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元好问《中州集》和楚辞_黄震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1337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好问《中州集》和楚辞_黄震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元好问《中州集》和楚辞_黄震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元好问《中州集》和楚辞_黄震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Vol.37 No.1Feb.2023第 37 卷第 1期2023 年 2 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收稿日期:2022-10-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名学文献整理及其思想流别研究”(18ZDA243)作者简介:黄震云(1957-),江苏连云港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好问 中州集 和楚辞黄震云(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2249)摘要:元好问编写的 中州集 是第一部金朝的诗词选集,共辑录了251位作家的2062首作品,意

2、义重大。收录了宋代使者5人的84首诗词作品,还收了由辽入金的作家,和由金入元的作家作品。我们习惯上称为金代诗歌总集,不够确切。元好问在编写选集的时候,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尽量不收关于 楚辞 的作品。但对屈原的评价、对 离骚 的评价、楚辞 的意象分析,以及金代人对屈原和楚辞的评价,中州集 给出了答案。关键词:元好问;中州集;楚辞;屈原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3.01.017关于 中州集 的由来。金史 说元好问晚年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感叹:“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于是“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

3、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者有 中州集。”1(卷126,P2743)中州集 编写动议时金国还没有彻底灭亡。一般我们习惯将 中州集 当作金代的诗歌选集。史书写作,必然有所裁剪;就作品集中的小传看,每位都叙述其经历和职务,有时还有评价,为其他的选集中十分少见。作品当中,更是体现了元好问歌功颂德的风格,所以说 中州集 不仅是金代诗歌选集,更是元好问写作的非官方的一部历史。元好问的诗歌成就,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文学中心由此北移,文学开始打破习惯,非平衡发展。元好问编写的 中州集 是选集,选择怀念记录、赞美“中州”时光的作品,是当时文化界的盛事

4、。比较全面保存了已经去世的金源诗人的作品,文学史意义当然重大。中州集 提倡 诗 书 正宗,以杜甫、陶渊明、李白、苏东坡韵较多,对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传承关系明显。但是,怀古诗由于语涉讥刺,所以选入的很少。对于屈原,我国的北方诗人是什么态度呢?该如何评价?元好问这部书基本上给出了答案。我们大体上按照 中州集 顺序略作叙述来讨论一下,详略以资料为准。一、元好问 中州集 对屈原的态度屈原的作品,就数量来说,达到25篇,以 离骚最为著名。元好问自己很会写诗,但是就他的选集而言,出于某种目的,对屈原的评价持保留态度。从元好问写作的小传我们看出,有些作者写的关于屈原的诗歌非常有名,但元好问不取。宇文虚中 己

5、酉岁书怀诗说:“去国匆匆遂来年,公私无益两茫然。当时议论不能固,今日穷愁何足怜。生死已从前世定,是非留与后人传。孤臣不为沉湘恨,怅望三韩别有天。”2(P7)沉湘恨指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他认为不值得效仿,三韩虽然不是故乡,但别有天地。应该说,宇文虚中是金代的贰臣,但大家却赞美他是有气节的人。宇文虚中在当时的环境下,得到北方统治者的看重,也是有原因的。北方从有记载的汉代开始,历来有留下南方使者的做法。文学是城市社会和经济的附属品,有闲之士的权物。北方人的生活以游牧为主,所以早期也没有什么文学。朝廷养了很多闲人,宇文虚中就是其中之一。宇文虚中诗歌写作给后人看,仅此就知道他是非常聪明的人,但是也正因为如

6、此,构成了他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虚伪。不为沉湘恨,应该是他真实的想法。就整体看,宇文虚中是一位能够弹一手好琴的诗人,旅北让他更加逍遥自在,喝酒赋诗是他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元好问这样选,也反映了内心的愤怒与复杂心情。元好问 中州集 还选了一些关于骚人或者风骚文章编号:1674-0882(2023)01-0082-05 822023年类作品,主要指屈原。中州丁集第四 有 常山周先生昂一百首 之 读柳诗 说:“功名翕忽负初心,行和骚人泽畔吟。开卷未终还复掩,世间无此最悲音。”2(P184)金代只有官场不得意的文人,才与屈原为伍,因此写得过度悲切,但没有多少优秀的作品。李扶风 渔夫 说:“举世从谁话

