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言接触视角下朝、日语汉字否定前缀的演变研究_张会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221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接触视角下朝、日语汉字否定前缀的演变研究_张会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言接触视角下朝、日语汉字否定前缀的演变研究_张会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言接触视角下朝、日语汉字否定前缀的演变研究_张会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引言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表现为受语(recipientlanguage)句法和形态特征的增加、消失、替代和保留,其中借词的增加是语言接触引发语言演变最常见的后果(吴福祥 2020:24-25)。在汉-朝-日长期的语言接触中,汉语对朝鲜语和日语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要表现即朝鲜语至少 6 成的词汇为汉字词,而在汉字词使用率较低的日语口语中汉字词的占比也达到4 成。朝、日汉字词研究都有相当长的历史,但传统的汉字词研究或致力于对其语法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诸如它们应归属于何种词类(1989,1998,1999 等),在及物性、时态以及构词等方面具有何种特征(小林英树 2004,庵功雄2008

2、 等),或从共时角度比较现代汉-朝-日语中汉字词词形、词性和语义的异同(王芳 2020),缺乏针对朝、日汉字词历时语料的考察,以及对语言接触中汉语借词融入受语的一般路径揭示,更缺乏从语言类型学、区域语言学视角对东亚语言中汉语词汇演变史的研究。表达否定的“不、未、无、非”借入朝鲜语和日语后,在各自的语言体系内保持着相对互补的分布,即一般情况一个词根只和“不、未、无、非”中的一个否定词组合。然而 3 种语言中这一互补分布的规律又各不相同,例如:汉语说“朝鲜半岛无核化”,朝鲜语和日语则说“朝鲜半岛非核化”;汉语和日语都说打喷嚏不掩口鼻“不卫生”,朝鲜语则说“非卫生”;买东西不需要开发票时,汉语和日语

3、都说“不申请”,朝鲜语则说“未申请”。本文将在 Stassen(1997)的语言编码策略(Encoding Strategy)理论框架下,通过历时语料分析“不、未、无、非”在东亚语言接触中的演变轨迹,并尝试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这种演变进行阐释。1.语义空间与语言编码策略Stassen(ibid.:9-13)指出,在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对谓语进行与语言形式无关的(language-independent)分类十分必要。他从语义(semantic)、功能(functional)和认知(cognitive)层面将不及物谓词分为 4 种语义空间:事件谓词(event predicates)表动作(act

4、ions)、过程(processes)或状态持续(states),其典型语言手段是使用动词(例1);属性谓词(property-concept predicates)表属性(property)或性质(quality),其典型语言手段是使用形容词(例 2);所属谓词(class-membershippredicates)表个体属于某个类别,其典型手段是使用名词谓语句(例 3);处所谓词(locational predicates)表存在位置,其典型语言手段是使用状语成分(例 4)。1 John walks.2 John is tall.3 John is a carpenter.4 John i

5、s in the kitchen.同时,4 种语义空间虽相对独立,但并不是完全离散的(discreet),也不是完全界限分明的(clear-cut)(ibid.:14)。在此基础上,Stassen(ibid.:582)指出,不同的语言在表达同一个语义空间时使用的语言手段不尽相同,这些手段被称为“语言编码策略”。普遍使用的语言编码策略有 3 种类型:动词性策略(verbalstrategy)的典型特征为有时态标记、主语一致标记等,最适合表达事件谓词;处所性策略(locational strategy)的典型特征为在存在动词的帮助下成句,最适合表达处所谓词;名词性策略(nominal strate

6、gy)的典型特征为没有时态标记和主语一致标记,但使用系词成句,最适合表达所属谓词。将语言编码策略与语义空间相对照可知,不存语言接触视角下朝、日语汉字否定前缀的演变研究张会见傅梦菊(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本文以否定词“不、未、无、非”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朝鲜语语料库(,15-20 世纪;世宗语料库,现代朝鲜语)和日语语料库(CHJ,8-20 世纪;BCCWJ,现代日语)中的使用情况,并与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行对比;在 Stassen(1997)提出的语言编码策略理论框架下,勾勒出汉语否定词借入朝、日语后各自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出汉字否定词借入新语言之后,其组合形态

