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节 浮力 设计理念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实例与知识联系起来,即物理与生活接轨。本节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又让学生掌握类比法和比较法以及控制变量法,还加深对浮力知识的理解。教材分析本节学习新的一种力-浮力,教材首先通过鸭子、轮船等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让学生认识到浮力是真实存在的,并通过演示实验渗透一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二次称重法,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奠定了基础,再通过进一步探究活动,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推导出浮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三维目标1、
2、 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2) 学习使用谈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3) 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 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2)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1) 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3)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教学方法 浮力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
3、所以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从实验中得出浮力的概念,必须掌握类比法、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和控制变量法。仪器材料 木块、铁块、石块、烧杯、水、水槽、盐水、细线、弹簧测力计教学流程设计一、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举例 感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飘在死海上的人、游泳的人等。感受浸在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飞行的气球、飞艇等。(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 进行新课1、 浮力(1) 什么是浮力 演示1: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吊一重物,再用手将重物托起。现象: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浮力是确实存在的。)
4、 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了向下的重力G,还受到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和手向上的托力F托,由于物体静止,所以向上的力和向下的力平衡,即F托+F=G则F托=G-F.演示2: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吊一重物,在将重物浸没在水中。现象: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与演示1做类比分析得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分析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归纳小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为F浮=G-F(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2)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强大小是不同的,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也就不同,上、下表面受
5、到的液体的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浮=F下-F上。拓展:物体在空气中会受到浮力吗?你能设计个实验加以证明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引导学生提出猜想:A.跟液体密度有关B.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C.跟物体的密度有关D.跟物体的体积有关E.跟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F.跟物体的形状无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举例分析:说明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所受的浮力跟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无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演示3:将同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分别浸入水中和盐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现象:在盐水中时示数变化大,在水中时示数变化小。分析:物体
6、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结论:当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演示4:将同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改变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现象: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越大。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设计意图: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演示5:将同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改变物体浸没水中的深度,
7、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设计意图: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演示6:将同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改变物体的形状,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无关。 (设计意图: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分析归纳上述实验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还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的形状也无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8、三、课堂小结(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2)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其他因素无关。 (设计意图: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四、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 1、实验类比什么是浮力?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 3、计算方法:F浮=G-F或F浮=F下-F上 4、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液体的密度教学反思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
9、强调“浸”和“向上”。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通过演示实验现象猜测加推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从经验,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猜测避免猜测的盲目性。由于同学个体的差异及实验的自主选择,避免“整齐划一”,保证多样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教师在应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猜测的“意外”,如:猜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的经验出发,这样猜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当学生猜与深度关系时,可用学生分组实验来代替教师的演示;学生说完自己看法时,没有及时的形成或结果型激励评价等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