7、独醒”,2(P353)连独醒都不敢,还能做什么呢?比屈原吗?屈原又不是这个样子,所以只是自伤。麻征君九畴二十九首 和伯玉食蒿酱 三首之三说:“葭可为炙啖,博哉释草儒。奈何骚人咏,不与兰茝俱。”2(P299)他借屈原来说自己“游宦三十年,不治一室芜”,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是自吹,没有实际意义。吕中孚 集句 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用唐代许浑 竹林寺别友人“骚人吟罢起乡愁”2(P345)起笔,表达对权贵的不满。麻九畴在金代是有名的神童,早年就有文名,以经学见长。他的楚宫 说:“离宫楼阁与天通,暮雨朝云入梦中。回首旧时歌舞地,女萝山鬼泣秋风。”2(P381)其实,涉及到楚辞也是哀鸿一片。这就是金代对待楚辞

8、的基本态度。薛继先 出剑门 说:“呕哑鸣橹下长川,万迭青峰只眼前。山鹧啄残红杏粉,杜鹃啼破绿杨烟。梦回蜀栈云千片,醉枕巴江月一船。物色谁分杜陵老,风骚牢落剑南天。”2(P395)诗人相当自负,但风骚连用,符合传统。书呈仲孚 说:“造物固难量,谁能计寒饿。失马乃为福,梦牛翻作祸。长溪霜练静,修岭苍龙卧。魂梦吾已安,不劳歌楚些。”2(P394)诗歌有点玩世不恭,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说他过得还可以,没有悲伤,对楚辞不屑一顾,缺少诗人的真情。曼卿九日感怀 说:“衰年易感我今知,无讶骚人动楚悲。故国久抛兵劫后,佳辰多负菊花期。一时兰艾同凋落,两鬓雪霜仍别离。高世输他陶靖节,悠然高兴满东篱。”2(P482

9、)他对衰年不满,所以才想起屈宋,但是坦然接受现实,也是一部分人的心态。二、元好问 中州集 对屈原 离骚 等作品的认识和选择对于楚辞,元好问没有推崇,但是他没有明说。笔者推测或是为了避祸,或是不喜欢,似乎元好问的中州集 选择的涉及楚辞的作品,很少见到全貌,但是基本意思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同时,金代人对楚辞也不太热心,有时会写一些 渔父、楚宫女之类的作品,所以说屈原及其作品在 中州集 中很少出现,宋玉则更少一些,只有一两条。马御史定国三十一首 中的 村居 五首之二说:“蚕蛹成蛾桑柘稀,海棠花发照窗扉。离骚 读罢无人会,独立溪南看夕晖。”2(P53)马定国去过屈原的家乡,写过 郢州城西 等作品。春天里

10、看夕辉,是因为离骚 读罢无人理会,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北方喜欢 离骚 的人确实很少,也就是不理解或者不赞成屈原的做法。二是南北文化的区别,北方人不喜欢这样的作品。三是语涉讥刺,不愿意惹事。其实,这些诗人和老百姓的生活根本不在一个平面,真正孤独的是诗人的内心,与屈原没有直接关系。边内翰元鼎 偶题 二首之一云:“短发临风懒不冠,洼尊尘坌寂无欢。离骚 夕赋醒尤独,孤愤空书说转难。晚节惯成林壑僻,幽居深入水云寒。苍崖瘦柏无穷思,鹄立溪头尽日看。”2(P98)同样,金代的诗人往往对朝廷不满,所以借助屈原及其作品表达自己的不满。又蔡丞相伯坚词 东去二首 诗说:“离骚 痛饮。问人生、佳处能消何物?江左诸