7、和语义产生的变化与汉、朝、日 3 种语言不同的编码策略紧密相关。关键词:汉-朝-日语言接触;接触性演变;否定词;语言编码策略中图分类号:H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23)01-0045-072023,No 1Serial No 197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97 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45DOI:10.13978/ki.wyyj.2023.01.018处所谓词locational predicates事件谓词predicates無未性谓词t predicates编码策略(不、未、無、非)不动词拘束、注意、起訴、出馬、合格形

8、容词可能、充分、公正、平等、正確、適合、適切名词道德、均衡、利益、調理未动词分讓、完成、分化、確認、開拓、開發、登記、發表無一般名词條件、秩序、公害、責任、政府、作為动作性名词意識、所屬、酌定、差別、許可、節制、慈悲、批判、制限、嫌疑、防備表 1:世宗语料库中朝鲜语“不、未、無、非”后接成分的词性在属性谓词专用的语言编码策略,Stassen(ibid.:30)将其称为“属性谓词编码原则(the Adjective Principle)”,指出不存在属性谓词专用的语言编码策略,不同的语言会在动词性策略、处所性策略、名词性策略中择一来表达属性谓词的语义。从语言编码策略的视角来看,“不、未、无、非”

9、是不同的否定编码策略,其在源语(汉)和受语(朝、日)中使用的语义空间发生了变化。第 2 节将讨论这种变化是什么,第 3 节将通过对历时语料的考察讨论这种变化的轨迹和产生的原因。2.否定的编码策略本节将分析现代朝鲜语语料库(世宗语料库)和现代日语语料库(BCCWJ)中“不、未、无、非”的使用情况,并将其与汉语的用法进行对比。关于汉、朝、日语中“不、未、无、非”后接成分词性不同的现象,学界已有不少共时性研究,如野村雅昭(1973)、须山名保子(1974)、(2012)、(2012)、朴景淑(2012/2018)、严世焕(2016)等,但这些以现代语为对象的共时研究没有考虑语言接触和借用。事实上,从

10、借用时期来看,朝鲜语和日语借用的是古代汉语(在韩国和日本称为“汉文”)中的“不、未、无、非”,因此从历时角度梳理否定前缀在东亚语言中的演变时,应当以古代汉语为参照。2.1 古代汉语的“不、未、无、非”关于古代汉语中“不、未、无、非”相互间的界限,国内学者已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王力(1962/2018:262-269)对“不、未、无、非”的用法论述如下:“不”表示一般否定,只否定形容词和动词(例 5);“未”主要表事情远没有实现(例 6),偶尔表示与时态无关的委婉的否定(例 7);“无”是“有”的反面,否定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被否定的成分是“无”的宾语(例 8);“非”主要用于判断句,表示否定谓语和

11、主语的关系(例 9),偶尔用于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此时具有撇开的作用(例 10)。5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 赵策四)6 未闻好学者也。(论语 雍也)7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 齐策四)8 人孰无过?(左转 宣公二年)9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 檀弓上)10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 梁惠王上)从语义空间的角度看,“不”只否定动作和状态,即否定事件谓词和属性谓词;“未”主要表对动作已然的否定,间或也用于不限制时态的一般否定;但据杨荣祥(1999:22)考证,在近代汉语中“未”是表示对过去、已然否定的专用副词,这种状态也延续到了现代汉语,说明先秦汉语中“未”字的第二种用法是逐

12、渐式微的,从更长的时间范围看,“未”主要用来否定部分事件谓词。“无”表示“名词宾语不存在”,否定处所谓词;“非”是对主语和谓语关系的否定,即否定所属谓词。简言之,在古代汉语中,事件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是使用“不”和“未”,二者以时态区分;所属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是使用“非”;处所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是使用“无”;属性谓词则如 Stassen(1997:30)所言,没有单独的否定编码策略,而是借用事件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也使用“不”。“不、未、无、非”的界限可用语义地图表示如下(图 1):2.2 现代朝鲜语的“不、未、無、非”本节将首先在世宗语料库中调查现代朝鲜语中以“不、未、無、非”为前缀的 3 字

