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I:10.16675/14-1065/f.2023.04.049乡村振兴背景下滨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策略 宋刚摘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近年来,滨州市结合自身特色,聚焦五大振兴,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在难点问题上攻坚、在薄弱环节上补短、在固有优势上创新,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滨州文章编号:1004-7026(2023)04-0159-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
2、(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滨州25660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近年来,滨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优势、补短强弱,乡村振兴面上有推进、点上有突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1正确认识和突出乡村振兴的滨州特色1.1滨州乡愁文化特色滨州市南山北海,中间有滋养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哺育了亿万华夏
3、儿女、生生不息的母亲河黄河穿过。黄河流域孕育了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下游的乡村,是中国农村最典型的代表类型之一。滨州市的乡村,从号称“泰山副岳”的长白山脉,到波涛翻滚的渤海之滨,集聚了中华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并极富滨州特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保留、开发和充分利用这些特色。比如以魏集古村落、狮子刘、西纸坊等为典型代表的黄河乡居,以孙子、范仲淹、董永、杜受田等历史名人为代表的兵学文化、忧乐文化、孝义文化、政德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而这些文化在滨州广大乡村发展历史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承。胡集书会、火把李庙会、唐里庵庙会、吕剧、东路梆子、渔鼓戏、滨州剪纸等非物质文
4、化遗产,也是滨州在全国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滨州是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渤海革命老区军民以奉献精神,用巨大的牺牲,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以“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特征的老渤海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老渤海精神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滨州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乡村文化。杨柳雪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棉区的大寨”,是一面红旗。打渔张是黄河下游第一项引黄灌溉工程,开启了黄河变害为利的历史进程,是人民治黄的历史丰碑。魏桥创业、西王集团、中裕集团等现代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5、都源自乡村,注重优秀文化传承,是滨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保障。1.2以林水会战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特色滨州市十余年以来坚持在乡村实施林水会战,具备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南部山区的封山育林,沿黄地区的平原绿化,北部沿海的贝壳堤和湿地,都产生了规模化的生态效应。沿黄河、小清河、徒骇河、秦口河、马颊河、德惠新河等河岸堤坝的绿化林带,组成了巨大的生态屏障,也起到了水土保护的作用。惠民县是全国著名的平原绿化先进县,滨州北部沿海有全球三大贝壳堤之一,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已经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黄灌溉、南水北调工程在滨州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1.3以河海相连为骨架的黄蓝叠加产业特色滨州
6、市农村产业基础雄厚,农副产品产量高、品质好、加工转化率高,为滨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滨州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也是重要的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产区。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惠民水蜜桃、邹平水杏、博兴麻大湖白莲藕等果蔬蜚声中外,许多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和原产地认证。滨州的粮食加工产业被国家粮食局命名为“粮食产业滨州模式”,以西王、三星、渤海、香驰、中裕等一大批中外驰名的骨干龙头企业为代表,全市众多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形成了集群,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同时,阳信牛羊肉生产加工、博兴南作者简介:宋刚(1977),男,汉族,山东邹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
7、。/经验交流/159山西农经/2023 年 4 期美白对虾养殖加工、沾化无棣沿海水产品加工等畜牧水产加工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1.4以示范园区为引领的集群发展特色滨州市已创建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近 200 个,每一个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滨州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经起步,正在逐渐开始显现效益,国家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滨州园区以及中裕、鑫诚、博华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状况良好,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为滨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1。2.1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不平衡由
8、于发展基础不同、重视程度不同、推进力度不同,各县、镇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存在不平衡性。滨州市乡村振兴有不少亮点,但有的地方对乡村振兴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考不深刻,认为乡村振兴事太多、皮太厚,工作中缺主线、少杠杆,找不到有力的抓手,对工作平推平拥,导致“点亮面暗”。对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滞后于实际推进的需要,各类配套政策得不到落实,“满眼都是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可就是享受不到”是基层农业农村从业人员的普遍心声。2.2农业高质高效发展面临瓶颈制约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部分农产品档次不高、品牌不亮。产业结构不优,种植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总增加值的近 50,比例过大,蔬菜、食用菌、瓜果等特色高效经济作
9、物面积较小。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弱,原来的优势产业如沾化冬枣、阳信鸭梨、无棣金丝小枣等,由于近几年科技攻关和品牌打造没有跟上,相对应的作物品质退化、面积萎缩,导致竞争力下降。惠民县虽然注册了“惠民原耕”区域公用品牌,但涵盖农产品种类不多,且多数农产品局限于初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的产品,难以提升品牌农业的竞争力。博兴县无公害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 2 333.33 hm2,年产量近 2 万 t,然而大多数产品被运往外地进行精深加工并贴牌出售,附加值“花落他家”。粮食生产受制于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及引黄灌溉用水指标的不足,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
