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149移风易俗运动是中央苏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局部的执政权后,在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为主线的同时,还辅之以科学、民主、文明的社会风俗的建设,以夯实苏区社会建设基础,以全新的苏区面貌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学界对于中央苏区移风易俗、社会习俗改造的研究成果,相关的论文和著作自20世纪90年代较为稀少到现今的日渐丰富,为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现出了当时与政权建设相辅相成的社会移风易俗运动的面貌。刘和平、谢开贤对苏区的社会风俗研究有过相关梳理,不过由于其论述过于宏观且距今已历10年时间,从而使得许多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的
2、最新研究动态成果没能体现出来。如是,笔者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拟对以往中央苏区有关移风易俗运动的研究成果做一必要的梳理回顾,以期呈现出更为全面的且兼具与时俱进研究特点的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一、移风易俗运动开展的原因研究移风易俗运动的开展,既是作为中央苏区政权建设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面对诸多社会陋俗恶习亟待解决且不可回避的问题,运动的开展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与现实困境中开展的。曹春荣指出,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多数地方属于山区、半山区,处于农业、手工业经济形态。加之交通闭塞,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旧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还很有市场。因为闭塞落后导致这些地方宗族、家庭观念浓厚,信鬼神和
3、信天信命,歧视妇女,不讲卫生,还有种植、吸食鸦片、嫖娼赌博、为匪为盗等不良的社会现象1。地缘环境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央苏区地区落后的农村面貌,有学者指出赣南、闽西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的缩影,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上几千年的封建愚民政策以及民智未开,致使中央苏区所在地在土地革命之前呈现出积贫积弱的境况2。“变革前的苏区农村是旧中国传统农村的缩影,呈现出积贫、积弱、积愚、积私的景象。”3“地域致因论”是大部分学者都提到了的,这是无可厚非也难以改变的。封闭的自然环境,既是培育传统自给自足经济的温床,也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学进入的最大阻碍。在封闭的地域环境基础上,有学者提出,由于封建剥削制度长期存
4、在,且严重束缚农村经济发展,田赋、厘金特重以及自然灾害和战争频繁的影响,造成苏区社会资金短缺,文化教育落后,地理环境封闭4。封建经济在中央苏区根深蒂固的同时,传统政治残余,传统思想也是难以避免的。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央苏区的陋俗文化时,指出土地革命之前,在封建军阀势力、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宗族势力共同操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央苏区社会,民众对新思想、新观念都漠然视之,现代意识尚未觉醒。他还认为当时苏区建设中,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是最大的阻碍5。总之,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是在地域封闭导致的经济落后、封建思想禁锢、民智未开等诸多背景因素下展开的。移风易俗运动的开展既是党和苏维埃政府基于当时中央苏区特殊环境做
5、出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立足于开展革命与社会建设的需求。移风易俗在中央苏区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社会建设在整个苏区政权建设乃至服务中央苏区的革命又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央苏区开展移风易俗运动,对于改善中央苏区民众生活质量而言,是必要的举措,更是推动中央苏区政权建设和开展土地革命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路蓬蕊认为中央苏区社会改造与建设是有历史必然性的,进而提出“三个必然”,移风易俗的开展是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央苏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刘和平、谢开贤在中国苏区社会建设研究现状及思考(新余学院学报,第16卷,第1期,2011年2月)中将苏区的社会风俗研究放在苏区的社会建设中进
6、行梳理,并指出研究苏区社会风俗改造的文章主要有两类,即对苏区社会风俗改造的总体论述与对苏区某项风俗改造的具体论述。还总结出经验启示、产生成效的原因、改造的特点等七个主要研究内容,较为宏观地进行了论述。收稿日期:2023-02-22基金项目:2021年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国民党乡村党务实践研究(19271937)”(YCX21A031)作者简介:李炎(1996),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央苏区史研究。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4.043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研究的
7、学术史回顾与展望李炎(赣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摘 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学界对中央苏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阈更加开阔,从传统的宏大叙事与时序记叙向底层下沉,研究也更加模块化、精细化。中央苏区的移风易俗运动作为苏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清楚不仅对于研究苏区社会建设有更为深入清晰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从不同视角理解整个苏区政权建设,同时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明城市建设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关键词:中央苏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陋俗恶习中图分类号:K2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3)04-0149-0