13、汉字词,抽取其中使用频率较高(30)的单词目录,然后判断目录中“不、未、無、非”后接成分的语义类型。根据 Stassen(1997)对语义空间的分类,事件谓词表动作、过程和状态持续,其典型语言手段是使用动词;属性谓词表性质或属性,其典型语言手段是使用形容词;所属谓词表个体属于某个类别,其典型手段是使用名词谓语句;处所谓词表存在位置,其典型手段是使用状语成分。因此明确“不、未、無、非”后接成分的词性即可对其语义类型进行划分。根据 延世韩国语词典,“不、未、無、非”后接成分的词性整理如下:所属谓词class-membership predicates处所谓词locational predicate

14、s事件谓词event predicates非未无不属性谓词property-concept predicates图 1:古代汉语的否定编码策略(不、未、无、非)46表 1 中“不”的后接成分“拘束、注意、起訴”等表动作或事件,属于事件谓词;“可能、充分、公正”等表状态或属性,属于属性谓词;“均衡、利益、條理”等是一般名词,“不”与它们结合时,表达“不是”的语义,属于所属谓词。“未”的后接成分“分讓、完成、分化”表动作或事件,属于事件谓词。“無”的后接成分“條件、秩序、責任”等是一般名词,“意識、所屬、酌定”是动作性名词,它们与“無”结合均表“某种抽象或具体的个体不存在”之意,故属于处所谓词。“

15、非”的后接成分“同盟、武裝”是一般名词,与“非”结合表“不是”之意,是所属谓词;“合理、公開、生產”等不能单独使用,需和名词派生词尾“-”连用,但表示状态或属性。Stassen(ibid.)的语义空间是建立在语义基础上的空间划分,故这类词应归于属性谓词。简言之,在现代朝鲜语中,事件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是使用“不”和“未”;所属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是使用“不”和“非”;处所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是使用“無”;属性谓词借用了事件谓词和所属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用“不”和“非”。“不、未、無、非”的界限可用语义地图表示如下(图 2):对比古代汉语中“不、未、无、非”的使用情况(图1)可发现,借用到朝鲜语后,“

16、不、未、無、非”的使用范围发生了如下变化:第一,“不”的使用范围从事件谓词和属性谓词扩张至所属谓词;第二,“非”的使用范围从所属谓词扩张到了属性谓词。2.3 现代日语的“不、未、無、非”本节尝试调查 BCCWJ 中“不、未、無、非”的使用情况,在语言编码策略框架下整理出其在日语中的分布特征。使用频率前 30 位的“不、未、無、非”3 字词按其后接成分的词性整理如下:下面利用 Stassen(ibid.)的语义空间理论对现代日语中“不、未、無、非”的分布进行考量。“不”的后接成分比较多样,既包括指向动作的动名词,如“不登校”“不注意”指“不去学校”“不注意”等行为,属于事件谓词;也包括指向属性的

17、形容词,如“不愉快”“不可能”等否认状态或属性,属于属性谓词;还包括名词,如“不動産”“不自然”等,属于所属谓词;“未”则主要与动名词连用,“未解決、未利用”表示动作未发生,均属于事件谓词,“未”后接名词的情况只有“未成年”,属于比较特殊的用法,语料库中的调查也显示“未”基本不与名词结合。“無”后接动名词和名词,日语中的动名词兼具名词属性,“無”不论与动名词连用还是与名词连用,均表示“没有”的含义,如“無意識”“無関係”否认事物或事件的存在,属于处所谓词。“非”后接成分也是动名词和名词,但语义上“非”表“不是”,如“非課税(不是收税(对象)”“非公開(不公开(的信息)”否认事物的类别,属于所属

