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寓学于玩:论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的教育功能_李华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9143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寓学于玩:论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的教育功能_李华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寓学于玩:论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的教育功能_李华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寓学于玩:论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的教育功能_李华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6寓学于玩:论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的教育功能李华君 Li Huajun 卜祥度Bu Xiangdu 李险峰Li Xianfeng/文Playful Learning: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ublic Art in Childrens Activity SpaceThe spatial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outdoor activ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ldrens growth,and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becomes a new demand.Ba

2、sed on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rt publicity,interactivity and aesthetics,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ain ways of public art intervening i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hildrens activity space.Through case analysis,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e

3、ducational function of childrens outdoor space;it is also a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of art intervention in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pace design to improve public social life.Keywords:public art,children,childrens activities space,educational function摘要: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环境与儿童成长关系密切,教育功能成为当代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新需求。本文基于

4、当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互动性和美学性三大主要特性,探索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教育功能的主要方式。结合案例研究,提出公共艺术提升空间的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对艺术介入城乡公共空间设计、改善大众社会生活实践的思考。关键词:公共艺术;儿童;儿童活动空间;教育功能0177时 空 Space-time引言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环境与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密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儿童友好城市”理念在全球范围的兴起,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儿童空间在数量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场地+游乐设施”的形式成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的常见手法。在对儿童身心健康日益重视的背景下,儿童活动空间在满足玩耍设施内容、安全和空间大小的基本

5、要求基础上,对活动空间整体丰富性、趣味性、艺术性以及教育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美化和文化提升的一个主要方式,其独特的形式能更好地融入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受到公众的认同,成为塑造儿童活动空间独特性、多样性的新载体和提升儿童活动空间的吸引力、游戏力,尤其是提升空间的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公共艺术融入儿童活动空间成为艺术深入社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是艺术介入城乡公共空间设计,改善大众日常生活环境的实践。一、教育功能是当代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新需求儿童空间的教育功能区别于传统狭义的教育定义,这里的“教育”不以教授某种“知0201.美国曼哈顿社区公园的滑梯,图片来自汤姆奥特内斯

6、02.日本东京六本木公共绿地的儿童滑梯,笔者拍摄78识”为目的,而更看重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即不以学的“结果”为目的,更注重获得教育的“过程”;不以被动的教学为手段,更注重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互动和交流尊重儿童玩耍和感知的体验式学习特点,潜移默化地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儿童活动空间的教育功能的发挥以空间的使用者儿童作为认知的主体,通过环境、设施及空间的整体精心设计,在满足孩子基本游戏活动的同时,激发玩耍意愿,促进运动意愿、学习意愿,从而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及审美能力等,同时将文化宣传、自然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鼓励儿童在与空间中的人、物的愉快的交流互动中打开感官

7、、增广常识,让儿童在玩耍中得到锻炼和学习,提高自信和素养,锻炼技能和勇气,以此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整体效应。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主要解决儿童“玩”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儿童教育学专家关注到看似普通的户外玩耍对孩子的积极作用,玩耍不仅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更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研究表明,在开放空间玩耍是少年儿童健康发育的先决条件,儿童在公共空间中可以学会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即“玩中学”。儿童活动空间的教育功能的特点是充分发展儿童“玩中学”的发展特点,通过空间及设施的设计激发儿童的“玩耍意愿”,通过“玩耍意愿”促进感知与行动,提升学习欲、运动欲等,意愿对于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爱玩耍的孩子的学习和运动意愿

8、都非常强烈。基于“玩中学”的儿童发展特点0303.丹麦哥本哈根费勒德帕肯公园的设施为当地特色建筑屋顶艺术展现,趣味独特,又实现了地域文化教育功能,笔者拍摄04.张唐景观设计具象手法的艺术化设施,图片来自张唐景观Z+T Studio 79时 空 Space-time的研究,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多样的空间、有趣的互动、艺术的审美,尤其是如何融入促进儿童成长技能锻炼和科普知识学习的教育功能成为当代儿童空间建设的新要求。二、当代公共艺术特性与儿童活动空间教育功能当代公共艺术的概念较为宽泛,综合性很强。随着城市建设要求日益提升,当代公共艺术伴随着装置艺术进入城市街道和公共空间,综

