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述评_夏克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5319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述评_夏克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述评_夏克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述评_夏克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述评夏 克 强摘 要 距今已逾百年的苏联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 世纪的中国学术界在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的若干重要面向上取得了堪称杰出的成就。相较于前,学者们拓宽了研究对象的范围,集中产出了优秀研究成果,丰富了研究方法,增强了对外学术交流,从而使有关研究在既有路径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研究范式的僵化、实证研究的欠缺及研究队伍的断层等问题亦阻碍了有关研究的继续推进,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变革的课题。关键词 苏联新经济政策 原创性理论 解密苏联历史档案 史学 文本学作者夏克强,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 300222)

2、。苏维埃俄国于 1921 年 3 月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道路的探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学术界在 20 世纪后期(即 19781999 年间)即开始对苏联新经济政策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入 21 世纪后,受益于中外学术交流的进展,中国学者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全面开拓,于多个层面和学科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从而建构起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完整知识体系。这在国内苏联研究中是少有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同类研究中亦处于领先地位,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苏联新经济政策距今已逾百年之际,全面地回顾与反思新世纪以来中国学界的有

3、关研究无疑具有历史纪念的价值,对于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继续推进则更是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一、对基本问题的更深发掘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基本问题包括理论体系、实质、终止原因等诸方面。进入 21 世纪,研究者在此前既已形成的研究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以更为宽广的视野继续对此类问题进行探索,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一)对联共(布)领导人新经济政策观的研究继 20 世纪后期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之后,新世纪的国内研究者逐渐转向探讨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践中所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观(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观)。王东认为,通过国家调节下的市场来组织整个经济运行机制,以市场经济

4、为桥梁走向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是反映列宁主义道路真谛的新经济政策观。彭大成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观归纳为对资本主义的“旧的社会经济结构”采取改良主义的“审慎地、缓慢地、逐渐地改造”,以及对十月革命胜利后按照共产主义教条建立起来的、超越生产力发展可能的“左”倾空想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孙承叔也强调列宁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生产社会化的基本形式、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方法、商品经济、工农联盟、资产阶级文化等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叶剑峰则把列宁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观(新经济政策观)概括为:社会主义=工农联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贸易+市场经济。641科学社会主

5、义(双月刊)2023 年第 1 期另一部分人明确反对上述指认列宁形成了具有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新社会主义观(即新经济政策观)的看法。苑秀丽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的只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策略和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看法,并没有从根本上革新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彭进清指出,列宁并未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统一起来,而是始终认为商品交换、自由贸易、市场等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产品 计划经济。发掘列宁以外的其他联共(布)领导人的新经济政策观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界相较于此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高继文概括认为,在1920 年代联共(布)的理论探索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

6、:布哈林、李可夫等人提出了一套以农业为基础,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实现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经济政策。这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真正继承和发展。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提出的经济政策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以变革生产关系为动力,以国家强盛为目标。这个发展思路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显然不同,甚至是相对立的。(二)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研究对新经济政策实质问题的探讨是 20 世纪后期中国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商品经济说”、“工农联盟说”、“国家资本主义说”、“补资本主义课说”、“战略退却说”等观点的提出足见其时争鸣之盛。进入 21 世纪,上述观点仍为大部分学者所坚持,但也有人在新的思考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前二

7、十年”的其他观点。第一,迂回过渡说。石慎平提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的一条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它的实质就在于承认落后国家不具备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条件,而必须另寻一条新的道路。?I1第二,“合作社会主义”说。王东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以来所探索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它提供了不同于以国家垄断制为实质的“国家社会主义”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多元主体的“合作社会主义”的独特模式。?I2第三,政治措施说。李述森认为,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与政治目的紧密相关的政策措施,这主要表现在:它首先是布尔什维克党为了保住政权而被迫采取的;在其实行过程中,政治考

8、虑一直居于首位;它并未突破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意识形态框架;列宁直到去世也没有改变他对于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性质的定位。?I3(三)对新经济政策终止原因的研究中国学界始终致力于探索苏联新经济政策终止的原因,以为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提供反面借鉴。新世纪的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各种新出现的国外文献,提出了更为多样化的观点。第一,理论不足说。杨玲玲指出列宁对社会主义过渡时间的估计仍然偏短、对经济上战胜资本主义的理解仍然偏于简单、对处理国家与市场关系原则的守旧,都反映出与新经济政策相关的理论建设远非完善。?I4黄立茀认为,由于市场经济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上名不正言不顺,实践中仅在经济领域的商业环节孤军

