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659815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2 城市化 1.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 (乡村) 使人群离开 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 (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 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知识点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阶段 特点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知识点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城市化表现 环境问题 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 【易错警示】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2)许多城市化问题并非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不力、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导致的规划建设不合理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特别提醒】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热岛效应 城市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 雨岛效应 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湿岛效应 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多于郊区 混浊岛效应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知识点四 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图1 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图2 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图(阴影表示城区范围) 图4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方法技巧】 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一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如图2);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如图1);是否形成城市带(如图3)等。 二类是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图4中城市化进程为a-c-d-b。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如图1中右图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类是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考点一 城市化的进程 【典例1】(2019年天津卷)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图7),回答8~9题。 8.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9.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答案】8.B 9.D 【解析】8.首先要通过选项中描述,确定好对应图中区域。上面两图是工业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下面两图是居住用地2004年和2016年情况图。从上面两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他区中,甲河以南的区域,工业用地比重的涂色深度略微增加,反映的工业功能是变强,A错;从下面两图中看,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区域,居住用地的范围明显增大、比重的涂色深度明显增加,反映的是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对;从上面两图中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工业用地涂色明显变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中部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也就不存在新建工厂集中在中部的情况,C错;从下面两图看,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的涂色深度皆有增加,且新增住宅主要分向中东部地区扩展,并无在乙河沿岸集中扩大的情况,D错。故选B。 9.通过图中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以得知,主城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都大大增加,反映的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城市建设过程会出现城市拥挤和交通堵塞,需通过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进行解决,D正确。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增长在乙河以东的南部地区,污染从材料图中得知应该是有向局部区域聚集,并非简单概括为扩散,A错;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就业岗位会增加,B错;居住用地在图中分布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距离适合,C错。故选D。 【举一反三】 (2018·全国卷Ⅲ)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 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 1~2题。 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2.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第2题,“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 【拓展提升】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 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3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 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 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原因与特点 原因和条件 特点或表现 图示 郊 区 城 市 化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因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导致产业和住宅迁往郊区或更远的乡村;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 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逆 城 市 化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再 城 市 化 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 大城市人口再增加,规模扩大。一般发生在发达国家 【变式1】 (广东湛江一中2019届模拟)在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份的城镇化率排名中,广东省以城镇化率69.2%排名第一,紧跟其后的是江苏省和辽宁省。读“高于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完成3~4题。 3.辽宁省城镇化率居前列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人口总数较多 B.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往沈阳等大城市 C.工业基础雄厚,起步较早,城镇化率质量较高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上海、北京和天津城镇化率较高的原因是(  ) A.都属于直辖市 B.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民营经济最为发达、市场化程度最高 D.面积小,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关系密切。辽宁省工业基础雄厚,起步较早,因此城市化水平高,且城镇化率质量较高。第4题,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上海、北京和天津面积小,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因此城镇化率高。 【方法技巧】城市化阶段的判读技巧 (1)根据距市中心远近人口密度的变化判读。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初期阶段,人口密度往往由市中心向外迅速减少,而到城市化的成熟阶段,人口密度往往在市中心稍低,向外逐渐增大,到城市外围,人口密度变低,但较初期阶段时变高。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人口比重小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为加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总体大于70%,且出现下降现象,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根据产业构成判断。 所处阶段 产业构成 初期阶段 以第一产业为主 中期阶段 以第二产业为主 后期阶段 以第三产业为主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典例2】 (2018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完成3~4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 3.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4.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Ⅰ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项正确、C项错误;Ⅱ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项错误;Ⅳ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项错误。第4题,题干提示,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市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D项正确;其他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增大,A、B、C三项错误。 