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加坡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na_栏目的纪录片文本分析_赵思超.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6805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na_栏目的纪录片文本分析_赵思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加坡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na_栏目的纪录片文本分析_赵思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加坡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na_栏目的纪录片文本分析_赵思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Vol.37 No.1Feb.2023第 37 卷第 1期2023 年 2 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收稿日期:2022-07-25作者简介:赵思超(1997-),山西离石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纪录片,国际传播。新加坡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建构路径赵思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北京 100024)摘要:本研究重点关注新加坡CNA(Channel NewsAsia,亚洲新闻台)“Understanding China”(理解中国)栏目在2021年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研

2、究发现,CNA在对中国的议程设置上体现出聚焦国际重大事件,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和民生议题的季度性报道特征,通过16部纪录片的文本内容建构出一个不同于西方视角,相对客观、公正和全面的中国形象。关键词:亚洲新闻台;形象建构;文本分析中图分类号:D90-05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0882.2023.01.008习近平主席 2015 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用中新两国青年互为对方文化“立影像传”的故事来赞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精神。因此,透过“他者”的目光,尤其是与我们有如此深厚历史渊源和文明关系的“他者”,来审视自身的发展图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3、义。一、问题意识:从中新国际关系说起诸蕃志 马来纪年 岛夷志略 等古籍中均有商舶、使者往来于中国和新加坡的记录。清人颜斯综推测,早在公元907-1274年间新加坡便有华人居住。1819年新加坡由英国人莱佛士开埠,商业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大规模华工出洋南下赴新务工,形成了新加坡历史上第一次华人移民浪潮。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当局开始加强本国公民对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早年移民的后代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减弱。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成为东南亚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此后,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在亚洲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新加坡面对中国所采取的对冲战略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安全层面

4、倚重美国、政治层面疏远中国、经济层面亲近中国,在中美博弈的天平中试图寻找一个最佳的落点。1信息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是国际关系的直接映射,也是国家博弈的外部表征。新加坡与中国复杂的外交关系和亲密的历史关系使得前者的媒介行为成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此外,中新两国文化传统的同源性和相近性理论上成为我国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共同体的现实基础,这也同样符合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时代需求。而这一切,都需要从理解对方的媒介行为开始,研究即是以此为问题意识展开的。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CNA是新加坡以报道亚太新闻为主的电视频道,覆盖范围超过20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播出语言以英语为主,也提供少量华语节目,是亚洲地区

5、实施周边传播战略较为成功的媒体之一。2“以亚洲人视角报道亚洲”是其有别于西方媒体的主要标志和核心价值。CNA 自 2021 年 1 月开始上线Understanding China专栏节目,截止到2021年12月7日,共有16条中国主题的纪录片被上传,总观看量达4488333次,总评论数达27812条。因此,选取其为样本来源是具有影响力和典型性的。(二)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CNA16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进行议题、叙事、修辞、制作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归类和分析,进而较为全面地展现新加坡对中国的议程设置与形象建构。(三)研究问题试图解答新加坡通过电视媒体对中国进行了何种特征的议程设置,这

6、些媒介作品又是具体通过何种方式完成了对中国的形象建构,文章编号:1674-0882(2023)01-0031-05基于CNA 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的纪录片文本分析 31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又是什么样的。三、CNA对中国的议程设置(一)影像概况“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由新传媒私人有限公司(Mediacorp Pte.Ltd.)主要制作并拥有全部版权,其所制作和传播的内容代表了新加坡政府的利益和观点。“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由16部纪录片组成,时长大多在45分钟左右(见表1)。该栏目讨论的

