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村振兴视域下失地农民转型...—以增城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例_李霞.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6045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视域下失地农民转型...—以增城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例_李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视域下失地农民转型...—以增城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例_李霞.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村振兴视域下失地农民转型...—以增城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例_李霞.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总第 92 期 第 1 期2023 年 1 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o.1,2023Serial No.92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城镇化发展不断推进,失地农民群体大幅上升,失地农民的转型与就业成为较为重大的社会问题。社区教育学院作为区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门机构,肩负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为此,本文以增城社区教育学院为例,阐述了社区教育学院针对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失地农民群体,主动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需求,加强社区教育学院的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构建了“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

2、转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强化失地农民人才培养,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关键词:乡村振兴;失地农民转型;社区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7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23)01-0109-04乡村振兴视域下失地农民转型的社区教育模式研究以增城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例李 霞(广州市增城区社区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1300)收稿日期:2022-12-25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局教学成果培育重点项目“一体两训,协同精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0123143)的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李霞,女,管理学硕士,高级经济师,增城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研究

3、方向:社区教育。“失地农民”转型就业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使命,如果“失地农民”不能及时转型就业,更多人没有田地耕种,农村剩余人口必然会急剧下降,农民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少,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会增多,“三农”问题就会越发严峻,从而阻碍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进程。随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的推进,“失地农民”群体转型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对“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从“社区教育”的角度,探索“失地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社区教育模式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通过拓展“失地农民”转型就业的路径和策略

4、,探寻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之路,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失地农民的一般特点与基本现状(一)失地农民一般特征失地农民这一称呼具有一定的时代意蕴,失地农民是由传统农民转变而来,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导致“农业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丧失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正常的社会发展现象,随着农民“农业土地”的流失,诞生了一个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一般特征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 年110方面,一是随着城

5、市化的发展,“土地农转非”速度必然会越来越快,土地被征用会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群体的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多;二是失地农民补偿往往不足,很多农民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没有完全接受失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长远生计;三是失地农民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加上自身文化层次不高,存在一定的社会保障风险,导致失地农民再就业较为困难。(二)失地农民的基本现状以增城区为例,增城是一个面积宽广、农村人口众多的经济后发地区,地处珠三角东岸经济带黄金走廊,农村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 70%以上。关于增城区“失地农民”的现状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20 世纪 90 年代初增城区“失地农民”开始出现,

6、改革开放后,随着增城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用地从城镇向农村拓展,“失地农民”也随之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两次高峰。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增城区域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增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大批农村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很多农民由此成为“失地农民”,在“失地农民”中相当一部分出现了就业困难、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同时,大批量“失地农民”就业不足也容易引发区域社会稳定隐患。二是失地农民的分布状况。据调查全区有七成“失地农民”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南部地区,主要集中在朱村、荔城、镇龙、中新、三江等广汕公路沿线镇,也有一部分集中在墟镇周边地区,如派潭、福和、正果、小楼等镇,此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同

7、时也是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为此,导致土地被征用的数量较大,由此产生的“失地农民”也因此较多。三是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土地被征用且被开发利用,“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要比中北路片要好得多。如永和镇新庄村被征用的土地都已建成厂房并投入生产,全村“失地农民”的就业就会有所保障,但永和镇贤江村的土地被征用后,至今未投入生产,导致“失地农民”的就业就十分困难,失业情况相当严重。1四是失地农民教育现状。增城区失地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以永和镇新庄村和贤江村为例,两个村的失地农民中近 70%左右的农民只有小学至初中的文化水平,导致农民自身思想比较落后,很难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加上长期生活在农

8、村,很多失地农民对农民教育产生排斥心理,安于现状,不主动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和农业技能,逐渐被社会淘汰。二、社区教育助推失地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性(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内涵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理念。新型职业农民是对传统农民的现代化改造,对农民的现代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应该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要求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现代农业经营的基本能力。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要懂生产,更要懂经营和管理,还需要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新知识的掌握者,新技术的使用者,是现代农业

9、新业态的创新者,更是新农业生产的继承人与开拓者。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备开辟农业生产多功能新业态的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应该要具有开拓和整合当地区域资源的能力,能够立足区域农业实践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拓展农业新业态,将农村特色产品与当地生态旅游相融合,搭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教育养老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新业态。2(二)社区教育具有提升失地农民转型的现实功能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得到了快速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但各地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推进的过程中,持久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根本问题。而社区教育具有民主性、开放性、现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适合农村、农民田园自由的生活环

10、境,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特性,盘活教育资源、激发创新动力、培育人文素养,可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长效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社区教育的独特之处,社区教育主要面对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居民,人员主体覆盖面较广而且相对群众化。另外,社区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相比较,其既包括学历教育又包括非第 1 期111学历教育,既包括正式教育又包括非正式教育,既包括技能教育又包括非技能教育,所以社区教育的范围相对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而言,比较广泛,而且教育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可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既有正规的学历教育,也有休闲的非学历教育,既有传统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也有立足田野的现场教学;既有亲临指导的