【拓展提升】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 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随着城市化用地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急剧增长,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下图所示: 【变式2】(山东菏泽一中2019届模拟)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自然地表不断被道路、高楼建筑等人工地表所替代。下图示意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空间变化图。据此完成2~3题。 2.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的空间变化是(  ) A.东西方向延伸 B.保持原有格局不变 C.略有缩小且北移 D.东北-西南方向延伸趋势越加明显 3.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空间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大昼夜温差 B.城市水域面积增加 C.城市功能区北扩 D.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答案】2.C 3.D 【解析】第2题,据图可见,1991~2015年间,图示椭圆范围逐渐缩小且向北移动,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东北-西南方向主导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在逐渐弱化,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第3题,图示随着时代发展,图示椭圆范围越来越小,说明不透水地表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即北京的硬化地面越来越集中连片,使得热岛效应增强,不是昼夜温差加大,A错;不透水地表集中连片影响雨水下渗,并不能增加城市水域面积,B错;图中不透水地表总体上以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城市新区是东、北、南扩展,与不透水空间方向并不重合,C错;城市不透水地表集中程度越来越高,而城市空间在不断扩大,说明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正确。 【方法技巧】解决城市化问题的答题思路分析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都是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导致的,要针对具体问题从减轻人口压力和合理布局城市结构入手提出解决措施,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大绿地面积;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制定人口迁入政策。 考点三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典例3】(2019年江苏卷)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图12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 A.环境恶化 B.交通拥堵 C.资源枯竭 D.产业萎缩 24.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A.优化产业结构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答案】23.CD 24.AD 【解析】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一般,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从图中可以看出木材的产量一开始比较平稳后来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1年以后大幅度下降,钢材是呈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有材料可知,木材和钢铁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要瘦身强体意味着规模缩减或者是产量所见,因此可能是由于某些森林资源和铁矿石面临着资源枯竭,可开采量减少的问题。也可能是钢铁产能过剩或者市场达到过饱和的状态,产业发展出现了萎缩,因此需要相应的减少产量。正确答案选择C D。产量的下降和交通拥堵无关,环境恶化通常是指出现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支柱产业发生收缩根本原因一定是资源本身或者是受经济社会、市场的影响,而非环境问题。AB错误。 24.该市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收缩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选项A正确。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选项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相城区集中,振兴中心城市。D正确。吸引农村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农村人口,选项C错误。 【举一反三】 (河北邯郸一中2019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甲)。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乙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分析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2)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2)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解析】第(1)题,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从环境污染、资源、生态、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第(2)题,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城市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 【方法技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环境(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影响。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要采取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相应问题。 角度一 城市化进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为: ―→―→ 角度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 【变式3】(黑龙江鸡西一中2019届模拟)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二者能否协调发展也是影响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上一般采用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来衡量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否协调发展,国际公认的较合理水平为1.4~1.5,小于此值为滞后城市化,反之为过度城市化。下图为成都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性分析示意图。 (1)说明2001~2005年成都出现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原因。 (2)成都市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可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答案】(1)问题:就业压力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原因:工业化水平低,缺乏产业支撑,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城市人口激增。 (2)稳步推进城市化,防治“城市病”,优化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主导产业。 【解析】 考点四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典例4】(河北衡水中学2019届调研)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有(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1.C 2.C 【解析】此题组考查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的差异。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分析,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大多时间低于美国,A错。美国后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B错。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D错。故选C。第2题,2030年与2000年相比,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减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错。美国城市环境质量会出现好转,B错。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对。中国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加,D错。故选C。 【变式4】(湖北黄冈中学2019届模拟)下图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注:2010—2050年数据为预测值) 3.图中所示(  ) A.1972年城市化水平最低 B.2010年后城市人口下降 C.目前城市化速度最快 D.2050年城市化水平最高 4.甲、乙时期,城市化速度都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甲时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 B.乙时期城市化水平已较高 C.甲时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乙时期严控特大城市规模 【答案】3.D 4.B 【解析】此题组考查了我国城市化的特点。第3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图可知,1960年前城市化水平最低,A错;城市化速度的下降不代表城市人口下降,B错;我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间应在2005年左右,C错;图中205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故选D。第4题,甲时期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受到影响,导致城市化速度下降,A、C错;乙时期城市化水平已较高,加之国家政策的影响,使得城市化速度有所下降,故选B。 1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