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
收藏 分销(赏)

《政治学概论》笔记.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707250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概论》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政治学概论》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政治学概论》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政治学概论》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政治学概论》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学一、 政治的内涵(一) 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 古希腊政治的内涵: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将人的生活领域区分为家庭和城邦,政治学研究的内容则是城邦生活,与家庭这一基于人的自然需求而形成的联合体不同,城邦这一更为高级的政治组合则是基于某种“契约”,它志在使人们趋向善良,成为优良的动物。古希腊人所理解的政治首先意味着在城邦内部服从法律和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去除暴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研究的是城邦群体要达到的善。2、 古罗马政治的内涵:公元前509年,古罗马人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

2、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罗马政治的核心。代表人物:西塞罗3、 中世纪政治的内涵:与古典时期围绕“公民德行”展开的政治活动不同,此时的政治已经蜕化成一种利益政治,是家长与臣仆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政治活动成了私人领域的扩大化;此外,由于宗教信仰的兴起和教权的扩大,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日益成为中世纪政治的一道风景线。4、 现代政治的内涵:现代政治是一种以现代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现代国家又是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随着纯粹私有制的产生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从各方面侵蚀了传统政治的基础,并提出了以私人利益为基础而结成的近现代国家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现代

3、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现代政治的另一特性就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权力政治。从此,政治便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成了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力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二) 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1、 古代政治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进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所以相对于古希腊的政治而言,中国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载道和行道活动。2、 现代政治的内涵孙中山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中国共产党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政治是经济集

4、中体现”、“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政治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大局的思想。当代中国的政治便意味着对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把握和战略选择。(三) 当代社会研究中的政治内涵1、 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2、 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3、 法学视角下的政治;4、 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5、 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二、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一)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 政治学即国家学: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国家活动,政治学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J*W*柏杰斯2、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这一派深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权力现象才是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权力现象

5、,即权力的形成与分配的科学。拉斯韦尔、达尔、伊斯顿3、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这一提法受孙中山关于政治就是管理忠人之事的说法影响5、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政治学分析词典6、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现象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邓初民认为:以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达到从混沌的政治现象中抽出因果关系法则的目的之学,便是政治学。本书作者: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广义: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应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6、二) 政治学的内容结构P12第二节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一) 历史分析法;(二) 经济分析法;(三) 阶级分析法二、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 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大多数政治哲学家进行研究的具体步骤是先从一个先验的自然原初状态中抽象出一个普遍化的人性;然后从人性出发来发展出一套符合人类至善生活的最高准则;最后在这个最高准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一套相应的政治制度。(二) 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1、 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1)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注重对立法、行政与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2) 历史比较分析法。进

7、行制度分析的同时,致力于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制度比较和制度与制度之间的比较,并从各国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提炼出普遍化法则。2、 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既反对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抽象思辨和演绎的方法,也反对旧制度主义的静态描述和简单写实,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到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1) 政治系统论以政治系统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2) 结构功能主义集中研究政治系统所履行的功能及相应的结构,强调每一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并试图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结构与功能关系进而沟通宏观的

8、政治系统。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鲍威尔3) 政治沟通理论根据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创立,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成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其信息沟通卡尔多伊奇4) 政治文化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中的文化因素。阿尔蒙德、悉尼维巴5) 政治发展理论派伊、阿尔蒙德、亨廷顿6) 政治计量理论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对政治现象进行定量研究,并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从假设出发、结合数据进行证实的研究路径。3、 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虽然也像行为主义那样坚持一种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坚持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但是它又并不像行为主义那

9、样是一种以归纳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理性选择理论首先假定了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再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择及其行动方案。4、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但是并不致力于对制度进行静态描述,而是在制度的动态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两大核心假设:A、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整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B、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

10、。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2)历史制度主义;3)社会制度主义三、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社会学;(二)生物政治学;(三)政治地理学;(四)政治人类学;(五)政治经济学;(六)政治心理学第三节   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一、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一)古典希腊、罗马时期1政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城邦政治;2柏拉图的理想国设想,对政体形式的分类;3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社会阶级地位与政体形式联系起来;4斯多葛学派将视角扩展到城邦外,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的世界秩序;5罗马共和国时期,西塞罗完全摒弃城邦的概念,首先对“国家”做出界定,他指出,“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但人民

