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本文系 2022 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高校德育教育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德育生态研究”(课题编号:2022-XXDY-10)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孙杰(1994-),女,山东乳山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前,已有不少学者将生态学引入德育范畴,以“德育生态”“生态德育”为视角审视德育问题,但对于“网络德育生态”“网络德育生态治理”等范畴研究不多。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但网络道德不可虚拟。伴随着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以及加强网络信息生态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结合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重视网络德育生态治理,
2、以网络德育生态作为研究主体,立足系统论、生态学等研究视角,积极探求网络德育生态治理的困境及出路。一、网络德育生态的内涵网络德育作为一种线上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生态,是网络德育主客体、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等生态因子间相互联动的有机系统。(一)网络德育生态“生态”一词从其早期发展进程来看,在我国传统社会以及古希腊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 1866 年所著的 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 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生态学(Ecology)”概念,指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1。网络德育生态即用生态的视角及观点来研究网络德育,将网络德育作为研究主体。网络德育生态与自然生
3、态具有一致性,它涉及网络德育自身及其与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但网络德育所涉及的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生物要素,因而其所涉及的相互关系也并非是生物要素间及其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而是强调作为社会现象的网络德育要素以及网络德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德育生态同时作为社会生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更加突显了其社会属性,主要涉及的是社会关系而非纯粹的自然关系、经济关系等。网络德育主体、客体、内容、环境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网络德育生态系统。(二)网络德育生态的特征网络德育基于互联网的发展更迭而出现,其有特定的实践活动场域,即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复杂性、虚拟性及开放性等特征,使网络德育生态也具有相应
4、表现。1.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与德育的复杂性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的生存发展问题与技术的发展更新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网络德育也应运而生。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与德育的复杂性孙杰摘要:网络德育有其自身的生态,是一个内外联动的有机系统。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与德育的复杂性,网络德育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稳定性与开放性,催生了网络德育主体感虚无倾向、教育内容价值引领不到位、教育环境潜在性风险增加以及与现实德育耦合性不强等治理困境。网络德育生态治理应基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视角,立足供需结合,明确网络德育主体职责,突出内容治理,发挥网络德育引领作用,强化环境治理,筑牢网络德育长效屏障,聚力方式治理,构建网络德育联
5、动机制。关键词:新时代;网络德育;网络德育生态治理;德育主体;内容治理;环境治理;方式治理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23)03001204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第 43 卷(2023 年)第 3 期第 12-15 页Vol 43(2023)No3P12P15新时代网络德育生态治理的困境及出路*第 3 期交叠致使网络德育也呈现复杂性。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技术更迭快、利益关系复杂、信息内容多变、网络群体多元等方面。另一方面,德育的主客体多元、内容多面、手段多种、环境多变等加深了德育的复杂性
6、。因此,网络德育的复杂性既源自特定网络空间的复杂性,也源自德育自身的复杂性。2.网络德育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网络空间具有超时空性、虚拟性、隐匿性等特征,网络德育在主客体、内容等方面兼具虚拟性与现实性。从网络德育主客体来看,网络德育过程中客观存在主体与客体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这一对范畴并未因网络的虚拟性而消逝。在网络空间中,虽然教育主体与客体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但网络德育的主体与客体可以以网络资源掌握多少作为划分的依据,而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也能在具体的网络交往中得到实现,网络德育主体与客体都是现实存在的个体、群体、组织等;从网络德育内容来看,其也是现实教育内容在网络中的延伸,并不存在脱离现实的网络德
7、育内容。3.网络德育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网络德育生态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具有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特征。由于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等特征,网络德育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其各要素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又具有稳定性。就网络德育的主客体而言,网络德育主体及客体会因特定场域的变换而变动,但其具体职能是特定的。网络德育内容的开放性体现在内容本身的更迭,稳定性体现在内容本身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网络德育环境与手段也都呈现稳定性与开放性。在网络德育过程中,内外部各要素相互联动共同发挥作用,维持网络德育生态的平衡。二、新时代网络德育生态治理的现实境况网络德育生态受德育自身及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互联
