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作为礼物的书籍_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_卢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19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1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礼物的书籍_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_卢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作为礼物的书籍_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_卢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作为礼物的书籍_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_卢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3关于桐城派在乾嘉之际的崛起与流传,学界从不同角度给出解释。桐城派在乾嘉之际的崛起并非姚鼐一人之力,而是群体之功,这一判断已基本成为学界的共识,尽管姚鼐是这个群体的领袖或曰“缔造者”。对这个“群体”的以往研究多关注群体的规模、构成、分布,而对桐城学人“群体”如何形成,特别是对于群体内部“力”的探求,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从姚鼐赠书这一活动入手,对于桐城学人“群体”的形成及群体内部流动“力”的探求,稍作考订与阐释。一、姚鼐赠书考考察书籍赠送活动,除目验核查外,多要借助当事人双方的书信、日记等一手资料。姚鼐与师友门人的交往,主要被记录于姚鼐存世的五百余通书信中。陈智超在总结书信解读方法时,提出人

2、、事、时、地四要素说,即梳理清楚写信及收信者为何人、信中所言何事、信写于何时、信写于何地又发往何地。这套源于实践的理论总结,亦适用于同为具有沟通交流性质的书籍赠送研究。具体到姚鼐赠书活动的研究中,即梳理清楚所赠何书、赠与何人、赠于何时、赠往何地,以上几点梳理清楚,基本可以还原姚鼐赠书的历史面貌。(一)赠与何人姚鼐赠书的主要对象为师友门人。据姚鼐书信记载,最早的赠书对象为业师刘大櫆,其 与刘海作者简介:卢坡(1983)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清代诗文、桐城派研究。基金项目: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安徽诗歌、诗学文献综合整理与研究”(GXXT-2020-026)。王达敏对此总结

3、道:“姚鼐所缔造的桐城学人群体凝聚力至强;信仰至坚;品行醇粹;创作成就斐然;在深层把握到了适合于华夏民族表达思想、情感的美学方式;把摸到了数千年文章发展史的内在脉动,等等。这一切,均是桐城学人群体赖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2223 页。陈智超: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812 页。姚鼐赠书主要包括:惜抱轩文集惜抱轩时文九经说 和 春秋三传补注(附 国语补注),以及 五七言今体诗钞惜抱轩诗集试帖诗法帖题跋庄子章义惜抱轩笔记古文辞类纂敬敷书院课读四书文 等。以上所

4、列皆为姚鼐生前已刻或已编成之书,这些著作成为姚氏赠与师友门人的主要“礼物”之一。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卢坡(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摘要:姚鼐的主要著作在其去世前或已刊刻出版,或以抄本形式流传。姚鼐编刻书籍非为射利,就赠书对象而言,主要为师友门人,其中又以门下弟子为多;赠书时间主要在嘉庆以后,多在著作刊刻或补刻的当年;就所赠书籍流向看,主要为苏皖、京城、江西、广西、湖南、广东等地,呈现出随友人弟子调转而变动的特点。姚鼐赠书活动有助于自我学术形象的塑造,在自我构建的同时,也初步完成对受赠者文化输出。姚鼐赠书的主要目的是传扬其治学为文心得,兼有酬答功用,客观上促

5、进了桐城学人群体的形成。就姚鼐赠书的反馈及影响看,虽有异议,但也获得众多的支持与认可。姚鼐卒后,姚门弟子将所藏姚鼐赠书编纂刊刻,进一步促进了姚鼐之学在东南的传扬。桐城派的发展与书籍编刻活动密切相关,书籍的编刻流传为桐城派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姚鼐桐城派赠书书籍刊刻DOI:10.19866/ki.cjxs.2023.02.007长江 学术YANGTZE RIVER ACADEMIC2023 年第2 期(总第78期)2023 No.2(Serial No.78)74长江学术 2023 年第 2 期峰先生 云:“鼐丙戌年春,曾有两字奉寄,并诗一册,呈乞阅定者。”刘大櫆回信称:“得五楼诗稿一卷,久

6、为标录一过。”由此可知,至迟乾隆三十一年春,姚鼐已编成诗集一卷,初名 得五楼诗稿。此时姚鼐三十六岁,学业犹未大成,故刘大櫆尚有“尊作去古为近,加以功力”等语。从以上材料亦可知,姚鼐所赠诗集尚未刊刻,当为抄本,姚鼐向刘大櫆赠送诗集,主要是求教。姚鼐学诗文于刘大櫆,其诗得力于刘氏尤多。姚鼐赠书的友人颇多,诸如王昶、陈奉兹、翁方纲、马春田、谢启昆、汪志伊、吴定、王念孙、法式善等,都得到过姚鼐的赠书。限于传世材料缺失,如上统计显然不全,如袁枚将姚鼐诗编入 随园诗话补遗,并以为姚氏“七古雄厚”,以两人交往之密切,袁枚不可能不得到姚鼐的赠书。即便如此,如上获得赠书的友人亦颇有代表性,大体能反映出姚鼐的交友