18、谓词。部分与“非”连用的名词同时具备形容词词性,且表达的语义也偏向于否认属性,如“非合法仕事、非合法運動”等,这类组合的语料较少,但可以认为现代日语中“非”的语义相较于古代汉语已经出现了扩张。简言之,在现代日语中,事件谓词的否定编码策不动名词安定、登校、特定、履行、注意、細工名词動産、気味、自然、利益、機嫌、都合、規則、景気、均衡、合理、公正形容词可能、十分、愉快、自由、完全、透明、平等、公平、適切、必要、器用、確実、適当未动名词利用、解決、就学、使用、完成、発表、経験、勝利、成熟、公開、発達、分化、開封、確認、整備、就園、加入、舗装、実現、達成、登録、処理、消化、確定、熟練、登記、帰還、開拓

19、、発売名词成年無动名词意識、関係、意味、差別、防備、制限、沙汰、作為、頓着、所属、添加、遠慮、記名、呼吸、担保名词関心、責任、条件、表情、造作、秩序、農薬、気力、神経、利子、愛想、気味、失点、過失、政府非动名词課税、公開、常勤、表示、製造、接触、戦闘、同盟、武装、協力、喫煙名词営利、常識、現実、効率、暴力、人間、正規、合理、政府、線形、売品、軍事、自発、金属、定型、日常、公式、対称、合法表 2:BCCWJ 语料库中现代日语“不、未、無、非”后接成分的词性非一般名词同盟、武裝动作性名词合理、公開、生產、理性、專門、盈利、人間、正常、公式、現實、民主、效率、倫理、暴力、科學、人道所属谓词class

20、-membership predicates处所谓词locational predicates事件谓词event predicates非無未不属性谓词property-concept predicates图 2:朝鲜语的否定编码策略(不、未、無、非)47略使用“不”和“未”;所属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是使用“不”和“非”;处所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是使用“無”;属性谓词借用了事件谓词的否定编码策略“不”;“不、未、無、非”的界限可用语义地图表示如下(图 3):对比古代汉语中“不、未、无、非”的使用情况(图1)可发现,借用到日语后,“不、未、無、非”的使用范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的使用范围从事件谓词

21、和属性谓词扩张至所属谓词。3.“不、未、无、非”的演变及原因3.1“不、未、无、非”借入朝鲜语后的演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朝鲜语,“不、未、无、非”使用的语义空间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不”的使用范围扩大至否定所属谓语;二是“非”的使用范围扩大至否定所属谓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引言中所提到的,出现了用“未”否定将来时的用法。首先看“不”否定所属谓语,即“不”后面出现名词的情况。世宗语料库中使用频率 3 次以上的单词为:不道德、不均衡、不利益、不調理、不規則、不名譽、不景氣。在朝鲜语历史语料库中,这些词基本始用于 20世纪初:“不道德、不規則、不景氣”均始现于 1942 年的 修正增補朝鮮語辭典

22、;“不條理”始用于 1907 年的 京鄉新聞;“不利益、不名譽、不均衡”在朝鲜语历史语料库中没有用例,说明其出现年代在 20 世纪中叶以后;与此相对照的是,“道德”“利益”甚至“無利益”等词早在 15 世纪就已经广泛使用(例:道德,禪宗永嘉集 1464;利益得,月印釋譜 1459;無利益 故問,圓覺經諺解 1465)。简言之,“不”后接的一般名词在朝鲜语中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它们与“不”连用构成表示 3 字否定词则大部分初现于 20 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在译介西方先进思想和理论上,日本走在东亚各国的前列,日语译词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加上日本政府在朝鲜半岛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等原因,朝鲜语从日语中吸

23、收了大量的新词汇。同时,综合考虑日语中的“不”从室町时代起使用范围就出现了扩张,可以推断朝鲜语中“不”使用范围的扩张,是直接借用日源汉字词的结果,而非受到朝鲜语语法特征制约而发生的变化。其次,看否定属性谓词的“非”。根据(2012:78)对朝、日否定前缀的统计,朝鲜语中“非 X”3 字词的数量远多于日语。由此可首先排除日语的影响,朝鲜语中“非”的使用范围从所属谓词扩展到属性谓词,是朝鲜语内部发生的变化,主要与朝鲜语中“-”类派生名词的双重属性有关。这一点前人研究中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如(1989:249)、(1998:164-166)等都指出,“非 X”3 字词必须与名词派生词尾“-”结