9、前进,而遭遇了必然夭折的命运。?I5第二,全党“左”倾说。陆南泉、姜长斌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时期联共(布)党内的“左”倾思想情绪根深蒂固,“军事共产主义”时期的一些基本原则仍被当成社会主义的特征,而它们在后来形成的苏联模式中又得到了重复。?I6高继文指出,联共(布)的大多数人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重视、领会不够,甚至根本就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走向社会主义之路。?I7刘鹏根据晚年列宁的笔记原件强调列宁从一开始就只是把新经济政策当作一种暂时退却的策略,因此他本人同样对新经济政策的终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I8李述森更是认为,新经济政策期间联共(布)全党仍坚持反市场经济和无产阶级先锋队统管国家的意识形态

10、观念,致力于使国家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I9741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第三,经济矛盾说。刘长江在对大量英、俄文文献作了梳理和考证后揭示,经济学家涅姆钦诺夫等人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十月革命前后俄苏的农产品商品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小农经济不可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这就促使斯大林决心对农业经济实施大农庄方向的社会主义改造。?20第四,政治决定说。进入新世纪以后,部分研究者在有关政治因素致使新经济政策被废止的看法上愈益趋于一致。姚海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党可以在经济上对农民作一定的让步,允许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政治上则全面压制社会力量的出现,致使执政党对于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根

11、本问题无能为力,因而其失败是必然的。?21郑异凡注意到新经济政策期间苏联政府职能非但没有向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向转变,反而不断加强计划经济的属性。?22左凤荣则提出决策体制高度集中化是新经济政策过早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列宁时代各种政策建议还能反映到决策层,但在 19281929 年斯大林决定抛开新经济政策时,已经没有能够对他施加影响的渠道,也没有任何制约机制能约束他不顾党的决议自行其是的行为。?23(四)对新经济政策历史定位的研究新世纪的国内研究者更多从大历史的视角强调苏联新经济政策在落后东方国家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不囿于 20 世纪后期的研究界偏重于对其之于社会主义

12、经济建设的战略意义的认知。第一,社会主义过渡的第一阶段。闫永飞强调新经济政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就在于同时实现了工农经济结合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任务,成功地把工农业经济都转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上。?24第二,“边缘国家”的非一般社会主义过渡。宋朝龙认为,东方社会主义兴起在资本主义的边缘国家,这里社会主义的发生,不是靠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的矛盾,而是靠列宁的两种转变思路(即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变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的,因而这种特殊的历史起源决定了这些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特殊性,即其直接目标不是彻底消灭阶级,而是利用内外资本主义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5第三,科学社

13、会主义俄国化的伟大探索。靳书君认为,列宁在新经济政策的“急剧退却”、“再次退却”、“停止退却”等三个阶段中不断深入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俄国化进行探索,产生了把市场关系嵌入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发现。?26他继而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领导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粮食政策,进到新工业政策,再扩大到整个新经济政策,进而延伸到新社会政策,最后融汇到新文化政策,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思路。?27第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一步。马拥军提出,从新经济政策到建立和推广合作社是迈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一步,因为在(初步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形成的合作精神本身就是对所谓“自私的人性”的改造,它宣告

14、了一个新的、以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标志的时代的到来。?28(五)对新经济政策历史局限的研究曹浩瀚从三个方面对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局限性作了深入的反思:首先,从它的具体政策来看,它只是开启了大工业不发达国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的大方向,而在无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结合的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次,从它的历史定位来看,不能过高估计列宁迂回过渡的目的地,因为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利用仍然只是限于大工业未恢复时调整工农业关系的需要;最后,迂回过渡还面临着巨大的潜在矛盾,即实践证明依靠商业利润和厉行节约仍不足以维持工业化的深入推进,这使得新经济政策的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9二、重要原创性理论的提出中外学