7、情况。陈奉兹、谢启昆、汪志伊皆为地方要员,如陈奉兹为江苏布政使,谢启昆为广西巡抚,汪志伊则官至闽浙总督。王昶 蒲褐山房诗话 称:“(姚鼐)既归,屡主安徽敬敷、江宁钟山、扬州安定三书院,以读书学道教多士。地方大吏无不爱而重之。”王昶为姚鼐同时代人,所言可信,如姚鼐第二次主讲钟山书院已 75 岁,即为铁保遣人固邀至江宁。实际上,朱珪、百龄、松筠、胡克家这些主政东南的大吏,无不与姚鼐交好。姚鼐著作刻出,多赠与诸人,如嘉庆二年赠谢启昆 九经说 一部,三年赠 惜抱轩诗集 一部,四年赠 五七言今体诗钞一部,六年赠 惜抱轩文集 一部,几乎凡有新刻皆赠与谢启昆。王昶、翁方纲、王念孙、法式善等为学界名流且久居京

8、师,可算姚鼐另一类友人。王昶、翁方纲皆为姚鼐居京城时结识友人,法式善则在诗龛图 征诗及补辑纂校 全唐文 时与姚鼐互通书信,王念孙亦为姚鼐故人,因陈用光赴京请谒,姚鼐以新刻 九经说三传补注 呈送。马春田及吴定等则为姚鼐又一类友人。马氏与姚鼐为中表兄弟,交最笃,著有 乃亨诗集 四卷,“其诗豪放处颇近青莲,奇辟处往往平揖坡、谷,七古音调间有不合,而粗率之处亦为大醇之累。”吴定则为刘大櫆主讲歙县弟子,姚鼐“主扬州书院,会殿麟亦有事扬州,附鼐舟,于是相从最久”,著有 紫石泉山房文集 等。马春田与吴定皆为颇不得意的下层文人,与姚鼐有亲旧之谊。姚鼐应吴定之请,赠文稿三部,又赠 课读文九经说 等;姚鼐曾寄马春

9、田 九经说惜抱轩诗集,请其校改。姚鼐赠书最多的还是门下弟子。诸如秦瀛、周兴岱、周有声、胡虔、赵慎畛、鲍桂星、陈希曾、陈用光、方东树、姚元之、姚椿、管同、张聪咸、姚莹等皆得到姚鼐赠书。姚鼐对于弟子多能因材施教,如姚元之欲学诗,姚鼐赠以 五七言今体诗钞;闻姚椿欲编 国朝文录,赠以 惜抱轩文集;得知陈用光勤学书,赠以法帖一册;姚鼐对于管同则是“吾所著未刻者难抄寄,已刻而贤未得者,可指明,以便觅寄”,爱才之情,溢于言表。(二)赠于何时据统计,姚鼐赠书时间始于乾隆三十一年,终于去世的嘉庆二十年,前后长达 50 年。总体而言,姚鼐赠书时间与编书、刻书时间密切相关,每有新编、新刻之书,姚鼐总是第一时间赠与师

10、友门人。结合姚鼐著作的编刻情况,以下几个时间段姚鼐赠书较为集中:一是嘉庆初年。嘉庆元年,九经说 由姚氏门人朱则泊、朱则涧刊刻于安徽旌德。九经说 草拟清 姚鼐:与刘海峰先生,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48 页。清 萧穆:跋海峰先生与姚惜翁手札,项纯文点校:敬孚类稿,合肥:黄山书社 2014 年版,第 196 页。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卷一,王英志编纂校点:袁枚全集新编 第十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620页。清 王昶编纂,赵杏根、陆湘怀、赵衡整理:湖海诗传 卷二十八,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171 页。清 徐世昌:晚晴簃

11、诗汇 卷一百十一,民国退耕堂刻本。清 姚鼐:吴殿麟传,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09 页。清 姚鼐:与管异之,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87 页。75于姚鼐四库馆修书之时,至嘉庆元年成书,前后历时 20 余年。关于此书的写作动机,姚鼐在与翁方纲书中有所揭示:“鼐昔在馆中,见宋元人所注经,卷帙甚大,而其间足存之解,或仅一二条而已,意以谓何须为是繁耶。故愚见有所论,但专记之,如是历年所记,每经多者数十条,少则数条而已,谓之私说,不敢谓之注。”姚鼐刻成 九经说 后,曾于嘉庆二年前后赠与谢启昆、秦瀛、王念孙、翁方

12、纲、马春田、吴定、胡虔、陈用光、郭麐等友人及弟子。在与翁方纲的同一封书信中,姚鼐又言:“至于 三传较诸经稍轻,乃名之 补注,分成两书。今年诸门徒遂取以刊板。”由此可知,三传补注(附 国语补注)一卷比 九经说 成书稍迟,至嘉庆二年已刻成。三传补注此前有抄本流传,如乾隆六十年,姚鼐赠刘台拱 三传补注 一部即为抄写本。三传补注 刻成后,姚鼐送翁方纲、王念孙、胡虔、陈用光等友人与弟子。除此之外,嘉庆三年,姚鼐刻成 五七言今体诗钞 及 惜抱轩诗集,嘉庆四年,惜抱轩诗集 又有补刻。可以说,嘉庆三年前后,姚鼐的著作陆续刊刻出来,与此相应,姚鼐之学的传播出现了第一波高峰。二是嘉庆十一年前后。嘉庆十年,姚鼐及其

