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706678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大变革 (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 的崩溃 ②政治: 周王室 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 士 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 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 ,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 《论语》 ,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 仁 ”。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有教无类 ”(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 仁政 ”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 民贵君轻 ”。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 善 ”,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 仁义”和“ 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 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 性恶论 ”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实例: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和不同。 思想家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提出“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 韩非子 ,主张以 法 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专制国家 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 道 家、 法 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2、思想主张: 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春秋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②为了加强君权,宣扬“ 君权神授 ”、“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 ③提出处世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 二、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 太学 ,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独尊儒术的结果: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 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 思想。 3、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 儒家经典 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立教官为“ 博士 ”。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提高儒学的地位。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主张:黄宗羲认为 君主专制 是天下之大害,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2、经世致用思想家——顾炎武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主张,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形成 经世致用 的思想,代表作《 天下郡国利病书 》。崇实致用的学生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进步思想家 王夫之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 变化 ,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认识论上,他认为主观得认识是有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 认识的 ;他还认为 静止 是相对的, 运动 是绝对的,具有 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思想。 影响: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苏格拉底 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针砭时弊,倡导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人们重新建立道德价值观。他还提出 美德即知识 的思想,认为教育 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 研究“人” 的学问。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概况 1、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 思想解放运动 运动。 2、主要内容: ①核心是“ 人文主义 ”,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 价值和尊严 。(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 ②反对禁欲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表现领域:文学—文学三杰: 薄伽丘 《十日谈》、 人文主义之父: 彼特拉克 《歌集》、 但丁 《神曲》。 艺术—美术三杰:拉斐尔(善画圣母像)、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 4、进程:开始于 意大利 ――16世纪拓展至西欧(如:英国莎士比亚) 5、影响:①把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②挑战教会权威,③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第7课 启蒙运动 一、概况 1、主要内容: ①呼唤理性的阳光,抨击教会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平等。 ②核心是 理性 ,即人自己思考。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构建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伏尔泰:《哲学通讯》《路易十四时代》抨击天主教会,反对 君主专制 ,倡导 君主立宪制 ,提倡“天赋人权”,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主张 三权分立 ,国家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3、卢梭:《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 ”和 人民主权 思想;天赋人权;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影响: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 思想解放 运动。 2、影响: (1)对欧洲:破除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思想,自由平等日益深入人心,冲击欧洲 封建专制 统治。 (2)对法国:启蒙运动影响下, 法国 大革命爆发,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 (3)对世界:启蒙运动波及全世界,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包括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类别 成果 地位及意义 四大 发明 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东汉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 药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时,火药广泛使用;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衰落。 指南针 战国 时期发明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 地理大发现 的时代。 印刷术 隋唐 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宋代,出现彩色套印技术;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 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欧洲 文艺复兴 和 宗教改革 ,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综述:四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 资本主义 社会转变起了重要作用。推动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授时历》:元朝 郭守敬 制定的,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2、四大农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 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其中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它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 黄河 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 《黄帝内经》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末年,张仲景编写的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 “ 万世宝典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的 本草纲目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收录了 西周 至 春秋中期 的三百多首诗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 现实主义 的基础。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屈原 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 ,具有 浪漫主义 风格。 3、汉朝时 楚辞 盛行。文学家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赋 。 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 、 《上林赋》 。 4、唐朝诗人李白以浪漫主义创作被誉为 诗仙 ,杜甫以 现实 主义的“诗史”,被誉为 诗圣 。中唐诗人 白居易 主张“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到了宋代,随着 商品经济 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受到欢迎。代表人物有婉约派的 柳永 、 李清照 ; 豪放派的 苏轼 、 辛弃疾 。 2、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 元杂剧 一起,合称为 元曲 1、明清时期,政治上 专制中央集权 进入强化阶段; 经济上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 市民 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代表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揭露官场腐败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 脍炙人口。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 由繁到简 , 魏晋 时期书法开始进入自觉时期。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 写的 《兰亭序》 。 二、中国绘画艺术 ①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彩陶画 《鹳鱼石斧图》 ②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③秦汉时期:东汉墓出土的 《夫妇宴饮图》 ,是工笔重彩的杰作。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是东晋 顾恺之 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⑤隋唐五代时期: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善于描绘重大事件,传世作品有 《步辇图》 。盛唐时期的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孔子像》等。此外,隋唐时期, 敦煌莫高窟壁画 盛极一时。 ⑥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风俗画 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 北宋 画家张择端创作的 《清明上河图》 。 ⑦元明清时期: 写意画 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 《牡丹礁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三、京剧的出现 1、乾隆末年,徽剧与 汉剧 互相融合形成新剧种 京剧 ,并以同光十三绝 的出现标志其走向成熟。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牛顿和爱因斯坦 1、牛顿: 1)贡献:1687年出版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 经典力学 体系。 2)意义: 海王星 的发现证明了牛顿理论的预见性、科学性。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2、爱因斯坦: 1)贡献:20世纪初, 相对论 的最终形成 2)意义: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深刻揭示了时间 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②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达尔文与进化论 1、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 《物种起源》 一书,创立了生物 进化论 。 2、进化论的主要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 。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 一、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 (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 洋务运动 的展开、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 (2)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3)主张:经济上,主张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 君主立宪制 。 (4)局限: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2、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1)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发变法理论。 思想特点:康有为把西方 资本主义政治 学说与传统的 儒家 思想相结合,抨击封建顽固势力。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 变法图存 ,伸民权,设议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文教制度。 (2)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6-9)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以变法图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爱国性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试图实行 君主立宪 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进步性 ③是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 觉醒 。——启蒙性。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1、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主要刊物是 《新青年》 。 (1)提倡民主 (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反对专制; (2)提倡 科学 (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反对愚昧、迷信 (3)提倡新 道德 ――反对旧 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 (4)提倡新 文学 ――反对旧 文学 ①文学革命的开始: 1917年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倡导文学形式-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倡导内容革命-反封内容。 ②典范: 鲁迅 《狂人日记》(最早)、《孔乙己》把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后期新发展——十月革命后, 李大钊 首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实质:前期是 资产阶级新文化 反对 封建旧文化 的斗争,是一场 运动。 