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_李旸.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8040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_李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时代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_李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时代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_李旸.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年第4期(总第127期)No.4.2022General.No.127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新时代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李旸,周鑫涛(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摘要:结合我国教育发展新形势,从高校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价值出发,阐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发展与创新。文章指出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困境,探讨构建“立体式”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实践路径,即从教育对象、育人目标、育人共同体三个维度出发

2、,通过设计育人环境、构建育人机制及利用育人平台,以此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进教育现代化。关键词:家校社教育;协同育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7114(2022)04-0144-0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

3、“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3。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突出强调要“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4。针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运用协同育人理念,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源整合,建立起协同育人新模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与价值体现,也是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和中心任务。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时代价值与理论发展(一)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了新的价值首先,家校社协同

4、育人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是指教育和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5。当前,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状态突出表现在,家校社三者职责不明、沟通配合不足、家庭教育边缘化等问题。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亟需构建起一体化的育人大格局。家庭、学校、社会三者都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因素。家校社协同育人即在明确家校社三方各自的角色与功能基础上,发挥特殊作用,形成整体效应,产生教育合力,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6。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式,进一步打破传统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完全分割的状态,重构家校社三方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

5、推进教育现代化。其次,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助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教育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系统中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7。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面向全体人民,兼顾公平与质量原则,收稿日期 2022-07-22作者简介 李旸,女,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助教;周鑫涛,男,福建漳州人,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学生。基金项目 2021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21244);2021年莆田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心科研项目(ZX2021-06);2022年莆田学院校级科研立项思政专项科研项目(2022029)。144DOI:10.16007/ki.

6、issn2095-7114.2022.04.025第4期李旸,周鑫涛:新时代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与才能的教育体系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就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918。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兼顾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呈现出公平性、有序性、有效性特征,促成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融合。最后,厘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的发展脉络,充分发挥开发、共享、整合和优化教育

7、资源,打破学校单一主体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理念与社会现实相适应,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探索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利于进一步调动育人队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协同合作提高教育质量。(二)教育协同学的理念发展与创新1.关于国外协同育人的理论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社会发展的理论时,提出了社会协同的思想,强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1014。很多专家学者也对协同理论做出了论述:如1971年德国学者赫尔曼 哈肯提出了“协同学”这一概念,将这门学科命名为“协同学”,提出“协同导致有序”的核心观点112。1984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论述了学校

8、、集体和家庭要合力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1215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凯洛夫运用三因素理论分析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总结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是遗传、环境与教育这三个因素1314。美国家校社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起步较早。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女子公共学校联合会就已经提出这种模式,该模式在美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步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美国教育界强烈呼吁全社会以及每一个家庭应当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充分发挥家校社的合作模式来提升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并且对三方各自在学生教育当中应承担的职责以及履行的义务作出了阐述。同时,政府充分利用和

9、整合民间组织以及专业机构对此模式进行不断地实践考究与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德国、韩国及日本对家校社模式的教育协同研究也较为完善成熟,并且在自身的实践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2.关于国内协同育人理论的实践创新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4的重要指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5基本原则,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推动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广义的协同教育被定义为:教育系统外的要素进入该系统,与该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

10、用,产生新的结构与功能,称为协同教育16。近十几年来,协同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旨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其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高校、家庭与社会广泛配合与深度协作。已有的研究开始普遍关注科学技术的变革,促进了家校社协同教育的通道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向,认为要建设混合型教育通道。也有学者提出要构建一体化的协同教育机制,促进现代教育的立体化、动态化和创新化发展。关于家校社育人模式以及协同论的研究已经在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普遍研究认为强化三者之间的协同与合作,紧密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家校社协同

11、育人的特点、困境及路径进行探索,能够对协同育人的理念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案例。二、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一)相对固化:三方主体育人意识的困境意识是延伸到理性高度的理念,是推动和指导行为的内在力量。角色意识不足是协同育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主体实施者,三方的意识参差不齐,在协同育人当中并不能发挥出良好的功效。第一,三方没有确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17。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得国家、社会、家庭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首先要确

12、立促进人全 1452022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面发展的共同的教育价值观。第二,家校社三者之间的职责和关系不明晰。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学校教育成为了中心,且随着时代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始受到了重视,家、校、社三种教育逐步走向协同,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新要求的回应。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边界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僭越,教育系统内主体的权责分工不明,因而在统筹各方动力要素和运作方式上,难以发挥最大效益。(二)缺乏统筹:三方协同保障机制的困境协同育人研究系统的各部分怎样形成协同关系,实现配合,从而产生

13、叠加效应。推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其落脚点在于要探究家校社之间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协同育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组织领导方面,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的规划。目前我国的高校与学生家庭、社会之间缺乏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难以对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合理规范的统筹。家庭学校社会的沟通缺少系统、完善的协调制度,从而限制了协同育人的实施。二是缺乏制度规范。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章和准则。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首先需要在政策和法律中,明确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从当前我国规定来看,多为实体规范,缺少程序规范。需要明确细致的程序规定,涉及到人员、资金、设施等多方面的程序规定。现有的政策

14、和法律规定,尚未细致制定三方共同遵守的明确而具体的制度,未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具体责任以及协同方式等。三是缺乏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当前我国家校社参与协同育人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形成评估体系。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领导机构、组织过程、项目实施及效果还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并缺乏对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优秀经验提供激励的机制。(三)渠道有限:三方协同平台构建的困境在实践运行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有效的渠道连接,家校社三者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原因在于:高等院校协同育人工作过程中缺乏思政工作者与家庭、社会之间有效沟通的联结,且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空间存在一定割裂性;家校社三者协同育

