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吴越春秋》中的刺客文化和其渐变过程.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661578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吴越春秋》中的刺客文化和其渐变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吴越春秋》中的刺客文化和其渐变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吴越春秋》中的刺客文化和其渐变过程 每每谈起吴越文化,我们的印象中总是浮现,十七八个女孩子手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缱绻场景,或吴侬软语,或小桥流水。事实上,在春秋时期,吴越一带给人的印象却是“关西大汉执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吴钩越剑——刺客文化诞生?刺客文化又经过了哪些演化?通过阅读《吴越春秋》,我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北方仍然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及政治中心,此时的吴越仍然被称为是蛮夷之族,并且非常凶猛好斗,根据《春秋谷梁传》记载:“吴,夷狄之国也,祝发纹身。”同样的司马迁的《史记》也这样写道:“黑齿雕题,大吴之国也。”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吴越人断发纹身,敲牙轻死,表现出许多传统文明的落后习俗。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吴越文明从一个落后的蛮夷之地变成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有许多因素: (一) 、政治上,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之中,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仍未形成,这给予吴越政权很大的政治发展空间。 (二) 、经济上,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存在,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吴越原本就是水乡之地,尽管这里当时虽无富有腰缠万贯之人,但也少有冻死饿死之人,也就是说保证了人口的发展,而人口则是政权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 在矿产上,吴越之地,相对山西陕西资源较少,但锡矿、铜矿等冶剑冶刀的矿产却较为丰富。比如江苏的无锡,这个地名的由来和当地产锡矿密不可分。 因此,吴国越国政权得以发展壮大。而此时,社会正处于大动荡之中,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争霸,必定会极大的损伤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刺客”作为一个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方法也就诞生了。 刺客是人类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常由于政治、私怨等原因,负责对某个目标人物实施谋杀或暗杀。有的刺客是单独行刺,有的则是多人协作;有的是受过严格训练的专职刺客,有的则受客观环境影响偶然成为刺客。有的是为了报恩,有的是为了复仇,有的是为了钱财名声,有的是为国家人民,不一而足。 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一些共性,可通过下列几个有名的刺客故事归纳出来: (一)、专诸刺僚:春秋末期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欲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专诸为了成功刺杀吴王僚,在太湖边学做烤鱼学了整整三年,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因此也不会被怀疑为是刺客,成功的隐匿了自己的身份。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专诸当场刺杀了吴王僚,但也被其侍卫所杀。 (二)、要离刺庆忌:但吴王僚还留下一个儿子庆忌,是名正言顺的继位人,为了登上王位,吴王阖闾又雇佣了另一个刺客‘要离’刺杀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要离为了刺杀成功,不惜伪装先刺杀吴王阖闾,然后被侍卫砍成重伤,从而逃走投奔庆忌,获得了庆忌的信任,要离的妻子儿女皆被阖闾所杀,最终在吴王阖闾进攻楚国时,庆忌大军兵压姑苏城,最后的关头,要离背后刺死了庆忌,而庆忌在死时却要求侍卫放弃杀死要离,要离深深钦佩庆忌的为人,于是在完成任务后,同样自刎而死。 (三)、豫让刺赵襄子:晋国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灭掉智家,其实当智家灭到之后,智家有一个刺客叫豫让,为了能够刺杀成功,不惜刮花自己的脸,然后吞下火炭弄哑自己,最终在赵襄子赵无恤骑马巡视时,冲上前前去刺杀,虽然没有成功,但其勇气确实令人钦佩。