24、合才能使用,此时它们的内部结构不是“非 X+”,而是“非+X”,即“非”后的双音节汉字词根首先与名词派生词尾“-”结合变成名词,然后才拥有了与否定前缀“非”结合的资格。根据(2013)的研究,朝鲜语中的“-”类派生名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存在,它们虽然形态上属于名词,语义上更贴近形容词,表达的是属性和状态的意思。这种双重属性为“非”在朝鲜语中使用范围的扩张提供了条件。最后来看与将来时连用的“未”。虽然以 延世韩国语词典 为代表的权威朝鲜语字典上“未”的释义都是“表示对已然的否定”,但在现代朝鲜语中,出现了不少表示否定将来的“未”字的用法,如:11(未確認)a.(95 )b.12(未運行)a.,40

25、(.Auto-Plus.2022-10-12.)b.-.(.2017-11-03.)11a、12a是“未”的传统用法,表示对过去的否定。但11b的“(未確認)”表示“如果找不到的话(请与我联系)”是对将来的否定;12b的“未運行”出现在一篇公交车暂停运行的通知中,也是对未来的否定。这些例句并非误用的个案,甚至大多是出现在通知、新闻、申请表等公共文书中的用法。从朝鲜语历史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来看,“未”字在朝鲜语中使用的历史并不长,始见于 19 世纪末。处所谓词locational predicates所属谓词class-membership predicates属性谓词property predi

26、cates事件谓词event predicates不未非無图 3:现代日语的否定编码策略(不、未、無、非)48初期出现的形态主要有“未可比”“未嘗不”“未嘗非”等。但这些词在现代朝鲜语中已很少见,20 世纪中叶以后的文献中“未 X”3 字汉字词的用例陡增,并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语义变化。从以下例文的对比中可见一斑:13(缺試生 0 點)02()(.1984-12-24.)145,3.358(.2008-12-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新闻,14是 2000 年以后的博客文章。13的“(未應試者)”前面有修饰词“(这次)”,指“没参加考试的学生”;而例14中的“(未應試)”则指没有提交申请(不准备参

27、加考试)的学生”,是对将来的否定。对比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才出现“未”字否定将来时的用法。根据笔者对朝鲜语母语人群的调查,在当前使用的朝鲜语中,“不應試”表达“主观上不愿意参加考试”的语义,而“未應試”则表示“因为客观原因没能参加考试(否定已然)”或者“不需要参加考试(否定将来)”两种语义,且后者的情况居多。这一语感调查亦可以从语言形态上得到印证:在现代朝鲜语中,“未 X”3 字词多和表示客观性的“”连用,而“不 X”3 字词则多和表示主观性的“”连用。“不”和“未”的区别从借用初期时态上的区别,发展到当下朝鲜语主客观情感的区别,与汉语和朝鲜语语言类型学特征的不同有很大关系。首先,

28、与汉语相比,朝鲜语有明显的过去时时态标记“-/-”,因此“未”表示“过去”的功能在朝鲜语中成了冗余功能;其次,与汉语相比,朝鲜语对主观化和客观化的表述更加敏感Rhee(2005)就曾通过朝鲜语情态标记“”“”“”的语法化过程证明了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和客观化(objectification)在朝鲜语语义演变中的重要作用(转引自吴福祥 2019:8),除“”“”“”之外,现代朝鲜语中“-”与“-”也体现出明显的“主观化-客观化”的对立,“不”和“未”同样也是在这种语言内部动力的驱使下,从时态对立逐渐演变成了主客观的对立。3.2“不、未、无、非”借入日语后的演变“不”在借入日