11、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他还第一次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层次。6综观欧洲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理论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什么是最好的政体组织形式;应当采用何种标准对政体作出评判(二)中世纪时期(5-15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圣*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三) 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政治研究抛弃了传统文本中的道德和伦理诉求,而是从现实政治斗争经验和人性本

12、身出发,探讨世俗政治领域内的权力关系模式。让不丹共和六书: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本质属性,具有至上性和不可分割性,是国家稳固统一的前提。霍布斯利维坦:约翰洛克政府论:以霍布斯和洛克为标志,西方近代政治科学进入了逻辑理性主义传统,即从某些社会和心理预设出发,通过逻辑推演论证政府的起源、性质、结构、权威基础等。(四) 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与17、18世纪政治研究的路径不同,19世纪思想家越来越将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视为科学,研究者注重的也不再是有关人性的假设,而是政治制度和时间背后的事实依据,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解释日益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基础之上。20世纪西方政治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二、中国政治研究

13、的历史演变(一)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政治学说主要不是探讨如何组织国家即建立何种政体的问题,而是解决在君主统治下的“治国之道”。社会知识的功能在于为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严复、梁启超等人(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 权力第一节 权力的定义一、 权力的界定1、 权力的英文power,来自拉丁语potestsa或者potentia,拉丁语还有一个动词potere,是指能够做某件事。2、 古汉语中“权力”不是一个词,“权”是说公平、权衡的意思,因此,古汉语中的“权力”不仅是指一种“力”,更强调这种“力”的运用要公平、合理。3、 马克思韦伯的定义:权力意味

14、着在一种社会关系中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4、 【美】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对韦伯的定义做了补充:他认为,权力的天平其实是对称的,因为权力是一种交换,在布劳看来,拥有权力一方对权力关系的依赖程度,与没有权力一方对权力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前者总不如后者。换言之,拥有权力一方从统治中获得的满足感,与他拥有的权力成反比,反之亦然。5、 权力的三个特征: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二、 权力、权威与暴力1、 权力与权威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要求服从,都具有支配的性质;而不同

15、点在于权威不是某些具体的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威是一种正当性,权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权力与权威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对权威的服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权威通常是不可变更的,朝令夕改、变动不居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 权威的服从不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求以武力为后盾2、 权力与暴力共同点在于两者都具有强制性,都对被支配者的自由意志构成威胁和压制区别体现在: 权力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无论权力如何运作,都要以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作为一个基本要求,但是暴力却与之恰恰相反,它以彻底摧毁社会关系为目的; 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关系,这种制度化依

16、赖于对权威的运用,争取被支配者的认同。暴力则与权威无关,也不需要被支配者的认同; 权力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并且最终要形成一定的秩序。暴力则从来都不是稳定和持久的。三、 谁得到权力?1、 这一问题,有两个流派:个性论:权力与个性有关。最经典的分析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两种权力性格,一种人拥有强大的“权力意志”,他们喜欢凌驾于他人之上,有着强烈的统治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焦虑不安。为了满足这种欲望,他们就要一心往上爬,最后成为统治者;另一种人则有一种“奴隶意志”,强烈的渴望被别人统治,如果没有一位领袖来统领他们,他们就会深感恐惧不安,这种人往往就成为被

17、统治者。资源论:权力的大小与资源的占有是成正比的。资源的含义十分广泛,包括武力、财力、人力、象征和组织,甚至包括了个性本身。【美】伯恩斯在领袖论中综合了两派的观点,指出权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动机,一个是能力。2、 权力的资源主要有人格;财富;组织;武力;象征;知识第二节 政治权力一、 政治权力的特征1、 政治权力的三个特征(相对于一般权力而言): 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使用,也就是说,政治权力是唯一可以合法地使用暴力的权力;(注意阿尔蒙德的描述) 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二、政治权力的构成1、政治共同体的存在,依赖于四个基本需要:生活在一个政治共同