9、合了雕塑、建筑、景观等多种因素,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空间艺术形式进入公众视野。当代公共艺术不仅具备艺术本身的美学特性,在公共空间中承担了美化环境、提升艺术文化氛围的作用,而且具备公共性和互动性,不仅注重艺术家或者作品的自我表现,更涉及社会层面,强调某种公共精神和社会公益性质,体现社会责任感,更多实现社会大众参与互动。当前国内儿童活动空间设计过度依赖成品游戏设施,儿童游戏场趋向于标准化、统一化的“KFC 式”(Kit,Fence and Carpet,即器材、围栏和铺地)游戏场,通常被描述为模式化游戏器材的组合物,简单重复的器械式游戏不能满足儿童活动空间的教育功能新需求。为了打破这种单调无趣的设计

10、模式,公共艺术凭借融入环境协调,尺度合理、形式开放、色彩丰富的审美优势和艺术形态语言,更可能也更适合介入儿童空间设计领域,成为实现儿童活动空间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和媒介。04801.公共性的内涵与体现当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空间的公共性和内容的公共性。空间的公共性指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方式通常是向公众积极开放的,观者无须进入如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限定空间,而是将公共艺术作品放置于公共环境,强调面向公众,这使得公共艺术在开敞的、公共的、聚集人群的儿童活动空间能与场地和谐融洽,提升空间吸引力,激发“玩耍意愿”。内容的公共性则体现在,一方面,公共艺术通常蕴含着创作者赋予的能够读取和感知的丰富的

11、精神与文化内涵,通过艺术的对话去维系社会共同体内外的公共交往与协作。因而城市公共空间常借公共艺术向公众传达如文化传统、环境保护等公共、公益的内容,体现出城市及艺术家自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承担环境的德育功能。另一方面,内容的公共性体现为表现的体量、形式、材质各方面的开放性,能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充足载体和空间。2.互动性促进交流体验公共艺术的核心内涵之一便在于以互动构建和维系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交往,促进识别、对话和交流。互动注重参与度,也更强调交流。互动性深受儿童的喜爱,通过互动,将单向的欣赏转化为双向的吸引,将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接受,在互动参与中,建立信息的交流传达,让孩子们通过勇敢

12、探索、积极感知、充分体验和交流,在玩耍中接受教育,通过直接的表达交流对话,与观众传达信息、产生共鸣,与儿童空间的教育功能不谋而合。0505.“松塔山精灵乐园”,山精灵艺术化故事的嵌入,提升了场地整体趣味,图片来自奥雅设计奥雅设计洛嘉儿童813.美学性推动日常审美教育审美是艺术的基础出发点之一,公共艺术经由艺术家的创作,不仅是为了提升和美化环境,也能够通过融入公共环境的美学形式更好地唤起大众的审美意识。对于儿童空间而言,艺术的介入不仅可以改变程式化枯燥和雷同的场地形式,也能让更多儿童及家庭在玩耍过程中经由艺术认知美、感受美,建立审美意识、丰富审美经验,成为大众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当代公共艺术在中

13、国城市语境下发展,使其更需要注重互动、更深入社区民众日常生活。儿童活动空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借由儿童空间提升审美意识可能同时对儿童及陪伴其的成人形成润物细无声的美育影响。4.公共艺术特性“催化”场地教育功能公共艺术对于公共空间的介入以及与公众的对话,体现其具有创造性或超越性的价值观念、审美经验和社会效应。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可以化身单体设施突出感官形式的美学创造,也可以协调整体,综合突出场地儿童活动的功能和教育作用。公共艺术介入儿童空间对教育功能的提升呈现综合性、多元化和开放性(见表1)。首先,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互动性、美学性与儿童活

