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某学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659460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某学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徽*学院二七年七月目 录第一部分 项目概述2一、项目名称2二、建设地点2三、建设单位2四、建设项目单位基本情况2五、项目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建设内容3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4七、项目总投资及构成4八、基本结论5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的意义6一、安徽*学院创建国家示范*院校,对提高学院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具有重大意义6二、安徽*学院创建国家示范*院校,对引领安徽*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6三、安徽*学院创建国家示范*院校,对服务安徽省、特别是合肥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7第三部分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9一、学院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9二、学院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10三、学院在

2、教育教学改革上处于领先水平,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上具有较强的优势13第四部分 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15一、指导思想15二、总体目标15三、主要建设任务16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19一、实践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9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生产任务设计课程内容20三、建立以真实环境为主、有企业参与建设的实训基地20四、建设“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21五、建设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教学信息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21六、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加大服务社会能力建设21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22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院校文化氛围2

3、2第六部分 项目建设资金预算与投向23一、建设资金总额及投向23二、项目建设资金分年度投向安排23第七部分 预期效益分析26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全国*院校的先进水平26二、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开,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26三、建成一批示范效应显著的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27四、课程体系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强化27五、实习实训条件有质的提高,学生技能培养保障有力28六、师资队伍专兼比例合理,“双师”素质全面提升28七、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办学宗旨进一步彰显29八、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校园全面建成,教学和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29九、校园文化软硬

4、件体系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全面形成30第八部分 建设项目预审专家组评审意见31安徽*学院*院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度*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院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及实际情况,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安徽*学院决定申报*院校建设计划,并形成如下可行性报告。第一部分 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安徽*学院*院校建设项目二、建设地点安徽省*三、建设单位安徽*学院项目法人代表:*通讯地址:安徽省*;邮政编码:*。

5、四、建设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安徽*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直属安徽省教育厅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原名安徽*学院,1999年举办*教育,是教育部批准的安徽省首批*院校之一。2003年1月,由安徽*学院、安徽*学校、安徽*学校、安徽*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后更名为安徽*学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安徽*学校”,曾升格为“安徽*专科学校”和“安徽*工学院”。在国家教育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指引下,在安徽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经过50年的艰苦创业,安徽*学院已经成为一所在本省乃至华东地区较有影响的*院校。学院占地1298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6、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889人,专任教师533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87名,占35%;“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73%。学院设有电气工程系、*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系、化学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基础部、社科部、实训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6系2部2中心,开设*专业47个。学院的机电技术应用是国家精品专业,服装设计、现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制造技术、*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营销与策划等7个专业是省级精品专业,数控技术是国家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专业。服装材料、电路分析基础、网页设计、机织工艺技术、织物结构与设计、仪器分析、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7门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网页设计和织物结构与

7、设计2门课程已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学院在教育部*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2006年先后获得“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高校学生就业先进单位”、“安徽省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五、项目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建设内容主要研究范围: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项目建设基础、指导思想、主要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资金预算与年度安排,预期效益分析等。重点建设内容: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共享资源库建设;地方财政及学院自筹

8、经费的建设项目,包括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3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度*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4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通知;7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8.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

9、五”规划纲要;9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10安徽*学院“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11.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七、项目总投资及构成安徽*学院*院校建设项目预计所需资金总额为10481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入4112.5万元,省财政投入3992万元,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2376.5万元。按项目建设费用统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1654.5万元,师资队伍建设1126万元,实验实训条件建设4202万元,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84万元,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1086万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14万元,数字化校园建设979万元,校园文化建设115.5万元,项目管理费用280

10、万元,其他费用440万元。中央财政用于重点专业建设。其中591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206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1229.5万元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226万元用于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地方财政中,333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201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425万元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158万元用于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80万元用于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214万元用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466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学院自筹和企业赞助经费中,202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120万元用于实习实训条件建设,706万元用于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513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11、115.5万元用于校园文化建设;28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管理,440万元用于其他费用。八、基本结论安徽*学院*院校建设项目是在缜密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实事求是,符合学院具体情况,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效益。建设项目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和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前期工作已经启动,可操作性强。资金筹集渠道清晰具体,预算安排合理,可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的意义一、安徽*学院创建国家示范*院校,对提高学院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内涵具有重大意义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期。培养大量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