18、体中的人,需要对自身的政治存在和政治意义形成一种理解和解释,并根据这种理解,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规范下生活;一个政治共同体需要占有和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政治共同体需要规范生活在其统辖地域的人的行为;政治共同体需要管制、提取和分配资源,来维持其运作。2、 政治权力的构成:意识形态权力   军事权力     法律权力     行政权力3、 政治权力:精英的、大众的、抑或多元的? 大众主义:根本立足点是主权在民。大众主义认为,在民主国家中,尽管实行代议民主制,但权力本质上依然属于人民,而不属于少数统治者,所以多数人一定要对少数统治加以控制,一旦政治权力被

19、少数人垄断,“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那将给人民造成严重的威胁。两种实现模式 精英主义:在大规模的现代社会中,参与式的民主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共事务太庞杂、问题太复杂,人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拥有发言权,因此无论政治权力如何鼓吹“主权在民”,实际上都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代表人物:米尔歇斯“寡头统治铁律”,米尔斯; 多元主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多元主义的前提是人民民主,但是实现民主的途径,或曰对政治权力实施大众化控制的途径,则应是多元的,即通过众多专门化的、竞争性的集团来控制政治过程代表人物:罗伯特达尔“利益集团分析”由于多元主义的某些缺陷,有些学者试图糅合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如【美】李帕特

20、,通过对荷兰、黎巴嫩、马来西亚、苏里南等小国政体的研究,提出一种联合民主理论,主张领导人形成一个执政大联盟,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民主与稳定。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一、 合法性的政治意义1、“合法性”指政治权力符合政治共同体普遍约定的一种“正当性”,它的意义比“合法”要远为广泛和深远。2、合法性政治意义的演变马克思韦伯第一个探讨:韦伯发现,光靠资源的垄断还不足以形成持久稳定的支配,一个支配性社会的形成,一定要有某种对合法性的信仰;这里,合法性概念侧重强调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支配,而且带有很浓的神秘色彩;帕森斯将合法性理解为一个社会体系维持运作的其中一种支配性功能,于是合法性概念逐渐转化为一个“自由民主

21、”的政治概念,侧重强调民众自下而上对政治权力的支持 在韦伯那里,合法性是一种支配,在当今政治学中,合法性是一种制约;在韦伯那里,合法性是一种统治权力,在当今政治学中,合法性是一种统治权利; 无论如何,合法性的定义,最终都可归结为政治权力是否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的问题; 合法性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建立了被统治者的支持体系,以制衡于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支配体系。3、从合法性的角度看,政治权力体系分为三类:礼制                  法治        

22、;           人治二、合法性的三种类型韦伯的经典定义三、合法性与有效性1、【美】李普塞指出:有效性“主要是指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主要的指标。2、二者的区别: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信仰上的、精神上的; 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依靠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四、 合法性和合法化1、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指被统治者对政治统治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则是指这种认可和支持的取得。任何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都是通过对合法性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来获得的,这一过程就是政治

23、力的合法化。2、 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分析;路森派伊对发展中国家的分析3、 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诉诸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诉诸意识形态;退而求其次,寻求有效性,诉诸社会政策。第三章 国家第一节  国家的兴起一、 国家的定义1、 国家是现代概念。欧洲古典时代只有“城邦(polis)”的概念,或“城市(civitas)”,古罗马四处扩张后形成“帝国(imperium)”,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2、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原始整治共同体与现代国家的区别: 地缘共同体取代了血缘共同体;          

24、      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3、“国家”一词是【意】马基雅维利创造的,他在著作中使用了statos一词,从拉丁文status演化而来。4、【美】査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特征:控制大片连续的土地;中央集权;垄断强制手段;独一无二的政府; 统一的行政安排按照这一标准,现代国家确实是15-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种现代政治组织形式。5、国家的概念见马克思主义经典定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恩格斯:“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

25、,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6、 民族(nation)与国家、政府(government)与国家的区别民族更侧重于认同,国家则是指暴力机器;国家与政府,三个方面P58-59二、国家的形成1、根据对15-18世纪西欧社会历史的考察,【美】査尔斯蒂利指出,国家形成的条件包括:资源的大量提取;          安全的地缘政治;             &n