7、话题包含中美关系、中国大陆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中国经济、东南亚问题和中国香港问题,总体来说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民生三大领域。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香港问题的探讨相较于其他话题的时长最少,而中美关系占据了最大的篇幅。从播放量的数据来看,中美争端溯源、中美关系对东南亚的影响以及中美贸易战是大众最为感兴趣的议题。两期基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视频表明新加坡对于当代中国重大事件的实时跟进;而对家庭暴力和生育率下降的关注也体现出CNA从中国社会的毛细血管切入并进行微观层面关注的努力。表1 16部纪录片基本数据话题中美关系中国大陆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中国经济东南亚问题中国香港问题影片名称Pride&Shame

8、;TheRootsOfUS-ChinaTensionsThe Real Losers Of TheUS-ChinaTradeWarA US-China Tech War:The True CostsUSOrChina:WillSoutheast Asia Have ToPickASide?US-China:Could ThereBeWarOverTaiwan?China s Rust Belt:AnIndustrial Past And TheChallenges AheadChinas Struggle WithDomestic Violence:APotent PatriarchyChin

9、asFallingBirthRate:Can It Sustain 7heRiseToSuperpower?100 Years Of ChineseCommunistParty:ItsMark On Modern China100 Years Of Communist Party In China:Whats Next?Is A Shift In ChinasForeign Policy Underway,And Will It Work?Has China s EconomyRun Out Of Steam?IsChinasEconomyStumbling In The Dark?China

10、sMegaDams:The Threat To AsiasRiver CommunitiesSouth China Sea Dispute:The War On Fishing RightsOne Country,Two Systems:Hong KongsFuture Under Communist China内容中美争端的根源中美贸易战中美科技战中美关系对东南亚的影响中美关系对中国台湾的影响中国东北的现状与问题父权制下的家庭暴力中国生育率下降及其影响中共建党百年历史回顾对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探讨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探讨对中国未能源问题的探讨中国修建水坝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南海

11、问题及其对各地居民的影响一国两制制度及中国香港现状制作团队国别(地区)中国/美国/新加坡中国/美国/新加坡中国/美国/新加坡菲 律 宾/越 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新加坡新加坡中国/新加坡中国/新加坡新加坡中国/美国/新加坡新加坡新加坡新加坡泰国中国/孟加拉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新加坡播放(次)989,783628,545237,708778,84249234350,436564,158142,495315,21388,70330,50625,54359,23247,94879,54538,979点赞(次)1100064232891736546786546199

12、181252481330414254555494838356评论(条)52282426101554604878237200011112600858395332420310939544时长49:3247:2248:0448:0445:1723:2146:1245:5749:0348:0323:2223:2622:5245:5945:5922:18上线时间2021.1.292021.1.292021.1.292021.1.292021.12.72021.7.12021.4.102021.11.242021.6.302021.7.62021.7.52021.7.222021.11.52021.12.

13、12021.8.32021.6.23 322023年(二)议程设置分析议程设置影响受众思考对象的关键,在于议题的选择及相关议题报道数量和位置的安排,而议程报道角度和报道主旨则可以影响受众思考新闻的方式。3具体来说,CNA在对中国的议程设置中保持了适度适量的准则,议程安排时间间隔较为合理,呈现出鲜明的季度性特征,议题选择也多围绕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事件展开。例如,其在2021年第一季度主要将话题集中在中美贸易争端,在同一天接连上线四期主题纪录片(WhenTitans Clash,大国交锋时),而这背后也有着充分的现实考量:中美贸易战始于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

14、,而拜登政府在2021年1月20日上台后宣布继续对华的关税政策,与其盟友共同制衡中国。CNA也借助美国政府换新和中美贸易战延续的“时事东风”,围绕中美争端,对贸易战、科技战以及中美关系对地区稳定的影响进行了归因式的解读。此外,除第二季度外(仅有政治和民生话题,见表2),CNA在第三和第四季度都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民生的相关话题。可以看出,“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在议程设置上体现出聚焦国际重大事件,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和民生的季度性报道特征。表2 2021年CNA四季度的议题领域及对应现实事件季度第一季度(2021.1-3)第二季度(2021.4-6)第三季度(2021.7

