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范围
适用于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方法及质量等级。缺陷为非多孔性金属或非金属制造,安装及使用中的表面开口缺陷。
2、 引用标准、法规
GB/T 5097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 渗透检测。
GB/T 16673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辐射的测定。
JB/T 600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 技术要求。
JB/T 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3、检测人员
渗透检测人员除符合JB/T4730.1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矫正视力≮5.0,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4、 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
4.1、检测剂
渗透检测剂包括清洗剂、渗透剂、乳化剂和显像剂。
4.1.1、渗透剂的质量控制要求
(a)渗透检测剂必须表明生产日期、需附带合格证及使用说明书;;
(b)喷灌式渗透剂检测,其喷灌表面不得有锈蚀,不得泄露;
(c)渗透检测剂有良好的检测性能,无腐无毒;
4.1.2、检测镍基合金材料时,硫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4.1.3、检测奥氏体不锈钢及钛合金时,氟、氯含量的重量比不得超过1%。
4.1.4、同一工件,不同类型的渗透检测剂不得混用。
4.2、设备、仪器和试块
4.2.1、暗室或检测现场
暗室或检测现场应有足够的空间,应保持清洁,荧光检测时可见光度≯20Lx.
4.2.2、黑光灯
黑光灯紫外线波长λ=320~400nm,距灯38cm的工件表面照度≮1000μw/ cm2
4.2.3、黑光辐照度计
黑光辐照度计用于测量黑光辐照度,其紫外线波长λ=320~400nm,峰值为365nm
4.2.4、试块
a)镀铬试块(B型试块)
其上有三个辐射状裂纹区:1(大)、2(中)、3(小)。用于检测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
b)铝合金试块(A型试块)
A型试块用于比较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及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检测方法作出鉴定。
c)着色渗透法用的试块不能用荧光渗透法,反之亦然。
d)使用后,用丙酮进行彻底清洗,然后放入丙酮和乙醇混合液体密闭保存。
4.3、渗透检测方法分类,见表1。
表1 渗透检测方法分类
渗透剂
渗透剂的去除
显像剂
分类
名称
方法
名称
分类
名称
Ⅰ
Ⅱ
Ⅲ
荧光渗透检测
着色渗透检测
荧光着色渗透检测
A
B
C
D
水洗型渗透检测
亲油型后乳化渗透检测
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
亲水型后乳化渗透检测
a
b
c
d
e
干粉显像剂
水溶解显像剂
水悬液显像剂
溶剂悬浮显像剂
自显像
注:方法代号示例:Ⅱc-d为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检测(溶剂悬浮显像)。
4.4、灵敏度等级
灵敏度等级分:1级—低灵敏度;2级—中灵敏度;3—高灵敏度。1.2.3级与镀铬试块上显示的裂纹区位数应按表2的规定。
表2 灵敏度等级
灵敏度等级
可显示的裂纹区位数
1级
1~2
2级
2~3
3级
3
4.5、渗透检测方法选用
4.5.1、首先在满足检测灵敏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表面的粗糙度,批量大小、电源、水源等条件来选择。
4.5.2、表面光滑且灵敏度要求高的工件,宜选后乳化型着色或荧光法或溶剂去除型荧光法。
4.5.3、表面粗糙,且灵敏度要求低的工件选水洗型着色或荧光法。
4.5.4、批量大的工件,宜选用水洗型着色或荧光法。
4.5.5、大工件局部检测,宜选用溶剂去除型着色或荧光法。
4.5.6、荧光法比着色法灵敏度高。
5、 检测表面制备
5.1、工件表面不得有锈蚀、氧化皮、飞溅、铁屑、毛刺及保护层。
5.2、表面粗糙度Ra≤12.5μm,非机加工表面可适当放宽。
5.3、局部检测时,制造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6、 检测时机
6.1、焊接接头焊完后即可检测。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完24h后检测,球罐则在焊完36小时后检测。
6.2、紧固件和锻件一般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之后检测。
7、 检测工艺和检测技术
7.1、渗透检测操作的步骤如下
7.1.1、 预清洗
检测部位的表面制备后应进行预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油污。可采用溶剂、洗涤剂清洗。清洗后必须干燥且保证在施加渗透剂前不被污染。
7.1.2、施加渗透剂
a)渗透剂施加方法可用喷涂、刷涂、浇涂、浸涂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可多次施加。
b) 渗透温度为10℃~50℃,渗透剂时间不少于10min。
7.1.3、去除多余渗透剂
a) 去除多余的渗透剂时,应防止去除不足或过度去除。荧光渗透剂,应在黑光灯下边观察边去除。
b) 水洗型和后乳化型渗透剂均可用水去除。冲洗时,水射束与被检面夹角为30°左右,,水温为10℃~40℃,喷嘴处的水压不超过0.34MPa。无冲洗装置时,可采用不脱毛的抹布蘸水依次擦洗。
