。该研究揭示了中国生态话语的内在规律和系统性特征,为挖掘中国生态话语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提供了借鉴。关键词:文化概念化;文化图式;中国生态话语;跨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23)01-0008-092023,No 1Serial No 197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97 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8DOI:10.13978/ki.wyyj.2023.01.015焦点分类高频关键词(50)主体人类生命体我们/we(876),我们的/our(300),中国/China(223)

8、,人类/people(181),国家/countries(114),他们的/their(110),中国人民/Chinese people(90),他们/they(60)自然生命体能源/energy(130),环境/environment(121),自然/nature(98),资源/resources(85),水/water(72),河流/river(65)行为生态开发合作/cooperate(190),需要/need(127),增长/grow(97),取得/achieve(52),支持/support(53),参与/participate(50),启动/launch(50)生态破坏污染/pol

9、lute(103),带来(挑战)/pose(challenges)(88),(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73),提出(问题)/address(problem)(70)生态治理应该/should(348),必须/must(239),维持/sustain(121),提升/improve(111),改革/reform(97),保护/protect(97),治理/govern(72),更好/better(67),增强/strengthen(60),发展/develop(57),改变/change(53),控制/control(53),认识/aware(52),解决/solve(51)

10、,加强/enhance(50)表 1:治国理政 中生态话语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四大要素,即语义角色、角色属性、角色间的关系以及角色参与的事件场景,并融合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论证了架构的叙事特征,提出大脑加工的双重结构戏剧性结构(dramatic structure)与情感结构(emotional structure)(ibid.:26-27)。拓展后的架构理论未能深入社会文化维度,尤其缺乏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详细论述(汪少华 2022)。为此,Sharifian(2011:3-8,25-26)创造性提出“文化概念化(cultural conceptualisation)”,指文化群体内部成员通过

11、心智互动产生对经验的概念化的动态分布模型(distributed model)。这意味着概念可在文化群体的不同层面发展,如家庭和家族,经数代人的不断协商(negotiate)和约定俗成(conventionalise),达成连贯(cohesive)。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s)作为文化概念化的主要形式,体现了文化群体认知的一种层创属性(emergent property of cognition)。这导致交际中存在“模糊性理解”(fuzzy understanding),即人们无法清晰阐明图式的复杂含义或精准识别给定图式的构成要素。为进一步揭示认知的结构化特征,Sharifia

12、n(2011:7-13)归纳出五类文化图式,依次为:对受众经历的特定事件进行抽象概括的事件图式(event schemas);反映群体成员对特定角色知识结构的角色图式(role schemas);以标志性意象引发对事物本质或社会经验联想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将思想与行为模式抽象化并用于推理的命题图式(proposition schemas);通过情境设置将抽象情感实例化的情感图式(emotion schemas)。Sharifian(2011)关于文化图式的分类虽有助于梳理图式在认知过程中的运行模式,但是尚不够全面,且类别之间的界限不够明晰。鉴于此,本文将对文化图式进行重新

13、定义,以叙事图式替代事件图式,并增加道德图式,依照叙事图式、角色图式、意象图式、命题图式、情感图式、道德图式的序列进行认知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深刻影响着文化图式的变迁,导致生态故事成为一种宏大叙事,凝聚了人们的生存智慧,并具有阶段性特征。过往的生态故事被解读为一种与经济、政治波动无异,呈现良性循环发展的“常态化故事”(business-as-usual story)。然而,生态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重新审视基于西方文化的生态故事(Klein 2014)。为此,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故事来支撑生存(to live by)(Stibbe 2021)。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生态理念促进了文

14、化图式的新发展,兼顾传统和当代、事实和理念、个体和集体、科学和人文等(周庆安,张文凌 2021)。下文主要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展开:(1)中国生态话语文化概念化的形式是什么?(2)这些文化图式如何分类?如何互动?(3)如何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进行文化图式的变通,实现认知对等?2.中国生态话语文化概念化的基本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创造性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生态价值观,促进了生态意识的文化回流。这既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亦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丁卫华 2019:53)。本文以“生态”“绿色”“环境”“气候”“能源”等为关键词,系统收集了 习近平谈治国理

