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705719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文 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沪教委办200764号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各高等学校,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有关事业单位: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人才,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现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如下

2、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任务,是上海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时代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将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作为竞争战略的核心举措。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努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2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在创新人

3、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海各级各类教育要充分认识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肩负起创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要求和关于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为培养更好更多的创新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3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上海教育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上海各级各类教育在历届市

4、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努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和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当前上海教育在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教育体系仍然相对封闭,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封闭陈旧,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偏多偏难;在教育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创新、重课堂轻实践、重分数轻素质等现象还依然存在;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和创新素质不高状况尚未根本改观,招生、考试、评价和管理等制度改革滞后。从总体上说,上海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学生总体

5、创新素质还不强,优秀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尚不坚实。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政绩观,按照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内涵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体制机制、制度政策、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注重对各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教育观念实现重大更新和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培养创新时代需要的各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5主要目标:经过3到5年的努力,上海教育加

6、强创新人才培养要基本实现“一个体系框架、两个显著提高”的主要目标。一个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教育各环节互为联动、大中小幼各学段纵向衔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两个显著提高:一是努力使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显著提高。按照各年级、各层次和各类专业的不同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知识结构逐步完善,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得到相应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相应提高,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相应增强,努力使所有学生踏上社会后成为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好公民和创新者。二是努

7、力使创新潜质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面上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同时,引导和促进这部分学生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创新精神更加旺盛,创新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潜力和专门特长得到不断开发,创新技能得到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军素养得到发展,努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能够运用智慧和技能创造产生重要经济科技社会价值和成果的优秀创新人才。6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新潜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长和学业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具备创新的基础素养,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

8、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既要发挥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功能,又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和积极探索。把创新人才培养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有机地衔接起来,同学校的创新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协调,逐步推进,重点突破,注重实效。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和重点突破的若干工作7注重创新人格塑造,为学生健康成长引领方向。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方向保证和重要动力。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具有

9、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追求科学真理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严谨诚实的创新品德,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不畏挫折的创新意志。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把创新人格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国情和世情的教育,增加对古今中外杰出科学家、发明家和创业者成长历程的介绍;加强科学、辩证和批判思维方式的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各类教育可分别开设各具特点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选修课程,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营造校园良好的学

10、风。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格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和创新人才典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严谨求实的浓厚创新氛围;加强校训、校史等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容校貌及校园周边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自然与人文兼顾、活泼与庄重兼顾、有序规范与个性张扬兼顾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交流会,交流创新体验、探讨创新方式、展示创新成果。强化学生的社会创新实践教育。完善研究性学习、科技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教育活动,建立覆盖全市的网络化社会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就近和经常化、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建设、服务残疾人、环保节能等公益性活动项目,开展

11、鼓励创新和倡导诚信的教育活动,注重创新责任、创新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主体自立意识。8改革课程与教学,为学生成长夯实知识和智慧的根基。课程与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要通过持续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构建一个基础厚实、开放度高、选择性广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完善课程体系。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二期课改,控制课时总量,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究学习,强化基本创新素养和基本创新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有利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课

12、程体系;高等教育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人文与科学精神交融的教学改革方向,建立跟踪创新前沿、有助于学生拓展创新视野和提高专业研究能力的课程体系;努力克服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数理、轻人文,重学业、轻艺术、轻技术的现象,努力加强各学段科学、技术、人文和艺术教育,发挥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技术教育对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要着重加强建设面向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各类课程,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鼓励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有条件的高中与高校要合作共建高中拓展型与研究型课程,在高中及以上阶段学校继续扩大跨校间的课程学习;高中阶段学校及高等院校应加强面向学术前

13、沿和实践前沿的学术性、实验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课程的可选择度;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增加选修课和提升选修课程质量,鼓励和扩大校际选修课程;职业教育要推进弹性学制和工学交替,给有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以更大的自主学习、实践、发展空间。切实改进教学方法。要减少集中授课时间,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努力把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轻负担、高效率地发展创新素质,提高各类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效能;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中,要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科学设计,积极探索项目课程和项目引导式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及其教学法,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探索建立创新教学联