c)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去除,应用干布依次擦拭,再用蘸有清洗剂的不脱毛布依次擦净,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冲洗。
7.1.4、干燥处理
a) 施加干式显像剂、溶剂悬浮显像剂前,检测面应进行进行干燥。
b) 干燥时,被检面的温度不得大于50℃。溶剂去除时,应自然干燥。
c) 干燥时间通常为5min~10min。
7.1.5、施加显像剂
a) 施加干式显像剂时,应保证将干粉均匀喷洒在工件表面上,并保持一段时间后,将多余显像剂用轻气吹去除。
b)施加溶剂悬浮式显像剂时,将显像剂喷洒或涂刷到被检面上,然后进行自然干燥或用暖风(30℃~50℃)吹干。
c) 显像剂施加前应充分搅匀。施加应薄而匀,不可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施加。
d)显像时间一般不少于7min
7.1.6观察
a) 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施加后7min~60min内进行。溶剂悬浮显像剂应遵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观察。
b) 着色渗透检测时, 工件表面照度应不低于1000lx;当现检测时也不应低于500lx。
c) 辨认细小缺陷时,可用5倍~10倍放大镜观察。
7.2、复验
7.2.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复验
a) 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b) 检测结束时,用试块验证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
c) 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7.3、后清洗
工件检测完毕后应进行后清洗,以去除对材料有害的残留物。
7.4、质量控制
7.4.1、实施检测前,应用B型试块检验检测系统的灵敏度及操作工艺的正确性。
7.4.2、黑光灯、黑光辐照度计等仪器按相关规定定期校验。
8、 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分级
8.1、除去伪显示和非相关显示后,即按缺陷显示处理。
8.2、小于0.5mm的缺陷显示不计。
8.3、缺陷显示在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母线夹角大于或等于30°时,按横向缺陷处理,否则按纵向缺陷处理。
8.4、长宽比大于3的缺陷,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宽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按圆形缺陷处理。
8.5、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缺陷线性显示在同一条直线上且间距不大于2mm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两条长度之和加间距。
8.6、质量分级
8.6.1、不允许任何裂纹和白点,轴类工件和紧固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
8.6.2、焊接接头和坡口质量分级按JB/T4730.5-2005表3进行。
8.6.3、其他工件质量分级见JB/T4730.5-2005表4。
9、 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
9.1、检测记录
检测记录包括下述内容
a) 委托单位;
b) 被检工件:名称、编号、规格、材质、焊接方法
c) 检测设备:检测剂号,名称;
表3 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
等级
线性缺陷
圆形缺陷(评定框尺寸35×100mm2
Ⅰ
不允许
d≤1.5,且在评定框内不大于1个
Ⅱ
不允许
d≤4.5,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4个
Ⅲ
L≤4,不允许裂纹
d≤8,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6个
Ⅳ
大于Ⅲ级
注: L—线性缺陷长度,mm; d—为圆形缺陷长径,mm.。
表4 其他部件的质量分级
等级
线性缺陷
圆形缺陷(评定框尺寸2500 mm2其中一条矩形边长最大长度为150mm)
Ⅰ
不允许
d≤1.5,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1个
Ⅱ
L≤4
d≤4.5,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4个
Ⅲ
L≤8
d≤8,且在评定框内少于或等于6个
Ⅳ
大于Ⅲ级
注:L—线性缺陷长度,mm; d—为圆形缺陷长径,mm.。
d) 检测标准;
e) 检测规范:工艺卡号,检测真实记录;
f) 检测部位及缺陷草图;
g) 检测日期,检测人签字。
9.2、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a)委托单位;
b)工件名称,编号、规格、材质、焊接方法;
c)渗透检测剂名称、型号、试片型号;
d)检测标准及验收级别,结论;
e)检测工艺卡号;检测方法;
f)检测部位,缺陷位置及草图
g)检测人员签字、技术资格、检验日期。
9.3、资料存档
9.3.1、检测记录、检测报告、工艺卡按年、月份以一定顺序装订成册,归入档案室,以便查找。
9.3.2、检测记录,报告至少保存七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