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上) 授课人:
实验名称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 给物质的加热, 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步骤: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的存放:通常存放在广口瓶中。
2、 取用工具:药匙(纸槽)或镊子。
3:取用方法:(1)块状固体:将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直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入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操作要点:一横二放三慢竖。
(2)粉末状固体: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底管直立赴来,让药品落入底管底部。操作要点:一倾硅送三直立。
4:注意事项:用完的药匙或镊子用纸擦干净以备再用。
(二) 液体药品的取用:
1:存放:通常存放在细口瓶里。
2:取用方法:(1):倾倒法,操作要点:瓶塞拿下倒放桌子上,标签向着手心握,口口相接免外流,容器倾斜便操场作,倒完之后刮一下,盖瓶塞,标签向外放原处。
(2):量取法,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先向量筒内倒到接近所需体积,之后改用胶头滴管加入液体。直到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为止,读出体积数。
(3):滴加法,取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
(4):蘸取法,取用少量液体,可用玻璃蘸取液体。
四:物质的加热:
(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实验):
1: 酒精灯的火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加热物体时,要使用它的外焰。
2: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去盖,然后再提一下灯帽,再盖上。以防止下次不易打开灯帽。
(二):给物质加热(实验):
1 :要先预热:来回移动试管
2:给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跟桌面大约成45度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五:洗涤仪器:
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倒净底液——用清水振荡洗涤——试客刷转动或上下移动洗刷——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重点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难点
练习药品的取用、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授课时间
探究
课时
实验器材
镊子、 药匙、 试管、 量筒、 滴管、 酒精灯、 试管夹、 试管刷、锌粒、 盐酸、 碳酸纳粉末、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实验小结: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实验名称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1、 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步骤: 1、 点燃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 状态、 形状和硬度; 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实验探讨】(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 [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
( 3)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3、蜡烛燃烧中现象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4、燃烧产物
【板书】蜡烛+氧气 → 二氧化碳+水
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
实验现象: 1、 蜡烛是乳白色, 柱状固体、 无味, 能被轻易切成处, 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 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 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 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 白烟能被点燃。
实验重点
对蜡烛燃烧实验的现象及结论表述、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实验难点
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知识,对蜡烛产物的检验
授课时间
实验探究
课时
实验器材
烧杯 2 个、 打火机、蜡烛1根、小刀1把、短木条一根、澄清石灰水、玻璃棒2个
说明:
实验小结: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实验名称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物学知识进行猜想),同学们的猜想正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设计实验探究这个问题。在探究活动之前,我们先做四个实验。
(1)取一瓶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2)取一瓶氧气,用燃着的木条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3)取一瓶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4)取一瓶二氧化碳,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得到那些知识呢?
实验步骤:
(1)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向空气瓶和呼出气体瓶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2)将燃着的木条(或线香)分别插入空气瓶和呼出的气体瓶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实验结论
(1)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2)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
(3)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多。
重点
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
2.明确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授课时间
课时
实验器材
水槽10个,装满CO2集气瓶20个,装满O2集气瓶20个,玻璃片40个,滴管10个(放在清水杯中),木条(或线香)10个,澄清的石灰水10瓶,酒精灯10个,火柴10盒,吸管20个
说明:
实验小结:通过这次探究活动你有那些收获?(请同学发表自己的探究收获,然后总结,)
(1)知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含量多,氧气的含量少。
(2)知道对比的方法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实验名称
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1)练习仪器装配、加热、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实验步骤:一、氧气的制取,
1.查,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装,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定,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固体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冷凝成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倒,把两个装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
5.点,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6.收,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7.移,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8.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应用坩埚钳夹住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思考:为什么?)
9、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二、氧气的性质:①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插入到上面实验收集到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观察现象。
②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有什么现象?
