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乐高教育教学设计-邓伯阳
中小学乐高教育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姓名
电子邮件
课件
所教学科
小学数学
学校名称
学校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是否同意本教案用于乐高教育教学活动
是
√
否
设计概览
教学主题
圆的面积公式
涉及学科
小学数学 小学美术
授课年级
六年级
学情调查
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
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概述
1. 课程标准(参照2011年版国家课程标准)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课程标准提倡让学“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
2.教学目标(包含能力标准,参考21世纪核心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突破方法: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归纳、发现、应用.
2。 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突破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直观演示“化曲为直"。
教学或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Connect联系
活动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具与资源
1.确定“转化”的策略。
(2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2、提出设问: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学生明确:
1、我们是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乐高工具,
平面图形的图片。
多媒体课件
Construct建构(指导学生进行作品搭建和知识建构)
活动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具与资源
2.尝试“转化”。
(10分钟)
1、配合课件演示说明: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16份(如图三),其中的每一份(如图四,课件闪烁其中1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三角形.
2、这个近似三角形这一条边(教师指示) 跟圆形有什么关系呢?
3、指导学生用这些近似三角形重新拼组,将这个圆形“转化”成其它图形,有针对性引导他们拼出最简单、最容易计算面积的图形.
1、学生观察,明确这个近似三角形的两条边其实都是圆的半径。
2、动手拼一拼,把这个圆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学生会拼出如下几种图形(如图五、图六、图七)。
乐高学具,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的学具
Contemplate 反思
活动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具与资源
3.探究联系(10分钟)
1。展示 “转化”后的图形,并将其中“转化"成长方形的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及时引导他们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3。引导学生能够发现转化的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4。课件演示: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一直这样下去分成很多很多份,拼成的图形就变为真正的长方形(课件演示,如图八)。
1. 展示转化后的图形。
2. 小组内讨论:把一个圆形“转化”成了现在的图形之后,它们的面积有没有改变?
多媒体课件,每组发放的实验报告。乐高学具.
Continue延续
活动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具与资源
4.推导公式
8分钟
1。演示课件,同时闪烁圆的半径和长方形的长、宽,并标示字母r,如图九。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周长,宽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长=圆的周长的一半,即πr。宽等于圆的半径
2. 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圆的面积-思维导图
1。独立思考,
2。畅谈收获,
3。组内交流,
4。反思需要注意的地方,
多媒体课件.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0分钟)
设计训练内容.指导辅导学生完成巩固训练。
1, 独立思考,
2。大胆尝试,
3.组内交流,
4,板演汇报.
书乐高学具,多媒体课件。
评价方法与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的评价工具,注明相应的文件名,并设置链接,以便浏览者方便查看相应文件)
学情调查
学生是六年级学生,她们渴望亲自实践获取新知ﻩ 评价表
学生自评
学生自我评价 评价表
学生互评
组内互评,集体评议 评价表
教师评价
评语 评价等级
其他评价
无
差异化教学策略(提出针对超前学生和滞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措施,确保人人参与活动)
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策略,1、分组好、中、差搭配.2、习题设计分为A、B、C三档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训练。3。汇报每组必须出两名代表(优等生、和后进生)。4、问题有针对性不同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5。组内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教学反思(请在实施后填写)
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一、感受圆的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本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比较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有什么不同,接着结合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学具演示,激发探究
通过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探究之前,我问学生: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有点不知所措.现在回想起来,我不应该以上来就问如何计算圆的面积,而应该先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这样的引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解答出我的问题。接下来我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小图片分成若干小扇形,从8等份、16等份再到32等份,学生把扇形拼起来,从一个不规则图形,到近似的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在这个长方形中找到圆的周长,找到圆的半径。最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遗憾的是学生自己制作的学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既耽误时间,又不规范,如果能统一配置学具那会更利于操作。)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值得反思的是,我总是抱着一节课应该解决一个知识点的想法,所以为了赶时间,我总是更多的关注举手发言的优等生,而很少注意学困生,没给他们留有足够思考时间,这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
三、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我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两个层次,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我注重了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但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我没能做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今后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我总觉得操作学具时间短,我有点操之过急,只是让学生草草地操作,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具操作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
维在交流中虽有碰撞,但总觉得不够。在以后这一类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时间,使学生的思维的能动性和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另外,在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