8、4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150历史研究求,更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3。也有学者更多从革命政权建设的需要出发,提出在中央苏区进行移风易俗运动“三个需要”,移风易俗运动是壮大革命队伍的需要,也是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需要,还是提高红军战士战斗力的需要6,“传统的封建迷信活动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7。新旧政权交替更迭过程中,旧的传统习俗已经严重阻碍了新的苏维埃政权的发展巩固,中华苏维埃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对巩固政权的强烈紧迫感促使移风易俗运动展开上升到重要地位。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伟大实践,更是党的治国理政方针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有学者从“以人为本”的
9、角度出发,指出中央苏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社会问题:一是恶劣的社会生态环境;二是陈旧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三是简陋的卫生医疗条件和异常的社会恶习8。这些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存环境、政治意识。人民群众作为中央苏区社会建设者,也理应是苏维埃政权巩固成果的分享者。“移风易俗运动不仅关系到当时革命斗争的胜利,我党政治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人民大众精神面貌的改观,新型民族精神的培养”9。因此,开展移风易俗运动,既有巩固发展政权的必要性,又有肃清社会陋俗恶习,营造苏区新风尚,提高民众百姓的素质、科学民主意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地域特殊性造就了中央苏区的封闭落后,开展移风易俗运动,是改
10、造社会风俗的急迫需要,也是改善中央苏区民众卫生健康、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中央苏区革命开展过程中的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的许多困境,时刻提醒着开展移风易俗运动也是服务苏区革命实践的需要。二、移风易俗运动的实践研究中央苏区多山封闭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既为在广阔的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实践的场域,也一定程度上为打击、躲避敌人围剿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屏障。中国共产党明确移风易俗运动的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贯彻移风易俗政策,真正做到破旧立新,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苏区新世界。移风易俗运动内容丰富。关于移风易俗运动的内容学界大同小异,多是在表述上的差异。学者多指出中央苏区
11、风俗改造的主要内容有,妇女解放、卫生运动、禁烟禁赌、清匪肃盗、破除迷信、倡俭戒奢等10。还有学者归纳为“破除封建迷信,废除婚姻陋习,殡葬习俗改革,肃清旧礼教旧道德,严禁烟、赌与娼妓,改革卫生习俗”六个大的主要方面11,这些都较为全面宏观展现出移风易俗运动中主要涉及的革新内容。有些学者的概括论述则更加具体化,如在“旧礼教、旧道德”方面,杜俊华则细化为废止妇女缠足、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4。张玉龙、何友良在中央苏区政权形态与苏区社会变迁一书第四章移风易俗部分对解放妇女,破除迷信、厉禁烟(鸦片)赌两部分进行了较大篇幅的论述,还指出通过短期突击性的防疫运动与经常性的、建立在自觉主动基础上的清洁运动并举
12、,进行以卫生与防疫为中心的卫生文明建设12176。在移风易俗运动中,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也是学界关注较多的,曹春荣和钱仲都认为,中央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是表现得最为充分的。张雪英在其著作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中,论述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在赣南、闽西独特的环境下开始酝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妇女组织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婚姻、参政、参加生产建设等方面进行斗争解放运动13。黄茂从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态度、策略与组织;妇女运动的态度和行为;妇女运动的实践价值等方面较为全面梳理了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学术史脉络14。这些研究最终都展现了中央苏区妇女积极向上的精神,为中央苏区政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可以得知的是,
13、社会风俗的改造在于破除旧的、传统的、落后的思想观念与习俗,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时尚、新风貌。移风易俗运动实践过程中的措施多种多样,且形式灵活多变。移风易俗运动并没有一个总纲或者总的口号,但其始终渗透到党的各项政策之中,这种渗透就是通过打破原有的旧的、落后的风俗,建立新的符合新时代、新风貌的社会习俗,以各种措施与手段、过程与方法架起了移风易俗运动政策与民众之间的桥梁。钟日兴总结认为,苏区党和政府主要运用教育和宣传两大手段,革除革命前赣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歧视压迫妇女、迷信、烟赌、殴骂、盗窃、抢劫械斗等封建恶习陋俗,树立了社会新风尚15146。肖小华通过对中央苏区社会风俗改造的研究,指出中央苏区着
14、眼于加强民主政治与经济建设,摧毁陋俗恶习的根基;加强思想文化教育,革除陋俗恶习的思想根源;同时还注意发挥特殊群体的作用,比如,妇女群众、合作社、社会团体等,在此基础上,加强完善制度建设,促使移风易俗运动更加规范化6。刘果元、李国忠认为,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中还注重加强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移风易俗工作,同时也增加了运动的权威性,还指出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全方位的教育去铲除封建习俗11。马春玲、林妹珍认为,苏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致使封建迷信活动无处遁形,让移风易俗运动成为有法可依的革命活动。此外,依靠教育渠道,宣传无神论常识,以经济、政治上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引导民众的实利性策略。与