11、人成底事,空想岩岩青壁至今悲感前杰。”2(P540)离骚本身没有说屈原痛饮,是诗人在痛饮,那为什么加离骚 二字呢?悲感前修,实际上言屈自伤。寿孙 沁园春 说:“便 离骚经 了,灵光 赋就,行歌白雪,愈少知音。试问先生。如何即是,布袖长垂不上襟。掀髯笑,一杯有味,万事无心。”2(P556)作者列举楚辞 离骚 和汉代的 鲁灵光殿赋,认为虽然生活的时代不行,但自己水平还是不差,这是金代文人的普遍认识。赵秉文 和渊明拟古五首 说:“张衡咏 思玄,屈平赋 远游 翻然不忍去,无女哀高丘。严霜下百草,岁律聿其周。”2(P155)赵秉文仰先哲之玄训,慕古人之贞节,所以写下了和陶渊明之作。他觉得屈原晚年的处境也

12、和他相似,所以说“屈平赋 远游。”然后用哀高丘之无女以况自己的生活,这是 中州集 一贯的做法。和渊明拟古五首 还说“萧兰共憔悴,已矣吾何求”,应该是自我安慰的作品。比较起来,金代的诗人对屈原的作品 离骚 比较看重,所以多次提到。李经五首说:“尘埃汩没伺候工,离骚 不振矜鱼虫五经不扫途辙穷,门庭日月生皇风。”2(P263)李经是金宣宗贞祐年间的人,他只希望“门庭日月生皇风”。由此看出,金代的诗人注重实际,传统信仰的叙述只是表面文章。这也是为什么金代的诗歌水平比较低,但是诗人都很高傲的原因之一。李右司献能二十首中 赠王飞伯杂言一首 对现实认真思考后说:“孔子聘列国,孟轲游齐梁。能令千载后,名与日月

13、光。男儿生世不虚生,死恨身后无声名。离骚 一篇亦不恶,雄笔盘盘映千古。君仰天大笑出门去,四海今谁鲁仲连。”2(P322)他觉得 离骚“雄笔盘盘映千古”,但不恶二字显然和黄震云:元好问 中州集 和楚辞 83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日月齐光比差多了。郭邦彦 读毛诗 说:“遍读萧氏选,不见真性情。怨刺杂讥骂,名曰 离骚经。”对政治地位不牢的萧衍和屈原,作者皆持否定态度,认为“至今三百篇,殷殷金石声。”2(P377)对 诗经过度肯定,认为处处可闻金石声,实际上 诗经 也有正变,不宜一概而论。郭邦彦的想法,代表了金代知识分子的基本态度。边元鼎 阅见一十首 说:“笑里低眉引醉波,阆风秋月一

14、声歌。明知画烛无情物,何是尊前泪更多。”2(P99)按 楚辞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3(P15)言他看到的美女像昆仑山的神仙一样貌美,歌声清丽。这是将楚辞作为典故的一种用法,与作品没有关系,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楚辞比较熟悉。郑内翰子聃一首 即事 说:“一钱不直程卫尉,五斗解酲刘伯伦。读罢 离骚 解衣卧,门前花柳自争春。”2(P465)郑子聃适逢海陵王当政,所以考科举多次,最终以第一名领先,所以他感觉自己就是屈原了。其实,他比屈原要幸运得多,不可一概而论。这反映金代的作者对屈原不是很熟悉。三、元好问 中州集 和楚辞意象中州集 选择楚辞的意象比较多,用法比较灵活。但是,仍以香草美

15、人为主,整体似乎没有明显的新意,当然也不是毫无建树,建树主要是在托名写意上。宇文虚中 高内翰士谈三十首苦竹 说:“密叶修茎雨后新,肯因憔悴损天真。清如南国纫兰客,瘦似西山采蕨人。”2(P7)兰草,在屈原用了以后,明显彰显起来了。宇文虚中自比屈原和伯夷,言自己很清瘦,有些像古代高尚的人,实在是幽默。张子羽三首 游龙门访潜溪僧舍 说:“入谷访精舍,钟声先远闻。阳光时翳竹,泉脉俄当门。山僧禁足久,瞑目诵微言。要知鹿台寺,但指山头云。策杖御栝西,幽兰秀荆榛。风烟浩难及,薄暮花纷纷。”2(P60)微言大义一般指孔子 论语,也用来况经典如 左传 等。儒者与和尚打交道成为一种习惯,由来已久。但是诗人提到“幽