14、合体,鼓励跨学校、跨区域的教学经验与案例的交流和累积。9强化探索研究,让学生在好奇和探究中提高创新能力。探索与研究是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桥梁。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特点与要求,将探索研究引入各级各类教育,让每位学生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感知创新,并且让一部分学有潜力、特长突出的学生有更好的探究和实践舞台。强化教学中探究与创新实践环节。要研究和试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提高的新的教学方式,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图书馆等科技要素的配制工作,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科学与技术”等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动手技能、设计能力、工程

15、意识、美学品位;高校要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整合,将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和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科研训练纳入教学环节之中,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的要求,鼓励与引导研究生在读期间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建立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体系。要为中小学生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生实验室,积极开展创造发明和知识产权推广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个人兴趣开展探究与科研活动;设立学生创新科研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探索试验;高校要向本专科生全面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鼓励教师从学生中招聘科研助理,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高

16、校研究生志愿者与中学生结为研究伙伴,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促进中学生提高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视对学有潜力和创新潜质较强学生的培养。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中学特别是高中,在发现和培养这类学生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重在培养其学科特质、创新思维、艺术才能、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建立多种形式、业余性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基地,鼓励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兴趣和较好创新能力的学生在课余进行研究和训练;以研究型大学为重点,联合科技机构和生产组织,以教学、科研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10促进教育面向社会,加快培养经济社会紧缺创新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着眼点。要坚

17、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机制。高校和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建立办学伙伴关系,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方案,发挥企业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教育集团,完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针对性;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范围,完善相关机制,使研究生有更多地参与重大创新项目的机会。建立以产业紧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校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发展机制。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紧缺状况,前瞻性地调整学科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计划;充分发挥上海地

18、方教育资源比较充足的优势,加强金融、法律、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相关支撑学科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重点学科群。建立人才培养动态评价机制,依据企业评价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多项指标,引导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11改革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导向机制。招生考试、奖励评优和评估督导等制度,对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要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不同个性特长学生自主发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体系和督导制度。深化招生考试和奖励评优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加强对中小学

19、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入学生奖励评优的重要指标,并注重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在中小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将考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招生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为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松绑;深化中考和高考改革,推进高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强化对考生的知识面、思考判断、创新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考查;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突出对考生研究能力的考核。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和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学校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定期开展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质量监控;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探索引入标准化认证体系,借鉴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和企业的规范标准,建立体现学校创

20、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质量标准。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要完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督导人员专业建设,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督导,努力提高督导水平;加强教学质量专项督导,重视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育督导,加大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效在评估中的权重,为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加强对少年宫、少科站等校外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督导,充分发挥这些基地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12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导力量。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要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教育观念、

21、队伍结构、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全面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能够担当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实施以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教育能力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特别要注重更新观念、增强责任、拓展视野、提高能力,力争使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胆略得到明显提升,创新教育技能和创新教育艺术得到明显提高;高校和职校教师要面向产业实际开展培训,更多地接触实际和了解技术发展、商业运作;选择若干应用型学科专业进行试点,鼓励和推进高校教师利用学术假、挂职锻炼等形式去企业、科研院所与政府等实际部门工作,将实际

22、锻炼经历和成绩纳入教师职务晋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鼓励高校教师赴国内外其他名校游学,促进知识更新,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扩大基础教育新师资来源的多元化,优先选拔创新素质较高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职业教育要探索建立从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等实际部门引进或聘请师资的机制,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教师中的比例;要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学历学位要求,改善学缘结构,优先录取非本校毕业生和产学研合作中培养的优秀毕业生;继续加大优秀外籍教师和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高校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制度,提高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创新师资建设和管理制

23、度。完善激励导向机制,建立体现创新导向的教师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把教师的教研、进修活动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工作绩效,作为教师业绩评价和教师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高校要进一步规范学科带头人、高级技术职务教师为本专科生授课的制度;鼓励高校和职校积极探索一般岗位与特设岗位结合、专职与兼职教师共同发展、队伍建设动态平衡的教师管理模式,吸引实际部门优秀人才加盟到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加强优秀创新型教师典型的宣传,对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要给予大力表彰。四、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3各级党政领导要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坚强领导和大

24、力支持。教育系统各级党政领导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切实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并给予切实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高校党政领导要注重学校内涵发展,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建设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大学的重要任务,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党政领导要结合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增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注重中小学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建议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加强对所属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