26、bsp;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战争中获胜;     被统辖人口文化上的同质;     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2、国家形成后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影响在传统社会中属于土地贵族的政治权力,都逐渐集中到国家手中,形成中央与地方之分;国家的政治权力延伸至基层社会;民众开始向国家提出诉求;国家形成后,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量去进行民族建构,使政治共同地域内的人口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兴起了个人的政治权利三、 国家理论诸流派1、 自由主义国家:主张:坚持“有限国家”模式,以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勘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反对国家权力和政府职能的扩张,尤其是竭力反对国

27、家队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代表人物:【奥】哈耶克;【美】弗里德曼;【美】布坎南2、多元主义国家主张:坚持国家主权的多元性,反对传统的一元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不能独占主权。政治权力应在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和各种政治机构之间广泛的分配;代表人物:【美】阿瑟本特利;【英】哈罗德拉斯基;【美】罗伯特达尔;【美】査尔斯林德布罗姆3、精英主义国家主张:精英主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其理论前提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统治者是少数,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的政治职能,享受着权力所带来的利益。他们认为,在社会组织中,绝大多数群众总是受到极少数统治者的统治。他们还从根本上修正了民主的定义,熊

28、彼特将民主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认为民主是公民通过竞选而取得政治决策权的制度代表人物:莫斯卡、帕累托、密歇尔斯、熊彼特、;赖特米尔斯第二节 国家的演变一、 前国家的古典政治形态1、 古希腊城邦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基托认为,城邦起源于“卫城”,是用高墙围绕起来保护自己土地的要塞,它在加固后成为王的住处,自然也就成为公众集会的场所和宗教中心。古希腊人的价值实现是在城邦公共生活中完成的,只有通过参与政治生活,人才能体现出超越于动物的人性。是故城邦的根本特征在于城邦与个人的紧密结合,公民个人不能脱离城邦而存在,因为只有认同城邦共同体,尊奉城邦共同的神,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2、 古罗马共和制古罗马政治

29、中心观念是权威(auctor),注意权威与权力的区分。3、 中世纪封建领主制与城邦制相比,封建领主制是那种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结合的社会形态,公共权力无论是其产生还是运用,都取决于私人利益的诉求,因此,封建时代的政治精神完全堕落了。4、 东方帝国以中华帝国为典型二、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1、欧洲从14-16世纪完成了从中世纪封建割据向统一的,具有现代民族意识的民族国家转型,期间经历了一个绝对主义国家阶段。所谓绝对主义国家,是指在这些国家中,君权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且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的合法性源泉。三、民族国家绝对

30、主义君主国家被推翻或转化为虚伪君主后,民族国家就取而代之了。1、“守夜人”国家从法律上确定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定,形成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国家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强调依靠市场进行资源调控和分配,反对国家对私人领域的干涉。2、 福利国家二战前后兴起,由于自由主义经济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国家政权开始全面干预市场以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多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在福利国家中,早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截然分解已经不复存在,不仅公共领域的政治权力全面干涉私人领域事务,而且私人领域的个人幸福也成为公共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3、 威权国家二战后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国家兴起。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

31、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不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威权主义统治。 威权国家与寡头独裁政体4、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强调的是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均质化条件下的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相结合。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一、 国家社会关系与国家自主性1、 国家社会关系 社会先于国家存在,国家在近代产生后,从各个方面向社会进行权力渗透、挟持和控制,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也引起了社会的反弹。 【美】曼瑟尔奥尔森“固定的匪帮与流动的村庄”理论 国家产生后对社

32、会的影响: 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合作,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活; 国家由于野心勃勃,一心向社会扩张自己的力量,所以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社会内聚力和传统社区的社会网络,削弱了原本就存在的一些社会合作。2、 国家的自主性国家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前提 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纯粹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 国家自主性取决于一下方面:社会内部危机;战争期间;政治权力结构二、国家与市民社会1、“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词具有古典含义和近代含义。古典含义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则是指

33、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而言。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2、对市民社会性质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自由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乃是个人自由的体现,它是保护个人自由和发展个性的领域,因此市民社会的自主性神圣不可侵犯;社群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争权夺利的自然状态,国家则是代表公共利益的统一力量,因而主张以国家去统合市民社会,结束市民社会内部的分裂状态。3、 市民社会or国家谁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市民社会主导观:市民社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同时有效保

