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1382023 年 第 03 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3)03-0138-03新时代中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趋势与总体思路分析戚作秋1,江黎丽1,潘晓博2,曹轶男1(1.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4;2.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应急管理局,辽宁 抚顺 113001)摘要: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新时代公共安全风险呈现新特征,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和多发,防护和控制难度加大,使公共安全科技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风险。如何实现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公
2、共安全科技创新在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使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安全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使安全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已经成为当前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从中国公共安全实际出发,分析了中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总体思路等,为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及规划制定提供有力参考,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公共安全;安全形势;科技发展;发展思路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志码:ADOI:10.15913/ki.kjycx.2023.03.0421研究背景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新时代公共安全风险呈现新特征,公共安全事件易
3、发、频发和多发,且防护和控制难度不断加大,2020 年新冠肺炎、2019 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的森林火灾、2018年台风“温比亚”、2015 年天津港爆炸事故、2014 年昆明火车站及新疆暴恐事件等,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社会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新时代,公共安全科技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风险。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要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
4、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1。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逐步培育发展安全产业,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和深入人心的安全理念,离不开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当前,中国正处在政府职能转变、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维护公共安全的任务仍然异常艰巨,防范和解决公共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提升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支撑,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2。如何充分发挥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在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
5、用,使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安全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使安全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已经成为当前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中国公共安全实际出发,分析了中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总体思路等,为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及规划制定提供有力参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中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现状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发展,近几年中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和保障能力迅速提升3,成果显著,基本实现了公共安全支撑保障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性的战略转变。“十三五”期间,中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引领、科研投入与综合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安
6、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得到了迅猛发展,比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得以推进,智慧司法、智慧城市的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先进城市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向着创建安全基金项目辽宁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项目(编号:JH15/101);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编号:SC20210119)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2023 年 第 03 期139韧性城市的方向引领等等。可以说中国的公共安全科技由原来的跟跑,逐步走向了并跑阶段,但相比于中国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来看,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
7、成果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深入4,核心技术支撑平台不够完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不够成熟等,仍需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上,与技术领先国家相比,中国技术差距整体趋势在缩小,但技术竞争仍然处在劣势5。3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总体趋势中国公共安全科技研究正逐步由单领域向着多领域融合,由单灾种向着多灾种耦合,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分别研究到智慧安全城市的全面研究,从传统安全保障向安全韧性提升和综合风险治理跃升6,由被动防灾向着主动预防,由理论化向着产业化,由特性化向着标准化,由传统数据网络方法逐步向着大数据7、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5G 技术等高科技
8、方向发展。中国公共安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正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逐步向着系统化、产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大数据化的方向前进,正努力对公共安全的共性理论、关键技术、专用设备、集成方案等进行重点突破,且更加关注于影响重大的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技术、应急救援平台建立8、应急联合保障机制及安全韧性城市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4新时代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
9、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新时代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9,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10、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全力推进公共安全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5新时代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应遵循如下7个基本原则,具体如下。第一,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突出问题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围绕重点关注领域、基础前沿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坚持前瞻引领,从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广泛关注、影响重大、涉及
10、民生的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重点部署。第二,预防为主、防控兼顾。要重视事前的预测、预报、风险评估、应急准备等预防性科技研发,也要统筹兼顾事中、事后的监测预警、连锁联控自防、减灾控制、应急处置、恢复与重整等全链条风险防控性科技研发,注重安全冗余防控技术的研发,形成合力攻关,层层设防、关关设卡,切实有效地防范风险。第三,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科技体系,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公共安全科技在组织人才、投入保障、政策支撑、科技管理、方法手段、信息数据、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果应用、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全方位发展。第四,注重应
11、用、引领产业。加大先进的公共安全科技成果转化,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促进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形成生产力,加速推进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关键性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打造公共安全产业链。第五,搭建平台、培育人才。搭建有利于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综合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11,重视能力培养。促进创新型企业、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培育。推进公共安全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及技术委员会和各专业分委会建设,提升中国社会公共安全领域顶级杂志在国际上的学术分量。继续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和
12、创新团队培育。第六,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统筹各领域资源,建立协同共享机制,促进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交叉与融合发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坚持科技引领,推进公共安全向联合化、法制化、标准化、精准化、信息化、产业化、韧性化、智能化发展12,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努力建设平安中国。第七,合力攻关、展望未来。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13,充分发挥各领域、各专业的优势特长形成合力攻关。注重方法创新,适应大数据、大计算、人工智能、5G 技术、互联网新时代科学研究的新特点,提高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及重点难点的攻关和突破能力,贯彻安全韧性理
13、念,打造出一批引领国际公共安全事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1402023 年 第 03 期业发展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全面实现国家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6新时代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总体思路新时代中国公共安全科技的发展要坚持“精准施策、筑牢基础、融合创新、合力攻关、重点突破、自主产权、优势借鉴、形成产业、引领发展、展望未来”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 技术等助力公共安全科技创新14,不断完善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推进公共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
14、化。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重点突破一批难点领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更多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公共安全产业链的形成,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装备研发,加强联防联控与系统复杂性管理决策技术研发,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不断完善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公共安全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内外优势领域新成果,努力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在可溯、可预、可测、可防、可控、可治等方面的攻关合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增强国家总体的系统安全韧性,为推动国家公共安全环境的根本好转、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和科技支撑。7结论
15、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国之重器,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公共安全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多学科、跨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中心,加大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强公共安全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领域的产业链,加快提高安全防控和公共安全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要加快补齐中国高端安全产品、装备的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公共安全装备自主可控。让安全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努力推进公共安全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参考文献:1李记
16、松.当前我国社会公共安全形势及发展态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3(6):8-11.2毛刚,李琳,李剑锋.吉林省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2(3):1-5.3陈建国,赵秀娟,范维澄.中国公共安全科技发展及其在澳门的应用实践J.科技导报,2019,37(23):17-24.4邢井.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6(12):185-186.5范文.国外扶持公共安全产业的政策实践与启示J.安徽科技,2012(11):54-56.6 邵慧文.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对策研究 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7 张艳朋.大数据对公共安
17、全管理方法论的变革 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5.8杨玲,范川川.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创新科技,2018,18(10):40-42.9何平,米佳,尹伟巍.中国公共安全科技问题分析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4):35-40.10洪毅.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J.中国应急管理,2016(1):59-60.11 葛芝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公共安全研究 J.公安理论与实践,1997(2):5-12.12范维澄.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一点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9,14(8):712-713.13陈伟珂,郭明宇.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3):31-33.14黄杨森,王义保.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公共安全管理科技供给创新J.宁夏社会科学,2019(1):114-121.作者简介:戚作秋(1979),男,辽宁人,硕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副院长,主要从事公共安全、职业健康、特种设备等相关工作。(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