13、弟子集中刊刻出 试帖诗 惜抱轩时文 及 法帖题跋 几部著作。这几部著作篇幅都不大,几乎成为姚鼐与友人弟子交往的伴手礼。如嘉庆十一年春,姚鼐与陈用光通信道:“鼐 时文 刻成,且寄两部,谅索者必多,须后便可也。”嘉庆十一年夏,姚鼐在与陈用光信中言:“在都见秦小岘、汪锐斋、吴兰雪诸君,希为道候,试帖 可为各送一部,不及一一作书也。”由此可知,嘉庆十一年夏,姚鼐一次寄去五部 试帖诗,秦瀛、汪德钺、吴嵩梁各得一部,陈用光则得两部。嘉庆十一年底,姚鼐寄去四本 试帖诗 及 法帖题跋,听任陈用光转赠他人。嘉庆十一年冬,姚鼐收到吴赓枚寄来礼恭王永恩的家传资料,作书答谢道:“鼐今年刻 试帖诗 一小卷、法帖题跋 三

14、卷,并装一册,呈尊大人及吾兄阅之。”嘉庆十一年冬,姚鼐与鲍桂星道:“今年刻试帖 一卷,又 法帖题跋 一卷,同装奉寄览之。”此处的 法帖题跋 一卷,或当为三卷。此外,嘉庆十一年,姚鼐还曾赠 法帖题跋 与吴与之,赠 惜抱轩时文 与管同等。三是嘉庆十四年前后。据程邦瑞题识可知,“五七言今体诗钞 十八卷,昔曾开雕于金陵,今先生复加删订,邮寄示瑞”,程邦瑞以为“足以维持诗教,启迪后学”,重为校刊,时在嘉庆十三年十月。十四年秋冬之际,姚鼐与陈用光书:“五七言今体诗钞 新刻本颇佳,今以一部奉寄。”十四年初冬,姚鼐与姚元之信:“新刻出所选 今体诗抄,雕手颇佳,今奉寄一部。”十四年冬,姚鼐与鲍桂星书:“鼐顷有

15、五七言诗今体 重雕本,颇增减于昔,刻亦较佳。奉寄一部,于尊意当不?”九经说 初刊于嘉庆元年,此后姚鼐“增益旧文”,篇幅由12 卷增到 17 卷,十四年冬由陶定申补刻。十五年,姚鼐将补刻的 九经说 赠与弟子,如十五年春夏之际,姚鼐与姚元之书:“寄来 九经说 五部,望分送鲍双五一部,其余酌留并待取者。”十五年八月前后,姚鼐与陈用光书道:“九经说 补刻本,奉寄一部。”十五年九月十四日,姚鼐与姚莹书道:“吾 九经说 补刻成,今寄汝二部。”十五年冬,姚鼐与鲍桂星书,更寄一部 九经说,此本比前本增添数十则。由于 五七言今体诗钞 与 九经说 补刻完成,嘉庆十四年前后成为姚鼐赠书相对较多的第三清 姚鼐:与翁覃

16、溪,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97 页。清 姚鼐:与陈硕士,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258、294、296 页。清 陈用光辑、孙陟甫藏:惜抱轩手札,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第 174175 页。清 姚鼐:与吴敦如,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41 页。清 姚鼐:与鲍双五,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76、178、181 页。清 程邦瑞:五七言今体诗钞跋,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今体诗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17、986 年版,第 4 页。清 姚鼐:与伯昂从侄孙,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37、329 页。清 姚鼐:与石甫侄孙,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47 页。卢坡: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76长江学术 2023 年第 2 期个时段。由此可见,姚鼐赠书时间前后跨度 50 年,又相对集中,这与姚鼐著作编刻活动密切相关。(三)赠往何地对于赠书地点的关注,实际上是关注书籍流动的问题,即书籍从何地流向何地,对这一过程的考察,无疑有助于了解文化群体的形成及相互影响关系。具体到姚鼐赠书地点考察这一问题,表现为

18、以江宁为中心辐射多地,而书籍流向地点又随师友门人流动而出现变动。姚鼐晚年前后主讲钟山书院 23 年,门下弟子众多,江宁通江达海,为南北交通要冲,这都为姚鼐著作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安徽桐城作为桐城派的发祥地,江苏江宁作为姚鼐的讲学地,两地都有不少姚门弟子,姚鼐自然有不少书籍流传以上两地。为节省笔墨,本文重点考察姚鼐著作流向京城、江西、广西及湖南等地的情况。京城为姚鼐科考为官之地,不少友人居京为官,又有不少弟子入京科考出仕,自然为姚鼐书籍流向之地。如嘉庆二年前后,姚鼐将新刻的 九经说 三传补注 等赠与翁方纲、王念孙等人。及至鲍桂星、姚元之、陈用光等弟子入京,姚鼐更是每有机会即将著作送往京城,如前