25、指导,对各类职业学校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方面的探索给予大力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质保障,创造更好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条件。14提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规划,完善政策设计和管理制度,加强资源统筹与整合,为学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实行“管、办、评”分离,切实给予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探索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要推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理论研究,及时总结和交流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经验

26、,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重大决策听证制度。要支持各教育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和群众团体发挥自己优势,积极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咨询研究、教育评估、试点探索、人员培训等各项服务。15调动和挖掘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和推进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丰富青少年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人力和设施资源,拓展创新实践空间,开辟创新教育渠道。支持社会专业机构建立服务青少年创新的网站,制作创新教育电视广播节目,开发创新教育软件,出版创新教育书刊,举办创新教育讲坛,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主

27、题活动,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支持教育、崇尚创新、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附件:市科教党委 市教委2007年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重点推进的12项工作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二七年十月九日主题词:教育 创新 人才 培养 意见 抄送:国家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协,团市委,各有关委、局、控股(集团)公司,各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海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各市级校外教育机构,各区县青少

28、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市图书馆,市高校图工委,市职教图工委,市中小学图工委。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07年10月11日印发 (共印800份) 17 附件:市科教党委、市教委2007年度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重点推进的12项工作序号名 称主 要 指 向责任领导人责任处室及单位协助处室及单位1开设“创新思维与技能”选修课在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分别开设各具特点的创新思维与技能课程,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性、形象性、逆向性、多维性、综合性的思维,进行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尹后庆基教处高教处、职成教处、教研室2举办全市性的青少

29、年创新峰会每年组织一次由各类创新活动中的优胜学生参加的峰会,重在创新者之间交流创新的体验、探讨创新方式、展示创新成果,同时也重在向全市学生倡导创新精神,树立创新者的成功示范。莫负春体卫艺科处德育处3建立创新教学联合体成立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市区联动)创新教学联合体。建立由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共同参与的青少年创新研究体系,整体设计创新教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案。鼓励学校跨区域的教学经验与案例的交流和累积。尹后庆基教处教研室4建设高中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鼓励高校与有条件的高中共建课程、共享课程及有关实验实施,共同制定校本课程建设标准及评价标准,高校帮助高中教师开展专业研究。尹

30、后庆基教处高教处、教研室5建立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协会上海市大学生科协可以作为上海市科协的二级学会,下设若干专业组。协会活动的宗旨是借助市科协的平台,争取全市各路科技精英参与指导和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协调各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开展全市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翁铁慧德育处科教团委、体卫艺科处、科技处6设立政府大学生创新基金每年提供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基金,每年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项目。学校给予不少于1:1的资金配套,并安排教师加以指导。对创新成功项目或获得专利,学校给师生另行奖励,并在优秀学生及奖学金评选中予以优先。王 奇高教处科技处、学生处、财务处7拓展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

31、地功能扩大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范围,重点扩大中小高科技民营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将联合培养研究生范围从工程技术领域扩大到应用型社会科学领域,使研究生在读期间就能直接参与重大创新项目。设立政府专项资金,对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予以资助。同时进一步规范管理,对企业担任研究生导师的专家进行资质认定,并对联合培养研究生中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进行规范。王 奇高教处党委人才办、科技处8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以整合资源与带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重点,以集团构架推动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完善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针对性。职业教育财政资金向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倾斜。出台企

32、业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入集团,向集团投资。尹后庆职成教处高教处9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探索引入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借鉴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和企业的规范标准,建立体现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质量标准。由用人单位、专家等共同组成评估组,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成效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科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张民选教育评估院10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基础教育督导评估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突出对学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能力评估,加强对学校创新素质培养环境建设的引领,重视以全体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特征的学业成绩、态度、能力评价。尹后庆督导室11实施以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教育能力为重点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工程在基础教育中,开展面向全体现职教师的多层次、多样化、高水准的教师创新教育培训,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提高能力,并组织力量开发以实验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教育培训课程。李骏修人事处基教处12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咨询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的组织优势和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网的网络资源,整合各种类型创业扶持政策和资源,建立上海高校毕业生创业信息咨询平台。开展与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的合作,依托上海外贸学院等院校建立国际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孵化中心。张民选学生处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