11、面授教育,也有远程的线上教育。3总之,社区教育立足社区农民的个性化的教育和教育的便捷性,这为提升“失地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失地农民转型的社区教育模式乡村振兴背景下失地农民转型,社区教育学院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增城区社区教育学院经过10年的教学管理实践,探索出了失地农民转型的“社区教育模式”,促使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区化”模式逐渐成熟,特别是针对部分青壮年失地农民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体双训、协同精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所谓“一体双训”,即选择增城区域部分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失地农民,如有文化、年轻、肯学、有强烈就业欲望的作为主体,创建

12、“双训模块”,通过对培训主体实施“专业学历培训+短期技能培训”的双训模块,使其失地农民主体成为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达到充分就业的教育目的。所谓“协同精准”,即创建“政校行企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同机制,充分依据全区“三农”实际情况,协同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整合培训资源,持续剖析培训需求、培训效果等,据此精准选定培训对象、精准开设培训项目、精准配置培训师资、精准开发培训教材、精准组织培训管理、精准跟踪培训服务,有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效性。“一体双训、协同精准”的社区教育模式,还配置了一套包含成人高中学历证书或新型职业农民中职学历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结业证书、新型职业农民证

13、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四证”体系,紧密围绕证书的认定与颁发,对培训学员学习成果进行多元评价认定。总之,通过“一体双训、协同精准”的社区教育模式,制定“失地农民”分批分类专业培训制度,注重培训过程质量考核和服务追踪,构建“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近四年的坚持,平均我区每年培训 390 人,到目前为止,共培训失地新型职业农民 1639 人,学员满意度为 97.5%。从培育人数来看,男性占 86%,女性占14%。从年龄结构来看,30 岁以下占 21%,30-39岁占 22%,40-49 占 26%,50 岁以上占 31%。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占 63.5%,高中

14、中专占27%,大专占 9%,本科占 0.5%,完成参训学习任务的失地学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得以明显改善,专业生产技能水平显著改善。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失地农民转型的社区教育策略(一)制定认定管理制度,引导失地农民更好履行责任义务社区教育学院要根据相关政策制定失地农民转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制度,通过认定管理制度制定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管理办法,促进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升级转型。在认定管理制度制订的具体过程中,依据政府主导的方式、在遵循失地农民自愿的情况下、坚持认定的动态化管理,有序建立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转型的认定程序,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学员的个人档案,帮助失地农民积极认定新型职业农民,通过

15、认定管理制度增强“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身份认同,引导其更好地履行责任义务。4(二)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制定符合失地农民特点的实施方案首先,社区教育学院通过深入乡镇、村社调研,精准遴选条件较好的适龄就业的失地农民,实行多种形式宣传招生,在全区广泛遴选不同种植业的优秀农民,对遴选出的培育对象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候选人,在选人上做到精准,再深入到果场、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农业产业现状,掌握失地农民学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生产经营状况、参训需求等各方面信息,创新方式开展失李 霞:乡村振兴视域下失地农民转型的社区教育模式研究以增城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例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

16、23 年112地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培育。5其次,学院根据失地农民调研情况制定广州市增城社区教育学院两年制失地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方案,按照“一体双训、协同精准”的社区教育模式,对学员实行“一班一案”,设置符合失地农民特点和意愿的培训课程。(三)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制定失地农民灵活多元的培训计划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以荔枝产业为例开展灵活多元的培训。增城以荔枝闻名,学院在仙村镇基岗村村委设置荔枝种植理论教学点,挑选多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荔枝生产基地作为实训场地开展培训,培训专业技能岗位方向包括果树栽培、园艺栽培,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开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果树生产仙进奉荔枝

17、简介与栽培管理技术现代农业创业农业信息网络应用植物生产与环境荔枝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基础农产品市场营销等 12门课程。从荔枝的种到收,依据荔枝生产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全程培训;依据生产决策、过程控制、产品营销等关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全程培训,以荔枝产业为立足点,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同时开设荔枝产业社会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实验、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方式,有效解决失地学员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四)加强师资和资源建设,打造“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品牌社区教育学院立足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加强师资与资源建设,积极构建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完整培训体系,打造“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品牌,

18、培育一批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为增城区域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此,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要求,社区教育学院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聘请了一批专业理论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乡土人才等组成的讲师团队,建立了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之上,社区教育学院还应该进一步进行了资源的整合,围绕“失地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从三农的角度,从理念更新、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生产经营等多维度构建“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课程体系,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三大系列通用精品教材,打造“失地农民”升级转型教育培训品牌。6(五)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失地农民教学效能

19、升级转型社区教育学院在培训过程中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在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培育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主要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线下集中学习主要通过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灵活采取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散学习主要采用线上教学,学院基于学员的现实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APP 平台等信息化方式,着力推广“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实现失地农民能够实时在线学习,学院教师则可以针对性地对学员的自主学习和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和答疑。7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教育线上咨询、培训考核与管理服务的一体化进程,大大提升失

20、地农民教学效能升级,全面提升失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助推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参考文献:1周俊豪.对广州市增城区失地农民就业不足现象的调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2曾美环,赖文捷.广州市增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经验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13):3.3吴奕涵,顾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03):16-22.4桑宁霞,樊云静.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教育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2(13):8.5李伟林,吴望春.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社区教育开展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2(7):4.6王冠赟.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区教育研究D.云南大学,2016.7王佩.社区教育引领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困境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4(9):3.【责任编辑:余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