29、语后,其使用范围出现了扩张,具体表现为“不”与普通名词结合,这是源语(汉语)中不具备的特点。小椋(2020)在野村(1973)的基础上对日语历史语料库中收录的 明治 大正編 I 雑誌 进行调查,考察了近代日语中“不、未、無、非”的使用状况,认为现代日语“不、未、無、非”的形态特征在明治 大正时期均有体现。但小椋(2020)着重于定量调查,并未对“不、未、無、非”的分布特征进行明确的归纳和总结,也没有从宏观角度对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进行分析。下文将从历时角度调查“不+名词”在日语历史语料库的使用情况。“不”作为否定前缀首次出现在日语中是镰仓时代(海道记1223),但镰仓时代并未发现“不+名词”的组

30、合,17 世纪才出现了首例“不+名词”的用例(“不狂人”),且仅此 1 例,一直到 18 世纪初“不+名词”的形态开始在语料库中频繁出现。从时代分布看,“不+名词”在室町时代仅 1 例,江户时代 56 例,明治时代则高达 1,370 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可以看出,“不”借入日语之初与汉语保持着一致性,仅用于否定事件谓词和属性谓词,随着语言的不断接触和融合演变出了新的用法。Stassen(1997:560-561)从时态角度对日语进行分析,认为日语是一种形容词分裂的语言(split-adjective language),并指出在日语中“属性谓词的类别被分裂成动词编码和非动词编码。非动词的或

31、名词性 形容词与谓语名词编码一致”,其中动词性形容词与动词一样不需要“”的支撑就能成句,而名词性形容词与谓语名词一样需要助动词“”。如15所示,同样的分裂情况也出现在否定句中。15 a.事件谓词句(动词):学校 行。【不去学校】b.属性谓词句(一类形容词):美味。【这个不好吃】(二类形容词):静。【这里不安静】c.所属谓词句(名词):彼 学生。【他不是学生】从形态上来看,事件谓词句、所属谓词句和属性谓词句均使用“”进行否定,但事件谓词句(动词)和属性谓词句中的一类形容词均采用“词干+词尾活用+”的形式,而二类形容词和所属谓词句(名词)均为“词干+”的形态,在否定形式的编码上属性谓词(形容词)也

32、呈现出 Stassen(1997)提到的分裂趋势,一类形容词偏向于采用动词编码策略,49而二类形容词偏向于名词编码策略。由于形容词内部出现了分裂,一部分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界限暧昧,这为“不”的使用范围扩张提供了可能性。古汉语中“不”只与动词和形容词结合,由于日语中部分形容词与名词在许多性质方面较为相似,导致“不”在和名词的使用上出现了源语中不存在的组合形态,并在语言长期演变中得以保留下来。但是这种扩张并非不受限制,“不、未、无、非”在借入日语后长达千年的演变中仍保留着其核心语义,即便适用范围产生了扩张,“不”在语义上仍受到核心语义的牵制。这种牵制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与“不”结合的名词和与“非

33、”结合的名词有着明显的区别,“不+N”中出现的名词多为抽象名词且没有实际指向的事物或类别,其修饰功能强于所指功能,如“愛想、本意、合理、機嫌、見識、経済、景気、理屈、衛生”等,而“非+N”中出现的名词多为具有实际指向意义的词语,如“大学、藩閥、国家、政府”之类,其指向功能较强。另一方面,从语义上来看,“不+N”整体排除性质,而“非+N”倾向于排除类别。特别是当后面出现名词构成新的复合名词时,“不”否定的部分通常只有2 字名词,而“非”则倾向于否定整个复合名词。即便与同样的名词连用,“非道德、非衛生”多与“的”连用,如“非道徳的傾向、非道徳的題材”等,而“不道德、不衛生”则不与“的”连用,后面直

34、接加上“”修饰名词即可,如“不道徳人事、不道徳著書/政治”等。正是由于“不”在源语言中不与名词连用,因此即便传入日语后适用范围产生了扩张,但依旧出现在修饰性较强的名词中,而指向性较强的名词仍倾向于与“非”连用。4.结语本文从语言接触的角度梳理了否定词“不、未、无、非”在汉、朝、日语中的演变轨迹,并在 Stassen(ibid.)的语言编码策略理论框架下对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古代汉语中“不、未、无、非”有相对明确的界限,借入现代朝鲜语和日语后,由于受语语言特征的制约,“不、未、无、非”的使用范围发生的变化及其动因总结如下:日语中二类形容词采用名词编码策略,名词和形容词界限模糊,导致现代日语

