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702419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茭白生产技术规程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7 2020年5月2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01-30实施 -11-30发布 茭白生产技术规程 DB3201/T 082— DB3201 南京市地方标准 ICS 65.020 B 31 前 言 本标准编写格式符合GB/T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规则>、GB/T1.2-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规定。 本标准贯彻执行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本标准由南京市农林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市栖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南京市栖霞区农林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长春、蒯建华、杨德海、丁近元、张立新、王秀梅。 茭白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茭白生产的栽培环境条件、栽培技术、采收和病虫害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茭白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8407.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通用于本标准。 3.1 茭墩 地上茎和地下茎的顶芽和侧芽萌发抽生分株,分株上又发生分蘖,任其生长,形成的株丛。 3.2 游茭 地下茎横生土中,先端数节的芽转向地面萌发生长,抽生的分株。 3.3 茭白眼 叶片与叶鞘相接,着生三角形的叶枕处。 3.4 孕茭 有效分蘖茎开始发扁,三、五日后,茎中下部开始膨大,在茭白眼处紧束,心叶渐次下缩。 3.5 露白 孕茭后期,肉质茎显著膨大,抱茎叶鞘中部向左右裂开1cm~2cm。 3.6 雄茭 株型高大长势旺盛,叶片宽大先端下垂,茎圆不膨大,花茎中空、薹管较高的植株。 3.7 灰茭 长势较强,叶片较宽,叶色深绿,叶鞘发黄,肉质茎不开裂,茭肉较短,切开可见黑色孢子的植株。 3.8 一熟茭 即单季茭。短日照型,在秋季日照转短后成长的植株才能孕茭,每年秋季采收一季。 3.9 两熟茭 即双季茭。对日照不敏感,只要植株成长达到一定叶龄,就能孕茭。春季栽植,当年秋季采收一季,翌年初夏再采收一季。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GB/T 18407.1的规定。水源充分、地势平坦、排灌便利,常年保持水层3cm~20cm。 5  生产技术 5.1田块要求 精耕细耙,达到田平、泥烂、肥足、耕作层20cm~25cm。 5.2 耕作层要求 茭白生长要求土层较深厚,耕作层达20cm~25cm,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5%以上,保水保肥能力强,以粘壤土与壤土为宜,土壤养分氮、磷、钾适宜配比为1:0.8:1.2。 5.3基肥施用 按NY/T496规定执行。基肥每亩施腐熟厩杂肥或粪肥3000kg~3500kg。 5.4 种苗选择 5.4.1种茭选择 5.4.1.1一熟茭 选用整墩没有灰茭和雄茭,植株健壮整齐,株形和茭形一致,符合该品种特征特性且薹管较短,孕茭期和采收期比较集中的植株做好记号。第二年按以上要求再选一次,对仍表现优良种性的,即可作为种株留用。入选种株,在采收茭白时要留2支~3支任其生长,使茭墩能积累更多的养分休眠越冬。 5.4.1.2两熟茭 在采收夏茭后选孕茭早,植株粗壮,左右各有一个对称的较大分蘖,且符合该品种特征特性的分株作种株。将入选种株剪去叶片和上部叶鞘,按60cm×60cm的株行距移植到原种田。次年春新苗高20cm~25cm时,用快刀分劈成带有1个~2个新苗的小墩,淘汰变异株,将大小较一致的苗按50cm~60cm的株行距移栽其它田块。秋季再选一次,剔除出现过灰茭和雄茭及变异的植株。第三年春起墩、分墩,用于生产。 5.4.2 种茭更新 一熟茭连续采收3年后需更新种茭换田种植;两熟茭在采收夏茭后需更新种茭,次年春季换田种植。 5.5 分苗定植 5.5.1 定植期 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为定植适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为4月中下旬。 5.5.2 定植方法 从留种茭墩中选用高度长势较一致(20cm左右)的母株为种墩,用快刀纵劈茭墩分株,每墩留新苗3株~5株,并带部分老茎。株行距50cm×100cm,每亩栽1300株左右,以老茎和新根栽入土内不外露为宜。 5.6 田间管理 5.6.1 水位调控 萌芽及分蘖前期宜保持浅水3cm~5cm;分蘖后期水层逐渐加深至9cm~12cm;孕茭期水深宜为12cm~18cm;夏季高温季节(白天温度大于33℃时)水深宜为15cm~20cm,但最高水位不得超过茭白眼;入秋转凉后(气温降至15℃时)水深宜为4cm~6cm;冬季保持水层3cm~5cm。 5.6.2 追肥 5.6.2.1一熟茭 按NY/T496规定执行。掌握前促、中控、后促的原则。定植活棵后每亩施尿素10kg或腐熟粪肥500kg;20d~30d后施一次分蘖肥,每亩施尿素20kg;7月中旬至孕茭前控制施肥,孕茭时每亩施尿素25kg、硫酸钾15kg、过磷酸钙10kg或复合肥50kg~60kg或腐熟粪肥2500kg~3000kg。 5.6.2.2两熟茭 基本与一熟茭相同,但在夏茭管理上应早施萌芽肥。3月下旬,每亩施尿素10kg左右。萌芽后追施次腐熟有机肥,每亩施 kg或1000kg加尿素10kg。下田作业时,注意防止碰伤分株。 5.6.3 除草 定植前,应结合耕翻整地清除杂草;茭苗定植活棵后,立即耘田除草;以后每隔10d~15d进行一次,至封行前结束。 5.6.4 除老叶 入夏后,将植株茎部的黄叶连同叶鞘除去。 5.6.5 去杂除劣 发现”雄茭”、”灰茭”及时整墩挖除。 5.6.6 越冬管理 当植株地上部分枯黄后,用快刀沿基部全部割除,清洁茭田,保持水层3cm~5cm。 6  病虫害防治 6.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应符合GB4285和GB/T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6.2 防治方法 6.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栽植无病种株;采用水旱轮作;清洁田园、人工除草、减少病虫源;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缺水干旱。 6.2.2 物理防治 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害虫。 6.2.3 化学防治 见表1。 表1 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一览表 主要防治对象 防治药剂 使用方法 安全间隔期 茭白胡麻斑病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雾 7d~10d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喷雾 7d~10d 茭白纹枯病 20%井冈霉素粉剂 1500倍液喷雾 7d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喷雾 7d~10d 茭瘟病 20%三环唑粉剂 800倍液喷雾 10d~15d 飞虱、叶蝉 25%噻嗪酮粉剂 倍液喷雾 15d 螟虫 20%阿维·唑磷乳油 1000倍液喷雾 10d~15d 52.25%农地乐乳油 倍液喷雾 7d~10d 蓟马 50%辛硫磷乳油 1000倍液喷雾 7d~10d 7  采收 孕茭部位膨大, 露白时即可采收。每隔5d~7d天采收一次,盛期2d~3d天采收一次,于薹管处拧断,捆扎包装上市。若全墩孕茭,留2株~3株不采,防止全墩枯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