15、此同时,指出苏区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参与到移风易俗活动中来,借助赣南、闽西多山,山歌也多的特点,用这种当地流行的歌谣形式,来创新反封建迷信的宣传途径16。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用活泼多样的形式宣传、动员民众参与到移风易俗运动中。曹春荣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对中央苏区的各种旧习俗之于土地革命的消极作用已有相当的认识,于是共产党人运用演讲、写文章、汇报工作、发布文告等形式大声疾呼反对封建习俗,消灭封建制度与势力。针对各项具体的运动内容,开办训练班、识字班、劳动学校;还以宣传队、演剧、集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1。钟日兴指出,为了开展好思想宣传工作,中央苏区创办了红色中华青年实话列宁青年斗争等39种刊物,
16、组建了多种宣传机构和宣传队,根据农民的特点,采用多种通俗的方式,如标语、口号、图画、演戏、歌咏、化装讲演等15152。文芳则通过红色中华报纸对于推进中央苏区移风易俗的研究,认为红色中华报刊的报道通俗易懂且政治互动性强,该报刊通过推崇中央苏区的新风尚,加快了苏区政治社会化的进程2。通过鲜活多样的方式途径,为中央苏区的移风易俗运动推波助澜,在有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后,民众的参与,领导者的领导被提上议程。诸山指出,苏区政府以青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151历史研究少年为主要的破除封建迷信的力量,以红军为带头力量,带头以强有力的宣传攻势打击封建迷信7。黄建国通过对中央苏区
17、反陋俗文化的考察研究,指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在当时都带头进行了相关的移风易俗、反陋俗的实践,无论是针对以农民成分为主的党内改造,还是在军队建设中的反陋俗运动,甚至是在一些“左”倾错误与工矿企业,都开展了移风易俗、反陋俗文化等运动5。在以中央苏区政府与共产党为主要领导主体的领导下,针对中央苏区封建迷信思想严重,陋俗恶习普遍的情况。通过鲜活多样、灵活多变的宣传动员方式,将妇女解放、卫生运动、禁烟禁赌、清匪肃盗、破除迷信、倡俭戒奢等移风易俗运动的内容开展得有声有色,无论是对于改造社会风俗本身、提高民众素质,还是在配合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中,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三、移风
18、易俗运动的成效研究中央苏区的移风易俗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农民群众,与中国几千年来的落后的封建礼教、陋俗恶习作顽强斗争。运动开展仅仅数年,就取得了显著成效。肖小华通过对中央苏区社会风俗改造的研究,指出通过移风易俗运动的开展,对整个中央苏区而言其肃清了一些陋俗恶习,开启了苏区的社会新风尚;就民众来说,其提高了民众素质、科学民主意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对整个革命而言,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其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6。从以上三大方面进行探讨论述是较为清晰的,也是较为全面的。钱仲认为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为思想领域带来了一次大的突破,对婚姻制度也是一种本质性的改革,倡导普及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文明9
19、。苏区社会风俗的变革,对于解放妇女,让她们自己既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主力军,同时也成就了她们在苏区革命斗争、宣传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改造游民,让他们逐渐养成了劳动的观念和能力,走上自己谋生的道路,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心态、人生观,步入正常人生活轨道。同时也使苏区社会变得和谐,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与人之间旧有人际关系被一种新型的关系所代替4。有学者从中央苏区社会关系的改造中探讨移风易俗运动过程中,在社会关系上取得了新的进步,废除封建婚姻关系而实现男女平等;铲除封建宗族关系代之以新的阶级关系;破除社会陋习实现了中央苏区新文明与社会秩序17。就卫生防疫方面,张玉龙、何友良指出在推行卫
20、生文明建设仅一年,整个苏区的发病率就大幅度降低12184。陈安、刘前华也认为,中央苏区的卫生防疫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向广大军民普及卫生健康知识,保障了其身体健康,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密切了党群军民关系18。移风易俗运动无论是在破除封建迷信、废除封建婚姻、严禁铺张浪费,还是在开展卫生防疫、查禁噬赌毒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极大地推进了中央苏区的社会建设与政权建设。然而传统思想文化在转变过程中呈现出迟缓性,且在中央苏区根深蒂固,因此,依旧广泛存在于中央苏区。万振凡指出,苏区革命时期,具有很大弹性的中国乡村传统社会结构,虽然在强大的革命势力的压力之下,有了浅层次的变化,但传统社会深层次结构依
21、然在以各种方式保存自己19。新思想、新政策在与传统顽固思想的博弈过程中,显现出移风易俗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复杂性、艰巨性,因而有些地区、有些政策的成效也并不十分显著。刘果元、李国忠认为,苏维埃政府的移风易俗工作实践存在一些过“左”的倾向与影响,有时候表现出政策的过“左”,有时候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过“左”,所以,执行和阻碍执行、曲解政策的事也多有发生11。例如,有些地方为了敷衍反封建的斗争,各乡苏维埃政府都把这些封建的节日,改为纪念乡苏的日期,这样藉着纪念乡苏维埃的名义,来维持封建残余,真是名正言顺,一举两得。这些存在的不足与瑕疵,既是过往传统与现今新象博弈、妥协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初期革命探索,