15、政(下文简称 治国理政)一至四卷中英文版中的生态话语,构建出汉英平行历时语料库,共计 144 篇(中文108,630 字,英文 80,170 字)。词频统计、语义标注、语境共现等数据分析综合运用了语料分析工具Antconc3.5.9 和 Wmatrix5。其中,高频关键词的聚类结果如表 1 所示:主体分为人类生命体与自然生命体两类,包括对国家、个人、环境、资源等各类对象的不同称谓;而行为分为生态开发、生态破坏、生态治理三类,涉及对项目合作、污染评估、工作规划等具体活动的指示。9经 MIPVU 隐喻识别(Steen et al.2010)的初步筛选、三名研究者的交叉式隐喻判定以及对分歧的后续讨论

16、发现,中国生态话语中可供识别的隐喻性架构种类丰富,包括产品、母亲、财富、债务、容器、旅程、战争、疾病、家园、伙伴等共 36 类。并且,依据回鸣值对类符数与形符数的乘积结果,旅程、战争、母亲三类隐喻性架构占比较高,整体呈现出由机器隐喻、结果隐喻向生命体隐喻、过程隐喻的转化。例如,以“母亲”“生命”“共同体”等完整个体或“眼睛”“牙齿”等局部身体构造作喻,凸显了“大自然”本体的水土保持机能,体现了生命体隐喻;而以“金山银山”“新路”“保卫战”等作喻,凸显了“大自然”本体由贫瘠到发展、由破坏到治理的动态演化,体现了过程隐喻。然而,英汉表述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传播中隐喻性架构的内涵阐释存在一定的弱化。尤其

17、当大量谚语、成语、典故等约定俗成的特定表达穿插其中时,隐喻性架构的辨识难度增加,存在意象或情感可能丢失的现象,影响了语义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贯性。这对系统探究中国生态话语中的文化概念化提出了新的挑战。3.中国生态话语文化图式的分类3.1 叙事图式依据 Lakoff(2008b:26-27)对话语叙事特征的阐释,叙事图式(narrative schemas)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事件图式这一概念的外延,指由事件(event)、动作(action)与移动(movement)激活的有关特定场景的知识结构。其内在的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可充分激发人们对空间与经验的想象,呈现为连贯的时空序列,并凸显情

18、节的波折,富有戏剧性。生态话语的三类叙事图式如表 2 所示:生态破坏毁坏、侵占等过去-现在;好-不好路径起点-过程-终点生态治理保护、改善等现在-未来;不好-好路径起点-过程-终点事件动作移动图式要素生态开发推进、参与、合作、启动等内部-外部;小-大容器内部-边界-外部表 2:治国理政 中生态话语的叙事图式1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

19、,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2016-1-18 治国理政 第二卷第 208 页)The expansion of the Taklamakan Desert buriedthe once-prosperous ancient Silk Road.The expansionof the Hexi Corridor Desert destroyed the ancient cityof Dunhuang.The Khorchin and Mu Us sandy lands andthe Ulan Buh Desert encroached on the beautiful andfertile

20、Mongolian Steppe.The ancient city of Loulandeclined as the Peacock River changed its course as aresult of reclaiming wasteland for farming and irrigation.The plains in the north of Hebei once abounded withlush woods and meadows,but the land reclamation policyduringtheTongzhiyears(1862-1874)oftheQing

21、Dynastyreduced the 500-kilometer stretch of pinewoods to barrenmountains.(January 18,2016 The Governance of ChinaII p.229-230)例1详细列举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地沙漠蔓延的现状,凸显了生态破坏这一环节的事件结果。虽然其中省略了施事与事件过程,但众多意象经压缩、并置,暗示了事件发生的始末,旨在发出警示,提醒受众铭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教训。其中,“湮没”“毁坏”“侵占”“衰落”等表明破坏程度之大,与“屯田开荒”“盲目灌溉”“开围放垦”等一同暗示了人类作为

22、隐藏施事,是导致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此外,水源枯竭、林地荒芜、沙漠蔓延、古城覆灭、文明消亡等后果与“富饶美丽”“树海茫茫”“水草丰美”等描述形成鲜明反差,并形成连锁效应,增强了场景变迁带来的震撼力,构建出跨时空的史诗级悲剧。2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2019-4-28 治国理政 第三卷第 374 页)Development without thought to the future of theEarth is not a sustainable way to progress-like killing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23、or draining the pondto get all the fish.(April 28,2019 The Governance ofChina III p.435)例2引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两则成语典故激发受众想象,以具象化的农家生活场景促进对“入10不敷出”“过犹不及”等抽象经验教训的理解。结合语境补充施事可知,缺乏环保意识的人正如典故中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农户。而“取”“渔”原是中性词,与“杀”“竭”并置构成极端事件,凸显出个人欲望与生命消亡、资源匮乏、生活困顿等灾难性结局之间的因果关联。这种违背可持续发展常理的情节设定可启发受众反思“鸡”与“卵”、“泽”与“鱼”的相生关

