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注】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几时旧友。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生憎:犹言偏憎、最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B.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
2、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C.“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D.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颈联
3、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分析】B“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错误,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
4、,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 故答案为:B; “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5、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注:骎骎(q
6、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之情。 (2)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解析: (1)黄昏;伤感悲凉(2)“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是实写,通过刻画流浪奔波之苦,体现作者这些年来的仕途坎坷与悲伤郁闷之情。用了“酒狂”的典故是虚写,回想当年自己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意气风发的状态。想象和联想,虚写了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里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起三句写旅途中黄昏时目之
7、所接、耳之所闻:暮霭氤氲,萦绕着远处呈横向展延的林带;天边,落目的余晖渐渐消逝在蜿蜒起伏的群山中;隐隐约约传来一声声报时的钟鼓,告诉旅人夜幕就要降临。词人笔下的旷野薄暮,境界开阔,气象苍茫,于壮美之中透出一缕伤感悲凉。 (2)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首先,作者在下阕中先叙述了“当年酒狂”的往事,是虚写。作者回想了当年自己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意气风发的状态。然后,作者又叙述自己“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此处是实写。作者通过刻画自己的流浪奔波之苦,体现了这些年来的仕途坎坷与悲伤郁闷之情。接下来,作者又通过想象和联想,“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
8、去”,虚写了自己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里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下阕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故答案为:黄昏;伤感悲凉;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是实写,通过刻画流浪奔波之苦,体现作者这些年来的仕途坎坷与悲伤郁闷之情。用了“酒狂”的典故是虚写,回想当年自己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意气风发的状态。想象和联想,虚写了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里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
9、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杨颖士西亭白居易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B.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C.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D.
10、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2)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冷”“清”二字皆一语双关。“冷”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清”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C项,“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错。故C错误。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冷”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清”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这两句
1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故答案为:C;“冷”“清”二字皆一语双关。“冷”既写竹叶上露水是冰冷的,又写诗人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清”既写穿过杉树的风儿是清爽的,又写诗人心情好转,病容消除。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西亭景观的喜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
12、、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新荷叶李清照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注】该词是为一位友人祝寿而作,这位友人信息不详。安石: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前四句交代了友人举办寿宴的时间和地
13、点,时间是秋分时节,地点是某处楼台。B.这首词上片末尾两句从多个角度描写侍女,表现了她们美好的形象,也表现寿宴场面热闹。C.这首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上片中的“簪笏”代指宾客,下片中的“东山”代指友人。D.这首词上片侧重于描写场景,下片侧重于抒发情感,整首词语言清丽,风格典雅,主旨深远。(2)这首词的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下片末尾两句的意思是,你是像谢安一样的人,你一定要告别隐居生活,出山为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才能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为国为民效力的劝勉之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解析】
14、【分析】(1)C项,“东山”不是借代手法,是用典,将友人比作谢安。故选C。(2)根据注释部分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在为朋友祝寿所写,那么在词的内容上肯定有些祝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赞美和祝愿。通读词的内容,可发现词的下片末尾两句就有此意。你是像谢安一样的人,你一定要告别隐居生活,出山为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才能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为国为民效力的劝勉之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故答案为:C; 下片末尾两句的意思是,你是像谢安一样的人,你一定要告别隐居生活,出山为官,力挽狂澜,拯救天下黎民。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才能的赞赏之情和对友人为国为民效力的劝
15、勉之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的作者、注释、背景等方面入手,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再判断选项的正误。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鉴赏能力,注意抓住表达情感的句子。读通诗歌的基本内容,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句子,筛选重点词组织答案。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杜牧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
16、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C解析: (1)C(2)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
17、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分析】(1)C项,“
18、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故选C。(2)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故答案为:C 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
19、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
20、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入手,从对词语的赏析中体会诗句的意蕴;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赏析;体会诗人情感,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从军行张祜少年全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注】金紫:金印紫绶
21、,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虎翼:古战阵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B.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C.“黄云断塞”“白草连天”勾勒出夕阳下的云彩满布天空、枯草连绵一望无际的边塞景象。D.“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E.“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2)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
22、,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D(2)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渴望。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悲叹。本诗尾联借少年之曰,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才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 【解析】【分析】(1)C项中,“黄云”理解为“夕阳下的云彩”有误,正确的解释是“黄土烟尘”;D项中,从侧面表现少年剑术高超,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正面表现了少年
23、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故选CD。(2)本题中,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渴望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悲叹。本诗尾联借少年之曰,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才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故答案为:CD; 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渴望。不同的是:前者
