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19学年人教版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2019年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在《生命》节目中谈道:“一辈子很短,要量清自己的筹码,从脚跟出发。”材料给我们的唯物辩证法启示是( )
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③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根治雾霾,依靠的只能是每个“污染制造者”的责任意识和共同担当。治霾需要聚沙成塔——每个人都做出些许努力,付出实际行动,少给大气添负担,多为环保做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迎来朗朗晴空、朵朵白云。这体现了( )
A. 承认矛盾就能消灭矛盾
B.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C.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因奋进,始得辉煌。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决心和信心,勇于面对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既要敢予出招又要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这说明( )
①任何事物的最终发展都是通过一个个量变实现的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勇毅和奋进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说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因事而制。下列与之对应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图2漫画《喝》启示我们( )
①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图2
6、面对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国家强调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这一主张体现的哲理有( )
①物质世界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②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漫画《行百里者半九十》启示我们( )
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和波浪式的统一
②做事越接近成功越艰难曲折,前途也就越光明
③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④坚持不懈地进行量的积累是实践成功的重要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下列选项中,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A. 独阴不成,独阳不生 B.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9、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这句话说明了( )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质变意味着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10、近日, 香港公布智慧城市蓝图,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从哲学上看,“智慧城市”( )
A.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B.表明发展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C.打破常规,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D.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1、红军长征之初,队伍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是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如此坚信,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理想和信念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新出现的事物符合发展规律④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2、习近平重要讲话中曾数次引用古典诗句、谚语所蕴涵的哲理来阐述其治国理政的思想。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习近平主席可能引用下列诗句或者谚语来阐述他对发展中美关系的期望( )
①位卑未敢忘忧国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 ③风物长宜放眼量 ④人间正道是沧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3、2019年6月,全国政协主席在第九届海峡论坛上致辞指出,2019年以来,尽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遭遇严重冲击,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但两岸交流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的哲理是( )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近五年来,中国在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更加强化“底线思维”,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开展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在一系列涉及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亮出底线、敢于斗争,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强化“底线思维”,从哲学上看就是( )
①要求不可逾越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
②要以客观规律为限度,反对唯意志主义
③以底线为基本导向,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
④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状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互联网改变世界,只用了30年。生存、生活、生产,所有能够想到的,无不落网。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说明( )
A. 矛盾具有同一性 B. 变化就是发展
C.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D. 事物之间的联系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16、2019年7月3日,美国大法官罗伯茨在儿子的中学毕业典礼上致辞,他没有祝毕业生一切顺利,而是祝他们不幸而痛苦。罗伯茨是想告诉孩子们( )
A.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B.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C.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D. 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17、共享汽车在一线城市开始出现,因其具有价格低廉等特点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如车辆较少,取车、停车不太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剐蹭或其他事故,责任难以认定等,这也让人们对这一新业态产生疑惑。面对这一疑惑,我们应( )
①抓住重点的同时也要重视解决次要矛盾
②看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既分清主流和支流又抓住主流不忽视支流
④看到新事物在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中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19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①物质决定意识②量变选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整体统领部分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徽州府衙内堂悬挂的一个匾额,上书“清慎勤”三个大字。其中“勤”字,左下却少了一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勤政还需“不止
步”,要有永远在路上的状态
②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官员“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国家繁荣;“诗酒游宴、风流娴雅”,国家衰退
③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④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凡事,勤则成,怠则废……故善持其志者不为昏息所乘,是以业日广,德日进”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来源:Z,xx,k.Com]
20、2019 年1 月17 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以世界经济的大海作喻:“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D. 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21、《韩非子》记载着这样一则寓言:诤臣箕子因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而担忧。理由是“象箸必不加于土碗,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桓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从哲学上看,“象箸之忧”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要把握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 ②要辩证否定,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③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要见微知著,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 )
①我国未来对社会发展会更加重视 ②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③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 ④我国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3、“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达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
24、 材料:2019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香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现代化大都市,是一代又一代香港同胞打拼出来的。香港经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试验场,在“先行先试”中占得发展先机。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也是香港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所在。国家好,香港会更好!
依据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谈谈香港发展之路的认识。
第 3 页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①选项是从唯物论的角度来阐述的。②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题目中,“一辈子很短,要量清自己的筹码,从脚跟出发。”材料给我们的唯物辩证法启示是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要要重视量的积累;故③④选项入选。选D。
2、【答案】D
【解析】承认矛盾并不代表消灭了矛盾,A项错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项不选;治霾需要聚沙成塔——每个人都做出些许努力,这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决心和信心,勇于面对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既要敢予出招又要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这说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时刻准备走曲折的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②③适合题意;任何事物的最终发展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①错误;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④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因事而制”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强调的是运动,“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强调的是规律,②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①④强调的是发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5、【答案】A
【解析】
6、【答案】A
【解析】[来源:学*科*网Z*X*X*K]
7、【答案】D
【解析】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行百里者半九十》启示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量的积累是实践成功的重要前提,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③④适合题意;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①是错误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8、【答案】D
【解析】
9、【答案】D
【解析】
10、【答案】A
【解析】
11、【答案】B
【解析】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C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④选项表述错误。该观点否认了质变。题目中,2019年以来,尽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遭遇严重冲击,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但两岸交流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强调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故②③入选。选C。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在一系列涉及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亮出底线、敢于斗争,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强化“底线思维”,从哲学上看就是要求不可逾越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以底线为基本导向,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应是尊重客观规律,反对唯意志主义,②说法错误;④说法太绝对,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A
【解析】
17、【答案】C
【解析】[来源:Zxxk.Com]
18、【答案】A
【解析】因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而明显增强,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①正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②正确;整体统领部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19、【答案】A
【解析】“勤”字少一横,说明为官需勤不止步,不断提升官员自身的从政能力和为民服务的能力,体现了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①正确;官员“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国家繁荣;“诗酒游宴、风流娴雅”,国家衰退,这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和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观点,并没有体现辩证否定的观点,②不选;“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体现的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体现要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③不选;该匾额强调了“勤”的重要性。坚持以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凡事,勤则成,怠则废”符合材料观点,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A。
20、【答案】D
【解析】习近平主席的话是说世界经济的大海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体现了物质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与题意不符,A项不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体现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材料寓意不符,B项不选;“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与材料寓意不符,C项不选;“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体现了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具有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与材料寓意相符,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21、【答案】D
【解析】
22、【答案】A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辩证法的观点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矛盾具有特殊性,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未来对社会发展会更加重视,①②适合题意;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④是唯物论观点,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23、【答案】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来源:学。科。网]
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
④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因此考生可以从联系的观点的角度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发展的观点的角度进分析说明转型升级;然后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提出要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说明要树立创新意识,推动自主创新即可。[来源:学.科.网Z.X.X.K]
考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具体问题据分析、创新意识
24、【答案】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代又一代香港同胞的打拼,使得香港从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答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也可)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香港经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场,坚持个性与共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国家好,香港才会更好。
【解析】本题以香港回归20周年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体现了重点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