24、系,并进行逆向假设,得出实行“休养生息”等有利于生态治理的结论,继而扩充叙事图式,改写故事结局。3.2 角色图式角色图式指运用概念隐喻将角色特征由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以形成角色互动的结构形式。受众参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图式(force schema&counter-forceschema)可补全缺省角色,并随情节发展推导出角色间力量流的强弱变化。依据语料分析工具的角色抽取,生态话语中的角色共涉及三个维度:天、地和人。天维度包括灾祸、危机等不可抗力;地维度包括水、山、耕地、森林、海洋、花、鸟等自然要素;人维度包括母亲、伙伴、建设者、复仇者等身份群体。其中,人类角色种类最多,占比 46.9%,既兼顾了

25、现实中个体身份的多样性,又补充交代了对应的行为结果,提醒人们重视其与生态的密切关联,并警惕潜在的危害。表 3 依据生态话语中六类常见的隐喻性架构,揭架构原隐喻扩充隐喻母亲生态是母亲ECOLOGY AS A MOTHER人类是孩童HUMAN AS CHILDREN财富生态是财富ECOLOGY AS WEALTH人类是守卫者/继承人HUMAN AS KEEPERS/HEIRS竞赛生态保护是竞赛PROTECTION AS A RACE人类是运动员HUMAN AS ATHLETES战争生态治理是战争POLLUTION AS A BATTLE人类是战士HUMAN AS SOLDIERS身体生态是器官EC

26、OLOGY AS AN ORGAN人类是命运共同体HUMAN A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绘画生态是绘画ECOLOGY AS A PAINTING人类是画家HUMAN AS PAINTERS表 3:治国理政 中生态话语的双重角色隐喻示出概念隐喻中的双重角色互动。其中,母亲架构对应的概念隐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作子女与父母的双向扶养关系,即父母抚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汪少华 2022:34)。如例3所示,“自然”通过拟人隐喻被赋予了传统家庭中长辈通常具备的三重特性:一是权威,由“敬畏”“尊重”“顺应”“惩罚”等词体现,暗示人类应尊崇自然在生态系统中的至高地

27、位;二是慈爱,由“回报”“慷慨”等词体现,暗示人类可享受自然丰富的资源储备;三是脆弱,由“掠夺”“保护”等词体现,暗示人类活动已超出环境承载力。受众通过角色代入,可在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中完成征服者敬畏者、被动者主动者、索取者贡献者的角色转变。3 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2021-10-12 治国理政 第四卷第 435 页)When we take care to protect nature,nature rewardsus generousl

28、y;when we exploit nature ruthlessly,itpunishes us without mercy.We need to have a deepreverence for nature,respect nature s needs,follownature s laws,and protect nature,so as to build ahomeland where humanity and nature coexist in harmony.(October 12,2021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V p.506,509)3.3 意象图

29、式意象图式不只是意象或图式,而是融合了多种感官以及范式变化(汪少华 2005)。广义的意象图式指通过概念映射,触发人们具身经验,从而在线模拟话语情境,建构空间事件(spatial event)(Evans 2019:237)的知识结构。其中,力(Force)、容器(Container)、路径(Path)、起点-路径-目标(Source-Path-Goal)四类基本意象图式的复现率较高,且多以复合意象图式的形式呈现(Johnson 1987:126;Lakoff&Johnson111980)。这里强调的意象图式偏向狭义,指与特定的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密切相关的图式,可激活有关家庭、英雄的固化认知

30、,凸显民族特性。山、水、天、云、土、花、空气等典型生态意象与表示明暗、净污、美丑、香臭等前置修饰语搭配,激活了“家园”这一复合意象图式。由此还衍生出“伙伴是朋友”“联盟是家庭”等概念隐喻,启发受众通过隐喻建构的临时映射理解与绿色低碳转型有关的一系列新事物。如例4所示。4 我们将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研究领域,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21-4-20 治国理政 第四卷第 494 页)We will build a closer partnership in greendevelopment.We will strengthen coopera