15、人全过程衔接不到位,导致家校社三者沟通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滞后的现象,三者始终存在着信息差;连接渠道单一,使得家校社三者之间缺乏及时高效的沟通。这些原因使得家校社三者难以产生协同效应,给育人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即使有需要协同处理的业务,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理念和整体的规划,对于信息资源并没有实现全面的共享。三者之间如果缺乏有效沟通,未尽到各自的职责,缺乏对目标群体的针对性教学,就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三、高校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协同论是基于自组织基础上提出的,其对人类活动通过哲学的视角进行系统性诠释。从这一层面去看待一个系统会发现,倘若这一系统始终保持脱离外界接触的境地,那么其

16、内部结构将会混乱,而且不能通过自身进行有效的调整。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不能将自身进行孤立,必须要强化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同时也必须注重与社会教育之间的互动。高校教育在家校社协同合作的模式当中需要主次分明,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协同育人的重点是研究育人的目的及设计,而非育人本身的内容。根据协同育人相关理论,育人主体在过程中需要运用工具、构建育人环境以及社会关系、执行育人过程并达成育人目的。按照协同育人理论观点,家校共育是由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它的目的是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图1 基于协同育人理论的家校社合作育人模式图 146第4期李旸,周鑫涛:新时代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价

17、值、困境与实践路径根据图1可以看出,按照本协同育人理论框架,家校社共育的模式包括了育人环境构建与协同育人机制两个主要层面。其核心部分为家校社共同进行的教育活动,图中将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参与者的共同体作为三个主要因素。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活动本质就是育人对象通过使用恰当的活动从而实现育人的内化与外化,并达成教育活动目标的要求。共同体则在这个过程中各司其职,并将活动规划付诸实践。构建育人环境的目标主要是为育人活动本身提供有效的支持。育人环境中包括了育人的信息化资源,结合网站、即时通讯工具与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等沟通渠道,从而完成家校之间的沟通协作。因此,根据这一育人模式,提出关于高校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

18、人新路径的思考。(一)在育人目标上探索育人理念新路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强调教育的国家性、社会性和公共性。按照当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对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提高其综合素质。现阶段提出“五育并举”协调发展,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不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8。家庭、学校与社会要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探索育人新路径。家庭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展权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重在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教育则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19、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9。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教师,教师应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止局限于挖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正面的社会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以社会资源为依托,让学生在发现中探究,在创新中成长。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有效转化为实践育人的课程元素,更能彰显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需要三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明确各自领域的育人目标,以优质的师资队伍、和谐的家庭气氛以及文明的社会秩序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实效。(二)通过优化机制构建育人共同体国外学者提

20、出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之间的频繁互动,会给学生成长带来交互叠加的影响。通过家校社三方交互叠加影响,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组建育人共同体。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建立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社会教育为统筹的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管理机构,以多元主体间全过程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导、推进、组织和完善工作,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提供组织保障。首先,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明确细分家庭职责、学校责任及社会作用,制定相关方案办法让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相关机构要明确承担自身职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三个场域的主体应彼此及时沟通学生信息,共同商讨

21、近期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明确三方对于解决问题的责任与义务。亦可组建专门团队处理三方沟通过程中出现问题、矛盾的协调解决工作。以家校社共同体为主体,探索协同教育的规律,设计、开展实地调研,使得协同育人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将协同平台作为育人工具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统筹考虑三者的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运用新媒体等技术,搭建起灵活、便捷、覆盖率高的协同育人平台,实现内部资源信息共享。第一,学校要整体协调、统筹配置各类教育资源,营造学生成长共同体的大教育氛围20。同时要积极推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这就需要搭建工作平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专职教师队伍,扩充、培育专职思政教师的

22、后备队伍,通过创建特色辅导员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1。利用新媒体、融媒体等互联网技术,搭建起“两微一端”和易班工作站等线上交流教育平台,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的思政工作大格局。第二,家庭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育人要强化家校联动,提前把握家庭底数,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个人思政工作夯实基础;也要借助家校联动平台,推动家风思政教育,完善家风建设,发挥家庭课堂作用。第三,育人工作也要注重社会教育,拓展校社育人空间,深化与社会的合作,推动落实校际育人资源共建共享,与党政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党委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部,联合共

23、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大学生“三下乡”常态化,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1472022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教育发展形势下,深入探究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发展与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正视育人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互动与合作时,应明确活动的主体、客体及分工等相关的方方面面,塑造出良好的家校社合作环境作为支撑。从而形成有效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24、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1).3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N.人民日报,2019-02-24(1).4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06-06.http:/ 穆铭.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建构健康的教育生态J.人民教育,2021(9):40-42.6 李群.立德树人视域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

25、育人机制研究J.成才之路,2021(21):10-11.7 高书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内涵与实践策略:基于系统理论的战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2(1):48-53.8 刘宝存,张金明.国际视野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内涵、挑战及建设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2(1):6-14.9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0 罗晓琴.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模式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20.11 赫尔曼 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2 瓦 阿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

26、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 凯洛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1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16 李运林.协同教育研究引领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3):5-11.17 刘子森,闫阅,刘东旭,等.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学生发展指导理念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237-241.18 顾明远.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教育价值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

27、:29-34.19 王清义.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8(6):27-29.20 陆云泉,刘子森,杨双伟,等.学生成长共同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2(1):60-62.21 冯刚,房正.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新高度J.教育研究,2017,38(7):29-36.责任编辑陈丽Family-School-Socie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Value,Dilemma and PathLI Yang,ZHOU Xin-taoAbstract

28、: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value of the family-school-socie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in universities,analyzes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mode and the existing plight.It draws lessons from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

29、ct a new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object,education goal and education community through the design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use of education platform,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 education,and provide a path to promote talent cultivation.Keywords:family-school-society education;collaborative education;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14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