15、-9)第四季度(2021.10-12)议题领域政治政治、民生政治、经济、民生政治、经济、民生对应现实事件拜登政府延续中美贸易战香港修例风波两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三孩”政策实施、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纪录片数量4354四、研究发现(一)CNA对中国形象建构路径1.叙事分析首先,从叙事结构来看,渐进结构思维是“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纪录片在创作上的显著特点。渐进结构思维讲求叙事单元在时间、空间、逻辑等层面的层层递进,4通过一定量叙事单元的叠加和连接最终呈现所要表现故事的原貌和主题。这样的结构设置是为了在梳理历史的基础上重现议题的前世今生,帮

16、助观众更加清晰客观地了解事件的发展经过以及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是摆脱了一元决定论的理性探讨。以前四期纪录片为例,其实质上是围绕同一主题“When Titans Clash”而进行的中美关系研究。从中美矛盾根源到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以及中美关系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等议题出发,CNA分别挑选了中美及东南亚各具代表性的城市,对城市和城市、城市和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等层面的关系勾连进行回顾和总结,观点也在各方之间辗转过渡,不同的思想经由“采访+解说”的方式不断输出,体现出一种全局式观察的叙事特点。在“A US-China Tech War:The True Costs”(中美科技战:真实的代价)一

17、集中,前半部分从华为和字节跳动在美国遭遇的种种不公待遇切入,介绍了由美国对中国所谓知识产权窃取指控而引发的科技战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通过对上海、深圳、东莞的美国企业生存现状以及中国真实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从客观的角度对比了中美在科技上的不同优势,传递出一个较西方媒体更加公正、真实的中国形象:即一个已经开始独立创新,并在人工智能、5G等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快速崛起的大国形象。其次,“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在叙事节奏上也较为一致。纪录片的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内部节奏。内部节奏是纪录片内容本身表现出的轻重缓急而给受众心理留下的主观感受,5对受

18、众的情感体验具有直接的干预作用。事件、悬念、冲突、细节等的使用是形成纪录片节奏的主要因素。“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通过旁白串联故事的发展,在不同视点的比较中或得出结论或留出思考的空间,因而叙事节奏呈现出平稳有序的特点,避免了因观众情绪波动过大而引起对议题客观性的干扰。此外,在整体的平稳节奏下,也有由悬念和冲突所制造的节奏变化。例如,在“Chinas Falling Birth Rate:CanIt Sustain The Rise To Superpower?”(下滑的生育率还能够维持中国的崛起吗)一集的开篇便是对中国从独生子女政策到“三孩政策”演进的简述,在画面的快速切

19、换和观点的罗列叠加中,制造出政策变化是否能助力国家发展的核心悬念。“Chinas Struggle With Domestic Violence:A Potent Patriarchy”(强大父权制下中国同家庭暴力的抗争)中对拉姆被害案的讲述,仅在一分钟内就通过闪动的画面、凄惨的音效以及旁人的证词迅速营造出极为强烈的冲突感,将观众拉入到家暴议题的情感氛围中。最后,“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在整体叙事风格上更加贴近专题片(专题片风格占总体比例为75%,其余两种风格为对话访谈式和故事化叙事)。赵思超:新加坡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建构路径 33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

20、学版)以颇具科学探索精神的纪实风格对各项议题进行严肃探讨,通过对微观层面的观察和剖析将宏大叙事嵌入井然有序的框架之中。在话语表达和观点呈现上给予中国相对充足的空间,以一个更加平和、平等而非激进、主观的方式介入到中国形象的建构中,极大区别于韩国KBS式的仰视“捧杀”(如 超级中国)和英国 BBC 式的“傲慢”俯视(如 中国的秘密)。此外,对于典型案例的选用同样成为本片叙事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美贸易战影响颇深的美国大豆企业、在深圳创业的美国人、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年轻人流失严重的东北乡村等,都呼应相关主题的讲述,使受众通过鲜活的例子来感受导演抛出的议题,并在其设置的框架和各方的观点表达中实现