19、所言,嘉庆十一年一次送 试帖诗 五部与陈用光,请其分送秦瀛等人;嘉庆十五年,一次送九经说 五部与姚元之,请其分送鲍桂星等人。姚鼐另有部分著作流向江西、广西、湖南、广东等地。乾隆五十七年,十卷本 惜抱轩文集 由陈用光刊刻于江西;乾隆五十九年,姚鼐六十篇时文,再为陈用光刊刻于江西。江西新城陈氏、鲁氏不少子弟问学于姚鼐,江西自然成为姚鼐著作流向之地。姚鼐寄望陈用光于其殁后为刻一总集,故不计重复、源源不断地向陈用光赠以著作。嘉庆四年,谢启昆出任广西巡抚,胡虔随幕同行,此时姚鼐外甥张元辂分发桂林,谢启昆编 广西通志,胡虔与张元辂皆参与编纂。姚鼐与胡虔的书信记载了姚氏著作流向广西的情况。“文集刻成,今以一

20、部奉寄,又二部以寄蕴山、虬御也。”张元辂赴广西时即随身携带 五七言今体诗钞,此后谢启昆、胡虔及张元辂又得到姚鼐寄书。由此可见,早在朱琦、龙启瑞、王拯等人崛起之前,姚鼐已有著作流向广西。乾隆三十五年,姚鼐充湖南乡试副考官,周有声乡试出姚鼐之门。嘉庆十五年,姚鼐与周氏书道:“所撰 古文辞类纂,陈石士处有抄本,恐一时未便刊刻。若希甫就抄一部,带回湖湘,或未必无益于学者耳。”姚鼐弟子以传抄姚氏著作为己任,周有声即为姚鼐之学传于湖南的代表人物之一。姚莹考取进士后,主讲广东香山榄山书院,姚鼐与姚莹书道:“吾 九经说 补刻成,今寄汝二部。岭南或遇一真读书人,可与之。东坡云 要使此意留遐荒也。”姚鼐此是有慨于

21、苏轼对于南方文教的赞化之功,欲将所学通过姚莹传于广东。上文在论述胡虔、陈用光、姚莹等弟子接受姚鼐赠书时,已经涉及姚鼐赠书地点随师友门人流动而出现变动这一现象。此处再以姚鼐赠书汪志伊、秦瀛为例,稍作补充。姚鼐与汪志伊书言:“去岁,江西敝门人陈用光,在南昌取所有鼐文字刻成十卷,于鄙作已尽其半,今谨以一本寄呈大教。”姚鼐作此书时在乾隆五十八年,汪志伊出任甘肃布政使,则姚鼐新刻 惜抱轩文集 必寄往甘肃。“九经说 及 辟谷方 已附舆人呈上。”此时为嘉庆五年底,汪志伊将要启程赴福建巡抚任,故此两书必送于桐城。姚鼐送秦瀛 九经说 在嘉庆二年,此时秦瀛为杭嘉湖道,则此书必寄往浙江;嘉庆十一年送 试帖诗 时,秦

22、瀛在顺天府尹任上,则必寄往京城。师友门人的流动性,固然会给姚鼐赠书带来一些困难,甚至部分著作遗失于路途,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姚鼐著作流向更多地方。清 姚鼐:与胡雒君,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35 页。清 姚鼐:与周希甫,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68 页。清 姚鼐:与石甫侄孙,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47 页。清 姚鼐:与汪稼门,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73、80 页。77二、自我建构与文化输出方宗诚为郑福照

23、姚惜抱先生年谱作序言:“先生学行大略散见国史 文苑传,及门人所为传、状、志、表、序、跋之中。”姚鼐弟子及后学关于姚鼐学行的记载,实际上是对姚鼐自我构建的一种转述或回忆。赠书活动有助于姚鼐自我学术形象的塑造,姚鼐在完成自我构建的同时,也逐步实现对受赠者的文化输出。(一)自我构建姚鼐的自我构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孤立于世的程朱之学的守护者。姚莹在为姚鼐所作行状中言姚鼐居四库馆的经历道:“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抨击讪笑之不遗余力。先生往复辨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桐城耆旧传 载:“当时已负天下重名,使循资以进,固可回翔至卿贰,而超然高举、不俟终日者,徒以论学不能

24、苟同也。”姚鼐的孤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程、朱之学的维护;二是对汉学家的不满。如姚鼐与袁枚言:“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犹吾父师也。”姚鼐是坚定的程、朱之学维护者,程、朱有失,可以正之,但不能诋毁讪笑,与程、朱争名,必为天所恶。与汉学家的相异,如姚鼐与姚莹直言道:“书成以待天下后世之公论,何必竞之于此一时哉。吾孤立于世,与今日所云汉学诸贤异趣。”对于程朱的维护,对于汉学家解经方式的不认可,这都在姚鼐 九经说三传补注 等著作有所体现,如姚鼐与王念孙书道:“鼐 九经说 三传补注 刻本新就,即附呈教。鼐欲破门户偏党之见,遂不免以臆为断,恐当获罪于海内学者。”可以说,姚门弟

25、子及后学视姚鼐为被孤立的程、朱之学守护者,主要来自姚鼐的自我建构。二是以古文正宗及诗学正统自居。“选 古文辞类纂 以尽古今文体之变,选 五七言诗 以明振雅祛邪之旨”,这段对于姚鼐古文及诗学成就的评价,多次出现在姚鼐的相关传记之中,实际也是姚鼐自我构建的同意转述。如姚鼐与董桂敷言:“闻时取鼐所为 古文辞类纂 观之,管子取老马之识途,仆庶几可比于此乎?”姚鼐与张梧冈言:“有志为古文,甚善。鼐有 古文辞类纂,石士编修处有钞本,借阅之,便可知门径。”至于学诗,姚鼐以诗学正统自居,编 五七言今体诗钞 即有“存古人之正轨,以正雅祛邪”之意。姚元之欲学诗,姚鼐寄去 五七言今体诗钞 一部,指出:“贤从寄来之诗

