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受众心理.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663552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受众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受众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受众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受众心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受众心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浅谈受众心理【摘要】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具体可以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他们能够决定一条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人,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本文将简要的介绍受众心理。【关键词】受众心理 媒介 传播一、 何为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二、 受众的特点1、广泛性这里指的是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向全

2、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讲,所有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传播的广泛也使受众超越了地域的间隔,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里,聚合而为传媒信息的接受者。2、混杂性也正因为新闻媒体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早就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他们在同为传媒受众这一点上是同一的,但他们彼此之间却又同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3、隐蔽性尽管分散的受众成员有时也采用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参与新闻媒体工作,如加入受众参与节目,来信、来电反映

3、意见和要求,或参与、接受媒体组织的受众调查等,但在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三、 受众的类型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 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的需求:一般受众(广受众)和特殊受众(窄受众)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四、受众的心理特征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

4、生的朝向探究反射。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3、 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

5、知识欲”。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4、接近心理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并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与依赖动机,即接近心理。反映在受众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上,这一接近心理便表现在新闻发生地与受众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新闻事件与受众利害关系的远近亲疏程度。凡是与受众地理位置、心理距离接近的新闻,读者则更为关注,更感兴趣。5、对比心理一般受众在认识某种事物时喜欢对比,这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世间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

6、相对立而发展比较这一心理活动,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离开了对一些事物和另些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方面进行的比较,就不可能认识任何客观事物。所以,新闻工作者应在新闻实践中,自觉地向受众提供能够进行比较的材料和条件,从而使自己报道的事物,为更多的受众所理解与接受。6、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人们对超过自身感觉饱和与接收能力,所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和反向思辨。在信息传播中,则是受众由心理定势的支配,对传播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从传播的相反方向得出结论,对传播的信息与概念予以反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受众的心理定势与传播者的言行(为受众者不能接受的,包括过量的信息与陈旧的信息等)之间产生了不可

7、协调的对立心理态势,因而要从传者与受传者两个方面去探讨。从受众者逆反心理的成因中,得出改进新闻工作的有效办法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宣传的准确无误,要恰如其分,留有必要的余地,要有所创新,传播新信息,不断开创新闻报道工作的新局面。 五、受众心理的倾向1、共性心理:这是指受众在信息接受中所具有的大致相同的心理活动倾向。2、个性心理:受传者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惯与实践的不同,使其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形成了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心理特征,这就叫个性心理。3、顺向心理: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和顺应传者或媒介意愿的心理活动倾向。4、逆向心理:这指受众受某种预存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

8、产生了与传播者的正确观点相抵牾的思想情绪或心理倾向。 六、受众的心理效应 受众的心理效应是指传播活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心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六种: 1、威信效应。这是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这是指传播者向受众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受众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传播者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3、“自己人”效应。这是指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感到传播者在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并在心理学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

9、”,因而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力。 4、晕轮效应。晕轮是指起风时月亮周围的晕圈。晕轮效应是指受传者在接受活动中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的接受倾向,从而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晕轮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多的圆圈。 5、投射效应。在接受活动中,当受传者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有关方面没有提供理解作品的参考信息,而接受对象本身又具有模糊、含混、多义的特点,此时,受传者往往以自己的特性与心理为依据来理解和推断接受对象的涵义,这就是投射效应。6、从众效应。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

10、的。七、受众心理对社会新闻的影响受众心理影响着社会新闻的功能。社会新闻的功能有内外之分。对外功能即是社会新闻对于社会的作用,通常指的是满足社会需求,丰富人民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对内功能主要是指社会新闻实现媒介自身目标的作用。它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一样,在实现媒介目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事实上,我们更加关注和重视的是社会新闻的对外功能。受众心理促使社会新闻朝着更加深入事实、深入百姓生活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新闻的社会作用,加快了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加速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受众心理促使社会新闻在采写角度上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无论是出于何种心理,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往往是建立在

11、自身能理解接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受众为圆心画圆,离圆心(受众)越近的信息越容易为受众所接受。社会新闻较之其他政治经济类的新闻来说,离受众的生活更加贴近,所以被受众所喜爱是显而易见的。而受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使得社会新闻在采写角度上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更加有人情味。只有百姓身边的,才是百姓最关注的。办报纸、做新闻工作就要研究新闻受众读者的心理,只有了解读者,把握读者心理规律,并围绕读者搞好新闻策划,我们的报道才能更加贴近读者,为读者所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才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著名记者安岗就曾在一篇题为研究读者是一门学问的文章中强调:“办好党报必须深知自己的读者,我们的敏感首先就要表现在这方面。人民和党心连心,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生活的现实。我们就是要研究人民的心理,掌握他们的脉搏。”当然,读者的心理是很复杂的,既有共性的、普遍的心理,又有个体的心理,而且受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参考文献: 受众 百度百科新闻心理学 张骏德 刘海贵 著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