③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中预先加有少量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木炭在O2中燃烧,发白光、放热、滴入的石灰水变浑浊。
2、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的熔融物。
分析及结论:
1、C ++ O2→®CO2, CO2使石灰水浑浊
2、Fe ++O2→®Fe3O4
3、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2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重点
氧气的制法与性质及实验操作。
难点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
授课时间
课时
实验器材
(1)高锰酸钾、双氧水、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2)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及酒精灯、双孔塞和分液漏斗、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坩埚钳、棉花、火柴。
说明:
实验小结: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实验名称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排除对分子运动的模糊认识的干扰,得出对分子运动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实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实验步骤:
一、品红的扩散
向烧杯A中加入一定量的冷水,向烧杯B中加入一定量的热水,并向两个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会观察到两个烧杯中的品红都____________,且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两个烧杯中的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烧杯A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烧杯B中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二、浓氨水的扩散
如图所示:
1. 实验前小心闻一闻浓氨水的气味,如有气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味。
2.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为__________色,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几分钟后,观察到烧杯A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烧杯B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色。
实验结论:
a、药品中有挥发性的是__________
b、能变红的是__________
c、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及结论: 浓氨水中的氨分子由于不断运动, 进入到试管中, 与滤纸条上的酚酞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红色物质。
重点
认识分子的运动
难点
认识分子的运动
授课时间
课时
实验器材
大烧杯、小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浓氨水、酚酞试液、蒸馏水、品红、热水、冷水等。
说明:
实验小结: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实验名称
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验证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提出问题: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关系如何?
2.提出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方案1
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方案2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方案3
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方案4
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实
验
步
骤
(1)将盛有氢氧化钠的小试管(约容积的2/3)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约20ml)的锥形瓶,称量。
(2)倾斜锥形瓶,混合两溶液,观察现象。并称量总质量。
(3)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
(1)将1支系有细线的铁钉、盛有硫酸铜溶液(约20ml)的锥形瓶,称量。
(2)将光亮的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并称量总质量。
(3)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
(1)将盛有稀盐酸溶液的小试管(约容积的2/3)放入装有石灰石的矿泉水瓶(约2块)称量。
(2)倾斜矿泉水瓶,混合两物质,观察现象。并称量总质量。
(3)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
(1)将盛有稀盐酸溶液的小试管(约容积的2/3)、装有碳酸钠(约2块)的烧杯,称量。
(2)混合两溶液,观察现象。并称量总质量。
(3)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
实验现象
反应后,
有 生成。
反应后,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 色的物质,溶液变成 色。
反应后,
有 生成。
反应后,
有 生成。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实验名称
重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没有改变
授课时间
实验
课时
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小试管锥形瓶(带塞)细线、矿泉水瓶、烧杯、砂纸、镊子、洗瓶。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石灰石、铁钉。
说明:
实验原理: 氢氧化钠 + 硫酸铜 → 氢氧化铜 + 硫酸钠
铁 + 硫酸铜 → 铜 + 硫酸亚铁
碳酸钙 + 盐酸 → 氯化钙 + 二氧化碳 + 水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实验名称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设计 CO2的制取装置并验证产生的气体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 固体和固体反应
气体 反应物的状态 固体和液体反应
发生 液体和液体反应
装置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
实验室制取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
气体 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的——向上排气法
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的——向下排气法
装置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设计:可以控制反应进行或停止的装置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
实验步骤:
1、 选 择 P111 上提供的仪器设计出制取 CO2的装置, 并相互讨论、 交流,选出最佳装置。 讨论的结果是最佳装置有两种, 分别应包括以下仪器: ①试管、 导管、 集气瓶。 ②锥形瓶, 长颈漏斗, 导管, 集气瓶
2、 制取并检验 CO2
实验现象: 1、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大理石逐渐缩小甚至会消失。
3、 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 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及结论: 大理石与盐酸发生的反应是: CaCO3+2HCl=CaCl2+CO2↑ +H2O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重点
通过对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探究,掌握选择 发生和收集装置的依据
难点
装置的设计思路
授课时间
实验探究
课时
实验器材
: 锥形瓶、 长颈漏斗、 集气瓶、 导气管、 试管、 大理石、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说明:
实验小结: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实验名称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1、练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探究点一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不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1.操作步骤:“连—检—装—注—集—验”
①按实验要求连接装配好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入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④由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并控制加入的速度;⑤收集气体;⑥检验是否集满。
2.收集、检验、验满的方法:
(1)收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所以通常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而不用排水法收集 ;收集时要注意将导管插到 瓶底。如图所示。
(2)检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3)验满:用燃烧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 ,证明已收集满了。
(4)存放:验满后要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正放在桌上,备用。
探究点二 二氧化碳的性质
提出问题 用以上方法制取几集气瓶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倒入点燃蜡烛的烧杯、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澄清的石灰水中各有怎样的现象?