26、,七律大有进境,便以鄙见评其利病。此后但就愚今体诗抄 更追求古人佳处,时以己作与相比较,自日见增长。”姚鼐又以诗选送管同、方东树等人,在与胡虔的信中言:“吾所选 五七言今体,重复批阅之本,彼行笥携有之,可以借临一过。鄙见自诩此为诗家正法眼藏,不知他日真有识者论之,当复何如?若近时人毁誉,举不足校耳。”三是史学及书法诸艺皆胜。关于史学笔记,姚鼐认为“近时史学,无过钱辛楣,然吾有所辨论,殆足俪之”;至其 法帖题跋,“鼐自谓所论书理有胜前贤处”,“外间见者多以考证见推,然吾意实清 方宗诚:姚惜抱先生年谱序,周中明校点:姚鼐诗文集(下),合肥:黄山书社 2021 年版,第 439 页。清 姚莹:朝议大

27、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行状,严云绶、施立业、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姚莹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89、90 页。清 马其昶撰,彭君华校点: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 2013 年版,第 313 页。清 姚鼐:再复简斋书,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02 页。清 姚鼐:与石甫侄孙,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52 页。清 姚鼐:与王怀祖,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96 页。清 姚鼐:与董筱槎,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

28、版社 2020 年版,第 105 页。清 姚鼐:与张梧冈,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15 页。清 姚鼐:与伯昂从侄孙,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41 页。清 姚鼐:与胡雒君,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34 页。清 姚鼐:与陈硕士,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292、266 页。卢坡: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78长江学术 2023 年第 2 期以论书法处为重”。由此可见,姚鼐对于所著笔记、题跋诸作是颇为自

29、负的。王文治为姚鼐好友,书名甚高,时人以“淡墨探花”称之,将其与“浓墨宰相”刘墉相埒,清史稿 王文治本传竟称姚鼐书名“转出文治上”。由以上所述可知,姚鼐在赠书与友人弟子的过程中逐步绘成作为学者的自画像。在汉学大本营的四库馆,姚鼐与汉学家不对称的颉颃,更容易得到同样遵循程朱之学士子的认同。姚鼐在诗文及史学、书法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奠定了姚氏在乾嘉学界的宗师地位。(二)文化输出姚鼐在赠送友人及弟子书籍外,尚有笔筒、砚台、镇尺、羽扇、对联、古画等,虽然同为“礼物”,但书籍与其他礼物大不相同。其差异表现为礼物对于受赠者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赠书者在赠送书籍的同时,也初步完成了文化

30、输出。姚鼐以书籍为载体实现文化输出时,特别留意两个平台,一是东南书院,二是学官体系。一是以东南书院为依托。姚鼐从四库馆退出后,朱孝纯为两淮盐运使,延请姚鼐主讲梅花书院,后又主讲敬敷书院、紫阳书院、钟山书院,几四十年。“士以受业先生为幸,或越千里从学。”姚鼐主讲东南书院,特别是主讲钟山书院时间长、弟子广、束脩厚,为姚鼐提供较为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系统总结其治学心得。姚鼐大部分著作首刻或补刻于江宁,如 春秋三传补注 三卷附 国语补注 一卷,刻成于嘉庆二年,此书标识“钟山书院刻本”,则知刻成于江宁;据 五七言今体诗钞 序目,嘉庆三年二月,由历城方氏刊刻于江宁;嘉庆三年五月,惜抱轩诗集 十卷于江宁刻成,

31、一年后又有补刻;嘉庆五年十月前后,惜抱轩文集被删订为十六卷,由江宁诸生合刻;惜抱轩时文 后为姚鼐弟子补刻于嘉庆十年冬;九经说 初刊后,姚鼐复有所论,合得十七卷,嘉庆十四年冬,由陶定申补刻于江宁;法帖题跋 三卷,由姚鼐刊刻于嘉庆十年,刊刻地点为江宁。可以说,姚鼐有意识利用主讲钟山书院之便,或刻新著,或将此前已刻书籍重新补刻一番。姚鼐不少著作由其弟子刊刻,其缮写雠校中自然有利于姚鼐著作的研讨与传播。以书院为依托并非意味姚鼐著作的刊刻研讨仅限于东南书院,如于京城谋刻 古文辞类纂,应为姚鼐有意扩大其古文影响之举。嘉庆二年秋,姚鼐与陈用光书言:“而 古文辞类纂,现亦在方处钞写,伊明年必携入都。都中如有能