16、兰秀荆榛”就用了屈原作品的典故,幽兰是屈原佩戴的常见饰品,在烽烟中幽兰能够秀荆榛,也体现了作者对楚辞境界的赞美和肯定。王郁诗歌 伤别曲 说:“兰皋飞暗尘,征车纡去辙。长安虽咫尺,回首繁华歇。故人亭下酒,蛾眉眼中血。平生慷慨肠,忽作柔绦结。传闻紫塞傍,秋烽下危堞。班超未投笔,来瑱空嚼铁。谁能金闺中,坐眷娟娟月。”2(P387)将屈原比作娥眉,那亭下的酒水就是离人眼中的鲜血,生动形象。边内翰元鼎四十二首中有 偶题二首 说:“当年乐事叹今衰,人世空惊日未移。风榭醉眠摧凤烛,雨窗狂饮殢蛾眉。长松茂草穷年事,野水孤村入梦时。强镊鬓丝临晚镜,瞥然尘念不胜悲。”2(P98)将社会比喻成风雨,而自己的生活形象

17、是蛾眉,作者对自己生活的理解比较深刻。阅见 一十首是边元鼎写作的一组诗歌说:“笑里低眉引醉波,阆风秋月一声歌。明知画烛无情物,何是尊前泪更多。”2(P99)言女子貌美不俗,歌声清丽,但是一个醉字,已了无生趣。然后说到字画,不过是无情之物,还没有诗人的眼泪多。强调主题的价值,显得风韵十足。郦权一十六首 木樨 说:“好风一披拂,九里香萦纡。兰蕙不敢友,荃荪正僮奴。妄意此尤物,化工异吹嘘。不然九天香,安得独付渠。托物寄深缊,古今一三闾。遥知婵娟客,与我一笑俱。”2(P211)郦权收揽名草木,自比君子徒,称屈原是“古今一三闾”,香草美人,给与屈原很高的评价。楚妃怨:“凉风绕树秋,长河络天碧。深宫悄无人

18、,月暗莎鸡泣。”2(P388)秋天,诗人听到莎鸡的叫声,感觉像宫人一样的哀怨。但是,为什么用楚宫呢?一方面是乐府旧题相和歌辞,另一方面写得比较含蓄。唐代李白也写过 杜陵绝句 说:“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4(P542)诗人没有李白那种绝句的气势,境界比较狭窄。古别离 说:“山腰露蕙含天泪,江林枫叶秋容醉。夫君八月雁门行,碎霜冷印白龙辔。忆君挑妾初鸣琴,琴中已有白头吟。朝朝暮暮当时事,言之祗足伤人心。君不见湘妃二女哭舜时,烟筠青玉红珠滋。苍梧人去百想绝,忍教今日生离别。生离别,情偏重,不及双飞南浦云,落红寂寂春闺梦。”2(P388)湘妃,为舜伤心,他们最早来自延庆妫河边

19、。屈原有湘君 湘夫人 二首作品写到他们。这首诗讲到别离,认为二妃最为生动,只是选择比较著名的,实际上谁都不想别离,都认为自己的别离最为痛苦,以致后人将以黍离之悲和个人悲切分开。古意 四首说:“美人伤独宿,窈窕春闺深。素手卷翠被,当窗调玉琴。危弦奏苦调,清歌抗哀音。弦绝歌复咽,起作薄命吟。妾如朱槿花,含英愁晏阴。郎如青铜镜,照面不照心。不怨不照心,但惜飞光沉。且留连理枕,莫卷合欢衾。傥君回余辉,欢盟尚可寻。”2(P389)诗歌以美人开头,言丈夫“照面不照心”,充满了希望与失望,已不同于屈原的美人情节。写法有一定的变化和新意,值得肯定。王郁,元好问作小传说:“其后入京师,大为李钦叔所称。”与之诗云