15、术界交流与对话的日益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国内学者对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841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认知,因而得以提出重要的原创性理论观点。(一)关于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社会结构变化理论1992 年春以来大量解密苏联历史档案的问世,促成了 1920 年代前后苏联社会变迁的问题浮出水面,俄罗斯学者亦率先公开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黄立茀根据上述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在 2000 年以后开辟了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社会结构变化的理论研究领域。她认为,十月革命以后,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苏联社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一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消灭三大差别的不懈努力,使社会结构趋向单一性;二是经济管理权力

16、向中央集中,形成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结构趋向两极性。新经济政策期间虽然进行了经济改革,但是没有触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因而社会结构的两极性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还在深化。?30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时期既是苏联社会结构的“单一性”微调的阶段,也是它的“两极性”形成和强化的阶段,而最终走向了“单一性”与“两极性”并存的巩固状态。(二)关于“东方列宁学”理论“所谓 东方列宁学,指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人民对列宁学说的认识和理解”。?31进入新世纪以后,俞良早接连撰写了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创论“东方列宁学”关于列宁学说的论争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 等书,由此建构了一个完整而

17、系统的“东方列宁学”理论体系,其中的核心内容(即“列宁东方理论”、列宁主义的内容重构)即建立在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基础之上。首先,建构“列宁东方理论”。列宁的东方理论,即列宁把俄国和东方其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性事物来研究,说明它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特殊性的理论,是为列宁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俞良早指出,发表于 1920 年共产国际二大上的若干文献标志着列宁东方理论的产生,1921 年以后通过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最终以列宁逝世前夕所提出的东方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新的观点而趋于成熟。列宁东方理论主要包括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现社

18、会主义的观点、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东方国家必须渐进地组织经济建设的观点、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伟大而曲折的观点,?32凸显了晚年列宁根据新经济政策实践而来的理论思考。其次,重构列宁主义主要内容的尝试。长期以来,中国理论界着重强调列宁主义是围绕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而展开的,即看重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思想观点。俞良早认为,这种理论认知的弊端在于忽视了晚年列宁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即关于在落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他从基础、宏观和微观等三个维度将列宁主义归纳为 14 个主要理论观点,其中,诸如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过“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

19、小农经济和引导农民合作化、利用资本主义并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等多数理论观点皆为新经济政策的直接产物,其他诸如“讲求实际”、帝国主义时代等少数理论观点与新经济政策亦有着紧密的关联性。?33三、解密苏联历史档案的编译由于苏共退出历史舞台,大量苏联时期的历史档案在 1992 年以后相继公诸于世。俄罗斯学者随即开展解密档案的整理、编辑与出版工作,推出了诸如 俄罗斯二十世纪文献集(.XX.)等大型系列文献选集。200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取得俄罗斯国际民主基金会授权后,成立以院长李铁映为主任的翻译出版委员会,开始了对上述文献集的翻译工作。2007 年以后,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该套丛书。新经济政策是

20、怎样被断送的 即为丛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李方仲领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部分人员集体翻译。全书共 5 卷,收941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录了 19281929 年联共(布)历次中央全会的速记记录以及与之配套的其他若干文献。由于除个别情况外,政治局、组织局、书记处等党的其他领导机关在会议当中都没有做过速记,所以关于全会上争论的记录就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重现党内高层在决定新经济政策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进行艰难抉择的难得历史文献。沈志华在 1990 年代远赴俄罗斯、美国等国,从当地重要的档案馆、图书馆收集了大量解密苏联档案的复印件。此后,他又牵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等重要学术

21、机构的专家学者,翻译和编纂了这批俄文档案文献,并最终于 2002 年推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34 卷本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一书。该书的第 7 卷至第 11 卷即为专门收录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各种档案文献的部分,包括政府决定、党内通信、群众来信等珍贵的一手资料。四、史学研究的高度发展在大量新解密的苏联档案文献的支撑下,21 世纪初国内有关新经济政策的史学研究成果以“井喷”之势涌现,极大填补了此前史学研究的空白领域。(一)关于专门史的研究郑异凡编写的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 可谓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专门史体裁全面叙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史学专著,因而在国内外的同行研究中具有非凡的意义。全书是在占有大量