32、共刻之者,固佳矣;不则仍要齐五六家于南京刻亦可,须方世兄总其成耳。”此时已有计划将 古文辞类纂 抄本送往京师刊刻。至嘉庆五年夏,姚鼐与陈用光书言“古文辞类纂 仅有两类四本,且寄来”,稍后一封书则言“古文辞类纂八本寄来,可查收。此书附鲍庶常入都之便”。古文辞类纂 篇幅较大,分类抄写,分批寄往京师,虽最终未能于京师刻成,但亦见京城为姚鼐著作的重要流向地之一。以东南书院为依托,辐射多地,姚鼐通过著作的刊刻完成了书院讲学之外的文化输出。二是借助学官体系。姚鼐于乾隆三十三年充山东乡试副考官,三十五年为湖南乡试副考官,三十六年为会试同考官,所得多通经气节之士,尤著者有周兴岱、钱沣、孔广森等。姚鼐弟子之中,

33、不少曾为学官,此尤为值得注意。据清代职官年表清史列传 可知,鲍桂星、陈希曾、姚元之、陈用光等姚门弟子曾为学政,周兴岱、秦瀛、陈希曾、鲍桂星等为会试考官,周兴岱、陈希曾、鲍桂星、赵慎畛、姚元之等为乡试考官,特别是嘉庆十三年,姚元之为陕西乡试考官,鲍桂星为山西乡试考官,陈用光为河南乡试考官,陈希曾为江南乡试考官,几乎占有清廷大省半壁江山。姚鼐希望弟子散馆留职,以清 姚鼐:与张虬御,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457 页。清 赵尔巽等:王文治传,清史稿 卷五三,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第 13889 页。清 姚莹: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

34、行状,严云绶、施立业、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姚莹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90 页。清 姚鼐:与陈硕士,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221、233、233 页。79为留京授职优于外放知县等,盖因其体制不同于他官而升迁较易,又因为翰林官所能担任之差使,主要为会、乡试之考官及各省学政,此种衡文主试之任,衣钵相传,形成科甲出身者相互标榜、扩大影响的机会。如陈希曾嘉庆十八年出任江苏学政,姚鼐以 九经说诗文集 各一部奉寄,又言“夫士诵习先儒,谨守成说者,固必未尽贤也。乃至肆然弃先儒之正学,掇拾诐陋,杂取隐僻,以眩惑浅学之夫,此其心术为何如

35、人哉!衡文者不能鉴别,往往录取,转相仿效,日增其弊,此何怪士风之日坏也”。嘉庆十年,鲍桂星为河南学政,姚鼐先后赠 九经说试帖诗法帖题跋,又作书言:“鼐 时艺 有内外两编,今亦奉寄,其外编尚可为今时学者用也。”嘉庆十五年,鲍桂星出任湖北学政,姚鼐赠新版 九经说 并作书道:“鄙撰 九经说,增添数十则,不记曾奉寄不?今更寄一部,设多,以赠留心经学人可也。”由此可见,姚鼐有借助出任学官的弟子之力扭转学风的愿望,赠书又成为必要的辅助手段。法国学者莫里斯古德利尔认为:一件礼物不会没有理由移动。当他移动时,如果是非竞争性的礼物交换,它的双向移动为的是创造一种双向的互惠依赖关系,它能够为双方带来一些社会性的结

36、果,一些义务同时又是优势。与此同时,在交换完成之后,双方也再一次地实现了平衡。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姚鼐的著作“不会没有理由移动”。总体而言,姚鼐赠书的主要目的为传扬其治学为文心得,又兼有酬答功用。由于谋生等需求,姚门弟子在或长或短的从师求学后,多辗转四方,以求口食。要维持长久的师徒授受关系,师长赠送弟子所著书籍实为有效方式之一。这从姚鼐与胡虔、鲍桂星、陈用光、姚元之、姚椿、管同、姚莹等弟子的交往即可知晓。姚鼐赠书所带来的社会性结果之一是弟子对其学说的传扬,这是姚氏所能预知并乐意看到的。保持与友人弟子之间的交往,扩大自身学术的影响,这是姚鼐赠书的动力之一。姚鼐赠书又兼有酬答功用,姚鼐在接受友人及

37、弟子的馈赠时,常会酬赠以图书。如嘉庆九年,姚鼐收到周有声所寄百金,为其父作墓志,又寄“拙集二种”;嘉庆十一年,姚鼐接到鲍桂星所赠白金三十两,赠 试帖诗 等;嘉庆十六年,姚鼐接收陈用光所赠银若干,赠以 五七言今体诗钞 等著作。这些馈赠对于非以刻书谋利而又家贫的姚鼐,无疑具有经济上的帮衬作用。通过这种赠与和回馈,姚鼐实现了某种“平衡”,而非单方的精神及物质上的输出者。在这种动态的平衡之中,桐城学人群体交往密切,作为礼物的书籍,则成为交往时必要的“中间物”。三、遭遇尴尬与流播东南如上所言,姚鼐赠书实际是一种文化输出,受赠者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就总体反馈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持有异议,并不完全认同;

38、另一类则为积极接受,以传扬姚鼐学说为己任。(一)遭遇尴尬嘉庆三年春,王昶向姚鼐求序,后又将姚序刊落,颇能折射出他们治学理念的不同。姚鼐为王昶述庵文钞 作序后,并作一书:“世兄来江宁,获读赐书,如亲接侍。生平于先生古文,但于石刻中略见数首,知具才识闳深而体裁明正而已,今乃得尽览大集,然后见其为卓然一代之巨手,必传于后世无疑也。就鼐所见,缀为一序,不知于尊制佳处采之发明否?集传,则序文虽劣,亦不能不传矣。岂不令人愧悚耶?尚欲留观而承命取回以为校本,想校定后,必合尊诗同见惠也。”从此札看,应是王昶令其子捧其文集并书信一封赴江宁请姚鼐作序,姚鼐作此书回复,并将 九经说 及诗集一部相赠。此后,直至王昶病