12、才,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作为一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长期以来,一直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1999年举办*教育以来,办学方向、专业结构都得到了调整,与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为合肥地区及安徽省重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但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我们在建设与发展中需要探索的问题更多更大一些,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因而也更加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通过实施*院校建设项目,将使学院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一个全新的更高水平的平台上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实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人

13、才,学校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办学特色进一步鲜明,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整体水平将得到较大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安徽*学院创建国家示范*院校,对引领安徽*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正在实施的“双百工程”(百所高校,百万在校大学生),为*教育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安徽省*高专院校年招生人数已超过省属高校招生总数的60%。安徽*学院地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一所专业覆盖面较宽、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备、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在省内*院校中名列前茅的、以制造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安徽省教育厅在政策、资金上始终给予学院大力支持。省厅领导要求学院办成一所“创新型、多元

14、型、外向型”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院校,并要求学院“不能仅仅满足于在省内做示范,还要力争在全国做示范”。作为安徽省最早建立的*院校之一,学院在*教育的道路上进行了众多积极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积累了有益的办学经验,对全省*教育的蓬勃发展和*院校的规范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较好地发挥了带动作用。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使职业教育担负起为促进发展和促进就业服务这两大任务。安徽*学院近几年毕业生数量和就业质量均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无论是服务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上,还是促进就业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上,都代表了安徽*教育的形象。

15、通过实施*院校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学院综合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家长、社会满意,从而进一步打造学院品牌,树立学院的社会美誉度,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实施*院校建设,可以增强安徽*学院的办学能力,巩固学院的建设成果,增进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与合作,更好地支援*教育欠发达院校,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安徽*教育战略布局的优化,带动和促进安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通过实施*院校建设,还可以进一步发挥示范效应,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道路,为中西部数量众多的职业院校在办学方向、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效益等方面提供借鉴。三、安徽*学院

16、创建国家示范*院校,对服务安徽省、特别是合肥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中共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会都提出,要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创新推动、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等六大战略,奋力推进安徽经济社会“四大跨越”,即: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从资源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跨越、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建设和谐安徽。合肥市正以“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为主题,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将重点围绕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17、材料、化工等八大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加工业基地。近年来,合肥市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和以汽车、装备制造、化工及橡胶轮胎为代表的重加工业发展较快,初步呈现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一批如江淮汽车、合力叉车、荣事达电气、佳通轮胎、国风管材、美菱电器等效益显著的重点骨干企业。安徽省、合肥市的发展都在呼唤着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省、市两级政府都把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安徽*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宗旨,专业建设始终与合肥市、安徽省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有着广泛的联系。学院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18、、技术支持和服务贴近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培养的四万余名技能人才遍布全省经济发展的各条战线。作为一所以制造业专业为主的*院校,学院主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与本市、本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一致的;学院与合肥、安徽经济发展的各大行业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更具有不可多得的资源优势。通过*院校建设,学院的职业教育必将与安合肥市及徽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进一步服务于合肥市及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跨越式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部分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安徽*学院建校5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特别是1999年举办*教育以

19、来,丰富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教学硬软件资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院的*院校建设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地理环境、舆论环境,同时也具备坚实的内部基础和优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一、学院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教育“双百(百所高等院校、百万在校生)工程”,为*教育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到突出位置,加快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实训中心,逐步形成以高等职教为龙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安徽省在加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

20、的宣传力度,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同时,连续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政2006118号)等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学院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安徽*学院位于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教学资源丰富,科技文化气氛浓厚。安徽省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安徽*学院发展。最近四年来,省财政对学院的投入增长较快。对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均能及时给予配套资金。学院设立了“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建材、*两个“行业特有工种鉴定站”。安徽省*联合会和学院一起筹建中国高技能人才安徽培训基地。此外,由于学院整合前的四所学校均由省

21、政府工业厅局主管,多年来与省内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在专业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得到了行业的大力支持,为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多年来,学院还逐步建立了以自身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了开放性办学的新格局。二、学院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学院在教育质量、社会服务能力、教师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其综合办学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已经具备良好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潜力。.班子坚强有力,师生热情饱满学院有一个富有远见卓识和敬业奉献精神的专家型、学习型、创新型的和谐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既有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又有团结

22、群众、勤政廉洁的良好作风,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学院党委提出以“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工作实、团结紧、闯劲足”作为班子建设目标,坚持“五子”工作思路,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换脑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才子;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闯路子;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牌子;牢记务必,开源节流用票子”。近年来带领全院教职工抓住机遇,克服重重困难,促进了学院跨越式发展,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全院广大师生员工心系“百所示范”建设项目,具有饱满的爱校热情和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团结、奋发、严谨、求实”的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良好校风。.发展思路清晰,