35、中“不”的范围由源语言中的动词和形容词扩大到了名词。朝鲜语一方面通过大量借用日源汉字词,继承了日语中已经扩大了使用范围的“不”,另一方面,兼有名词形态和形容词语义双重性格的“-”类派生词的大量存在,为朝鲜语中“非”的使用范围扩大提供了条件。关于东亚语言中的汉语借词研究,以往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借”,主要讨论朝鲜语和日语借用了哪些汉语词汇、通过哪些途径借出去;韩、日学者的研究重点是“用”,主要讨论汉字词在各自语言体系内如何使用、与固有词汇相比有何特殊性。然而语言接触中借词的产生并不仅是在一“借”一“用”之间一蹴而就的,“借”和“用”之间需要汉语借词和受语之间漫长的磨合。一方面汉语借词为适应新的

36、语言体系而发生一些改变,另一方面受语的语言体系也会因为汉语借词的大量涌入而发生变化。因此从历时角度观察汉字词借入受语后在组合形态、语义和用法等方面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这一研究不仅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为我们揭示汉语和周边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同时围绕汉字词进行的东亚语言学研究对于强化汉字文化圈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注释:朝鲜语为(2011)统计数据。日语为野元菊雄等(1980)的调查数据,转引自 日本語学事典(1997:80)。,21.国立国語研究所(2022)中納言現代日本語書言葉均衡(BCCWJ)https:/chunagon.ninjal.ac.jp/bccwj/根据“不、未、无、

37、非”后接词根的音节数可分为单音节(例:不法)和双音节(例:无条件)两类,分别构成 2 字汉字词和 3 字汉字词。在朝鲜语中 2 字汉字词和 3 字汉字词属性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为借用后发生了较多变化的 3 字汉字词。其中否定前缀“未”的使用频率与其他三者相比明显偏低,使用频率达到 30 的单词只有 3 个,故抽取了使用频率超过 3 的所有“未 x”3 字汉字词。表中内容在语料库标记词性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统计,动名词项为所有可以后接“”形成动词的词汇,包括语料库中的“変可能名詞”和“変形状詞可能”,名词项为“普通名詞一般”,形容词项包括“普通名詞形状詞可能”“形状詞一般”,表中

38、带下划线的形容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双重词性,在语料库中标记为“普通名詞形状詞可能”。虽然“非”的语料显示其已经产生了轻微扩张,可以与小部分形容词组合表示属性谓词的否定,但由于用例较少,很难认为其产生了与“不”相同程度的扩张,因此图 3 中并未将“非”的语义范围扩大。国立国語研究所(2022)日本語歴史(CHJ)https:/clrd.ninjal.ac.jp/chj/事实上现代日语中“非”的使用范围也出现了扩张倾向,从 CHJ中的语料来看,“非”作为否定前缀最早可以追溯到 源氏物语(1010 年),但并没有发现“非+形容词”的用法,明治时代开始才出现了“非”与形容词的组合。现代日语中“非”不仅可

39、以与表达属性语义的“对称”“合法”等结合,甚至能看到“非”与形容词结合的形态,如“非明瞭”“非厳密”等。虽然由于语料较少,很难断言“非”的使用范围扩张到了形容词,但至少确实产生了与古50Chu,C.C.1998.A Discourse Grammar of Mandarin Chinese M.NewYork:Peter Lang.Gernsbacher,M.A.&S.Shroyer.1989.The cataphoric use of theindefinite this in spoken narratives J.Memory and Cognition 17(5):536-540.Ha

40、rris,C.L.&E.A.Bates.2002.Clausal background and pronominalreference:a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c-command J.LanguageCognition Process 17(3):237-269.Hopper,P.1979.Aspect and foregrounding in discourse C T.Givn.Syntax and Semantics:Discourse and Syntax.New York:AcademicPress:213-241.Hopper,P.&S.A.Thom