39、逝,姚鼐并未收到王氏的赠清 姚鼐:复陈钟溪,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205 页。清 姚鼐:与鲍双五,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76、181 页。法 莫里斯古德利尔:礼物之谜,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09 页。此札辑自雅昌网,上海敬华 2001 秋季拍卖会古籍尺牍类,编号 0522,4 纸,24*10.6cm。卢坡: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80长江学术 2023 年第 2 期书。姚鼐通过姚椿始得王昶 春融堂集,姚鼐精心结撰的序文,竟被王氏刊落,此亦令姚鼐颇为不解和

40、尴尬。春融堂集 得观,极荷。鼐昔作 述庵文序,今其集中乃不载,岂述庵以序内称誉之犹不至而不录耶,抑其后人择取而遗之耶?此不可解也。王昶生前已基本编定文集,姚鼐所作 述庵文钞序 为王氏“后人择取而遗之”的可能性并不大,姚鼐与姚椿信中的“不解”,实则充满尴尬和无奈。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王昶、姚鼐对 序 中阐发的三者兼收 说的不同态度,可以反映出乾嘉之际考据与辞章的异趣和分途”。与 述庵文钞序“同呈”的尚有 九经说 等著作,对于学承惠栋、讲求声音训诂的王昶而言,九经说 等著作亦难以得到王氏的充分认可。姚鼐借陈用光赴京拜谒翁方纲之际,将新刻出的 九经说 及 三传补注 奉上,在与这位老友的信中,姚鼐颇为

41、谦虚地称道:“今年诸门徒遂取以刊板,鼐固知其不免谬妄,今各以一部上呈几下,不知亦堪以一二条之当见取者乎?”实际上,姚鼐对于这两部著作颇为自负,如姚鼐与好友吴定言,“两年来作 经说 可十卷,抄寄甚不易。鼐无便刻之。其间岂敢谓为尽善,然必有一半足裨经学者”。翁方纲关于初版 九经说 的阅读与评价,因文献缺失,不见记载。至嘉庆十七年,姚鼐与陈用光书言:“翁覃溪先生如索鼐所著,石士或且以所携与之,吾后更寄补可也。”姚鼐此处所言 九经说 为嘉庆十五年后新刻本,颇能够代表姚鼐经说的最终成就。陈用光在回复姚鼐信中对于翁方纲的阅读反馈有所透露:用光去年固以所存 经说 一部送与覃溪先生矣,用光嫌其下笔处涂乙未当,

42、仅于苏斋匆匆一阅,而未与用光携归,则此次固不必再送去矣。用光意先生于古文无所得,其治经亦似纤细处多而下笔苦于缭绕不休,其论诗亦似有晦涩之病,有喜人同己之意,其于夫子 经说,以所论“梓材”“康诰”为不然,而以“丝衣”说“吴怃音近假借字”为极当,但惜其无他左证。很显然,这段文字颇多回护之词,但从“下笔”“涂乙”“不然”“无他左证”等可以看出,翁方纲对于姚鼐倾注极大精力的经说之作不甚满意,以至于大加批抹、指其瑕疵。翁方纲不满姚鼐 九经说的地方在于“不当自立议论,说经文字不可以作古文”,而姚鼐说经的特点是“不免以臆为断”,两者解经路数确实大不相同。翁方纲如此“喜人同己”,确实令姚鼐颇为尴尬,无奈之下,

43、对陈用光言:“如覃溪先生,不可谓非好学,然谓其中之闳通明澈,则未能许耳。”从以上与友人的交往可知,姚鼐的著作,特别是苦心结撰的经说一类,并未能得到汉学阵营的普遍认可。(二)流播东南针对异议者的不同声音,弟子们对于姚鼐著作颇多赞誉之言,如姚椿称:“先生所作 九经说,措辞简而说理粹,论名物度数,使人易晓,于儒家最盛,自唐以后说经家无之。盖平生于训诂词章,皆以义理为归墟,故不使少驳杂也。”王昶、翁方纲等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能兼具,姚门弟子则以其师著作兼有义理、考据、辞章之美。经史考订之作只是姚鼐著作的一部分,姚鼐的诗文,特别是清 姚鼐:与姚春木,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44、 2020 年版,第 411 页。朱曦林:姚鼐 述庵文钞序 与乾嘉之际的考据、辞章之辨,中州学刊 2022 年第 3 期。清 姚鼐:与翁覃溪,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97 页。清 姚鼐:与吴殿麟,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472 页。清 姚鼐:与陈硕士,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05、309 页。清 陈用光:寄姚先生书,严云绶、施立业、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陈用光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 59 页。清 姚椿:古文辞类纂书后,严云绶、施立业、