22、苏联历史档案文献和俄罗斯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就的。作者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为起点,全面地发掘 1920 年代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政治发展、党内各派领袖对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观点以及宗教文化界的状况,着力探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原因、运行机制、积极作用、不足之处,以及晚年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并且对于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为巩固统治而打击宗教势力、驱逐异见知识分子、镇压其他社会主义政党等社会主义国家史学界甚少提及的史实亦有详细叙述。全书共 76 万字,涉及苏联新经济政策历史的各个重要方面,“梳理之细,发掘之深,辨析之精微,是我国学术界在同类著作中无可比肩的”。?34该书还附有“参考

23、书目”、“主题索引”、“人名索引”、“人物简介”、“大事记”等篇章,为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甚为宝贵的文献归纳与问题梳理。(二)关于社会史的研究由黄立茀领衔编撰的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社会 一书是 21 世纪初国内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中的又一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学术成果。该书是黄立茀、张建华、郭春生等知名苏联问题学者在多年钻研的基础上合作完成的一部力作,以回答好“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社会是什么样的”、“从社会层面看,新经济政策为何终结”这两大研究主题为总目标?35,努力接近苏联社会史研究的制高点。作者根据400 多种最新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有系统地记述和剖析了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农民、工人、知识

24、分子、领导干部、耐普曼、社会组织、日常生活、住房领域的发展变化等主要社会人群和社会现象,再现了新经济政策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发展与生活的影响,探讨了政权与群众利益关系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读者能够从书中认识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社会发展的较为完整的面貌。除此以外,新经济政策后期苏联的城市规划建设问题在 2000 年以后愈益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有研究揭示了苏联的城市规划指导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城乡对立和实现人口、工业、生产力的均匀分布的设想,而斯大林与布哈林在 19271928 年关于市场与工业化道路问题的争论直接促成了苏联限制大规模城市国策的确立。?36苏联建筑学界在1929 年就“社会主

25、义聚居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辩论的议题涉及到人类聚落的社会主义模式、技术的规范化与社会主义导向等诸多问题,这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在之后的形成。有学者叙述051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对其中的“城市集中主义”、“城市分散主义”两大理论流派的特点和性质作了剖析。?37也有人关注了深刻影响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苏联)民众经济生活的纸币乱象及其治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维埃政府在战乱频仍且缺少准备金的情况下所发行的各种纸币极大地扰乱了市场。为克服该乱象,政府于19221924 年实施了以发行切尔文券、国库券等纸币为主的货币改革,基本实现了币制的稳定。研

26、究人员在提供丰富的图片和翔实的统计数字的基础上,完整叙述了这次改革的背景、情况和效果,并且还从纸币发行与流通的视角考察了苏联国家形成的历史。?38五、列宁新经济政策文献的编纂与研究中共中央一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文献的专门整理,有关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理论的文献编纂即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1949 年6 月,中外出版社编辑出版了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 一书,选收了 论粮食税 等七篇著作(或著作节选)和列宁的两封书信,就此开始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文献的编纂工作。进入新世纪以后,该工作得到了相当的完善。2001 年 4 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央编译局编辑的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书中选收了 论粮食税 等

27、16 篇著作(或著作节选)。2014年 12 月,选文略作调整的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 再次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版本的译文和资料采用了 列宁全集 中文第 2 版和列宁选集 中文第 3 版修订版的最新编译成果,收录了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文献 15篇,包括会议报告 7 篇、报纸文章 4 篇、文件草案 2 份、答问 1 份、书信 1 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献编纂工作也催生了与之相关的文本学研究。靳书君所著的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研究读本 一书,就是从这一学科角度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开山之作。该书以 2014 版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 为蓝本,系统考证了列宁“论新经济政策”文献的创作史、编译史、研究

28、史,并且对文本内容作出详细的解读。列宁“论新经济政策”文献起自1921 年 3 月的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文献,终于 1923 年 1 月的 论合作社。作者将其发展脉络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一阶段为半年,依据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的主题和主线,分别介绍各个阶段文献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并对每一篇文献予以分段的导读与阐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综述了近百年来中外学人对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对陈独秀、瞿秋白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江亢虎、俞颂华、刘侃元等其他左翼人士的有关论点(及观感)的发掘开辟了研究领域的“处女地”,对有关的研究史研究裨益甚多。六、总结与思考必须明确的是,21 世纪中国学界对

