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了解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初步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激发更多的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重点和难点蛋白质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实验准备一组精美图片(或制作成多媒体)、研钵、滴管、小烧杯、量筒、医用维生素C、蒸馏水、漏斗、滤纸、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吃过饭了吗?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饭啊?为什么光吃饭还不行,还要吃菜呢?(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得出我
2、们人类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群体互动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在生物学和化学中已经知道了不少。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盐,本单元所涉及的无机盐将在下一个课题中进行研究。本课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四类有机物的营养物质。请分组阅读教材p8894,讨论并完成p89、p93两处的课堂练习。交流汇报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巩固提高特殊的蛋白质酶;维生素的音译名:Vitamin-维他命;演示:碘与淀粉的反应:单质碘淀粉显蓝色。组间抢答给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饭、羊肉、苹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猪肉、黄瓜、鲜奶、鱼肉、玉米、鸡蛋、柑橘、萝卜、蒜苗、雪梨。主要含蛋白质的有;主要含糖类的有;
3、主要含油脂的有;主要含维生素的有探究辨析抛砖引玉:警方常用“指纹显示”来破案。方法一: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热,将留有手指印的证物(纸张或器皿)放在蒸发皿上方,过一会儿可显示出清晰的指纹(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纸张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从而显示出指纹来);方法二: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证物上,再用光照,则在物证上会显示出黑色的指纹来。(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汗迹中含有无机盐NaCl等,与AgNO3反应生成了AgCl,经光照,AgCl分解产生黑色银的微粒,而显示出黑色指纹)。学生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性质:取3片医用维生素C(也可用学生自备的水果、果汁),碾碎后溶于10mL水中
4、并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观察,可见说明维生素C的水溶液呈性,医学上常把维生素C称之为(可查阅资料或访问医护人员)。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被破坏。请想一想,如何食用新鲜黄瓜,才能充分利用黄瓜中丰富的维生素C。交流展示(“我”在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中的作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收集四类有机营养物的生理功用(每小组负责一类),并用第一人称“我”写成汇报交流材料。警钟长鸣(多媒体展示)吸烟与疾病。图片:肺癌患者的肺与正常人的肺的比较。资料:甲醛浸泡的鸡爪和水产品。资料:硫黄熏制的白木耳。市场上销售的毒大米和毒笋。关注生活中所见到的“黄曲霉菌”。关注居室装
5、修中的“隐形杀手”甲醛、苯。感悟交流看了之后你们有何感受?学后反思我们应怎样关注健康、关爱生命?我们应怎样合理安排膳食?调查我们学校的食谱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我们为什么不能偏食、挑食?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课后调研你认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间说法有科学道理吗?建议你做一做下面的调查研究:参考课本p94页习题3中提供的数据,记录自己(或他人)每天行走多少路,大约消耗多少油脂?根据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之比,制定一个科学的走路锻炼计划,并坚持实施,做好记录,分析结果,在适当的时候完成调查研究报告。点评:本节课从“民以食为天”的吃开始,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从而使本课题
6、顺理成章地导出。级数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可谓用心良苦。背景资料11月10日楚天都市报掺有矿物油的大米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一次性进食了较大量的含矿物油的食物,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腹泻、偶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鉴别掺油大米的简便方法是:用少量热水浸泡大米,手捻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有浮油。级上册p116现代营养学家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个指数等于人体质量(千克)与人体身高(米)平方的商。一个健康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在2025之间;身体指数低于18,属于不健康的瘦;身体质量指数高于30,属于不健康的胖。一、教学设计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
7、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二、教案课题分子和原子授课人饶志权学校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
8、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回答:酒精挥
9、发了。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观看放映。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
10、够闻到花的香味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观察,猜想它的大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
11、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很小;【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理解“分子很小”。【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板书】分子很小。学生观看。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2分子的运动【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12、。【引导探究】阅读资料。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提问】有什么现象?【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巡回引导】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评价方案】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讨论:(发言
13、要点汇总)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学生设计方案汇总:)4其他方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完成练习。随堂巩固知识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3、分子间有间隔【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再次
14、激趣【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教学目标目标: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
15、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
16、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教学建议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本节
17、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在学生对概念有
18、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
19、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难点: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化学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习的一门学科,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习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一
20、、认真抓好“预习、听讲、复习、记忆、作业”五个学习常规环节。1、“预习”:预习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习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习主动、有兴趣。2、“听讲”: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习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集中注意力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习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
21、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习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要勤于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习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22、在听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会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学生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听课的过程中,作
23、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3、“复习”:的复习,复习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4
24、、“记忆”: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习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25、。”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5、“作业”: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习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
26、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
27、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学生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1、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