8、网的出现不仅为德育提供了新的场域,也给德育带来了新的治理困境。(一)网络德育主体感虚无倾向明显有学者认为,网络环境、网络群体的复杂性和隐匿性,使得网络环境下并不存在德育的主客体。网络空间中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德育的主体,但同时也会成为客体,但这并不意味网络德育不存在主体与客体。对于主客体关系而言,主体从哲学范畴上来看,即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客体是一对对象性关系范畴,主体的确立必须以其认识的对象客体为依据。网络德育同样作为育人的实践活动,其改变的是育人的载体及环境,并未改变育人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两个主要因素。对于网络德育主体而言,由于教育主体及受众在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9、,同时,受制于教育主体的网络活动(信息发布、聊天交友、内容查阅等),他们往往可以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及发展方向。但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等平台的发展,人人成为掌握“麦克风”的德育主体,网络德育主体既是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也是社会道德建构的主体。不论是哗众取宠者还是保持沉默者,作为网络德育主体的他们丧失了“主体感”。这种“主体感”既表现为网民自身的道德感、责任感、义务感,同时,也表现为网络德育主体在网络环境下认识自身与他人的道德需要,并能以正确的道德标准进行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的能力。(二)网络德育内容价值引领不到位在我国,德育更多渗透的是一种“大德育观”,德育内容体系较为庞杂。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内容存
10、在区别,相较于现实德育而言,狭义上的德育为学校道德教育,而网络德育则面向更多受众,在主流上提供较为均质的且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性的。”2因而,网络空间承担了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功能。一方面,由于网络德育主体的复杂性、多元化,网络德育内容存在生活化与政治化的矛盾,也割裂了网络交往中社会道德规范与个体道德规范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以集体主义原则为基础建构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仍是网络德育的主流内容,但网络德育内容存在主流内容与非主流内容相冲突的趋向,错误价值观正冲击主流价值观。部分网络德育内容在“意见领袖”的主导作用下,极易出现网络舆情及内容同质化倾向。网
11、络媒体通过大数据挖掘、信息输送等技术手段,掌握网络主体的兴趣及需求以实现精准推送。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增加了同质化内容的产出与传播、实现了精准服务,也致使同质化的内容过剩,不乏无营养的低俗内容,又会对网络德育生态产生负面影响。(三)网络德育环境潜在性风险增加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环境,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更迭滋生了网络德育的现实风险。一是网络空间隐含的技术风险,“无法给人类创造一个没有缺陷的理想世界”3。互联网作为技术革命的产物,是网络德育孙杰:新时代网络德育生态治理的困境及出路13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的场域,为人的虚拟生存提供了现实的技术系统,也带来了网络交往的不确定性与负面效应,如黑客行为
12、、知识产权的侵权、个人隐私的泄露等。二是网络空间潜在的公共性危机,网络暴力、网络诚信等问题频发。阿伦特在 论革命 中强调:“空间是人把其言行表露于公共的地方,而由这公共来证实表现之言行与判断它们的价值。”4网络不断拓展了人的活动场域,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公众平台,其公共性日益突显,但与此同时,网络的公共性、全民性与虚拟性相互交织,催生了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间的矛盾,这都造成了网络德育环境的潜在性风险。(四)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耦合性不强基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视角,我们应强化对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耦合度问题的理解,而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认识。一方面,从内容与形式上来看,网络
13、德育是现实德育的延伸。网络拓展了“现实的人”的活动空间和德育的场域,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而是同主体活动相一致且贯穿德育活动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变的是德育的场域或方式方法,不变的是德育的主客体定位、根本任务等;另一方面,从普遍性与特殊性上来看,网络空间具有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和德育的复杂性交织,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既要以现实德育为基础,也应把握网络德育的特殊性。三、新时代网络德育生态治理的应对策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及其存在的治理困境,蕴含网络德育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解决网络德育的生态危机,需明确网络德育主体职责
14、,突出内容治理、深化环境治理、聚力方式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地推进新时代网络德育生态治理。(一)立足供需结合,明确网络德育主体职责网络德育主体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传播者,也是网络道德规范与制度的制定者与参与者。在网络环境下,客观存在德育的主体与客体,可以根据网络资源掌握的多少进行衡量。网络德育过程存在德育主体感虚无倾向,需要网络德育主体明确自身职责,不断优化网络道德规范与制度供给,满足不同网络主体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应立足人的“认知-行为”过程推进道德接受与道德内化。结合人的行为发生过程来看,“需要(欲望)-动机-方法-效果”是一个有机过程,由于人的需要多元化,作为“现实的人”其实践活动
15、也都具有一定的“为我性”。网络交往实践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方式之一,其用网需要与动机会影响用网行为效果,最终也会影响网络生态。网络德育过程是德育主体在网络空间中将德育内容(规范)利用介体以多元方式传递于受众,并在受众“认知-行为”过程中发生“接受-内化(转换)-外化(输出)”的过程。因此,网络德育主体应明确自身道德责任与义务,不断提升用网能力及网络道德能力。另一方面,应不断强化网络道德规范与制度供给。网络德育主体具有复杂性,也承担不同的角色道德责任。对于国家主体而言,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及网络安全维护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近几年出现的网络舆情、网络群体性事件、不良网络信息内容群聚等情况,需要不断优
