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2023年第2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文科背景下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模式初探以文物科学与技术为例董文强杜昱民孙旋璐摘要:通过文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方式推动知识体系创新的新文科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积极探索。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事业的深入推进,在新文科背景下通过多学科联动探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新学科、新方向,已成为新时代学科建设发展的典型范例。面向国家新文科建设和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西北工业大学正在探索“文物科学与技术”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模式,具体表现为:聚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目标、明确交叉学科发展新方向
2、、构建一流教学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更好服务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伟大事业。关键词:新文科;交叉学科;文化遗产;文物科学与技术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447(2023)02-0059-07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防特色高校新文科建设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2021030010);2022年度西北工业大学教育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文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2022JGWG10);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基金项目“基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方向的文化遗产学培育路径探究”(21GH031112);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
3、略研究基金项目“新文科的内涵及建设路径研究以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为例”(0201021SH0302011)作者简介:董文强,男,山东莱州人,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文物科学与技术;杜昱民,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土遗址保护、明长城建筑布局;孙旋璐,女,山东文登人,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新文科建设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而提出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新理念。1近年来,通过文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方式推动知识体系创新的新文科建设,正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4、2新文科建设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珍贵财富,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3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事业的深入推进,通过多学科联动解决文化遗产领域重要问题日益成为国家意识和社会共识。对文化遗产开展研究不仅需要利用各种自然科学的分析技术和检测手段来研究文物的性质、化学组成,探讨文物病害原因,研究保护文物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同时更需要历史、考古和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修养以探究和挖掘文物自身所蕴含的极高价值及相关人类活动信息,充分体现了文、理、工科等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学科特征。4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探
5、索建设文化遗产新兴交叉学科,成为新时代学科建设发展的典型范例。面向我国新文科建设和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西北工业大学在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理工科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工、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文化遗产研究院,并培育设立“文物科学与技术”新兴交叉学科。文物科学与技术将成为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学科增长点,符合国家交叉学科建设和文化遗产领域人才培育重大战略需求。目前,西北工业大学正在逐步探索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模式,具体表现为聚60董文强杜昱民孙旋璐:新文科背景下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模式初探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目标、明确交叉学科发展新方向、构建一流教学科研
6、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更好服务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伟大事业,从而为构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贡献。一、建设文化遗产交叉学科的迫切性2019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提出: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推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5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其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
7、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6新文科建设提倡弱化学科边界,持续推进以服务国家、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汇聚与人才培养,同时借助现代科技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将更好地对科技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阐释和回应,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7由此可见,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交叉学科评价作为重要的决策支持机制,与新文科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息息相关。近年来,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化遗产领域研究亟须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
8、学知识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文、理、工科等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学科特征。8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他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10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
9、迅速。对文化遗产开展针对性研究,不仅对传承中华文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培养国民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具有深刻意义。11因此,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中探索新学科、新方向,不仅是历史赋予的重要责任,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求。12目前,国际上有英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 100 余所高校培养文物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人才,文物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定位。利用科技手段支撑、引领文物保护利用,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和策略。相对于国外高校,国内已有90余所高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阶段开设考古文博等相关专业,其中44所高校设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10、,15所高校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国内20余所高校依托考古学、历史学、科学技术史等专业招收文化遗产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如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等传统文科强校,主要在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两个学科体现文物保护建设方向。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不少工科强势高校进军文物保护领域,例如,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大学等,借助其优势工科开展交叉领域研究,按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方式招收文物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研究生,形成其在文物保护领域的交叉特色,增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影响力。然而,国内在针对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方面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我