21、对中国的进一步思考。2.修辞分析通过修辞,不仅可以更加清楚地传达作者的本义,还可以达到吸引他人注意力、增强作品感染力的作用。针对纪录片的修辞研究,是对纪录片中的画面、声音、画面结构、声音结构以及声画统一结构修辞功能的研究。6修辞的具体运用主要通过辞格来实现,常见的辞格有并置、双关、隐喻、顶针、重复等。并置在画面结构中是常见修辞的一种,它并不是简单的画面拼接,而是作者试图在画面的更替对比中创造意义的一种手法。在“100 Year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Its Mark On Modern China”(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其对现代中国的印记)一集中,编导将改革

22、开放前的画面同邓小平与外国友人对谈的画面进行并置,传递出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全新机遇的信息。而后紧跟的背景音乐也变得轻松欢快,作为整部影片的内容转折点暗示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的到来。重复在“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中也得到了较多的使用。同类画面的叠加可以形成一种影像张力,同时也能够强化作者的观点表达。例如,在谈到邓小平南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在全景和近景、固定镜头和摇镜头的切换中,重复出现了4次竖立在深圳的邓小平巨幅画像,暗示了邓小平在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上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在谈到反腐工作对于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时,影片在5秒内连续出现8张习近平同志的照片影像,以强节奏

23、的剪辑刻画出习近平在政策实施上的大格局及其反腐倡廉的决心。隐喻修辞在“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的话语表达中同样得到多次运用。隐喻是通过暗示方式表明类比意思的比喻方式,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文学性,还可以为观众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例如,“100 Years Of Communist Party In China:WhatsNext?”(中国共产党100周年:接下来是什么?)一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WANG GUNGWU 的采访中得到总结:“只要习近平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提供答案,满足人民的需求,中国人民就会支持他们。不是那些所谓人权、民主、自由的抽象概念,而是真正对中国

24、人好的事情才能继续推动中国走向持续繁荣。”这里的答案隐喻着中国现实的人民诉求,体现出CNA对中国的形象建构是在体察中国特色国情的基础上作出的相对公允评判,和新加坡的华人文化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Chinas Struggle With Domestic Violence:A Potent Patriarchy”一集中,编导将曾经的家暴男人在舞台上的表演作为全片的结尾,伴随着“如果五年后消灭了暴力思想,我会向她第二次求婚”的台词从身上掏出了玫瑰花并单膝下跪。这朵玫瑰花也成为导演特意安排的隐喻符号,不仅表达了导演对中国乃至世界家暴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的美好愿望,也在开放式的结局中赋予观众以乐

25、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3.后期制作分析纪录片在拍摄完成后将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后期制作包括剪辑、包装、配乐、调色等。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最终成片的剧情编排、视觉呈现以及听觉系统,是在前期拍摄所得视听文本基础上的二次创作,也是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下生成全新视听文本的重要阶段。优秀的后期制作往往能够赋予纪录片以全新的生命,更能使得纪录片形成独特风格。CNA“Understanding China”栏目后期的特色首先体现在数据可视化的运用。在探讨中国生育政策一集中,制作团队将中国一定时期内的生育率以柱状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并对最低点的数据进行突出处理,清晰直观地反映出中国生育率在35年内的下降趋势;在有关中

26、国家暴问题的一集中,受害者数据以红色大号字体的形式被放置在屏幕中央,因伤害家暴丈夫而入狱的女性数据也由动态饼状图的形式得到展现,作为工具性图像辅助观众对于特定议题的直观理解。其次是大量历史影像的添加。制作团队搜集了包括中国建国初期的社会风貌、重要领导人等在内的影像资料,并将其安排穿插在各种现代影像之间,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在两种风格影像的对比中实现了观点的表达。最后是背景音乐的选用,选用均为无歌词的纯音乐,配合叙事节奏时而轻盈时而沉重,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并影响观看的感受。342023年(二)CNA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1.政治形象:国际认可、人民利益优先、制度特色CNA在中国主题