29、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研究与 20 世纪后期的相同研究是一对继承的关系。无论成绩与进步,抑或问题与不足,前者都是以后者为参照系。21 世纪中国学界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气象,在研究范围、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等各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由此在前一时期所开辟的研究道路上达到顶峰。然而,20 世纪后期研究中既已呈现的问题和不足也愈益清晰地暴露出来,以致有关的研究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而又悄然归于沉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作出一定的变革,以促进此类研究的继续深入发展。(一)主要的成绩与进步第一,研究范围的全面拓展。与 20 世纪后期相比,新世纪的研究者们以

30、更加宏大和多元的视野,不仅对新经济政策的有关基本问题作了更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和话语范式)以及历史事实的解读与探索,而且卓有成效地拓宽了研究的范围。苏联档案文献的大量公布和中外学术交流的发展,使中国学者得以从史学、社会学、文本学等较新的学科视阈开展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甚有助于人们对研究151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对象形成愈益立体的认知。从中国学界对苏联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有关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覆盖领域最为全面,亦在世界范围内的同行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第二,重要研究成果的集中出现。如果说20 世纪后期的中国学者仅是按照文本解读方法建构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理论体系的话,那么在他们当中长期深耕于

31、此的学人则在新世纪初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进一步创建了独立的理论学说:俞良早立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而建构的“东方列宁学”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西方列宁学”的继续回应,黄立茀揭示的 1920 年代苏联社会“单一性”与“两极性”并存的结构性特征,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是为国内苏联研究中所仅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学、文本学专著也在这一时期集中问世:郑异凡、黄立茀等人将其平生所学以“集大成”的历史著述形式呈现于世,其在叙事、论点、研究角度、对各类材料的把握上无不彰显成熟老练,体现了中国学界研究苏联问题的最高水准;靳书君的著作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的一部关于列

32、宁新经济政策文献的文本学研究成果,其在文献的考证、解读、背景介绍以及资料汇总等方面均有可圈可点之处,因此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第三,研究方法运用的进步。在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起步的 1980 年代,中国学者主要运用文本解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梳理、解读和归纳,因而以理论阐释见长,但囿于史料较为匮乏、对外学术交流稀缺等客观条件,未能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大的进展。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增多,21 世纪中国研究者所能运用的研究方法由此呈现多样化和实证化的趋势。在郑异凡、黄立茀、张建华等熟稔俄文文献的中国学者的努力下,个案研究、微观研究在 2000年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

33、成功地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多视角互动等研究方法运用到与苏联新经济政策有关的研究当中,这标志着此时中国学界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第四,对外学术交流的加强。与 20 世纪后期相比,新世纪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中国学者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成绩颇为显著,这成为推动整体研究前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一是有系统地编译苏联解密档案。以郑异凡、李方仲、沈志华为代表的中国苏联问题学者集中编译了数量庞大的苏联档案文献,极大地扭转了国内苏联研究史料较为匮乏的不利局面,为其后有关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相关实证研究创造了难得的条件;二是较为专门地介绍国外学者的

34、研究成果。在这方面,译介俄罗斯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研究成果的专辑和论文有之,包含综述英美学界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部分前沿成果的专著亦有之;三是中外学术对话取得了更大的进展。21 世纪初俞良早对西方研究者有关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观点的进一步批驳可视为对 20 世纪末叶卫平关于西方“列宁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这也成为前者建构“东方列宁学”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二)主要的问题与不足第一,研究范式僵化造成的问题意识不足。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界对于苏联的研究是以反思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为出发点进行的,这就让有别于斯大林模式的列宁新经济政策(道路)颇受青睐。如果说 1980 年代的研究重在发掘列宁以商业化

35、原则改进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以为中国正在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合法性的话,那么,1990 年代的苏东剧变和中国继续深入推进市场化方向的经济改革,则最终促成国内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领域形成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导向的阐释主义研究范式。中国学者进一步强调列宁所尝试的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截然对立,是通往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正确道路,并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源头和实践雏形。由此,把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方向作为评判新经济政策成败得失的标尺成251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为各个学科研究这一问题的愈益固化的主流趋势。归纳总结 2000 年以后的相关国内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其观点大多仍然停留