23、办学定位准确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工业化进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道路,以实践工学交替为途径,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为企业输送实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院确立了“引领安徽*教育,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创新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

24、,面向行业,瞄准基层,突出特色”的办学定位。.管理制度规范,育人机制健全学院各项党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制度健全。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升以内涵发展为重点的管理水平。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营造以“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主体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成长环境。构建“按需设岗、竞争上岗、破格上岗”的用人机制;建立了教学名师、教学新秀、师德标兵的选拔和激励机制;设立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专家工作室,努力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落到实处。学院建立了由院、系、教研室等多层次、多角度的“一督、二巡、三检、四评”的教学质量整体

25、监控与评价体系,即:“教学督导;学院巡查、系部巡查;学期初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综合评教”。学院就业工作遵循“六化”方针,即:“就业工作制度化、市场开拓区域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服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反馈经常化”,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十分满意。.基础设施齐备,建设环境优越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目前已经拥有电气、*与服装、机械、化工与材料、工商管理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中心和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学院所有专业都建立了具有真实(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实训基地。学院的“家电及电子”实训基地和“电工电

26、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分别是教育部“国家*高专合肥工程实训基地”和教育部“示范性电工电子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家电及应用电子”实训基地是省教育厅“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此外,学院还拥有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支撑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拥有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需求的图书资料、校园网络和各类生活设施。.师资实力雄厚,专兼比例合理学院在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学位进修的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实践锻炼,不断增强教师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现有的53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87人,占35%;73%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

27、书;90%的专业课教师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经历。此外,学院还聘请众多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已初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兼职授课的机制。6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需要,积极为企业、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坚持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是安徽省高校中第一批引进了SIYB创业培训项目,并被合肥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批准为定点创业

28、培训机构之一。2004年以来,学院共举办SIYB培训项目8期,为合肥、阜阳、安庆等地义务培训下岗职工、失地农民达1200多人次,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为社会和企业培训人数多达13000人次/年左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院还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派遣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指导、到农村挂职扶贫等形式,帮助企业、农村解决技术难题。学院同时还为省内相对落后的职业院校提供对口支援,在干部挂职锻炼、选派教师支援、学生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和教学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学院广泛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为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学院赢

29、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功能。7办学成果显著,社会声誉优良在多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学院秉承优良传统和文化,并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学院培养的四万余名毕业生广泛活跃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其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勤于钻研、善于协作的良好素质,赢得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三、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处于领先水平,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学院坚持从*教育实际出发,坚持以“德育为先,突出技能,工学结合,注重发展”和“专业建设围绕企业需求,课程设计围绕能力需求,能力结构围绕岗位需求”的原则培养人才,先后

30、与安徽华茂集团、安徽华源集团、JAC集团、海螺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逐步推行了“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就业加培训式”、“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教育界处于领先水平。学院始终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市场导向、校企结合、系统设计、体现特色”的原则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了以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现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为龙头的一大批特色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在课程改革上也卓有成效,探索出“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定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实施课程教学,以职业技能鉴定和创造物化成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的课程改革思路。在教学内

31、容上,做到“三个衔接、两个突出”,即:“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水平相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专业课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衔接。突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些措施确保了学院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稳居省内高校前列。2005年,学院在*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专家组对学院的办学成就和发展潜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学院传承行业办学传统,积极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服务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合肥地区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32、2006年,学院还先后获得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就业先进单位、全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第四部分 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奋力崛起”和“工业强省”战略,紧跟合肥市“工业立市”发展思路,按照“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工业化进程,服务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纳行业企业广泛参与,按照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的要求;坚持与行业企业

33、密切合作,创新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之路;坚持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深化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通过示范建设,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增强学院在全国*院校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总体目标通过*院校建设计划,全面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以多年来与企业合作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

34、校企合作模式为基础,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和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机电技术应用、现代*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并带动与其相关专业建设,形成与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经济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6个特色专业群。与华茂集团、海螺集团、JAC集团、奇瑞汽车等大型企业联合,建成一批设备先进、共享性强、能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需要的实训室和实训车间;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

35、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培养一批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骨干教师,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建立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教学团队;通过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带动学院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经过三年建设,到2009年,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把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院校,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安徽省及周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主