10、根本改变。畜牧产业链不够健全,除肉牛、肉禽外,其他畜禽品种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加工能力有限,原料型产品输出多,精深加工产品上市少。三产融合程度不紧密,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业化企业“多而不聚”,产业发展聚合力“散而不强”。绿色发展理念仍待强化,种养主体分离,粪污还田利用水平较低。各县(区)对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不一,生产主体、消费者对合格证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市场索证、查验环节缺失,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监管机制没有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小农户的能力不强,存在和小农户间相互合作层次不高、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2.3农村发展动能不够强劲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部分农
11、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标准不高、管护缺失。一些农田水利设施比较破旧,导致有些地方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北部沿海地区水利条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受黄河用水指标等因素制约,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浇不上地造成农田减产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重道远,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出现反弹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维护长效管护机制尚未健全,农村环境面貌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够完善,长效机制发挥作用小。农村青壮劳力流失,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普遍对信息化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缺乏互联网思维,限制了对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致使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目前,滨州市
12、仍有40以上的农户进行分散经营,承包土地规模小。涉农企业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难以进行农业科技创新,造成“互联网+”现代农业在企业中应用困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虽然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但是目前能进行大量科技创新投资的较少,取得创新成就的还不多。2.4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缺位,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融资难、成本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效果未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农村基本养老金偏低,农民缴纳的补贴标准不高,加之服务对象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社保政策理解不到位,导致农民缴纳热情不高。邹平市有部分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
13、中遇到了资金问题,而负责人因年龄原因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制约了下一步发展;还有部分家庭农场种植了经济作物,因规模相对较小不能参加农业保险,农户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2。滨州市聚焦五大振兴,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在难点问题上攻坚、在薄弱环节上补短、在固有优势上创新,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2乡村振兴背景下滨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短板3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160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按照“走在前、干在先、落在实”的工作要求,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滨州力量。3.1守底线,坚决扛
14、牢政治责任根据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滨州市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坚决守住两条底线。3.1.1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2021 年秋季滨州市全市范围气候异常,导致秋粮收获延迟,小麦播种严重延迟且质量不高。2022 年春季小麦长势比往年偏弱,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了春季田间管理,对小麦后期管理提出了更大挑战。因此,必须以远超以往的力度,坚决打赢稳粮保丰收这场硬仗,确保全年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在 58.67 万 hm2以上、370 万 t 以上,同时足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大豆种植任务。要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足额完成 4 万 hm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强化良种繁育与推广
15、,积极选育一批新品系。加强盐碱地土壤改良和良种培育,推动“盐碱地吨粮田”关键技术试验示范。3.1.2坚决守牢防止返贫底线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衔接资产和项目管理,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由于疫情和难以预料的极端天气影响,农民增收面临困难,这项工作任务艰巨。对防止返贫工作必须实行动态管理,坚决不让一家一户一人出现返贫问题3。3.2保质量,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3.2.1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延链强链上持续用力,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30 家,企业总数达到 410 家以上,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推动粮食食品、畜牧水产两大产业发展,
16、粮食食品主营业务收入、畜牧相关产业、渔业总产值分别达到 1 840 亿元、1 280 亿元、220 亿元。围绕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建设,支持滨州市滨城区持续完善以粮食种植加工、绿色生猪养殖两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邹平市做优做精玉米精深加工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休闲观光农旅结合产业。3.2.2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好国家级沿黄小麦、肉牛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建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产业发展载体平台,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 8 个、乡土产业名品村 100 个,再争取 1 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出台农业
17、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冬枣、鸭梨、肉牛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大“食域滨州”区域品牌宣传,创建省级知名农业品牌 5 个以上,新认定“三品一标”35 个以上。3.2.3推动农业产业绿色高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 95以上,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发展到 1.67 万 hm2,统防统治面积达到 53.33 万 hm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4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90以上。3.3夯基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3.3.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抓好农村路、水、电、气、通信、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通村道路、冷链物流等既方便群众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建
