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12月总第159期新时代高职院校构建“三位一体”贯通式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王飞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摘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类型中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能够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仍存在着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此,本论在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不足与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在“三位一体”贯通式劳动教育模式理论框架,以期为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及其领导提供决策参
2、考,为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相关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关键词: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在 2019 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 中将“劳育”由一项简单活动列入“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教育体系,将“劳”纳入了根本性质的教育方针。2020 年 3 月 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具体的更高的要求和指导意见。政策的引导进一步促进了职业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发展,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仍旧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改革实践势在必行。一、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与困境(一)
3、部分高职学生主观劳动意识不强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生涯发现,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比,劳动教育不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因此,在课程安排紧张、课余时间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劳动只会增加负担;另一方面,部分高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带薪兼职在高职校园中普遍存在,部分学生过于重视物质奖励,而忽视了意志品质锻炼的内在价值和参与劳动本身带来的劳动技能培养。此外,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和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都是当代高职学生参与劳动主观能动性不足的原因。主观劳动意识不足可能会导致学生参与劳动的负面影响,如部分学生参与劳动的频率下降,劳动过程中缺乏思维,对劳动技能掌握
4、不足,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也会降低。因此,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二)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其指导性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形式往往存在轻内容重形式的现象。从课程角度来说,部分院校对于劳动教育并没有与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相结合,导致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而为迎接劳动节、青年节等节日而开展得断断续续、零散的劳动教育,也只能在一段时间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不足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课程教育场地的角度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仍然集中在校园,依靠后勤等部门提供劳动机会。劳动场景较为单
5、一,使得部分学生专业和兴趣难以结合,劳动获得感有限。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作者简介:王飞,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构建“三位一体”贯通式劳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K20BZY063)098和尊重。因此,在产教研学多位一体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如何产生适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的新场景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规划和应用的主要教育者往往以思想政治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更专业的师资队伍、系统的教育
6、模式、合理的教材配置和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发挥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三)各层面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不足在家庭层面上,高职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部分父母对学生的过分宠爱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自幼缺乏劳动能力,大部分家长也希望他们的孩子将来从事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与父母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劳动观念的培养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导致作为劳动教育主体的高职学生劳动意识不足,缺乏社会层面的家庭劳动。同时,企业和公益事业单位拥有丰富多样的劳动资源,却未能进入校园进行适合传播的教育,而部分高职院校也由于缺乏整合劳动力资源的主动性,导致其未能进入社会与
7、企业和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相关劳动教育的研究和交流,从而导致劳动教育活动难以有效开展。虽然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是在校内校外同时开展的,但由于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指导和科学的评价制度,难以保证其长期大规模、高频率地开展,也不能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支撑。二、新时代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贯通式劳动教育模式理论框架的构建面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应基于劳动教育内在涵盖的新价值、新意蕴和新内涵,以“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为根本目标,提出以下几点构建“三位一体”贯通式劳动教育模式的路径。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共享劳动实践实习基地。(一)促进家校共同合作做好高职学生的劳动教
8、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针对学校层面,学校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转变观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学生走出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可制作相应的劳动记录表,寄送给家长,每一学年定期统计记录表以此形成反馈。对于家庭层面,教师可以积极搭建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平台,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培养,注意与学生谈论劳动相关知识,家长可以与学生分享他们在克服困难方面的辛勤工作和成就感,进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养成。(二)促进教学课程相融课程设置层面,学校可以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明确
9、劳动科学体系、掌握劳动科学知识的阶段,必须以劳动教育课程为基础。2020 年 3 月 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曾发布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提出:“普通高校应明确劳动教育以课程为主,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是避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混合”和“高职劳动教育中小学教育混合”倾向的重要举措。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从1994 年起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经过 28 年的守正创新,构建起了融入课程形态(课程劳育)、独立课程形态(劳育必修课)和拓展课程形态(第二课堂)“三课并行”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治部统筹协调、以学年
10、为周期,以劳动周为单元、采取“劳动理论教育+岗位锻炼劳动”的模式来进行推进,40 个实践课时,16 个理论课时,使得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教育进行了有机融合,实现了学生全员参与劳动,劳动带动教育的健康循环体系。(三)加强学生实习培养高职院校的各类职业教育都具有丰富的劳动属性和劳动取向。职业教育也是高职学生学习和获得“理性劳动知识”和“感性劳动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应加强对本专业劳动道德和劳动发展趋势的教育,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价值体职业教育099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12月总第159期系。同时,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加强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培
11、养。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性知识的理解,熟悉专业设备,掌握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相应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积累专业经验,为将来走向职场奠定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加强劳动教育,既是获得“感性劳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验证“理性劳动知识”和升华“积极劳动知识”的重要手段。例如,湖南三一职业技术学院就将劳动教育深刻转变为第二课堂,开展卓越工匠和技能大师进课堂活动,建设了 3 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劳动价值观偏离的问题。形成了“三清”(清扫、清洁、清理、)
12、、“三进”(进田间、进社区参与志愿者服务、进车间、)、“三表单”(课程表单、成绩评价表单、责任区域表单、)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为其他院校提供了一个积极良好的劳动教育参考体系。(四)实行有效科学评价科学、全面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可以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是劳动教育探索的重要内容,要把握“一个主体”,把握“三个位置”,涵盖“四个方面”,即把握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牢牢把握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岗位,密切联系家长、社会机构和学校职能部门。根据学生在劳动中的组织纪律、劳动素质、劳动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填写 学生劳动教育记录表;建立涵盖劳
13、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评价机制,量化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宿舍的评价中,增强学生的劳动获得感。在具体实施中,学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不仅要进行劳动理论课的笔试,还要通过书面经验总结、劳动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调查:坚持鼓励与批评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激励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通过适当的指导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念。三、结束语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劳动教育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因此,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高等职业人才尤为重要。对此,笔者从宏观视角研究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所蕴含的独特教育性和育人功能,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与困境,探讨
14、和展望其未来建构,同时探索了整合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功能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努力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热爱和尊重劳动的积极观念,培养高职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为新时代的发展不断输送优秀人才,为祖国的繁荣作出贡献。参考文献:1 陈淑清.基于“三创”教育的高校实验室开放平台构筑 J.高教学刊,2017(11):130-131.2 秦蔚蔚,沈巧巧.高校“三创”教学模式的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9(3):101-103.3 张颜梅.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分析 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30-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