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_刘浩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7417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_刘浩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_刘浩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22卷 第3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3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刘浩然【内容摘要】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内涵和要求研究的基础上,从志愿服务定位、内涵、管理、保障、宣传五个方面分析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因素,并从突出价值引领、丰富实践内涵、促进持续发展、强化实施保障、营造浓厚氛围五方面进一步探究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实现路径,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关键词】新时代

2、;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基金项目】本文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 2019 2021 学年沈阳理工大学学生工作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研究”(编号:SLGXSGZ2019 05)和中共沈阳市委教科工作委员会 2021 年度沈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新型社交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研究”(编号:SDSZ 2021 075)成果。【作者简介】刘浩然(198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但却不

3、同程度地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内涵不丰富、管理不完善、保障不健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整体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常态化。因此,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实现路径,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内涵和要求(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内涵。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就是指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深入推进服务理念专业化、项目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保障制度化、宣传信息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助推社会发展进步,取得实效,形成常态。(二)新时代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提出的新要求。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的新要求。

4、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广泛。“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 新时代背景下,简单化、低质化、粗放化的志愿服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要日益深入人心,活动要日益丰富,领域要持续扩展,从而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公民素质、推进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提出的新要求。高

5、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提出,要建设“十大育人”体系,实践育人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实践育人倡导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这就要求大学生将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和责任担当。志愿服务为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载体。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二、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因素(一)志愿服务定位不准确。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完成特定内容的现象。活动时间普遍集中在雷锋纪念日、重阳节等特定日期,地点普遍集中于养老院、孤儿院,服

6、务内容普遍集中于打扫卫生等简单重复性工作,内容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有的甚至存在“装装样子”“走走过场”“拍拍照片”等形式主义作风。这种浅层次、低水平的志愿服务必然无法深入,更难以为继。(二)志愿服务内涵不丰富。大学生具有显著的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然而在现阶段的志愿服务中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提供的服务项目往往过于表面、简单、低质。一方面,志愿服务内容与大学生专业特长关联性不大,大学生志愿者难以实现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技能的愿望,自身能力得到的锻炼和提升也非常有限。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导致大学生积极性不高,有时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造成大学生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这些带有形式主义的活动也无法满足

7、被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整体服务效果有限,受助者和施助者双向评价的欠佳,极大地影响了志愿服务本身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导致志愿服务有了上次没下次,延续性极为薄弱。(三)志愿服务管理不完善。大多数志愿服务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推进,活动方案制定的主体大都是教育者,体现的也是教育者的意愿,这种“先天不足”致使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迫于种种压力,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参加志愿服务,难免会出现“敷衍了事”“态度不端”的现象,服务效果可想而知。大学生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程管理松散的问题,人员管理松散、队伍不稳定、基础培训缺失、配合缺乏默契。突击式、

8、游击式的服务模式以及“临时拉人”的组建团队模式大大地影响了服务效果。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供需匹配失衡现象,无法实现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582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3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3(四)志愿服务保障不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与政、校、企的协同合作多是浅层次的、偶然的、自发性的,很难建立长久的合作共建关系,一旦相关部门发生了人员的流动,极易出现“人走政息”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受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者往往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物质

9、供给和安全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五)志愿服务宣传不到位。部分志愿服务项目仍然存在着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宣传仅仅停留在口口相传模式,零散的、不定时的信息传播无论是效率上还是效果上都不甚理想。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型社交媒体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活动知悉范围小、供需匹配失衡、活动影响力不足、志愿者招募困难等问题,致使行之有效的志愿服务项目、踏实有为的志愿服务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三、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实践(一)转变理念,突出志愿服务的价值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

10、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大学生具有熟悉国家政策、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等优势,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填补公共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不足。居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专业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念也应随之不断地发展与深化,避免志愿服务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切实把服务做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上。(二)拓展领域,丰富志愿服务的实践内涵。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应仅局限于简单的、重复性的基础性服务,应侧重发挥专业优势,提

11、供特色服务。法律专业的学生可开设“法律讲堂”,普及以 民法典 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提升公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心理问题和困惑,通过网络、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帮助有需要的人走出心理困境,健康应对生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利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深入贫困山区或者社区,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课业辅导、思想引导,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力所能及的现实帮助;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可开设“老年电脑课堂”“老年手机课堂”,教授老年人电脑、手机的使用方法,与老年人共享科技进步新成果。同样,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自

12、身专业特点,设计策划特色志愿服务,丰富志愿服务内涵,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三)规范管理,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一是高校应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根据普通群体和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建立群众需求数据库;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自身特点,建立特色服务数据库;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匹配,实行“按需分配”,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困难群众,采取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帮扶活动,创建“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模式。二是高校要加快大学生志愿服务“微”载体建设,开设“志愿服务超市”,将群众的需求作为“商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积极认领,实现志愿者、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

13、方位地把握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志愿服务项目库,促进志愿服务个性化、精准化的建设。三是高校可探索组建学校、学院、专业三级志愿服务队伍,增强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性,从对外联络、志愿者招募、项目过程管理等方面入手建设组织化运转模式。不断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对外联络,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强化定向服务,保证志愿服务接续性发展;设定志愿者选拔标准,规范志愿者招募程序,提高志愿者整体素质,定期进行服务技能、沟通技巧、安全防范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定期考核评估,加强对被服务对象进行服

14、务情况回访、服务需求调研,坚决杜绝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促进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发展与管理。(四)完善机制,强化志愿服务的实施保障。志愿服务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效果的反馈、先进的表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要按照预定的标准定期对志愿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健全组织领导、管理考评、表彰激励等机制,评选“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特色的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高校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选齐配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活动指导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专项指导;志愿服务组织单位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人

15、身财产方面的保证,为志愿者提供交通补助、饮食补助、意外伤害保险等必要的保障,明晰权责关系,保护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五)加强宣传,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型网络媒体的育人作用,依托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型网络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宽口径地对志愿服务进行宣传报道,全面反映志愿服务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参与情况以及社会反响,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志愿服务、了解志愿服务,进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同时,高校要广泛宣传报道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事迹,展示志愿者时代风采和良好形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营造支持、参与、热爱志愿服务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实现从引导到自觉的转变,稳步形成志愿队伍越来越壮大、参

16、与领域越来越广泛、服务中心越来越有力的蓬勃态势,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活力,使“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一种新的校园风尚,助力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有序、长效常态发展。四、结语志愿服务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助力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青春力量。高校应着力突出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引领、丰富实践内涵、促进持续发展、强化实施保障、营造浓厚氛围,努力实现服务理念专业化、项目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保障制度化、宣传信息化,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参考文献】1 徐伟新,李志勇 以伟大斗争应对百年变局N 光明日报,2019 06 19(1)2 陈慧娟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EB/OL(2018 12 05)2021 10 21 https:/epaper gmw cn/gmrb/html/2018 12/05/nw D110000gmrb _ 20181205 _ 4 03 htm6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