1.把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内,点燃。拿起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烧杯内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燃着的蜡烛熄火。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然后 各滴入1 ~2滴石蕊溶液, 观察试管中溶液呈紫色。将其中一支试管静置。向另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将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红色溶液又变成紫色。
3.另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然后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澄清的 石灰水变浑浊。
重点
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及验 满。
难点
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授课时间
课时
实验器材
烧杯、集气瓶、玻璃导管、胶皮管、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试管夹、玻璃片、酒精灯。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1:2)、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蜡烛、木条、蒸馏水、火柴
说明:
实验小结:1.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 与水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碳酸,CO2+H2O = H2CO3;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 = H2O+ CO2↑。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 O 。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实验名称
灭火的原理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探究实验
1.燃烧的条件之一
【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
【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如图所示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2)刚开始滤纸片与乒乓球片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燃烧的条件之三
【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由远及近向火焰,火焰逐渐变小,当烧杯迅速离开后,火焰恢复,如烧杯不离开时,火焰熄灭。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课堂讨论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2.如果将实验步骤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重点
1.燃烧与灭火
2. 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
授课时间
课时
实验器材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 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火柴、剪刀、水等。
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动脑能力,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结:1.探究燃烧的 条件:
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⑶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三个条件必 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2. 探究燃烧实验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九年级化学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人:
实验名称
探究:灭火的原理
内容与过程
实验目的: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1、灭火的方法推测原理
【探究活动】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它?并说为什么?
同学们面前都 有已经准备好的蜡烛和烧杯等一些用品,请你们用蜡烛和烧杯自己设汁一个实验方案,来探讨一下“灭火的原理”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汇报交流]第一小组,我们组只用了蜡烛进行实验。我们点燃了两只蜡烛,然后用嘴对着其中一只蜡烛用力吹气,结果这只蜡烛熄灭了。 [老师追问]你们选用了哪种方法“灭火”呢? 第一小组:降低温度。
第二小组:我们组利用的是隔绝空气的方法。我们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了一个烧杯,由于蜡烛燃烧不断地消耗氧气,使有限的空 间内充满了CO2气体,最终蜡烛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氧而熄灭。
第三小组:我们和第二小组的原理相似,但我们选用的是碳酸钠和盐酸,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CO2,所 以蜡烛也熄灭了。
第四小组:我们组选取了两只等长的蜡烛点燃,然后慢慢地在其中一只蜡烛的下面截取了一大段,结果被截取的这只蜡烛首先熄灭了。 [教师追问]那你们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第四小组:我们主要是从可燃物的角度来考虑的。
[讲解]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破坏了某一个条件,都可以使燃烧反应停止,也就是说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原理都是从燃烧的条件出发
2设计灭火器
请根据上述化学反应原理设计一种灭火器
(1) 请解释这种灭火的原理。
重点
认识灭火的原理。
难点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实质与灭火的原理
授课时间
课时
实验器材
烧杯100ml,蜡烛 小试管
胶塞、乳胶管、锥形瓶
盐酸、碳酸钠
说明:
小结:灭火的原理:
①隔离或清除燃烧物;
②将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③降低温度至燃烧物的着火点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