22、摸石过河中不可避免的境遇。尽管移风易俗运动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实践也存在一些不彻底性,但在革命实践检验中,不得不承认,瑕难掩瑜,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的成效远远大于不足。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提高了民众科学民主意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了中央苏区新民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落后迷信的面貌,展现了中央苏区新风貌;为中央苏区政权建设扫清了落后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开创了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新局面。四、移风易俗运动特点与启示研究正如毛泽东所说:“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移风易俗运动造就了一个苏区新世界。知古鉴今,尽管有鉴于当时时代的特殊背景,但研究探讨移风
23、易俗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对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历史性的借鉴意义。中央苏区的移风易俗运动因为发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独特的场域环境与现实政治革命需求之中,因此其特点也呈现出鲜明特点。路蓬蕊在其硕士论文中央苏区社会风俗改造与建设研究中指出,中央苏区社会风俗改造以变革运动速度快、涉及面广呈现出方式上的急剧性;因为社会风俗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便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风俗文化仍具有稳定性而表现的实际效果上的滞后性;因为地区宣传程度、人群年龄结构的差距,移风易俗运动开展呈现出地域和人群受众的不平衡3。也就是归纳为“根据地开辟较早、斗
24、争较久的地方工作做得好;青年人中比老年人做得好”11。有学者则从更加具体的报刊宣传的角度论述,以红色中华移风易俗运动报道的特点为切入点,指出移风易俗报道政治立场明确,政治引导精准;报道平民化、互动性强;还指出在移风易俗运动的报道中加入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2。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相比较于近乎同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而言,没有新生活运动以军事化为最后要求的特点,更没有新生活运动企图以“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来强化独裁统治的特点。与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改造相比较,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广泛发动群众,加强党和政府对移风易俗的组织领导。相比于井冈山时期的一些移风易俗措施而言,中央苏区的移2
25、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152历史研究风易俗开展的内容更具广泛性,成效也更加显著。总而言之,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所呈现出来的运动开展的急剧性与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效果的滞后性与不平衡性等特点,都是因特定的时空所决定而呈现出的特点。历史这棵常青树总是在过去与现在、当前与未来的碰撞中生长。移风易俗运动所呈现的特点、开展形式与内容,都将优化为当今社会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启示。学者肖小华认为,透过中央苏区的移风易俗运动,当前我国乡村文明建设必须做到“四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群众的自主性结合起来,要注重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同时乡风文明建设应做到内容的严肃性和形式
26、的鲜活性结合起来,还思辨地提出将抓关键环节与重点打击结合起来6。对于当前乡村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建设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学者通过对中央苏区的反封建迷信考察,针对当前一些乡村封建迷信、被革除的社会陋习有再盛行的势头,指出应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广泛宣传教育,建立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建设机制,同时应遵循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16。李春耕也提出处理社会乡风问题时,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认为社会建设要取得成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充分利用好党的外围社团组织8。路蓬蕊认为当今社会风俗变革要以民为本,在以党和政府为主导,以农民和农村团体为主体
27、,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理顺现代与传统、行政力量与社会风俗之间的关系,立足本地,自立自主的模式下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新面貌的农村3。黄建国在其博士论文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研究中指出,在反对陋俗文化,建设文明新时代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开展,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创新宣传教育媒介来实现新的社会环境的构建5。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因此,要让乡村生活越来越好,无论是在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是在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上,中央苏区时期开展移风易俗运动的经验启示都是具有借鉴性的。
28、五、结语伴随着中央苏区与苏区社会建设研究更加深入,以及立足于当前乡风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建设,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的研究经历了由早期更多着眼于研究运动的背景环境、内容形式,到现今重视经验启示的转变。这种变化一方面拓展、加深了对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赋予研究时代意义,深深烙上了时代性,以及历史研究现实关怀的印记。当前学者的研究已经为我们呈现出结构完整、客观真实的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在展现移风易俗运动全貌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借鉴与启示。然而,当前对于移风易俗运动的研究也存在一些较为薄弱的环节。第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创新性不足。多数研究都在内容、措施