36、在完全肯定列宁发展商品经济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正确性、科学性与成熟性的出发点之上,并指认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及终止都是由斯大林等人未能贯彻列宁的上述思想所致,却无视列宁的其他思想对之产生的限制性以及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呈现的复杂性,以致陷于理论与实际脱节的范式僵化困境。总的来看,问题意识的较为薄弱造成了涉及新经济政策基本问题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偏少,而缺乏新见的重复研究偏多。第二,对重要基本问题的认识分歧愈加严重。可以说,新经济政策是世界范围内的苏联研究中最具争议的一个领域,中国的有关研究也不例外。20 世纪后期的中国学界即在诸如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终止原因等重要基本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造成了不必要

37、的研究碎片化,?39而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此类分歧非但未有弥合,反倒进一步扩大。基本观点的截然对立和愈益凸显的现实观照互相交织,致使新世纪的中国学界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认知走向极化,而最显著的事例莫过于 2007 年前后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看法成为国内学者辩论中国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战场”之一:有人提出列宁新经济政策在中国大地上的复活与发展甚至大大超出了其本人当初所设想的限度,?40反对者则直言拿列宁当年利用资本主义的做法来类比中国,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名,是荒谬而浅薄的。?41苏联新经济政策无疑涉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复杂而微妙的共处关系,21 世纪初中国学者与之有关

38、的认知极化,是从本质上折射出资本全球化高歌猛进之时代新自由主义与列宁主义的激烈较量。第三,研究队伍难以为继。研究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中国学者队伍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整个苏联研究的兴起而形成的,因而其在苏联研究式微后,不免会出现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局面。纵观中国学界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诸如郑异凡、黄立茀、俞良早等在新世纪取得突出研究贡献的少数学者,无不是从 1980 年代(甚至更早)起即坚持在该研究领域深耕,而其间并未出现能与之比肩的后起之秀,且在该领域从事较为专一研究的中青年学人愈益稀少。这既与苏联研究逐渐为俄罗斯研究所取代的大趋势有直接关系,也是该领域研究范式渐趋僵化导致研究

39、无法进一步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另外,长期以来应试选拔、英语教育在国内教育界占据统治地位,以致从小掌握俄语、通晓俄苏历史文化的中国高校学生甚为稀缺,也是造成包括新经济政策研究在内的整个苏联研究后继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研究队伍断层的问题在当前的国内苏联问题学界已明显呈现,老一辈学人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所摸索的研究方法无人承继,因而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研究也难以继续向前发展。(三)对未来研究发展的建议第一,探 索 新 的 研 究 范 式。研 究 范 式(Research Paradigm)是一个包括关于研究的价值观(共识)、概念、假设以及研究方法等一整套规则体系的范畴,其正确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学科

40、的研究方向、研究工具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毋庸讳言的是,国内学者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范式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套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学理路径阐释和辨析有关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用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思维导向建构晚年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及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而无视研究对象的客观历史性,以致涉及苏联新经济政策的若干重要基本问题至今仍不能得到有说服力的回答,中国学界由此亦无法达成必要的学术共识。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一个探索经济文化落后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既应运而生地内涵着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世界性课题,也毫无疑问地存在

41、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必351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然张力。?42在此种研究中,我们既不能无视和否认市场调节机制对于传统认知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矫正作用,也不能一味夸大持续深入的市场化改革对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意义。因此,我们抑或可以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出发点来看待列宁对于发展商品经济的思考以及联共(布)党内的理论斗争,以当时孤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外、亟待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苏联尚未彻底地坚持和发展计划经济为假设前提重新探寻新经济政策危机频发的根源。或许只有确立了上述逻辑起点,我们才能还原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历史感,为在推进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构研究范式创造条件。第二,努力发展实

42、证研究。还原历史真实,用史实论证观点,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国内的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都存在相关史料支撑偏少和不重视钻研史料的问题,致使相当一部分研究在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上沦为想当然的“举例论证”,从而失去了学术研究的应有价值,即使少部分堪称上乘的研究著作,也是由于这一原因导致若干观点经不起推敲。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内从事苏联新经济政策研究的学者已在译介、整理和编纂俄罗斯历史文献和史学研究成果的方面取得很大的成果,逐步地改变了该领域研究史料较为匮乏的局面,互联网数据库的兴起更是为研究者获取国外(主要是英美国家)的相关史料和研究著作提供了便利,因此,从事苏