27、系列纪录片的叙事中建构出在快速崛起中获得国际认可和尊重,秉持人民利益优先原则,同时拥有自己特色制度的政治形象。CNA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前后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生态,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间的认可提供了基于历史的原因溯源。在对中国香港的记录报道中,将历史和制度的发展变迁交织在一起,为国际受众理解中国的特色制度尤其是“一国两制”提供了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凸显了中国的制度特色和人民利益优先的政治形象。2.经济形象:高速发展、创新优势、关系融合CNA对中国的经济形象建构主要通过与中国高校教授的深度对谈,以及同美国交织的各项议题展开,在内容和观点的呈现上却同美国等西方主流

28、媒体大为不同。CNA通过走访在深圳、东莞等地创业的中外公司,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做出基于数据的实证调查,发现中国,尤其是南方发达地区已经进入自主创新的阶段,并开始将产品反向输出到国外的市场,这与美国官方及媒体一直提出的所谓中国窃取美国知识产权的控诉截然相反。此外,CNA还选取受到中美贸易战影响的两地小镇,表现出中美经济关系的高度融合和彼此依赖,由此突出了“中美贸易战无赢家”的主题思想。总体来说,CNA所建构的是高速发展中逐渐依靠创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增长,且和世界经济深度交叉融合的中国经济形象。3.民生形象:乡村失落、性别问题、人口老龄化基于文化上的接近性和社会构成的相似性,新加坡在对待中国民生相关议

29、题时更容易准确地发现暗含在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例如,在探讨中国家暴问题的成因时,CNA将中国汉字中由“女”组成且带有负面意味的汉字,与中国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进行对比关联,着力挖掘导致现实问题的文化原因。除此之外,CNA还深入东北农村,细致地观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导致农村建设缺乏劳动力的失落局面。在三胎政策公布之际,CNA就中国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发出提问,并选取三对典型夫妻,对年轻人生育意愿低下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五、结语CNA栏目在2022年又上线了全新的中国主题纪录片,延续着新加坡对中国的当代探索,而当我们总结梳理新加坡与中国的国际关系以及“UnderstandingChina”栏目

30、的文本表达,一种暗含于外交战略和话语表达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新加坡在中美(西方)之间采取的“对冲”战略决定了其对于中国的形象建构必然不会同西方世界激进、主观甚至抹黑的报道相同,而是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平衡各方的观点,在讨论中得出一个较为中立的结论。这也激发了我们对于未来同新加坡形成国际传播共同体的可能性想象,以此增强中国声音的强度和厚度,在国际传播场中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客观、理性的中国形象。参考文献:1 陈世凤.应对大国崛起:新加坡对华对冲战略评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8(03):63-101.2 王玲.新加坡亚洲新闻台传播模式探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6

31、):28-31.3 任孟山.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J.东南传播,2008(11):17-19.4 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06):8-10.5 蔡之国.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J.当代传播,2006(06):79-81.6 包鹏程,孔正毅.纪录片中的修辞J.新闻大学,2004(03):82-84.The Image of China and Its Construction Path in the Media Vision of SingaporeDocumentary Textu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gram

32、Understanding ChinaZHAO Si-chao(Television School,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Abstract: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s national image in 2021 by the“Understanding China”programmeof Singapore s CNA(Channel News Asia).The study finds that CNA s agenda-setting on

33、China is characterised by quarterly cover-age of major international events,focusing on China s politics,economy and livelihoods,and constructing a relatively objective,im-partial and comprehensive image of China through the content of 16 documentaries,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perspective.Keywords:Channel News Asia;image construction;textual analysis责任编辑刘普庆赵思超:新加坡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建构路径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