24、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者则是英雄垂暮,壮志难酬悲叹。本诗尾联借少年之曰,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才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不同的诗人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在诗歌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
25、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诔议送书信,白领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注】斜封三道印: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苏息:困乏后得到休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诗人日高丈五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
26、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B.“闻道”二句言采茶人的辛苦,意思是听说每到新年茶农采茶进山里,蛰虫都被惊动春风也开始吹起,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C.本诗的节选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收到友人所送新茶,第二层写采茶人的辛苦,第三层用奇特比喻寄托诗人心志。D.诗人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盂简所赠新茶之后写下这首即兴作品。全诗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互相尊重与怀念的感情。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足见友人对诗人的尊重,诗人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
27、面,表现对友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茶叶,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对朝廷的不满。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诗人为茶农呼喊,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的不满。 【解析】【分析】(1)C选项“第三层用奇特比喻”错误,第三层没用奇特比喻。故选C。 (2)头两句写送茶军将的叩门声,惊醒了他日高三丈时的浓睡。军将是受孟谏议派遣来送信和新茶的,他带来了一包白绢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读过信,亲手打开包封,并且点视了三百片圆圆的茶饼。密封、加印以见孟谏议之重视与诚挚;开缄、手阅以见作者之珍惜与喜爱。字里行间流溢两人的互相尊重与
28、真挚友谊。卢仝除了着重强调品茶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与同情,放眼到天下百万茶农的艰辛劳作。天子杯中茶,却为茶农汗。在此卢仝质问有二:一问统治阶级能不能体恤民情和茶农之疾苦生活;二问采用代问式,代好友孟谏议问上苍,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卢仝之所以为茶农呼喊,实际上也针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自公元782年,户部侍郎赵赞茶禁出台,在“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之后,茶税遍行。朝廷加税开征“贡茶”,负担和压力全部落在茶农身上。天子须尝茶,地方官不敢怠慢,有此溜须拍马机会,总也想挖空心思弄出点新奇的“崖上茶”、“山巅茶”来孝敬皇上。为此,常常发生
29、茶农因攀爬悬崖采茶而堕落山谷。“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为之而呼喊的卢仝,实则是把读者导引到为民请愿,为茶农分忧的主题思想。 故答案为:C; 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互相尊重与怀念的感情。包裹用白绢斜封加三道印,足见友人对诗人的尊重,诗人打开书信宛如见了谏议的面,表现对友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茶叶,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对朝廷的不满。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何时才能走到终点?诗人为茶农呼喊,对当时朝廷的课税制度的不满。【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
30、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 , 力耕不吾欺。【注】将:岂。纪:经营。(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1、.全诗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B解析: (1)B(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分析】(1)B项理解不正确,“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32、”。故选B。 (2)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言笑无厌时”等。诗人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故答案为:B;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结合作者和注释理解诗歌。通过理解作者和注释,正确理解出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
33、基本内容,再逐一辨析选项。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作答。阅读诗歌,根据题干找出相关的诗句,分析其内容特点,抓住重点词结合具体内容来组织答案。【附诗歌赏析】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扉,赋诗言
34、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
35、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赋诗
36、、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 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 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
37、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客中闻歌(清)项鸿祚杏花开了燕飞忙,正是好春光。偏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杨枝漂泊,桃根娇小,独自个思量。刚待不思量,吹一片、箫声过墙。【注释】杨枝:唐诗人白居易付妾樊素,因善歌杨柳枝得名。桃根:晋代王献之妾桃叶之妹。(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景,
38、词人用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新春图,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偏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也是一种别具魅力的美,只是让人在欣喜之余又夹杂一丝遗憾。C.词的最后三句与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心情和意绪都非常相似。D.“杨枝”和“桃根”是两位女子的名字,词人在此运用典故,主要目的是点出自己的身不由己、卑微渺小。(2)本词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答案:A解析: (1)A(2)反衬(乐景衬哀情);词的上片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之景,来与词人的愁绪形成对照;表达了词人羁旅他乡,身不由己、卑微渺小的愁绪苦闷。 【解析】【分析】(
39、1)A项,“春光明媚、生机勃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错误,从全篇来看,本首词是咏羁旅客愁,情感是伤感郁闷的,而“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传递的是喜悦欢快之感,所以无法“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这是以乐景衬哀情。故选A。 (2)“杏花开了燕飞忙,正是好春光。偏是好春光,者几日、风凄雨凉”,这里主要是写景,作者抓住“杏花”“燕”来写春光,杏花开放,燕子飞来飞去忙于筑巢,勾勒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画面;再看词中的情感,上片最后说“风凄雨凉”已经透露出情感,“凄”和“凉”不仅是身体的感受,更是内心的感受,由此可知,前面的春光与此处的凄凉形成对照,这是用乐景来衬托哀情。 故答案为:A; 反衬(乐景衬哀情)
40、;词的上片用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之景,来与词人的愁绪形成对照;表达了词人羁旅他乡,身不由己、卑微渺小的愁绪苦闷。【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阅读选项的内容。阅读选项的内容对诗歌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正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辨析选项的正误。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内容,注意结合诗歌的主旨来作答。通过翻译疏通诗歌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其表达技巧,节主旨来组织答案。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苑方秦地皆芜没 , 山借扬州更寂寥。荒埭暗鸡催月晓 , 空场老雉挟春骄。豪华只有诸陵在,往往黄金出市朝。【注】此诗作于106
41、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
42、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C解析: (1)C(2)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用典。化用齐
43、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 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故答案为:C;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
44、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
45、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桂香多露裛 , 石响细泉回。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注释】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裛(y):通“浥”,沾湿。莱(li):草名,即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
46、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D解析: (1)D(2)联想。“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比喻。“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动静结合。“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