34、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体现自主、平等、公平等基本原则,所以市民社会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国家建设优先观: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反贫困,而市民社会无助于反贫困,只会导致贫富分化,使市民社会分裂,最终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折中观: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依存的互动力量,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次要的问题,国家与市民社会都应保持最高程度的自主。三、国家与阶级1、列宁关于“阶级”的经典定义:P79;2、阶级与阶层:根本区别在于,阶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组织,相反阶层是建立在职业、收入等基础之上的可流动的组织。3、阶级社会:指在一个社会中,存在一个在经济上永久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且统治阶级与被统治

35、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相对固定,阶级鸿沟无法逾越。4、在阶级国家,国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和斗争的权力平衡体系:国家自主性将受到来自统治阶级的极大制约;国家作为一种统治力量,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控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统治阶级也不能通过直接操控国家来控制整个社会 由于国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同时存在,国家无法对市民社会进行一元化的绝对控制,统治阶级也不能肆意宰割被统治阶级,他们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5、中间阶级的崛起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股份社会化,通过上市公司制度募集社会资金,是企业股权分散化,甚至出现工人股东,社会经济权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36、中间阶级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中间阶级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阶级,它与职业阶层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排斥下层人民通过教育和职业跻身中间阶级的可能;中间阶级的存在,使阶级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平衡格局;第四章 政体第一节 政体的一般理论一、 国体、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1、 国家的本质即国体,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2、 国家形式,指一国统治阶级实现本阶级权力的方式,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都表现为本质和国家形式的内在统一。3、 国内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政权组织形式等同于政体,但是本书认为,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之间尽管有联系,然而

37、他们的侧重点不同:政体侧重于体制,而政权组织形式侧重于机关4、 国体与政体:一般来说,国体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但两者的关系常常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体类型,不仅取决于该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受到该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文化条件的制约。5、 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国家权力机关及其相互关系,而国家结构形式常常反映的是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二、政体理论的历史演变(一)古典时代国家政体理论的开创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1、柏拉图理想国:五种政体(regime)循环周期理论;在柏拉图看来,能够将君主制的智慧与民

38、主制的自由结合起来的政体是最适宜的政体。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根据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再根据施政目的,从三类正宗政体中产生三种变态政体:?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理想政体:以追求共同的善为目的,以共和制为形式,以法治为手段的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在这里,目的、形式和手段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注意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理论”)3、西塞罗论共和国:摒弃“城邦”的概念,首先界定“国家”理想政体:混合政体理论,君主政体的长处在于君主对臣民的慈爱;贵族制的评议会能够集中一部分人的智慧;而民主制下全体人民则享有平等和自由。4、古典政体理论的特点:古典

39、政体理论表现出浓厚的道德伦理和思辨的先验色彩;古典政体思想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强调法治以及法律对统治者的至高无上性;“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们对政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的贡献之一。(二)欧洲中世纪政体理论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1、阿奎那的贡献:他根据基督教的信仰重现解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用后者改造基督教神学传统,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2、阿奎那“七政体说”3、最佳政体:君主政体。因为君主政体不仅最符合自然的原则和自然的本性、有利于实现公共幸福,而且根据世俗政治的实践经验,这一政体有利于防止君主变成暴君,能够保障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

40、1、【法】让不丹(1529-1596)共和六书:提出著名的国家主权理论,将国家定义为“拥有最高权力,由许多家庭及其所属之物构成的合法政府”。他认为,主权是“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是一切稳固的政体不可或缺的本质特征。最佳政体:以当时以法国为典型的“正宗的君主制”。2、托马斯霍布斯(1598-1679)利维坦:他认为,主权权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反对分权主张和有限政府理论,认为那样只会导致社会混乱不堪甚至国家解体。放弃了最理想政体的争论,认为只有绝对君主制才能实现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公共利益才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增进。3、约翰洛克(1632-1704)政府论:主张人