14、动空间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并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对于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显著的综合效应。其次,公共艺术的特性使得其呈现在儿童空间中的形式是多元的,可以体现在空间单个设计要素和多个设计要素上。再次,介入空间的公共艺术发挥的功能也具有开放性,呈现非既定性,是可以被不同使用者不断再探索、再扩大的。表1 公共艺术特性与儿童活动空间教育功能发挥,作者绘公共艺术对儿童活动空间教育功能的促进,集中体现为对运动、感知、思维、交往、审美等能力的提升。在儿童活动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其开放性、互动性和艺术魅力对儿童甚至陪伴的成人都更具吸引力。艺术的介入使得造型和体验充满趣味,满足儿童好奇心、激发探索欲,促进玩耍意愿、运

15、动意愿,锻炼运动能力;积极地互动,激发感官,注重体验,促进感知提升、信息传递,提升认知、思维、交往的能力;基于美学的创造,对儿童及家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都有提升,吸引更多儿童及家庭玩耍,为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等提供了良性场所。三、公共艺术激发儿童空间教育功能的方式就当前公共艺术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介入形式看,其主要通过游戏设施的艺术化和整体空间的艺术化两种形式实现,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中,这两种形式通常是综合运用,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活动场地的教育功能。时 空 Space-time821.艺术化的游戏设施提升教育功能(1)单体设施的艺术介入激活空间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的最常见形式就是艺

16、术化的游戏设施构建。经过艺术家精心创作设计的游戏设施,在满足活动功能的基础上,独特的造型、艺术的美感、特别的体验,成为场地的焦点,同时吸引和促进儿童更好地游戏,增强“玩耍意愿”。即使只是单个艺术化的设施,在场地中也能为提升儿童空间整体的教育功能发挥效果。艺术化的单体设施,让在其中玩耍的儿童与其共同融合为艺术的存在。纽约曼哈顿第42大街社区公园的滑梯,由大卡通人和不同空间部位安放的表情丰富的小卡通人组成,由美国著名雕塑家汤姆奥特内斯(Tom Otterness)设计。该滑梯也会为紧凑的社区公园引来游客,提升了社区的文化价值;有趣而又富有故事性的造型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起了他们的联想创意

17、;简单的公共艺术滑梯,综合发挥了它对孩子运动、感知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功能;独特的造型对成人也有吸引力,家长陪伴儿童玩耍促进了亲子互动。东京六本木公共绿地由高须贺昌志创作的山神,是艺术作品也是滑梯大玩具,激活了场地的游戏可能性。即使是看似简单地将艺术雕塑“放置”到活动场地,由艺术品所形成的“场域”氛围,也会让这广场活动空间充满探索性和趣味性。0683时 空 Space-time(2)主题游戏设施的艺术设计赋予空间特色公共艺术参与到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之中,提升了场地的形式美感,增加了场地的吸引力,使设计更具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在儿童游戏设施设计中,造型往往有具象和抽象两种表现手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8、在形体认知上,具象形体比抽象形体对儿童更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城市景观中的具象形态最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建立起与儿童的生活联系,第一时间与儿童产生情感的互动。在对艺术化游戏设施的具体形态进行解析时,设计师可以在已有的造型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夸张、对比、仿生、视错等艺术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促进感知与理解。丹麦哥本哈根费勒德帕肯(Flled parken)公园的“塔”游乐场以本市内著名地标性建筑的尖顶屋顶作为设计元素,艺术化地将代表性建筑的屋顶与游戏设施相结合,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对具象又趣味的游戏设施的深刻记忆,与城市印象相呼应,既打造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儿童活动场地

19、,又在玩耍中实现了城市文化的教育功能。(3)互动设施的艺术介入促进感知提升汉娜阿伦特表示,“从物理意义上看,公共场所不仅仅指一个场所,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这些人是为了互动讨论问题才走在一起的”。互动性是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的魅力所在。张唐景观设计的公共艺术化游乐设施特别致力于丰富设施的互动性对于儿童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知的刺激。张唐景观在中航山水间项目设计的大蚂蚁互动雕塑,通过光影、色彩、形状,在满足对身体运动能力的锻炼的同时,使孩子对光、色、形等方面的感知得到启发,通过互动鼓励孩子们探索,发挥想象力。这些具备公共性、互动性、艺术性的艺术化游戏装置在视觉上打破了儿童对事物的日常认