41、pson.1980.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discourse J.Language 56(4):251-299.Hyman,L.1975.On the change from SOV to SVO:evidence fromNiger-Congo C C.Li.Word Order and Word Change.Austin,TA: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13-147.Kuno,S.1972.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a case study fromJapanese and English

42、J.Linguistic Inquiry 3(3):269-320.Langacker,R.W.1969.On pronominalization and the chain of commandC W.Reibel&S.Shace.Modern Studies in English.New Jersey:Prentice Hall:160-186.Li,C.Ing.1985.Participant Anaphora in Mandarin Chinese D.Gainesville:University of Florida.Macleod,N.1984.More on backward a

43、naphora and discourse structureJ.Journal of Pragmatics 8(3):321-327.Mann,W.C.&S.A.Thompson.1988.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toward a functional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 J.Text 8(3):243-281.Mittwoch,A.1983.Backwards anaphora and discourse structureJ.Journal of Pragmatics 7(2):129-139.Reinhart,T.19

44、83.Anaphora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M.London:Croom Helm.Schegloff,E.1979.The relevance of repair to syntax for conversationC T.Givon.Syntax and Semantics 12:Discourse and Syntax.New York:Academic Press:261-288.Tenenbaum,S.1977.Left and right dislocation C E.Byarushengo,A.Duranti&L.Hyman.Haya Gra

45、mmatical Structure.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61-170.Thompson,S.A.1983.Grammar and discourse:English detachedparticipial clause C F.K.Andreu.Discourse Perspectives onSyntax.New York:Academic Press:43-65.Trnavac,R.&M.Taboada.2016.Cataphora,backgrounding andaccessibility in discour

46、se J.Journal of Pragmatics 93:68-84.van Hoek.1997.Anaphora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收稿日期:2022-03-18作者简介:高军,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话语分析。(责任编辑:梁婧玉)代汉语不一致的特征,也说明日语中形容词编码策略的分裂不仅对“不”的使用范围产生了影响,也对“非”的使用范围产生了影响。参考文献:王芳.2020.韩国语汉字词与汉语词汇对比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王力.1962/2018.古代汉语 M.

47、北京:中华书局.吴福祥.2019.语义演变与主观化 J.民族语文(5):3-13.吴福祥.2020.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 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23-33.严世焕.2016.汉韩否定前缀对比研究以“非-”“不-”“无-”为例 J.南开语言学刊(27):116-126.杨荣祥.1999.近代汉语否定副词及相关语法现象略论 J.语言研究(36):20-28.2012.-,D.:.2012.D.:.2013.-23J.(68):167-188.1998.M.:.2011.M.:.1999.J.(9):183-203.1989.,J.(14):231-252.庵功雄.2008.漢語

48、変動詞自他関一考察 J.一橋大学留学生紀要(11):47-63.朴景淑.2012.日本語中国語 不 無 非 未 J.名古屋大学人文科学研究(41):33-43.朴景淑.2018.日韓否定接頭辞類似点相違点 不 品詞転換機能中心 J.名古屋言語研究(12):109-122.小椋秀樹.2020.近代字音接頭辞 非 不 未 無 J.立命館白川靜記念東洋文字文化研究所紀要(13):85-98.小林英樹.2004.研究業書(言語書)第 31 巻:現代日本語漢語動名詞研究 M.東京:書房.小池清治 小林賢次 細川英雄 犬飼隆.1997.日本語学事典 M.東京:朝倉書店.須山名保子.1974.接辞 不 無 J.学習院大学国語国文学会誌(17):19-28.野村雅昭.1973.否定接頭語 無 不 未 非 用法 J.国立国語研究所論集:言葉研究(4):31-50.Stassen,L.1997.Intransitive Predication M.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收稿日期:2022-03-12作者简介:张会见,博士,青年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朝鲜语史,朝汉语言接触史。傅梦菊,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责任编辑:付满)(上接 34 页)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