29、等方面在做重叠交叉的工作,没能找到新的切入口。第二,研究模式的简单化。目前的研究多为张小清所说的“政策效果”研究模式20,从发现陋俗恶习、封建迷信,到出台政策法令,最后描述施政效果如何,这种简单的“问题政策效果”模式,忽视了政策实施与民众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民众是何种心理?民众是怎么接受移风易俗运动?民众经历了怎样的运动与反运动的权衡抉择这种理论制度选择与社会变革实践之间的互动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第三,研究方法单一,有待进一步融合创新。移风易俗运动既是一种斗争与革命,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建设,具有政治色彩以外的社会性,不能够仅仅从传统的革命史观进行探讨。要做到突破单一的历史学或政治学视角,运用新革
30、命史观,融合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人口学和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借鉴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把中央苏区移风易俗运动的各个方面都纳入研究视野,从而从不同视野呈现出苏区的移风易俗运动以及苏区的社会建设。参考文献:1曹春荣.中央苏区移风易俗斗争浅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4).2文芳.红色中华推进中央苏区移风易俗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20.3路蓬蕊.中央苏区社会风俗改造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杜俊华.论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社会风俗变革J.兰州学刊,2007(6).5黄建国.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7
31、.6肖小华.中央苏区社会风俗改造:必要性、经验及启示J.探求,2019(6).7诸山.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的反迷信活动J.科学与无神论,2006(1).8李耕春.中央苏区的社会问题与党的社会工作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6(5).9钱仲.苏区的移风易俗斗争和南昌的新生活运动的比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10刘和平,谢开贤.中国苏区社会建设研究现状及思考J.新余学院学报,2011(1).11刘果元,李国忠.苏维埃时期移风易俗工作述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张玉龙,何友良.中央苏区政权形态与苏区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2、13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14黄茂.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研究的学术史回顾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6).15钟日兴.红旗下的乡村:中国苏区政权建设与乡村动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马春玲,林妹珍.中央苏区反封建迷信的历史经验和启示J.科学与无神论,2016(4).17韩平,陈兰英.论中央苏区社会关系的改造J.福建党史月刊,2010(12).18陈安,刘前华.赤色中华新风尚中央苏区时期党领导开展的移风易俗运动J.世纪风采,2017(12).19万振凡.苏区革命与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变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
33、(3).20张小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苏区政权建设史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4).Academic History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the Changing Customs Movement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Li Yan(School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Abstract:In recent decades,researchers hold more open research hori
34、zon on central Soviet regions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research field.They make more modular and refined research,from the traditional grand narratives and chronology narration down to the bottom.The movement of changing custom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is viewed as an important
35、par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work.The study on the movement can make people have a deeper and clearer understanding on the study of social construction,as well as the whole political power construction in the Soviet area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which,therefore,has historical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civilized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Key words:central Soviet area;changing customs;local civilization;vulgar and bad customs 责任编辑:师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