20、:“诗句嫓国风,下者犹楚辞。”2(P387)842023年认为楚辞和 诗经 不在一个档次上,等到情绪不好时才有楚辞风格。楚辞是我国的悲歌。作者的风格以 诗经 为主,只有少数作品表达哀伤。但将 诗经 楚辞分为上下,不符合今人理解。宇文虚中 生日,和甫同诸公载酒袖诗为礼,感佩之余,以诗为谢 说:“词人诗句压 离骚,按膝长吟意自豪。袖里虹蜺冲霁色,笔端风雨驾云涛。将衰难称千年祝,增重虚蒙只字褒。太史已应飞急奏,文星偏旁史星高。”2(P6)将 离骚 作为参照,认为诗人的作品都在 离骚 之上,显然是一首游戏之作。但是,大部分人对楚辞还是抵触和畏惧。四、元好问 中州集 对屈原和楚辞的评价学习楚辞是传统,但

21、用诗歌全面评价楚辞是金代人的发明。王郁说楚辞比起国风来,是下者,整体上评价不高。中州集 对屈原和楚辞还是持肯定的态度,也不乏可取之处。元好问在王郁小传中对他评价很高。但我们没有发现 离骚 那种归来痛饮的诗句,说明作者并没有认真讨论屈原,或者说屈原不是元好问关注的对象。也许是为了防止太过悲伤,所以选择一些中州风景和经历的诗。当然,这也是元好问编写 中州集 的标准之一。其中有关屈原的信息明显不足。2(P22)金诗毕竟不比唐诗,与辽代萧观音的作品相比也还是差了一些,名篇较少。这是金代诗歌的基本情况。李纯甫 杂诗六首 说:“乾坤大聚落,今古小朝昏。诸子蝇钻纸,群雄虱处裈。一心还入道,万物自归根。却笑幽

22、忧客,空招楚些魂。”2(P224)“些”是古代常用词,现在甘肃、湖南一带仍在使用。招魂 是屈原作品中的一篇,是楚怀王赴秦国死后的作品。李纯甫写乾坤错乱,一心入道时候,认为屈原 招魂 是空招,看上去比较超脱,实际上也是无可奈何。刘内翰著 次韵彦高戊申岁 说:“平生漫浪老清晖,却扫丘园属少微。世乱伤心青眼旧,天涯流泪白云飞。羁愁只忆中山酒,贫病长悬子夏衣。泽畔行吟谁念我,只应形影自相依。”2(P67)泽畔行吟是司马迁以况屈原晚年处境,又写作行吟泽畔。吴彦高 金史 卷一二六有传,但是原诗 中州集 没有收录,所以没法对比。戊申是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这首诗主要是汉族人叙述亡国之痛、黍离之悲的作

23、品。渔父 一般看作是屈原临死前的绝笔,但刘著并没有那么考虑。诗人以为,诗歌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给自己读的。复检刘著 闺情二绝己酉岁 说:“天边北斗又回春,愁绝龙沙任酒醺。万里巫山归梦断,不知何处觅行云。”2(P68)宋玉 高唐赋 说:“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5(P73)诗歌以巫山神女为描写对象,是虚写,叙述自己的失意的希望。这是元好问 中州集 中收录不多的关于宋玉的作品。刘著病中寄楚卿

24、 说:“月满江楼午夜钟,多情多病一衰翁。行云不道无行雨,只恐相逢是梦中。”2(P69)字面上看言自己不堪忍受没有爱妻相伴的凄苦,因此思浓梦中。实际上在古诗中以神女比喻自己妻子的作品很少,主要还是希望君王见怜之意。刘迎 云中君图 说:“衣若新沐兰汤熏,灵巫拜舞方迎神。恍然相见帝者服,九歌昔咏 云中君。画史亦可人,妙入造化域。羽衣玉尘美且闲,此意不知何处得。空明倐忽纷溟蒙,胡为眷眷临寿宫。飘然来下复远举,想象决去随飞龙。祠空人散秋萧瑟,落日猿声唤秋色。湘天极目青茫茫,凭高一望无南北。”2(P114)楚辞 九歌 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2(P27)王逸