43、联新经济政策的研究,一定要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原则和方法的前提下,遵循史学研究的规范,做到根据对史学材料的研究逐步形成研究观点,以合格的史学材料支撑自己的研究观点,这也是史论结合原则的要义所在(实际上,这也是对于革新研究范式的进一步要求)。惟其如此,方可确保在相对正确的研究范式中,运用通过严谨治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有关苏联新经济政策的若干具有较大分歧的重要问题给予科学而公正的澄清。当然,在史学规范的基础上做好实证研究,与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研究并不矛盾。(包括新经济政策在内的)苏联问题首先是一个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问题范畴,因此在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及其运行逻辑的实

44、证研究中,尤其不能离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第三,以更大的历史视野考察研究对象。与苏联新经济政策有关的重要问题不可能独立存在,因此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分析框架中方能继续进行研究。经验告诉我们,若要在探究有关苏联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将其置于俄苏的长历史中加以考察。苏联新经济政策无疑是俄罗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其与该国的近代化历程(乃至该国的整个历史)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因而把该问题放在整个俄国史的框架中进行研究是恰当的。例如,如果在纵向的历史脉络上比较德俄两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能清楚地发现 1920 年代的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存在经济结构上先天不足的劣势,且亦无法平衡经

45、济发展与政治安全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注定只能成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必经环节。?43从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发展的横向视角考察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过程也将使我们对有关的重要基本问题形成更为透彻的洞悉。1980 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就有对苏联引进西方国家经济技术的译著和研究,有关 20 世纪前期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研究成果亦有之。可以肯定地说,若能把技术扩散、国际关系等因素纳入本领域研究的思考范围,必将有助于未来的中国研究者更为有力地回答有关苏联新经济政策的重大问题(诸如租让制、1920 年代列宁与斯大林关于“两制”关系的理论构想、联共(布)党内有关新经济政策的论争、新经济政策的

46、废止,等等)。注释:?39?42 夏克强:19781999 年间国内理论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研究述评,湖北经济学451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院学报 2020 年第 1 期。?I2 王东:系统改革论:列宁遗嘱,苏联模式,中国道路,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71、68 页。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4 页。孙承叔: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社会主义,东方出版中心 2000年版,第 100102 页。叶剑峰:列宁社会主义观动态发展评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3 期。苑秀丽:列宁社会主义观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47、 年版,第 16 页。彭进清: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吗,求索 2015 年第 6 期。?I7 高继文:新经济政策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7、253 页。?I1 石慎平:率先夺取政权与迂回过渡到路,载 十月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李慎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71、268 页。?I3 李述森:论学界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过度”解读,山东社会科学 2015 年第 11 期。?I4 杨玲玲: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很快被中止?,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0 年第 11 期。?I5 黄立茀主编: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

48、12 年版,第 480 页。?I6 陆南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47 页。?I8 刘鹏:新经济政策过早结束的原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1 年第 3 期。?I9 李述森:“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探析,山东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4 期。?20 刘长江:经济学家与苏联新经济政策,唯实 2006 年第 Z1 期。?21 姚海:苏俄初期的改革之流产 基于十月革命的特殊性,探索与争鸣 2015 年第 8 期。?22 郑异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643 页。?23 左凤荣:从决策角度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与夭折,科学社会主义 2001 年第

49、 4 期。?24 闫永飞: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331333 页。?25 宋朝龙:边缘社会主义的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55157 页。?26 靳书君、汪松林:急剧退却中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探索 “列宁晚期对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化的探索”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2 期。?27 靳书君:列宁“论新经济政策”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19 页。?28 马拥军:新经济政策的“道路”特征及其当代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1 年第4 期。?29 曹浩瀚:列宁革命思想研

50、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01304 页。?30?35 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980、23 页。?31 俞良早:关于“东方列宁学”的构想,江汉论坛 1998 年第 6 期。?32 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南京师范大 学 出 版 社 2004 年 版,第 581584、588592 页。?33 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04520 页。?34 马龙闪:扫除历史迷雾,追寻列宁晚年社会主义真谛 郑异凡著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读后,历史教学问题 2015 年 6 期。?36 邓杰:斯大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