31、tion in greeninfrastructure,green energy,and green finance,andimprove the BRI International Green DevelopmentCoalition,the Green Investment Principles for the Beltand Road Development.(April 20,2021 The Governanceof China IV p.571-572)与“家园”的意象图式相对,战争隐喻可激活“英雄”的意象图式,形成有关战士、战场、武器、战绩等要素的跨域映射,如例5所示;5 持续打

32、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2020-5-22 治国理政 第四卷第 56 页)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ir,water and soilshould continue in this region,so as to further fortifythe green barrier in north China.(May 22,2020 TheGovernance of China IV p.64)“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与“万里绿色长城”激活了有关全民族抗战的新奇隐喻。其中,“保卫战”与“长城”可分别追溯

33、至近代中国的“人民战争”以及古代将士抵御外敌入侵的抗争历史,激发受众调用多种感官进行敌对双方激烈交锋的场景映射。受战争意象图式的启发,受众可推断出生态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且迫在眉睫,攸关人民福祉,需要人们效仿战斗英雄,挺身而出。3.4 命题图式命题是故事的高度浓缩,与隐喻关联紧密,多将常识性事实与新信息分列左右,构成对等形式(Stibbe2021:134)。而命题图式为构造各类命题提供了“模板(template)”,是定义概念以及彼此间关联的结构形式(Sharifian 2011:10)。中国生态话语包含众多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基本理论命题,其中不少可归入“两山论”的命题图式。习近平总书记 20

34、13 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曾以三句经典概述揭示了这一命题图式的建构依据,即对应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完善与成熟阶段,反映对生态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现代化建设等不同矛盾的处理。这也可被称为“动态认知逻辑”(dynamic epistemiclogic),即为认知主体知识表征的变化提供逻辑依据(Velzquez-Quesada 2014):命题 1:“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6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35、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2-11-17 治国理政 第一卷第 11 页)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included ecologicalprogress in its overall plan for building Chinese socialism,thus highlighting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progress and making it possible to incorporate ecologicalefforts into those for economic,political cul

36、tural andsocial progress in all respects and throughout the wholeprocess.(November 17,2012 The Governance of ChinaI p.12)命题 1 体现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驱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观。例6中“纳入总体布局”“融入各方面和全过程”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战略定位,即为各项事业发提供重要抓手,以及需要依靠发展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暗含“先有金山银山,才有绿水青山”的寓意。命题 2:“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7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

37、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2018-5-18 治国理政 第三卷第 361 页)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e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giving priority toconservation,protection,and the restoration of nature.We should not think about taking from nature withoutgiving back,develo

38、ping without protecting,and consumingwithout restoring.(May 18,2018 The Governance ofChina III p.419)命题 2 体现了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观。例7中“优先”“为主”表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前提。12而“不能只讲不讲”构成的排比句式以一种“反题”的形式号召人们绝不能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暗含“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而金山银山却买不来绿水青山”的寓意。命题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8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

39、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9-18 治国理政 第三卷第377 页)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assets.We need to make comprehensive plans andjoint efforts to protect the ecosystem.we can make theYellow River deliver more benefits to our people.(September 18,2019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 p.438)命题 3 体现了人

40、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例8以水环境的治理方案为例,符合人们对“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基本认知,有助于明确生态治理体系中水资源的优先序列,为实施统筹规划提供指导,暗含“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的寓意。复合式的命题图式表明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意象图式的关联通过反复协商得以建立,暗示经济架构和生态架构原本相互矛盾,如处理得当二者可达成统一。而命题的多样化代表了对发展进程中矛盾的阶段性回应,推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不断调整趋向和谐。当前,对第三阶段命题中“就是”含义的理解关乎“两山论”的深入贯彻和落实,可继续

41、拆分为子命题进行阐释(王耀斌,上官周平2021:73)。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绿水青山作为可直接使用的生态产品,是金山银山的基础,代表着生产力;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可通过产业转型和景观再造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源源不断地“产出”金山银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刘同舫 2020)。3.5 情感图式情感图式指通过场景激活,将情感概念实例化(instantiate)的一类结构形式(Lutz 1987)。结合Damasio(1994:174)的“躯体标记”(sometic markers)理论以及Lakoff(2008b:26-27)对大脑不同神经递质的研究可知,当大脑通道一侧的神经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