36、要建设任务通过*院校建设项目,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坚持*教育的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打造优秀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1、重点建设一批龙头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现代*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与华茂集团、海螺集团、江淮汽车集团(JAC)、合肥海尔、合肥美菱、华星化工、华为3Com等大中型企业合作,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按

37、照真实生产场景,扩充机电、*、模具、材料、计算机、化工等专业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资源,同时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实训环节,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途径。对各专业顶岗实习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加强对顶岗实习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同时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修养,大胆探索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大软件平台、网络课件、自学软件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建立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相关涵盖专业为

38、支撑的,集专业教学目标、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和学习评价等为一体的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功能强大的信息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2、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按照社会和企业需要,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和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使年培训规模增大到1.8万人次。重视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利用学院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与相对落后的职业学院签订一批对口支援协议,主动为受援院校培训师资和学生,帮助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3、数字化校园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

39、理、服务、学习、生活等为一体数字网络空间,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4、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院校文化氛围以培养德技双馨的“和谐职业人”为根本目标,从思想文化、形象文化、人文文化、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着手,全面促进特色鲜明的*院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修养,达到“文化励志、文化培能、文化铸德、文化奠基”的预期效果。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安徽*学院“国家*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分“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其他建设项目”两大类。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有:机电技术应用专

40、业建设、现代*技术专业建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技术专业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根据“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示范引领”的指导思想,围绕安徽省和合肥市工业化发展战略,六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内容主要有: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共享性专业资源库建设和带动辐射专业群建设。“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其他建设项目”有: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一、实践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华茂集团、海螺集团、江淮汽车集团、海尔集团、合肥叉车集团、合肥美菱集团、荣事达、安徽国风塑业、氯碱化工集团、恒大自控公司等企业,通过三年建设

41、,推行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企业,确立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课程或实践内容,由企业灵活安排工学交替形式。发挥企业积极性,校企共同研讨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背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将学训交替与工学交替相结合。切实贯彻能力本位思想,通过学训交替,将基本知识、感知认识融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通过工学交替,将专业知识渗透到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训过程中。确保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就业对口率、稳定率、岗位晋升率和平均工资水平。在推行

42、工学结合、推进产学一体化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形成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贡献。二、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生产任务设计课程内容围绕重点建设专业,以核心课程群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学练合一、重在能力培养的改革思想,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进行课程整合;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建设核心课程。重点专业建设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同时积极探索与之相应的教学

43、方法,将课程讲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利用“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产品生产于一体,并及时融入新技术、新成果。三、建立以真实环境为主、有企业参与建设的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按照“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的思路,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保证学生能顶岗操作和有真实场景的实训环节,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质量,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使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提高到80%

44、以上。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教学需要,注重其生产性、仿真性和实用性。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对实训基地的特殊要求,学院本着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不断添置和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依托行业的优势,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并不断地扩充与完善,有选择地建立实验、实训精品基地。四、建设“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以高水平“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为重点,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在行业、地区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满足示范性建设的师资要求。以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为抓手,聘请企

45、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机制。通过三年建设,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比例超过1:1。五、建设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教学信息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在多年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所积累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相对全面的整理、评估,加大软件平台、网络课件、自学软件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建立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相关涵盖专业为支撑的,集专业教学目标、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和学习评价等为一体的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功能强大的信息共享和自主学习平台。每个重点建设专业均建立一批网络课程,每门课程均有与课

46、程相配套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核心课程建立相关的素材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六、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加大服务社会能力建设通过学院综合性的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使年受训人员超过18000人次。把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建设成为合肥地区技能鉴定中心,并使之辐射至周边区域。设立“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并设立分中心,积极为合肥市及周边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科技服务。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带动一批职业院校提升教学水平。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校园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基础设施建设、

47、信息数据库建设、公共平台建设、应用平台建设、信息服务建设、安全体系建设”六个方面入手,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生活等为一体数字网络空间,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院校文化氛围以培养德技双馨的“和谐职业人”为根本目标,从思想文化、形象文化、人文文化、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着手,全面促进特色鲜明的*院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职业修养,达到“文化励志、文化培能、文化铸德、文化奠基”的预期效果。第六部分 项目建设资金预算与投向一、建设资金总额及投向安徽*学院*院校建设项目预计所需资金总额为10481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入4112.5万元,省财政投入3992万元,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2376.5万元。学校自筹主要通过学校学费收入及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争取科研经费,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各类技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