11、国在文化遗产领域虽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与我国庞大的文物数量相比,整体研究水平有待加强,专业人才相对匮乏,迫切需要在文化遗产领域建设交叉学科;二是现有的文物相关专业大多设置在历史学门类,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课程设置缺少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法与实验课程,未形成完备的文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严重制约了文物事业的长足发展。61 董文强杜昱民孙旋璐:新文科背景下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模式初探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加强文物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建设,开展文物科技创新研究。”13为贯彻国家的重要要求,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引领作用,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建设中国特色、
12、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遗产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增设文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力求解决文物保护领域中人才培养和关键科学技术等问题,进而全面推动国家新文科建设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长足发展,并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使命。二、“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内涵及建设模式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在我国推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发展新文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通过科技手段来揭示文物的材料与工艺价值、保护文物的本体、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明风采,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13、梦具有重要意义。文物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内涵是指在文物的探测、发掘、保护、利用、传承等全周期中,应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考古学、物理、化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对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技术、文物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与利用的交叉学科。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以文物的“探测发掘、价值认知、保护传承”为主要内容,其涉及的核心理论为文物物理化学、文物价值理论、文物保护修复理论、文物信息与数字化。文物科学与技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源出于历史学(考古学),但其研究对象多元化,所涉及的方向更为广泛。该学科与工学、理学和管理
14、学等联系紧密,交叉学科属性更为显著,相关支撑理论包括材料物理与化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文物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物及现代文化遗存,另一类是用于文物研究和保护的科学理论与技术。针对文物及现代文化遗存研究,主要围绕文物研究和保护领域的基础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展开,利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对文物及现代文化遗存进行探测、发掘、保护以及后续的传承利用,开展文化遗产领域的原创性科学与技术研究,以期不断拓展其学科内涵和外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围绕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重点发展和布局领域,以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研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西北工业大学
15、正在积极探索“文物科学与技术”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模式,具体表现为:聚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目标、明确交叉学科发展新方向、构建一流教学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一)聚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多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推进文、理、工科等多学科交叉。建设文物科学与技术新兴交叉学科是在发挥西北工业大学三航(航空、航天、航海)学科、材料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以考古、信息技术、管理等学科为引领,旨在完善中国特色文物保护与利用理论与知识体系,形成我校新文科交叉学科体系重要部分,同时又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设立交叉学科的重要创新和发展。该学科秉持新理念、确立新使命、赋予新内容、运用新方法,不断加强学校理工文管
16、学科的交叉创新能力,是学校新文科建设与改革实践的重要举措,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贡献力量。14推进多学科交叉融通模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文物工作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以文物文化历史价值为核心,文物科学与技术建设将形成涵盖文物考古学、文物本体材料与保护技术、文物活化利用以及文化遗产管理整个完整体系。15通过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同考古学、历史学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专业平台”全方位建设与发展,进而全面提升文、理、工科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明确交叉学科发展新方向面向我国新时代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战略需求,文物科
17、学与技术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下设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技术、文物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科技考古包括考古勘探技62董文强杜昱民孙旋璐:新文科背景下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模式初探术、遗迹遗物科技分析;文物保护技术包括文物材料科学、文物保护技术与理论、预防性保护技术;文物数字化技术包括文物信息感知技术、文物智能交互与展陈;文化遗产管理包括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化遗产政策管理、文物风险管理。第一个发展方向是科技考古。该方向依据考古学研究思路,借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对考古遗址、遗迹、遗存、遗物进行调查、分析、对比,解决传统考古所无法解决的考古学问题,是文物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16
18、研究方向包括:对考古遗址的调查、勘探和对遗迹遗物的采集与保存;对遗迹、遗物的分析对比研究。该方向的确立将在实验室考古技术、复杂环境无人勘探技术、遥感物探田野考古调查技术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第二个发展方向是文物保护技术。该方向围绕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建设,开展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针对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领域文物本体材料和制作工艺系统研究少、典型文物病害机理认知不足、文物保护专用材料匮乏以及缺乏预防性保护技术的现状,设置文物材料科学、文物保护技术与理论,以及预防性保护技术三个具体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技术面向多种赋存环境下典型文物病害形成机理及相应本体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技术,旨在解决一系列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9、。第三个发展方向是文物数字化技术。文物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在文物发掘至展示传播的全周 期。17针对文物信息感知难、处理难、展示难的共性基础问题,开展文物的多维信息感知获取、文物智能信息处理与文物展示传播三个具体研究方 向。18文物数字化技术面向文物数字信息的感知获取、智能处理与展示传播,解决文物的永续保护研究和数字时代文物价值发掘与传承的基础性问题。第四个发展方向是文化遗产管理。该方向针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革命纪念地、石窟寺、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开展保护利用规划研究,设置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化遗产政策管理及文物风险管理三个具体研究方向。通过建立遗址本体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
20、统一的规划框架,突破现行以欧美遗产特性为基础的国际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框架,建立评估、预测预警、管控措施制定及文物资源管理系统,形成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遗产保护理论体系。通过以上四个主要方向的发展,将有力打破学科壁垒和边界,有效解决文物保护领域中科学人才培养和关键科学技术等问题,真正实现新文科建设的内涵,进而全面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发展,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实践意义。19(三)构建一流教学科研平台构建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是培育与发展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宽口径的科研基础与坚实的设备保障。教学科研平台的构