18、设,新改建农村公路 360 km,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冷链物流试点项目。3.3.2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启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重点抓好生活垃圾和农村污水整治、“厕所革命”、畜禽粪污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不断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10 个,创建省市级示范村 100 个以上。3.3.3不断改进乡村治理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不断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提质增效。3.3.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持续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养老
19、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切实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载体的作用。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新建农村公益性绿色公墓 52 个。3.4激活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3.4.1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稳定在 63以上。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创新探索经营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方式,盘活农村建设用地资源。3.4.2用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建立农村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及信息平台,引导包括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内的各类农村产权入市交易,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
20、。3.4.3全面打造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新认定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 20 个、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30 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 20 个,使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60 万 hm2以上4。/经验交流/(下转第 187 页)1613.5强支撑,集聚各类要素助推乡村振兴3.5.1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压紧压实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3.5.2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落实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3.5.3落实资金保障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21、全面落实落细各项惠农政策,建立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 7。持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普及,主粮保险覆盖率达到 80以上。3.5.4强化人才支撑落实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评审制度和“直评直聘”政策,让基层留住人才。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培训高素质农民 2 500 人以上。参考文献:1 周忠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相关思考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17,119.2 王书洲.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 J.新经济,2016(6):35.3 李年俊.乡村振兴视域下云南贫困农村经济建设的困境和成因及路径
22、选择 J.红河学院学报,2018,16(3):57-61.4 蒋吉德,高超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 J.山西农经,2019(20):2-6.(编辑:许子嘉)金融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数字金融知识普及率,扩大数字金融覆盖面,缓解因文化限制和技能不足产生的数字金融“知识鸿沟”,使更多农民充分享受数字经济时代的红利10-12。参考文献:1 郝治中.基层财政部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J.财政科学,2019(9):141-145.2 王昌海.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绿色发展转型以北京地区为例 J.技术经济,2021,40(4):87-93.3 刘艳艳,马培衢,殷政伟.绿色农产
23、品生产与绿色消费演化博弈分析的文献综述 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21):149-150.4 马香品.数字经济时代的居民消费变革:趋势、特征、机理与模式 J.财经科学,2020(1):120-132.5 周湘智.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 N.经济日报,2022-03-16(05).6 王建连,魏胜文,张邦林,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甘肃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思路研究 J.农业经济,2022(2):19-21.7 张勋,万广华,张佳佳,等.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 J.经济研究,2019,54(8):71-86.8 陈啸,陈鑫.普惠金融数字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 J.商业研究,2
24、018(8):167-176.9 刘丹,方锐,汤颖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非农收入的空间溢出效应 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34(3):57-66.10 任碧云,刘佳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基于内部供给与外部需求视角的分析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2):99-111.11 李鑫芝.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支持农户减贫增收效应研究 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12 赵先立,王睿儒,卢丁全,等.“30 60”目标下绿色财政金融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 J.上海金融,2022(6):12-22.(编辑:郭志阳)10 赵宇,石国鑫,
25、徐嘉忆,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J.全国流通经济,2022(4):147-149.11 丁竹君,孙亚琴.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实证评价与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J.开发研究,2022(2):78-89.12 李琴.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实证研究 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2.13 刘腾.数字普惠金融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的影响研究 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2.14 黄骞.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5):77-79.15 周林洁,韩淋,修晶.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 J.南方金融,2022(4):70-78.16 黄益平.数字惠普金融的机会与风险 J.现代商业银行,2017(11):67-71.17 顿世祥.数字惠普金融的机会与风险 J.财经界,2019(32):3.18 张晓鸥.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实践探析 J.经济管理文摘,2020(15):16-17.19 吴诺天.基于数字经济的消费金融发展问题探究 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9):200-201.20 潘周平.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对策探究 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6):93-95.(编辑:郭志阳)(上接第 183 页)/信合金融/(上接第 161 页)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