28、关键字、词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
29、与白磷、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3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全面分析问题,既记通性又记特性。如HNO3具有酸的通性又有特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4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强,大部分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氧气的化学性质通过与C、P、S、Mg、蜡烛等演示实验使你认识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所以一定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达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透彻。(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1、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如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揭示了元素性质特别
30、是元素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揭示了分子形成过程及化合价的实质。这就为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奠定了理论基础。2要总结规律并掌握物质的特性。要抓住典型物质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还要把握住物质的特性以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有机化合物可总结出甲烷、甲醇、乙醇、乙炔、蜡烛等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规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再如学习第八章酸,通过盐酸、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学习总结出酸的一般规律,但对不同的酸所具有的特性也要清楚。如浓H2SO4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硝酸的强氧化性都要掌握就全面了,否则就会出现错误。4将元素化合物中类别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知识
31、块进行横向比较,辩清异同点使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如H2、C、CO可从具有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实验操作看H2、CO分别还原CuO的操作一样,不同点是CO还原CuO需进行尾气处理。H2和CO的可燃性的火焰颜色不一样,还原性的产物都有金属和水或CO2,从反应类型看CO与CuO的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四、化学计算的学习方法1牢固掌握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是进行化学计算的依据。若概念不清,原理不明,物质的变化规律不十分明确,就会把题做错。如相对分子量这个概念它只表示一个化学式如H2O的相对分子量为18,5H2O中水的相对分子量仍是18而不是90,再如
32、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9,若生成4克C,同时还有多少克D生成?其中C和D的质量比一定是22:29=22:18,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如把C和D的质量比仍按22:9进行计算就是错误的,反映出你对相对分子量和质量的概念还分不清楚。2掌握并运用好解题步骤3注意解题规律和思想,掌握解题技巧要善于从典型题的分析中找出其特点、规律和思路,能举一反三,要做一题知多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已知KClO3中氧的质量分数为39.2%,KMnO4中氧的质量分数的40.5%,若各取100克加热完全分解后哪种物质产生氧气多。表面上看KMn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比KCl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
33、数要大,但要是认真分析抓住完全反应这个关键词语,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KClO3中虽含氧元素的质量略比KMnO4低,但它的氧元素全部都转化为O2,而KMnO4中的氧元素只是部分转化为O2,从而得出是KClO3生成的O2多。再如有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测得混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此题可以巧解。即无论FeSO4或Fe2(SO4)3中“SO4”是不变的所以:原子个数比S:O=1:4,质量比S:O=32:64=1:2,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已知S元素质量为a%,则O元素的质量为2a,那“SO4”的总质量为a%+2a%=3a%,所以F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4、13a。4要注意解题的格式如设未知数时要写成“设质量(或体积等)为x”,而不能写成“设为x克”,计算过程中己知量有单位的要带单位计算,计算结果要直接带单位,不要用括号,如单位为克要写成g,而不要写成(g)。计算质量分数时一定要乘以100%。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按“设、方、关、比、算、果、答”的顺序进行。五、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1要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2要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
35、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对老师的演示实验要细心观察,学习和模仿。要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要认真分析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现象。要正确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弄清现象与结论的区别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要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推断和检验有关物质。如六瓶无色气体分别为氧气、氮气、空气、二氧化碳气、氢气和一氧化碳气如何鉴别?其思路为从它们不同的化学性质找出方法,用燃着的木条和石灰水鉴别,最后从现象的不同来推断是哪种气体,要注意回答问题时要先说现象,后说结论。3要自己动手,亲自
36、做实验。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总之,只要充满信心,勤奋学习,总结掌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课学好初中化学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酸的化学性质(1)酸+金属-盐+氢气(见上)(2)酸+金属氧化物-盐+水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Cl=
37、2FeCl3+3H2O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3)酸+碱-盐+水(中和反应)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NaOH=NaCl+H2O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Al(OH)3=AlCl3+3H2O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钠
38、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教学目标目标使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了解水的组成及性质。目标培养学生发散及查阅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
39、: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义务的全员性和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
40、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
41、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初三,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教学设计方案课题:水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碳单质1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2“碳”和“炭”的区别:“碳”是元素的名称,是核电荷数为6的一类原子
42、的总称。比如碳元素、碳单质、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等,这儿不能用“炭”。而“炭”指的是具体物质,它表示由碳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单质,木炭、活性炭、焦炭等。一般在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用碳,如“炽热的碳”、“当碳燃烧时”。3C还原氧化铜注意问题:酒精灯加网罩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实验结束时,先撤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入热的试管致使试管破裂),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典型例题】例析:1、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1)酒精灯加灯罩的目的_;(2)刚开始预热,试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
43、水不变浑浊,原因是_;(3)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带点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4)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中撤出,并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其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要加网罩以提高火焰的温度。刚开始预热时,装置中的空气会首先逸出,所以看到试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从试管中撤出,否则试管内温度降低,其压强会减小,外界大气压会把试管中的液体压进试管内,致使试管破裂。另外还要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否则外界空气会进入试管中,新生成的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又被氧化成了氧化铜,等冷却
44、后再打开,试管内已恢复至常温,铜与氧气就不反应了。答案:(1)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2)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4)防止试管中的液体倒流回试管,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试管把生成的铜再次氧化。初三化学小知识一:之最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1
45、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二:其它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9、化学方程式
46、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初中英语。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