25、注:“寿宫,供神之处也。祠祀皆欲得寿,故名为寿宫也。”这首题画的作品,称巫为灵巫,拜舞迎神,想象随飞龙,但是秋深,所以望上去非常茫然,这是作者不知所措的心境的如实展示。次曹次仲韵,因以自感 云:“自笑区区学道难,未容香火访名山。因循忧患余生里,收敛光芒窘步间。白社祝公今日始,丹丘容我几时还。相从愿结翻经会,共过壶中日月闲。”2(P113)楚辞 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这些作品,自感体会,难以揣摩,但是对命运和未来的担忧十分清晰。党怀英昫山道中三首说:“吴歌楚语海山间,织苇苫菰便自安。已作稻塍犹未种,小沟流涩水车干。”2(P142)在道中,诗人听到吴歌楚语,因此起兴,表达了对时局

26、的忧虑。总之,元好问第一次编写关于中州的选集,值得充分肯定。但是他站在士大夫的立场上,以金人遗民的心态选择作品,难免过于强调自己的色彩和历史时代,这是我们赞美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黄震云:元好问 中州集 和楚辞 85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参考文献:1(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金)元好问.中州集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3(清)王夫之.楚辞通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4 张才良.李白诗400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5(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9.Yuan Haowen s Zhon

27、gzhou Ji and Chu CiHUANG Zhen-yun(School of Humanities,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102249)Abstract:Zhongzhou Ji compiled by Yuan Haowen is the first anthology of poems from the Jin Dynasty.It has a total of 2062works by 251 writer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It includes

28、 84 poems and works by 5 envoys of the Song Dynasty,as well aswriters from Liao into Jin and from Jin into Yuan.We can habitually call it the Jin Dynasty poetry collection,which is not preciseenough.When Yuan Haowen was compiling the anthology,out of safety and other considerations,he tried his best

29、 not to acceptworks on Chu Ci.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the evaluation of Qu Yuan,the evaluation of Li Sao,the image analysis of ChuCi,and the evaluation of Qu Yuan and Chu Ci by people in the Jin Dynasty,the answer is given in Zhongzhou Ji.Key words:Yuan Haowen;Zhongzhou Ji;Chu Ci;Quyuan责

30、任编辑冯喜梅(上接第81页)7(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8(晋)皇甫谧撰,(清)宋翔凤,钱宝塘辑.新世纪万有文库/帝王世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9(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 之七黄侃经文句读:春秋左传正义(附校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隋)萧吉著,钱杭点校.五行大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1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唐宋注疏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8.12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14(汉)班固.汉书M.北京:

31、中华书局,2007.Literary Exploration of Zhongyue Songgaoling Temple InscriptionSUN Xiao-mei1,YAO Wei2(1.School of Litera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Abstract:Zhongyue Songgaoling Temple Inscription dates from the period when the

32、Northern Wei regime established its capi-tal at Pingcheng.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over new values beyond both calligraphy and history studies through its innovative liter-ary exploration.It figures out that the entire inscription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an style-the preface part is the m

33、ain bodyand it is followed by the inscription part;meanwhile,the inscription part is deployed as the finishing touching,summarizing thewhole passage.The preface part is highly coherent and replete with various rhetorical devices;and the inscription part follows thequatrain form with a high degree of

34、 rhyme.These features give the whole inscription an elegant and literary style with its rich allu-sions,indicating that the standard of inscription writing had reached a quite high level in the Northern Wei period.The inscription al-so reflects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and convergence t

35、owards Chinese Han culture,suggesting a deep degree of accep-tance of the mainstream Han culture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Northern Wei Pingcheng period.It is also evident to see that the ratherhigh degree of Sinicization and ethnic integration in the Northern Wei period.Key words:literature;the Northern Wei Dynasty;Zhongyue Songgaoling Temple Inscription责任编辑 冯喜梅 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