42、素,人们将产生恐惧、担忧、以及厌倦等负面情绪;而当大脑通道另一侧的神经系统释放多巴胺,人们将产生喜悦、满足等积极情绪。此外,受叙事图式合并的影响,情感图式可由单一转为复杂。治国理政 英文版中情感词的可识别度较高,经语料分析工具的语义标注与属性标注,呈现出类别分布基本持平、频次存在较大差异的亲自然情感转向。其中,以“peace”“enjoy”“cherish”为代表的积极情感词汇约 32 项,共 130 次,而以“force”“concerns”“threats”为代表的消极情感词汇约 40项,共 103 次。9 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

43、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016-1-18 治国理政 第二卷第 210 页)We should ensure the people breathe fresh air,drink clear water,eat safe food,and enjoy a livableenvironment.We should ensure the people receive there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rom economic development,living with a blue

44、sky,green mountains,clear waters,and a better environment than ever before,and stepinto a new era of eco-progress.(January 18,2016 TheGovernance of China II p.231-232)例9分别激活了生态惠民以及生态优化的场景,寄予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态的期待。前者强调人类是直接受益者,并模拟民众口吻,以“新鲜的”“干净的”“放心的”“宜居的”“实实在在的”等评价性修饰语对生态供给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多巴胺的释放,使人们产生满足、感激等积极情绪。后者将施

45、予双方对调,以“更蓝”“更绿”“更清”“更优美”的色彩变化暗指人类作为贡献者与间接受益者取得的重大成效,实现了由场景描写(景语)到情感描写(情语)的转化,激发多巴胺的释放,使人们产生乐观、自豪的积极情绪。10 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2017-1-18治国理政 第二卷第 538 页)For the time being Earth is still the only home wehave,so to care for and cherish it is our only option.(January 18,2017 The Governa

46、nce of China II p.589)例10反复强调“唯一”,突出了“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人类对地球的珍视,兼具“敬”与“畏”的双重情感。两者一显一隐,一主一辅:一方面人类受地球的周密保护,可释放出多巴胺,产生信赖、感激等积极情绪;另一方面人类面临地球破坏后的生存威胁,可释放出肾上腺素,产生恐慌、后悔等消极情绪。同时,通过对比虚拟现实(影象)与客观现实(景象),受众可13由消极情绪进一步激发出珍惜当下、勇于斗争的生存意志。3.6 道德图式道德图式代表最深层的认知,其结构形式对应情感的起伏变化,启发人们作出纵向维度的道德评价,具体表现为:积极情感激活人们对英雄(heroes)的想象,使人们作

47、出道德高尚的评价,并树立榜样;相反,消极情感激活人们对恶棍(villains)的想象,使人们作出道德低下的评价,并引以为戒(Lakoff 2008b:93-99)。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敬畏自然的传统,经儒家仁学哲学叙事的进一步发展,凸显出“天人合一”“与物同体”的伦理取向以及“致用”的面向,促进了探索世界本原与治理家国天下相关联(王广,刘兴明 2021)。基于“家国情怀”形成的“中华一家”对内话语以及“天下一家”对外话语的家庭道德模式,可激活重视信义、情义、正义、道义的正确义利观,鼓励人们明辨是非,并延伸至对“人与自然生命是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汪少华 2022

48、)。11 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2019-4-28 治国理政 第三卷第 374-375 页)We must protect this planet as we protect our owneyes,and cherish Mother Nature the way we treasure life.We must preserve what gives our planet life and embracegreen development.In the fa

49、ce of environmentalchallenges,all countries are a community with a commonstake,and no country can remain aloof.(April 28,2019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 435-436)例11体现了由个体向共同体的价值观过渡。以最重要的感知器官“眼睛”与独一无二的“生命”作喻,强调了生态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鼓励人们积极响应生态政策,对保护生态的行为予以褒奖,对漠视生态问题的行为予以批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信条反映了人们在处理生态问题上具有荣辱与共的

50、强大凝聚力,并以“生态兴”为最大使命与最高荣誉,乐于奉献,甘于牺牲。12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2018-5-18治国理政 第三卷第 363 页)The lifeline of humans rests with farmlands,that offarmlands with water,that of water with mountains,thatof mountains with earth,and that of earth with forestsand grasslands.(May 18,2018 The Governanc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