20、知,以可爱的造型、明亮的色彩、积极的互动带给儿童较强的感观冲击力,为孩子们创造了充满好奇和惊喜的“大玩具”,综合提升了孩子们的感知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2.艺术化的空间构建全面教育空间艺术化的空间构建,一般适用于整体的儿童主题乐园,由主题创意连接整体空间。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手法展开空间设计,通过对空间氛围的渲染将所有进入的人群带入特定场景,使孩子浸入式地玩耍,凸显作品的教育功能。(1)空间的艺术化故事情境构建促进感知情境认知是通过创设形象的场景激发情感从而促进认知,通过情景与学习者产生情感共鸣,提供积极有效的学习环境,为空间的教育功能发挥积极作用。空间的艺术化故事情境构建,紧密结合景观再现故事

21、内容,从而引起儿童感知的共鸣,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这种情境共鸣有助于儿童将感知内化而建立符号,促进思维的发展。金山岭长城脚下的“松塔山精灵乐园”就运用了艺术化的故事情境融入整体空间构建的艺术化手法,将当地本土植物的特色物化为“松塔”自然物的理念和“山精灵”的童话构思相结合,通过故事串联,地形、活动设施被艺术处理为故事情境的内容,乐园也成为一个整体艺术化的空间。艺术化的整体空间的丰富处理,为儿童提供了多样的运动体验,富有趣味的多变造型吸引儿童探索和发挥想象,另外,来自本地植物果实的灵感,传递了对地域生态文化的关注,引导孩子在游玩中关注环境与植物的特点,锻炼观察力,引导他们与自然建立联系。(2)空间的

22、艺术化亲自然设计有益环境教育基于现代城市儿童面临的自然缺失问题,环境教育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获得更多关注,联合国提出的环境教育的目标之一是“给每个人提供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所必要的知识、价值、态度、承诺和技能的机会”。多项研究已表明更多接触自然不仅可06.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Regenstein学习中心山丘般起伏的地形,带来无限运动与探索可能,图片来自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摄影:Kate Joyce84以提高儿童的自尊、自信,对集中注意力和帮助减少注意力缺陷障碍都有重要意义。艺术介入儿童空间设计可以通过地形、设施、材料、体验等各项要素的艺术创作,鼓励和引领儿童关注自然、走进自然、关

23、心自然,促进儿童对环境影响的了解,以另一种方式建立儿童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是当今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共同担负的责任,艺术介入作为有效媒介,在提升空间的环境教育功能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以公共艺术为载体,充分发挥公共性,孩子们包括陪同的家庭成员就不用受限于教科书和教室,而是经由自由平等的开放交流,在日常活动中就能更多地受到公共艺术所传达信息的影响。公共艺术的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激发联想的,通过艺术的形式,多样化地传递自然、和平、环保、爱等“正能量”主题,使儿童空间教育中的价值观、世界观等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丹麦艺术家托马斯丹博(Thomas Dambo)从“可持续、可循环”的观念出发,把垃圾废

24、料通过艺术的方式转化为有灵魂有故事的艺术作品,并且通过作品传达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热爱自然等主题。在哥本哈根郊区瓦伦斯贝克莫斯(Vallensbk Mose)地区,他的大型项目“被遗忘的巨人”成为深受儿童和亲子家庭喜爱的场所。这个项目包含六个大型雕塑,都是由当地废弃的和可再生材料制作,并且巧妙地和当地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像完成寻宝游戏一样探索雕塑的过程中也可以欣赏自然美景,雕塑内还藏有帮助鸟儿越冬的二十八个鸟巢,细节展现对自然的关爱态度。托马斯的作品通常会邀请志愿者参加制作,使得整个建造过程本身也展现了公共价值和教育意义。艺术的处理设计要素,能让空间区别于传统的游戏场,与自然产