最后他被捕之后,要求赵襄子把他的衣服脱下来,让他用剑刺杀,以表示他坚持完成了任务,最终身死。 从上述三个故事中,我们能归纳出一些刺客的共性:首先是隐忍,从上述三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出,一桩成功的刺杀需要练习多年,如专诸在太湖练习烤鱼三年。其次是勇气,这个勇气不仅仅是指做好准备牺牲自己的勇气,还有牺牲家人的勇气,要离刺庆忌的时候,自己的儿女妻子都被杀只为了让庆忌相信苦肉计。最后是放弃,刺客的结局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有九成九的概率是要死的。如果成功,政治家为了自己的名声必将至刺客于死地,如果失败,被刺杀的人必定也不会放过该刺客。也就说其实,刺客从接受任务的时刻开始,他就是一名死士!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拥有坚定信念。 随着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变,中国的刺客文化几经演变,其内涵丰富多彩。具体大致可分为四段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事情,明清时期。而在《吴越春秋》中,主要体现先秦时期的刺客文化。 第一段时期,先秦“义”的刺客文化。当周国建立后,周公制礼,规定为以身份,地位,财富为准绳的“礼”的概念,而“礼”也成为当时社会人整体行为的准则,随着“礼”的概念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不能精细的概括某一种品质,逐步有了“义”的概念。在东周时期,孔子建立儒家,此时的“礼”已经渐渐从一种本质变为一种形式,而义则慢慢成为人类美好追求的核心,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精确表达就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而此时所讲的“义”,它不同于后代所讲的“义”。先秦时期的义更侧重玉三个方面,包括了仁义,正义,道义。而后代明清时期的“义”则更侧重于兄弟情义。在《吴越春秋》中,先秦时期的刺客“义”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要离刺庆忌的时候,庆忌在临死前要求侍卫放了要离,要离感其大义,也自刎而死。 第二段时期,秦汉“勇”的刺客文化,这时候的刺客文化与最初其实有了变化,这时候刺客变成了一种兼职,刺客本身有其他的目的,可能为了某个目的去刺杀,或是报仇,或是有其他企图,那么其实这时候刺客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只剩下了“勇”这个概念了。“勇”的刺客文化很大程度上和墨家文化崇尚“兼爱,非攻”有一定关系。为了抵制不必要的战争,需要大量勇敢的人去刺杀强国的领导人物,扶助弱国,以达到平衡。“义”文化慢慢演变为“勇”文化。比如战国时代秦国势弱,开始时候墨家帮助秦国抗魏,而后商鞅变法,墨家就派刺客刺杀商鞅和秦孝公。但这样的刺客和先秦时期有很大的区别,先秦时期的刺客大多需要隐忍多年,而秦汉时期的刺客大多仓促准备。比如聂政刺韩傀,荆轲刺秦王,张良刺秦王,基本上没有经过多年的准备,大多属于临时起意,当然结局也都是失败告终。 而此时刺客普遍呈现出的“勇”的文化,又在后世逐步演变为“游侠”文化。 第三段时期,隋唐“游侠”文化。隋唐时期民风开发,崇尚武力,唐朝皇室国力强势,唐朝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感,在对外战争中,每一个国民都希望为国家尽一份力,而在这中间,这些身份灰色的“游侠”们往往希望通过从军,建立军功,洗白身份,还可以光宗耀祖。李白曾有诗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说的便是这种游侠文化,尽管他歌颂的是朱亥、候赢、信陵君等春秋战国时期人物,但很明显的把唐代的游侠文化套在了这些古代人物上,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反映时代的影子,这是不容置喙的。 而由于“游侠”们大多曾行走三山五岳,当了兵,成了将的游侠们将社会习气逐步的散播的整个社会阶层,尤其是曾经的那些穷朋友们里面,形成了所谓的“江湖”文化。 第四段时期:明清“江湖”文化。江湖文化到后世有逐步的形成了以“酒”文化,“兄弟情义”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整体风气。其实这也是可以从客观物质角度去探讨的,明清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并不会理解什么正义、仁义、道义,更加理解的是兄弟情义,因而江湖文化也主要以“兄弟情义”为主,并由此诞生了一大批和兄弟情义有关的市民小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水浒传》。 总的来讲,从《吴越春秋》中,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吴越时期的历史文化,刺客名人,还有学习历史文献的方法: 首先,阅读一本历史文献的时候,不仅要明白他讲的是哪个朝代,也要知道作者是哪个朝代,因为任何作品总是受到该时代的影响,作者在写历史文献的时候,很有可能把自己朝代所产生的物品带到那个时代去了。 第二,阅读一段吴越这段历史,也要了解吴越之后发生了什么,这样才有一个统筹的全局观念,就拿“刺客文化”而言,要了解它为什么诞生,又如何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