41、的天赋自由、平等和财产权利,反对霍布斯主张的强大无比的“利维坦”,倡导有限政府。人民有权反对政府的暴政。分权学说的初步提出4、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5、让雅克卢梭(1712-1778)最好的政体形式:选举的贵族制(实际上是贵族共和制)6、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是政体理论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三、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1、【美】约翰威廉柏杰斯的政体划分标准:以主权机关与政府机关有无区别为标准,分为直接政府和间接政府;以元首产生方式为标准,分为世袭政府和选任政府;以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的关系为标准,分为内阁制政府和总统制政府;以政府机关职权的集散为标准,分为单一制政府和联邦

42、政府2、塞缪尔亨廷顿从发展政治学的视角出发,根据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标准划分政体:首先将政治参与的程度由低到高将政体划分为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然后再根据制度化与政治参与比率的高低将政体分为公民型和普力夺型。两种标准结合产生六种政体类型。3、马克思主义政体分类的标准:执政者人数的多寡;  执政者的产生方式与任职期限第二节  政体的基本类型一、 君主制与共和制1、 君主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世袭君主手中的政体形式;2、 共和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任职期限的政体形式政体类型政权组织形式特点代表国家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的权力尽管受到宪法的限制,但仍握有

43、相当大的权力,君主与议会属相对较大的两大权力系统;君主是真正的权力中心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势力强的国家:约旦、摩洛哥、一战前德国和二战前日本议会君主制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严格限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君主只是礼仪上的象征性国家元首。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但仍然保留君主制的某些传统国家:英国、日本共和制共和制总统制总统有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无权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通过不信任案将总统解职,但可对违宪行为提出弹劾案美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议会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总统虽然由选举产生,但仅是“虚位元首”,若违宪,同样遭弹劾;内阁掌握

44、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解散/重新选举德国、意大利、以色列委员会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为委员会,由议会选举产生,向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其提不信任案,它也不能解散议会。内部委员地位相等,元首轮流担任瑞士半总统制半总统制选举产生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拥有任免总理、主持内阁会议、颁布法律、统帅军队等大权;总理是政府首脑,对议会负责;议会可通过不信任案迫使政府集体辞职,议会无权弹劾总统,总统向全民负责。不同国家不同运作模式:俄罗斯、戴高乐(1958-1969)下的法国更接近于总统制;印度、冰岛、爱尔兰表现议会制的大部分特点;芬兰对总统和总理进行明确的权力划分3、 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共和制,但政权组织形式

45、有:巴黎公社、前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前南斯拉夫的代表团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 中国人大制度的主要特点: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特定程序产生行政、司法等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民主集中制是人大的基本组织原则二、民主政体、极权政体与威权政体(一)民主政体1、基本特征: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障;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利至上(二)极权政体1、CJ福里德里克和Z布热津斯基指出极权政体的特质:推行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只有

46、在某一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唯一被允许存在的政党;实行有组织的恐怖;政府垄断大众传媒;实行统治型经济可进一步简化为三个方面:一个全能主义的意识形态;以一个严密的警察系统为依托的政党;对社会权力的垄断性控制。(三)威权政体1、又称权威政体(authoritarianism),也有学者称为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因为它与权威(authority)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这是一个用以指涉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的一个概念。2、J林茨对这一政体作过经典性的概括P1083、西方学者对威权政体所作的进一步区分:保守型。其中包括:以家族势力为依托的传统君主制。如摩洛哥和科威特个人的独裁统治,如马拉维。激进型。包括:大众动员式的神权统治,如霍梅尼时期的伊朗借助意识形态进行社会控制的军人政权,如阿尔及利亚。表面上举行所谓的民主选举,但统治精英往往极力限制其他政党的发展以确保自己已拥有的权力。如印尼、马来西亚、尼加拉瓜不具有一个主动意识形态的军人政权。包括:通过军事政变实行直接的军人统治,如尼日尼亚军人和文官交替执政的文官军人政权,如智利、埃及;盗贼式的政权:统治者攫取权力的首要动机是利用国民财富中饱私囊。如杜瓦里埃统治下的海地(1965-1986)、马科斯统治下的菲律宾(1965-1986);4、威权政体的共同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政治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