21、建应该聚焦人才队伍、国际交流合作与平台基地建设等三个方面。一是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整合校内相关师资力量,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育优秀青年骨干,引进多学科多层次人才,组建一支从事文物科学与技术相关方向的学科创新师资团队,形成以高水平科研为支撑、具有科教结合且稳定发展的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并在材料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科学技术史、艺术设计等方面,组建梯队型人才队伍。一流的人才队伍为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发展积累丰富的平台资源、学术成果,并为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二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积极发挥各个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互补,以文化遗
22、产保护的创新性研究带动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将有力促进国家及区域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从而更好服务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依托优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举办文化遗产交叉学科高端论坛、文化遗产国际夏令营、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为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基础。三是推进平台基地建设进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全社会和高等院校的共同责任,通过推进考古探测与文物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有效发挥大学技术人才和科技优势,可进一步打通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的通道,有利于增强文物保护技术的产学研用探索创新。依托文化遗产保护63 董文强杜昱民孙旋璐:新文科背景下文化
23、遗产学科建设模式初探相关平台基地,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方式,从而为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培育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课程体系。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的价值内涵、审美鉴赏和创新设计实践,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文素养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综合素养实践课程,并在每学年开展文化遗产系列讲座、文物保护与修复实践,提升师生文化艺术素养,掌握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和实践技术,重点引导学生认知中国特色文物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应大力引进文化遗产相关国际课程:通过邀请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文物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面向全校各学院本科生开设文物科
24、学与技术学科相关国际课程。国际课程应详细介绍应用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等相关科学研究成果,旨在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推进学校国际化教育进程,并促进师生与国外团队进一步合作交流,为创建优质的文物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奠定重要基础。构建本硕博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将实现本科招生,通过学习本专业,学生能全面掌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的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完善的文化遗产知识理论体系,并能熟练掌握文物保护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培养胜任文物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馆、考古部门等单位从事文物管理、保护与研究等领域实际工作的跨学科优秀人才;推进多学科交
25、叉融通下的科研训练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招收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技术、文物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管理等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利用考古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融通,实现考古现场多元信息采集与综合辨识、文物保护技术平台建设、文物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及文化遗产科学管控。三、“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特色创新及建设意义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契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鼓励“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跨学科门类、跨领域、跨院系的交叉研究与合作”的要求,满足中国考古学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并将深入惠及国家文物保护
26、与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创新:一是过程性。文物科学与技术在“过程考古学”的基础上,针对考古与文物保护全流程,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适时介入考古勘探、考古发掘、文物采集与保护、展示展陈等环节,培育新方向、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二是综合性。文物科学与技术融合考古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化学、力学、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不同层面对文物的形貌、保存状态、材料、制作工艺、保护方法、价值挖掘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从而全面展示文物蕴含的历史、科学、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三是规范性。通过对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研究和文物勘探、保护
27、装备的研发,逐步制定文物保护技术与装备若干行业标准,如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木质文物木材劣化类型及程度的评价标准、可控考古试验场建设及监测标准等,进而建立健全文物领域多层次标准体系。四是传承性。我国文物科学与技术尚在起步阶段,专门人才稀缺,本学科将引入现代管理学的理念与方法,结合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特性,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文物保护科技工作需求。建设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又是提升文物行业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必由之路,通过积极发挥我校在材料和技术装
28、备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将进一步完善新文科背景下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建设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在国家层面,建设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64董文强杜昱民孙旋璐:新文科背景下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模式初探优化我国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整体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举措。建设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顺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符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向世界分享我国文物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学界
29、的影响力、话语权,并通过正确引导师生认知中国特色文物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爱国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行业层面,建设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提升文物行业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的必由之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文物行业人才短缺的现状。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有助于加强文化遗产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及文物行业标准化建设。通过大力推进发展该学科下属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将深入阐明文物本体材料、制作工艺,揭示不同时期和地域文物材料、结构与艺术价值的演变、发展过程;实现地下、水下考古探测、发掘、信息传输等关键技术的安全化、可视化和高效化,
