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
2、尤为的重要。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两种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3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课时安排1课时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
3、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三、教法、学法分析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
4、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四、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流程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即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含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比如垃圾的分类。【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
5、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学生学习活动】11观看垃圾分类广告,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12感受广告内容,认识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重要性;13举出生活中分类的实例,讨论生活分类的意义设计意图以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思维的发散,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所带来的便捷,并且通过对大量对分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标准的理性认识,为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好了铺垫。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方法【问题情境】拉瓦锡对元素是如何分类的?【提出学习任务】任务1对拉瓦锡元素表中已学过的元素进行重新分类;任务2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
6、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我让同学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活动是想要学生明白,其实分类它本身并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分类方法才是关键。模块3分类的意义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
7、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五、板书设计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对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标准进行重复分类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物质进行分类六、教学评价方式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2活动表现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二】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
8、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
9、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二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
10、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2学法指导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四说教学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11、。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24、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三】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
12、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1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
13、,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13、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说教法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2、采用问题讨
14、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3、说学法31学情分析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32学法指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
15、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4、说教学程序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24与,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24与2反应的实质是4和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4和,23和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