16、化网络道德规范与制度供给,为网络德育开展提供有效的外在制度保障。(二)突出内容治理,发挥网络德育引领作用加强网络德育内容治理,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德育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也是网络德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能够引导受众在多元复杂的网络空间中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观念的渗透,做出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网络德育中的指导地位。在我国加强网络德育生态治理,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针对集体主义虚无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的错误倾向,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
17、指导。三是要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对群体的价值引领。尤其是在网络道德这一领域,热点事件在网络环境下极易发酵,部分网民站在道德制高点做出道德评价,造成蝴蝶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引领舆论走向。(三)强化环境治理,筑牢网络德育长效屏障网络德育的内外部生态是和谐互动的有机体,内外部环境都影响网络德育的实效性。网络德育的复杂性、开放性等特征也为网络德育治理提出了现实要求。就网络德育的外部环境而言,需要立足网络技术治理与法律保障,提高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认识,提升治理失范行为等的能力与水平。其一,要科学认识网络空间的潜在性风险,提高网络技术治理能力与水平。网络技术作为人实践活动的诞生物,伴随人工智能、VR、5G1
18、4第 3 期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潜在风险也不断增强,正在影响网络德育生态。因此,不仅要正确认识网络技术的人为操作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应看到网络德育主体行为活动的自发性,加强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约束。其二,要完善网络德育载体道德效果评估等保障制度。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明确要加强对公共政策的道德风险和道德效果评估,建立完善新技术新应用道德评估制度5。网络德育的开展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媒介,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微博、小红书、微信等公众平台都承担着一定的网络德育功能。一方面,要完善网络德育载体道德效果评估制度,科学评价与衡量网络载体的德育效果。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强网络德育载体监管力度,维护网
19、络道德公共秩序。(四)聚力方式治理,构建网络德育联动机制网络德育生态是一个内外部联动的有机系统,网络德育主客体、内容、介体、环体等要素和谐共生,共同影响网络德育的生态。现实德育与网络德育耦合性不强,客观要求在治理方式上要形成网络育人合力、构建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耦合度。网络德育是现实德育的延伸,网络道德不可虚拟。针对部分道德无用论者的错误观点,要深化对道德在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用网行为、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应完善网络德育政策、制度、规定的“制定-执行-实施”过程,突出过程监管与效果评价。另一方面,要有效整合网络德育主客体、内容、介体、环体等要素,构建和谐
20、、联动的网络德育生态。要推动构建网络德育共同体,从宏观角度看,要关注网络德育自身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等的联系,实现合力育人;从中观维度看,要推动实现网络德育主客体、内容、目标、介体、环体等要素间的相互衔接;从微观层面看,要客观认识网络德育主客体及其交互关系。参考文献:1 邹冬生,高志强.生态学概论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2 亨利 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 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4.3 让 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 M.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3.4 H.Arendt.On Revolution M.New York:Pen
21、guin Books,1990:103.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N.人民日报,2019-10-28(1).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邮编250358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Network MoralEducation in the New EraSUN Jie(College of Marxism,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Network moral education has its own ecology and
22、is an organic system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The complexity of cyberspace and moral education,as well as the virtuality and reality,stability and openness ofnetwork moral education,have given birth to governance problems such as the nihility sense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subject,the inade
23、quate guidance of the value of educational content,the increased potential risk of educationalenvironment,and the weak coupling with real moral education.In 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network moraleducation,we should defin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subject based on the persp
24、ective of ecologyand system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highlight content governance to play a leadingrole in network moral education,and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o build a long-term barrier for networkmoral education and a linkage mechanism for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cohesive mode governance.Key words:new era;network moral education;the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moraleducation subject;content governance;environmental governance;mode governance孙杰:新时代网络德育生态治理的困境及出路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