25、生内在联系。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雷根斯坦(Regenstein)学习中心,由金美京设计事务所(Mikyoung Kim Design)与雅各布斯和里安事务所(Jacobs/Ryan Associate)设计,ASLA评价设计中“展现了景观设计师作为艺术家的一面”。在这里,地形被作为艺术创作表达的元素,大地艺术让场地如山丘般起伏,激发孩童探索、想象的兴趣,也鼓励他们跳跃、奔跑,在玩乐中增强与自然的连接,将亲自然活动、科普知识、地域文化、自然元素等通过艺术形式相结合,帮助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锻炼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感知能力。公共艺术与其空间环境的呼应,既不会格格不入也不会泯然其中,它在社会环境层面上起着

26、道德教育的作用,通过集体的审美经验改善大众的社会生活,传达亲自然的环境教育理念。公共艺术介入儿童活动空间的亲自然设计实践,能够吸引更多的亲子家庭,尤其是孩子走出房间,走到户外;自然教育理念的融入,更是让他们在玩中建立和自然的连接,所以是促进儿童身心更健康地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师和艺术家在设计和创作之时,越来越多地注重将自然的教育以各种形式融合到场地之中,用美好、创意、有趣的方式打开孩子心中通向自然的大门。结语教育家卢梭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儿童户外空间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可以更积极地促进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达到运动能力的提升、感知能力的锻炼、

27、创造能力的培养、知识常识的探索和审美水平的熏陶。通过艺术化的游戏设施构建、艺术化的游戏空间搭建和艺术化的亲自然空间设计,公共艺术以其独有的公共性、互动性和美学性,以一种美妙的方式,为孩子们带来更开放、更有参与感、更有趣的户外活动体验,寓教于乐,让孩子们爱上玩耍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儿童户外空间的教育功能。李华君,中国农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工程师;卜祥度,自然实践设计(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设计总监;李险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07.“被遗忘的巨人”项目作品之一:小提尔德,图片来自马斯丹博85注释:毛华松,詹燕.关注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空间J.中国园林,2005(9

28、):14-17.李方悦.儿童的视角,快乐时光的创造性空间载体营造丹阳大亚洛嘉儿童乐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7(3):33-38.谭玛丽,周方诚.适合儿童的公园与花园儿童友好型公园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园林,2008(9):43-48.日仙田满.究竟怎样的环境才是健康培养儿童的良好环境J.风景园林,2012(3):148-151.聂春华.论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环境教育功能J.美与时代(上),2009(10):42-44.王青云,翁剑青.公共艺术与当代城市文化J.建筑知识,2012(3):114-117.王霞,刘孝仪.自然式儿童游戏场设计以英国小学为例J.中国园林,2015(1):46-50.翁

29、剑青.维系多元交往的共同体: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与日常生活J.公共艺术,2020(1):P.54-56.同注.同注.林上海.儿童成长与创新力培育:美国社会教育环境调查J.中国园林,2018(1):140-144.宋岩.公共艺术对校园文化美感的熏陶D.吉林大学,2007.张东,唐子颖,张亚男.长沙中航国际社区“山水间”公园J.风景园林,2015(6):80-91.周昕蕾,肖阳.情境化自然体验在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金山岭松塔主题乐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10):72-77.Ruth Wilson.幼儿园户外创造性游戏与学习M.陈欢,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126.He

30、len Woolley,Alison Lowe.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Approach and Play Value of Outdoor Play Spaces J.Landscape Research,2013(1):53-74.Thomas Dambo.Little Tilde OL.https:/ Kim Design and Jacobs,Ryan Associates.Chicago Botanic Garden:The Regenstein Learning Campus Chicago OL.https:/www.asla.org/2017awards/326889.html 唐静菡.从“美的匮乏”到“美的介入”:一种建设性的城市公共艺术研究J.公共艺术,2020(6):30-38.时 空 Space-time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