45、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姚椿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第 35 页。81古文,在当时即有颇高的评价,王昶向姚鼐求序也可侧面证明姚鼐古文在当时的影响。姚鼐著作在众多弟子手中得到传扬,特别是在东南一带逐渐产生较大影响。姚鼐卒后,姚门弟子将所藏姚鼐赠书加以编纂刊刻,姚氏弟子对于姚氏著作的刊刻成为“恢大其传绪”的重要路径,这也为考察姚鼐赠书的后续影响提供有效观察视角。一是姚椿、梅曾亮、管同、姚莹、陈用光等对于姚鼐遗著的刊刻。姚椿、梅曾亮、管同与 惜抱轩文后集 笔记的刊刻。惜抱轩文集 十六卷刊后,姚鼐尚有不少古文未刻。据姚鼐与陈用光信可知,嘉庆十八年秋,姚氏“抄取所作古文未入集者,寄淞江

46、姚春木”。作为受托者,姚椿承担起 惜抱轩文后集 的刊刻责任。据梅曾亮所作跋文可知,“姬传先生所著后集 十一卷、笔记 八卷,未及刊而卒。华亭姚椿春木以刻资寄曾亮,属为刊刻”,梅曾亮又因“人事牵绕,家居不恒”,请管同校是书。及至 惜抱轩文后集笔记 刻出,“去先生捐馆时已六年矣”。由此可知,姚鼐生前将未刻文稿及 笔记 等寄与姚椿,姚椿出资,约请梅曾亮主持刻务,梅氏又请管同共襄其事,最终刊刻出 惜抱轩文后集笔记。姚鼐之子姚雉所作 惜抱轩诗后集 题识言:“外有 文后集 十卷、笔记 十卷,今皆缮写雠校,旋尽刻以公海内云。嘉庆丙子夏六月。”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姚鼐去世一周年,此时已有 惜抱轩诗后集惜抱轩文后集

47、笔记 并刻之意,诗后集 以篇幅较小,仅为一卷,先刻出。惜抱轩文后集笔记 篇幅较大,得姚椿、梅曾亮、管同三人之力方刻出,刊刻地为江宁,刊刻时间为道光元年春。姚莹、李兆洛、毛岳生与 惜抱轩书录 的刊刻。惜抱轩书录 四卷,文88 首,为姚鼐任四库馆纂修官时所为,已采录于 四库书总目,姚鼐刊文集时,不以此入录。道光十二年,姚莹出任江苏武进知县,犹以传扬姚鼐之学为己任,以所藏 惜抱轩书录“校颁刊之本,时有差异”,与李兆洛、毛岳生商量后以为“先生以既见采用,置弗编次,然其书实无害为私家著录也”。李兆洛甚至认为“盖即此数卷,而先生文章精严之旨略具,诚不可以无传也”。姚莹遂请李兆洛与毛岳生校正误脱,以为刊刻。

48、惜抱轩书录 稿本当为姚莹所藏,刊刻地为江苏武进,刊刻时间为道光十二年冬。陈用光与 敬敷书院课读四书文 的刊刻。乾隆四十五年,姚鼐选明清两代四书文 251 首,授敬敷书院诸生课读,以 钦定四书文 为主,而增益后来名家及小题文,编成 敬敷书院课读四书文。姚鼐因“先正名家之法置而不讲”而作此选,又指出“徒读四书文,则终身不能过人”。道光十三年,陈用光出任浙江学政,为转变不良士风,拟重订姚鼐所著 敬敷书院课读四书文。关于此书重订之意,陈用光概括为:“学者苟以是为嚆矢而进求之经史百家之言,则为人为学由博返约之功可渐以次第语之矣。”此书稿本为陈用所藏,刊刻于浙江,刊刻时间为道光十三年。姚门弟子对于姚鼐遗著

49、的刊刻自然有利于姚鼐之学的进一步传播,这种传播又展现出不同的层级。第一层级自然是姚鼐弟子间的交流切磋,如姚椿、梅曾亮、管同围绕姚鼐 笔记 的“缮写雠校”,姚莹、李兆洛、毛岳生关于 惜抱轩书录 与 四库书总目 的比较,姚鼐文章“精严之旨”得到进一步发掘。第二层级的传播则是姚鼐再传弟子及其他士人。如陈用光出任浙江学政,通过刊刻 敬敷书清 姚鼐:与陈硕士,卢坡:姚鼐信札辑存编年校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313 页。清 梅曾亮:刊姬传先生遗书跋,姚鼐撰,周中明校点:姚鼐诗文集(下),合肥:黄山书社 2021 年版,第 349 页。清 姚雉:惜抱轩诗后集题识,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

50、抱轩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47 页。清 毛岳生:惜抱轩书录序,姚鼐撰,周中明校点:姚鼐诗文集(下),合肥:黄山书社 2021 年版,第 150 页。清 李兆洛:惜抱轩书录序,姚鼐撰,周中明校点:姚鼐诗文集(下),合肥:黄山书社 2021 年版,第 151 页。清 姚鼐:敬敷书院课读四书文序目,郑福照辑:姚惜抱先生年谱,清同治七年桐城姚濬昌刻本。清 陈用光:重订姚先生四书文选,严云绶、施立业、江小角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陈用光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08 页。卢坡: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82长江学术 2023 年第 2 期院课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