2、进步性:它动摇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正统 思想。它解放了人们思想,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片面性。 三、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 1、首倡: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 社会主义 大旗。 2、发展: (1)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李大钊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其中还有他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的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各地还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翻译出版(1920年的《共产党宣言》) (2)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 《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和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意义:这些宣传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相结合。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1905年“ 中国同盟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在《民报》的发刊词上,阐发为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是 的指导思想。 2、内容: 名称 政纲 基本内容 三者关系和局限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 革命 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 清朝统治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 帝国主义 。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 封建帝制 , 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 核心 ,政治革命的根本。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但没有彻底的 土地革命 纲领。 3、评价: 积极: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民族独立 和 民主权利 的共同愿望,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 帝国主义 ,没有彻底 土地革命 纲领。 这就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告终 ②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帮助改组国民党 ③1924年,国民党“ 一大 ”召开 2、新三民主义含义: 民族: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实行“ 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 3、历史意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 政治基础 ,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五四运动期间接触 马克思主义 ,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 1、萌芽发端:建党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 ①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 2、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 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形成。 3、形成体系: 抗日战争 时期(1937-1945) ①著作:《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②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革命的两步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形成完整的 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 ③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共 七 大1945年。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前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 ①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②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③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指导和 新中国成立 奠定理论基础。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②思想: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 5、其他理论: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人民民主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理论。 思想精髓: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2、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 第一次 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3、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此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第一次系统概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共十三大:1987年邓小平系统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 ①内容——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作出回答。解释社会主义本质和以“三个有利于 ”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的标准。 ②意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新概括,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共十四大:1992年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完整科学的体系,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1997年中共 十五 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6、其它理论:提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等。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8、历史地位 (1)内涵:在新时期,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历史地位: ①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第二次 历史性飞跃。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涵 (1)主要内容: ①代表中国先进 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中国先进 先进文化 的发展方向 ③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 (2)思想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核心问题: 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3、历史地位: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③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何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形成时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 七 大。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 十五 大。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 三个代表:2002年中共 十六 大。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这些理论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共同特点: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 革命实践 结合, 实事求是 。 毛泽东思想:: 民主革命 道路和 社会主义 改造和初步建设问题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 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的问题 三个代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 党 、怎样建设 党 的问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空间技术的垄断。 2、过程:1964年,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 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五 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992年,中国政府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003 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 ”飞船载着宇航员 杨利伟 升入太空,经过21小时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3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 ①1973年, 袁隆平 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南优2号 ②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影响: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②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世界性 饥饿 问题。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阶段 背景 成就或表现 “双百”方针的内容 提出 (1956年)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制度 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 三大改造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为让 知识分子 发挥更大作用。 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等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曲折 (文革时期) 左倾干扰,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革的到来 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批判:如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寓言诗《蝉的歌》,电影《早春二月》。 文艺的春天 (新时期) 文革结束,新时期到来,党总结教训经验,清算了极“左”倾路线;“双百”方针的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主题的“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多样化,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1)教育奠基(建国后):人民教育奠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2)文革中的教育:一片混乱,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教育复兴(新时期):恢复高考(1977年)、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的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时间 成就 (或流派) 背景 代表作家和作品 特点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 文学 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 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不再刻意突出理性,而是发掘人的感情世界;以想像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19世纪30年代后 现实主义 文学兴起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俄国,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丹麦,安徒生; 挪威,易卜生《玩偶之家》; 美国,马克·吐温 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剖析揭露社会矛盾,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20世纪 早期 现实文学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20世纪上半期 现代主义 文学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   高尔基《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亚、非、拉美的文学体现了民族精神 20世纪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印度,泰戈尔《戈拉》; 中国,鲁迅《呐喊》;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尼日利亚,索卡因。 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2、美术的成就 时间 流派 背景 特点 成就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 强调理性,选择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法国的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和安格尔《泉》 19世纪上半叶 浪漫主义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不拘泥局部和细节。强调色彩的作用。 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19世纪中期 现实主义   注重社会现实 法国米勒《拾穗者》;俄国列宾注重民族忧患意识,代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9世纪后半期 印象画派 (早期)   早期印象画派特点:借助当时光学研究新成就,探讨用光和色描绘外部世界 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后期印象 画派   主张抒发个性,线条粗犷、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荷兰画家梵高《向日葵》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 法国的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20世纪以来 现代主义 美术 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心灵创伤;工业化——快节奏,紧张感;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视野。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对德国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3、音乐与影视艺术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和杰作:      德国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奥地利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蓝色的多瑙河》;      歌剧: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法国比才《卡门》;      民族乐派:俄国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   (2)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一战前后,爵士音乐的兴起(源于19世纪末新奥尔良黑人音乐);二战后,摇滚、蓝调、爵士乐风靡欧美,其中摇滚音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3)影视艺术的发展:1895年电影诞生;20世纪20年代电视出现。 2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