30、完成考古预探测机器人、水下考古自主航行器系统装备开发;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规划体系,切实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理念、方法和举措。通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遵循文物考古发掘、保护和利用的特点规律,加强多学科协同,本学科将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文物科学与技术瞄准考古探测技术装备改进升级、深化文物材质特性、病害形成机理及发展预测方法等基础性研究,推动文物保护关键材料和工艺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新形式,建立健全文物领域多层次管理体系等方面,切实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带动解决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支撑引领文化遗产事
31、业高质量发展。在学科层面,建设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可进一步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文化遗产内涵挖掘、价值认知与保护利用,充分发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控制、信息、化工、管理等学科优势,激发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创新活力。长期以来,西北工业大学秉承“强基、固优、扶新”的学科发展思路,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军工领域学科布局完整,理工类基础学科发展强劲。目前学校集中优势力量协调布局交叉学科建设,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要求全面提升学科水平,重点推进“新兴交叉学科拓展计划”,通过推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文物交叉学科,支撑现有优势学科,提高学科整体水平,最终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32、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因此,依托学校特色文物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将整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四个优势学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既能够完善学校学科与专业体系,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又能够全面提升学校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满足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完善中国特色文物保护与利用理论与知识体系,及国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交叉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文物科学与技术建设模式,需要聚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
33、程等多学科同考古学、历史学的交叉融合,明确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技术、文物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管理等发展方向,构建围绕“人才队伍、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基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平台。同时,构建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课程体系及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研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并建立一支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师资队伍,培养文化遗产跨学科人才,最终形成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交叉学科的创新性建设道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在后续研究中,将深入挖掘文物科学与技术学科内涵及其主要理论基础,探究其
34、核心理论与支撑理论的内在关系,并全面探讨该学科的培养方案及建设规划,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的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提供示范作用,进而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65 董文强杜昱民孙旋璐:新文科背景下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模式初探参考文献1 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2 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3 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3):127-139.4 罗雁冰.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谈文物保护技术的实
35、验教学改革J.科学导报,2014(9):16-17.5 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J.探索与争鸣,2020(1):5-7.6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7 刘艳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9(4):115-118.8 党志刚.中国文化遗产领域应用型科研特征与问题分析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6(2):83-88.9 胡惠林.文化遗产安全:一个人类文化安全议程J.探索与争鸣,2017(6):83-92.10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J
36、.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0(4):2-4.11 刘玉珠.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J.时事报告,2016(12):23-29.12 王高峰.基于管理学角度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东南文化,2012(5):18-24.13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N.中国文物报,2021-11-09(3).14 都琳,魏鹏飞,师义民,等.“新工科”背景下面向三航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57-61.15 崔利民.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建筑的价值研究以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为例J.城市建筑,2017(27):115-121.16 陈淳.谈考古科技与科学考古学J.
37、南方文物,2010(4):1-7.17 屠大维,兰浩,张曦.文物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9(19):196-202.18 王娟,孟斌,张景秋,等.感知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7(9):1092-1098.19 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Cultural Heritage Subje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Take Cul
38、tural Rel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ExampleDONG Wenqiang DU Yumin SUN XuanluAbstract:Through the intercross and fusion of liberal arts,science,and engineering,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is fully promoted with an innovative knowledge system,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stablish a trai
39、ning system for higher liberal arts tale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an active exploration to impel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of higher education.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
40、eral arts,exploring new disciplines and new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rough multi-disciplinary linkage has become a typical paradigm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Aiming for the major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new liberal arts,cultural relic prot
41、ec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is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Cultural Rel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NPU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confirms the new direction of
42、 cross-disciplinary development,and constructs first-clas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great caus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interdiscipline;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Rel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